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3641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知识点总复习

(需要记忆)

1.简述企业组织机构的类型及特点。

(或:

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各有什么优缺点?

)P1—5

2.影响和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是什么?

如何进行部门结构选择?

P5—8

3.试分析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说明企业组织机构的外部环境?

P11—12

4.岗位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怎样改进岗位工作设计的内容?

P13—15

5.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和岗位工作设计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P15—16

6.企业劳动组织的内容有哪些?

P20—22简述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P19

7.企业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是什么?

P23—24

8.试述劳动定员的作用与原则、劳动定额的作用与标准。

P24—28

9.试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规范类型与制度制定的基本要求。

P35—37

10.工资项目预算的程序及内容是什么?

P38—39

11.如何进行社会保险费与其他项目的预算?

P39—40

1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基本项目及其内容是什么?

P41—42

13.分析招聘活动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及其影响?

P43—44

14.简述人员配置状况分析的内容与调整方法。

怎样确定招聘需求?

P44—48

15.如何分析岗位胜任能力?

P53—54

16.简述招聘策略及其应用。

P57—59

17.如何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

P61—63

18.如何选择合适的选拔方法?

常见面试错误怎样改进?

P65—68

19.人员选择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P70—71如何制定招聘应变方案?

P73—75

20.离岗面谈有哪些内容和技巧?

P77—78简述企业降低员工流失的措施。

P79—82

21.如何运用绩效分析方法确定培训需求与培训对象?

P91—92

22.如何根据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法。

P103—104

23.如何做好培训规划?

它包括哪些必要环节?

P88—89

24.试述培训评估的层次和方法。

P131—133

25.企业绩效管理总流程具体包括哪些阶段?

每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要点是什么?

P138—150

26.企业绩效管理考评谁?

由谁负责考评?

P138—139

27.企业应该怎样选择绩效考评方法?

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做好考评的组织实施工作?

P139、143—145

28.企业绩效总结阶段应完成哪些工作?

说明这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P147—148

29.绩效诊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148—149

30.试述为保证企业绩效管理有效运行的措施。

P150—157

31.有效的绩效反馈应达到哪些要求?

P154—155

32.简述行为锚定等级方法和目标管理方法。

P160—161、165

33.试述岗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企业。

P179

34.薪酬(市场)调查实施有哪些步骤?

P181

35.制定薪酬计划的方法主要有哪两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P192—194

36.试述薪酬结构的种类,适用范围和特点。

P196—198

37.薪酬制度的设计要点有哪些?

P199—203

38.试述企业选择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策略的关系。

P199—200

39.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有什么关系?

怎样根据岗位评价来确定薪酬等级?

P200—202

40.试述薪酬制度调整的工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P203—205

41.简述人工成本的核算及其意义。

P209

42.简述福利的属性及福利管理的优缺点。

P212

43.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约定条款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专项协议?

P216—217

44.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补偿金问题怎样解决?

P220—222

45.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有哪些区别?

(主体不同;内容不同;功能不同;法律效力不同。

)简述集体合同的形式与期限。

46.劳动关系有何特点?

(特征:

⑴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也是它的实质和内容;⑵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相结合的特点;⑶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点。

)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是什么?

(⑴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他是法律对人们的劳动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整而出现的一种状态;⑵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使雇主与雇员之间的行为与要求具有法律意义;⑶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⑷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是由观念抽象状态转化为现实秩序的一种状态;⑸由于法律的国家性、普遍性,由于劳动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劳动法律关系,他是劳动关系的现实状态,故人们在运用劳动关系概念时,一般对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并不加以严格区分,如“建立或解除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运行、劳动关系的调整”等,其中的劳动关系既是指劳动关系,又是指劳动法律关系。

47.集体合同的特征是什么?

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怎样?

P226—227

48.简述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和程序。

P232——233

49.作为一个完整的员工沟通程序,一般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如何降低沟通障碍和减少干扰?

P237—239

50.怎样进行员工沟通分析?

主要采用哪些沟通方法?

