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名词解释 大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3387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床学名词解释 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矿床学名词解释 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矿床学名词解释 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矿床学名词解释 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矿床学名词解释 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床学名词解释 大题.docx

《矿床学名词解释 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床学名词解释 大题.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床学名词解释 大题.docx

矿床学名词解释大题

本资料的介绍:

在考研的这段过程中,一直深受地院论坛的帮助,尤其以前的前辈们整理的资料帮我在复习当中节省了很多时间,我想最好的报答莫过于自己整理一份资料留个后来人,所以在综合了多位前辈的基础上,我将名词解释和大题做了一次汇总,基本上囊括了历年所考的大题和名词解释,希望学弟学妹没以此资料为基础,同时也要重视课本的内容,多注意自己总结补充.

本资料的用法:

以前在准备的过程当中可以一本看着课本一边背着资料,以课本为主,在最后一个月之内,必须将该资料的内容默背过3遍,其中,在倒数30~15天这15天里面先默背过一遍,在15~5里面,默背过第二遍,在最后5天里面,快速过一遍.

我是考前100天开始准备专业课的,两门,一门矿床,一门概论,在考前一个月已经将书本看过两遍,知识点背过一遍.最后相当于总共将知识点过了6遍,总体来讲,大题都没有逃出我复习的范围

第1章、绪论

1.矿产:

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

2.矿床学或称矿床地质学(Geologyoforedeposit),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3.矿床:

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第2章、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

4.金属矿产:

从中可提取某种金属元素的矿物资源

5.非金属矿产:

从中可提取某种非金属元素或可直接利用的矿物资源

6.能源矿产:

指能为工业和民用提供能源的地下资源

7.同生矿床:

指矿体和围岩是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8.后生矿床:

指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

9.矿体:

矿床中金属或其他有用物质富集的地段

10.围岩:

矿体周围的岩石

11.母岩:

指矿床形成过程中,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

12.矿石:

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的矿物集合体

13.矿石矿物:

指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

14.脉石矿物:

指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15.脉石:

一般泛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

16.夹石:

指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

17.矿石的构造:

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18.矿石的结构:

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19.有益组份和有害组份可以回收的伴生组分、或能改善产品性能的组分统称为有益组分;对矿石质量有不利的影响的组分叫做有害组分(书上对有害组分的解释不明确)。

20.品味:

矿石中有用组分的百分含量

21.金属矿产的品味:

大多数金属矿石(如Fe、Cu、Pb、Zn等)是以其中金属元素含量的重量百分百比表示;有些金属矿石,则以其中的氧化物(如WO3、V2O5等)的重量百分比表示

22.边界品味:

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味

23.工业品味:

指在当前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24.矿石品级:

矿石工业品级的简称,主要根据矿石的品味及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确定的

25.矿床成因类型:

按照矿床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

26.矿床工业类型:

一般把这些作为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上其主要作用的矿床类型,称为矿床工业类型

第3章、成矿作用总论

27.成矿作用: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是分散中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28.内生成矿作用:

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导致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岩浆、伟晶岩、接触交代、热液)

29.外生成矿作用:

主要是在太阳能的影响下,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层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成矿作用(风化、沉积)

30.变质成矿作用:

主要指由于地球内力影响,是固态的岩石或矿石不经过熔融阶段而直接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改