P241—242

51.简述伤亡报告和处理制度、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制度。

P244—245

参考答案

1.简述企业组织机构的类型及特点。

P1—5

直线制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

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直线。

优点:

①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②责权关系明确;③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④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

缺点:

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经营管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是经营管理全才,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在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

适用范围有限,只适用于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直线职能制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特点①厂长(经理)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②职能管理部门是厂长(经理)的参谋和助手,没有直接指挥权,向上级提供信息和建议,对业务部门指导和监督,它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只是一种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

优点:

是一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在保留直线制统一指挥优点的基础上,引入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做法,既保证统一指挥,又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弥补领导人员在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协助领导人员决策。

是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组织结构形式,在现代企业中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缺点:

企业规模扩大,职能部门增多,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加上各业务和职能部门都须向厂长(经理)请示、汇报,使其往往无暇顾及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当设立管理委员会、完善协调制度等改良措施都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时,企业组织结构改革就会倾向于更多的分权。

事业部制也称分权制结构,是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原则,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

特点:

各事业部在经营管理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可根据经营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总公司负责研究和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掌握投资、重要人员任免、价格幅度和经营监督等方面的大权,并通过利润指标对事业部实施控制。

优点①权力下放,有利于最高管理层集中精力于外部环境的研究,制定长远的、全局性的发展战略规划,使其成为强有力的决策中心;②各事业部主管摆脱了事事请示汇报的限制,能自主处理各种日常工作,加强了事业部管理者的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③各事业部可集中力量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④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

缺点:

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各事业部独立性强,容易忽视整体利益。

适合经营规模大、生产经营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企业。

矩阵制是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

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优点:

①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较好结合,利于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问题;②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前提下,将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集中在一起,组建方便;③能较好地解决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使一些临时性的、跨部门的工作任务的执行变得不再困难;④为企业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结合提供了恰当的组织结构形式。

缺点:

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分公司与子公司。

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企业。

①子公司不是母公司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机构,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董事会、独立的法人财产,并以此承担有限责任,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各种业务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

②分公司是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

③分公司没有独立名称、章程和董事会,其全部资产是母公司资产的一部分。

④发生资不抵债,母公司须以其财产对分公司的债务负责。

2.影响和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是什么?

如何进行部门结构选择?

P5—8

制约的6个方面:

信息沟通、技术特点、经营战略、管理体制、企业规模和环境变化。

部门结构的选择,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

应考虑:

①企业规模的大小。

规模较小,宜选择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规模较大,宜选择以成果为中心设计;规模特大,可采用以关系为中心设计。

②各部门工作的性质。

如果一个部门工作以利润为中心,可采用事业部制;如果一个部门工作以成本或责任为中心,则适宜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

③外部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速度。

外部环境稳定,影响因素简单,宜职能制结构;反之,采用事业部制。

④企业的技术状况。

技术的复杂程度高低会影响管理层次的数目、管理人员的控制幅度、直接工人与间接工人的比例、管理人员的比例、集权程度等,从而间接对部门结构选择产生影响,特别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影响更大,采用直线制还是直线职能制,很大程度上受技术状况制约。

⑤企业成员的素质状况。

成员素质高,往往对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不适应.更愿意接受以成果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反之亦然。

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往往交互作用,究竟主要应考虑哪个因素,应视企业情况而定。

一个较大的企业,其整体性的结构模式和局部性的结构模式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在整体上是事业部制的结构,在某个事业部内则可以采用职能制的结构。

因此,不应该把不同的结构模式截然对立起来。

3.试分析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说明企业组织机构的外部环境?

P11—12

1).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

通过组织结构,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转化成一定的体系或制度,融合进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指导和协调的作用,以保证企业战略的完成。

组织结构服从战略(钱德勒)。

2)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规模、产品和市场都发生了变化。

这时,企业应采用适合的组织发展战略,对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

主要战略:

1)增大数量战略。

行业处于发展阶段,只需简单的结构或形式。

2)扩大地区战略。

随着行业进一步发展,要求企业将产品或服务扩展到其他地区。

为了协调,形成标准化和专业化,企业组织要求建立职能部门结构。

3)纵向整合战略。

行业增长阶段后期,竞争更加激烈,为减少竞争压力,企业会采取纵向整合战略。

此时,组织应运用事业部制结构。

4)多种经营战略。

行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往往选择多种经营战略,这时应根据规模和市场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矩阵结构或经营单位结构。

3)战略前导性与结构滞后性。

前导性指企业战略的变化快于组织结构的变化。

滞后性指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常常慢于战略的变化速度。

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里更是如此。

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时,企业不可错过时机,要制定出与发展相适应的经营战略与发展战略。

一旦战略制定出来,要正确认识组织结构有一定反应滞后性的特性,不可操之过急。

对于企业宏观环境的分析和认识可以使企业识别外部因素中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趋势,识别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从5方面分析:

1).政治和法律环境。

指制约和影响企业组织机构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及其运行状态。

2).经济环境。

指构成企业组织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

3).科技环境。

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

4).社会文化环境。

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包括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

5).自然环境。

指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相关自然资源。

这些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4.岗位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怎样改进岗位工作设计的内容?

P13—15

岗位分析主要包括岗位描述和岗位要求。

内容:

1).岗位名称的分析。

2).岗位任务的分析。

3).岗位职责的分析。

4).岗位关系的分析。

5).岗位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的分析。

6).岗位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体格、体力等必备条件的分析。

1—5项的综合分析构成岗位描述的主要内容,第6项主要侧重岗位对员工必备资格条件的分析研究。

内容:

A扩大工作范围。

措施是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

1)前者包括横向扩大工作和纵向扩大工作。

横向扩大工作将属于分工很细的作业单位合并,由一人负责一道工序改为几个人共同负责几道工序;在单调的作业中增加一些变动因素。

纵向扩大工作将经营管理人员的部分职能转由生产者承担,工作范围沿组织形式的方向垂直扩大。

2)工作丰富化应考虑①多样化;②任务的整体性,③任务的意义,④自主权,⑤反馈,员工可获得各种有关信息,特别是自己工作成果方面的信息。

工作丰富化能使员工有更多的实现个人成就、个人才能和得到表扬、奖励的机会,从而达到既提高工效,又增强心理上的满足感的目的。

工作扩大化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岗位任务结构、使完成任务的形式、手段变更,工作丰富化为员工提供获得身心发展和成熟的机会,充实工作内容,促进岗位工作任务完成。

B.工作满负荷。

每个岗位的工作量应当饱满,使有效劳动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这是改进工作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

岗位分析中,应重视对岗位任务量的分析,设计出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和岗位定员。

C.劳动环境优化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劳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使之适合于劳动者的生理心理安全健康,建立起人一机一环境的最优系统。

劳动环境优化应考虑1)影响劳动环境的物质因素,2)自然因素。

劳动环境优化涉及的范围很广、因素很多,只有综合利用多种学科,才能完成企业优化劳动环境的艰巨任务。

5.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和岗位工作设计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P15—16

“因事设岗”是基本原则。

具体设置时,还应:

1)岗位设置的数目符合最低数量原则,即以尽可能少的岗位设置承担尽可能多的工作任务。

2)所有岗位实现有效配合,足以保证组织的总目标、总任务的实现。

3)每个岗位在组织中发挥积极效应,与上下左右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

4)组织中的所有岗位要体现经济、科学、合理、系统化原则。

方法:

岗位工作设计是指把工作的内容、工作的资格条件和报酬结合起来,以满足员工和组织的需要。

它是能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关键环节。

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岗位的效率,同时又能够适当地满足员工的个人发展的要求。

工作设计的前提是对工作岗位的分析,明确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人员要求。

6.企业劳动组织的内容有哪些?

P20—22简述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P19

企业劳动组织的内容,除了包括劳动定额和编制定员以外,还包括:

1.劳动分工与人员配备。

实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2.劳动组织的形式。

包括,作业组、生产小组、工段车间和厂部的组织。

3.劳动力的构成。

4.工作时间和轮班制的组织。

5.工作地的组织(合理装备和布置、保持正常秩序和良好环境、组织好供应服务工作)。

6、操作合理化

人力资源规划从内容上可区分为4:

战略发展规划、组织人事规划(包括组织结构调整变革计划、劳动组织调整发展计划、劳动定员定额计划)、制度建设规划(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吸引、录用、维持、评价、调整、发展等6项基本职能)和员工开发规划等四类规划。

7.企业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是什么?

P23—24

岗位分析是对企业各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的过程。

作用1.为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基础。

2.为员工的考核、晋升提供依据。

3.是企业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制定有效劳动人事计划,进行人才预测的重要前提。

5.岗位评价的基础,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工资制度的重要步骤。

8.试述劳动定员的作用与原则、劳动定额的作用与标准。

P24—28

定员工作的作用。

合理劳动定员1.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

2.是劳动工资计划的基础。

3.是企业内部劳动力调配的主要依据。

4.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

5.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劳动定员工作的核心是保持先进合理的定员水平,须遵循5原则:

1。

定员必须以保证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2.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3.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4.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5.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的内外环境。

定额的作用:

组织生产和组织分配。

这两方面的作用,归根到底又在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机器设备,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表现在:

(1)是组织和动员广大员工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手段。

(2)是编制计划与组织生产的重要依据。

(3)是正确组织劳动与合理定员的基础。

标准:

A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的分类1)按使用范围,分为全国通用标准、行业通用标堆和企业标准。

2)按综合程度,分为单项标准和综合标准。

B定员定额标准的内容。

包括:

定员定额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使用说明;各类人员的划分范围;岗位设置及工作量的规定;生产方法与程序;使用设备的名称与规格;各岗位、设备的定员人数及各主要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内容和项目。

C定员标准的形式分为:

单位用工标准和服务比例标准。

D标准应适时修订。

9.试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规范类型与制度制定的基本要求。

P35—37

制度规范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序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办法等的总称。

依照制度规范涉及层次和约束的不同内容,分为五类:

企业基本制度、管理制度、技术规范、业务规范、个人行为规范。

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形成的基本要求:

1.从实际出发。

2.根据需要制定,即制度规范的制定还要从需要出发。

3.建立在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

4.系统和配套。

5.合情合理。

6.先进性。

10.工资项目预算的程序及内容是什么?

P38—39

从3个方面分析检查:

(1)分析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本年度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对工资预算的影响,如有新的变化将影响到企业工资标准水平,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此为依据,测算出上一年度与本年度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增长幅度。

(2)分析当年同比的物价指数,是否大于或等于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幅度。

一般地,应取物价指数和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幅度两者增长幅度最高的指数,作为工资调整的标准。

(3)分析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工资指导线,作为编制费用预算参考指标之一。

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并理解企业高层领导对下一年度工资调整的意向,这种调整的意向只要大于或等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与物价指数两者增长幅度最高的比例即可。

在此基础上,按照工资总额的项目逐一进行测算、汇总,就可以编写出工资年度预算表。

先将本年度工资各子项目预算和上一年度工资各子项目预算,以及上一年度工资各子项目结算和当年已发生的工资各子项目结算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分析预算和结算结果,在结合上述3点初步确定的工资调整比例,以及上一年度和当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下一年度预测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将工资各子项目的变化在工资总额中进行调整。

11.如何进行社会保险费与其他项目的预算?

P39—40

具体步骤是:

(1)分析和对照国家有关的规定,对涉及员工权益的项目有无增加或减少,标准有无提高或降低;

(2)由于本类项目的提取比例一般是按照本地区上年度员工月平均工资测算的,因此应当掌握本地区有关部门公布的各种有关员工工资水平的数据资料,如上年度员工平均工资水平等;(3)企业中上一年度工资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相关统计数据和资料。

还应注意:

1)各种项目的预算要客观合理,防止人为加大宽打窄用。

在核算时要对照上一年度预算与使用结算情况。

2)密切注意某项目与其他项目费用预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企业整体意识,防止整体预算失衡。

3)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缜密分析测算。

1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基本项目及其内容是什么?

P41—42

1.工资项目。

“员工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由计时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包括洗理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加班工资等部分组成。

”)。

2.涉及到员工权益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其他相关的资金项目。

如:

1)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2)医疗保险费;3)失业保险费;4)工伤保险费;5)生育保险费;6)福利费;7)教育经费;8)住房基金;9)其他费用,如工会基金等。

这部分费用与工资项目存在一定的比例依存关系。

3.其他项目。

如“其他社会费用”“非奖励基金的奖金”“其他退休费用”等,是在发生之后才有的费用项目。

13.分析招聘活动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及其影响?

P43—44

一)外部:

1.经济条件。

2.劳动力市场(素质结构和激励因素一定时期稳定,主要取决劳动力市场上的资源数量和构成)。

3.法律法规。

4其他,政府管理、社会文化、教育状况。

二)内部环境:

1、特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计划;2、财务预算;3、组织文化、管理风格。

14.工作分析方法的选择P51

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面谈法、调查问卷法、工作日志、工作实践、典型事件法等。

应该根据具体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根据目标进行选择。

用于招聘时,应选用关注任职者特征的方法;关注薪酬体系的建立时,应选用定量方法,以便对不同工作价值比较。

2.根据岗位特点进行选择。

有的岗位的活动比较外显,以操作机械设备为主,就可以使用现场观察法;以内隐的脑力活动为主,不易进行观察,那么运用观察法就不适合。

3.根据实际条件进行选择。

有些方法虽然可以获得较多信息,但可能花费时间和财力较多而无法采用。

如,专家访谈法,信息多,需要花费时间也多;而问卷法,虽然获得的信息有限,但可以很多人同时回答,效率较高,很适合在时间要求较紧的情况下采用。

15.如何分析岗位胜任能力?

P53—54

一)关键胜任能力因素:

必备资格条件包括从事该工作至少要达到的教育水平、工作经历、技术技能和个人特点。

理想的任职资格并不是最低要求,它是对符合必备任职资格条件的员工的额外要求。

关键胜任能力因素,包括与人们的工作绩效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一系列能力、个性、工作风格等因素。

1)认知能力指一个人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像具体的技术技能那样容易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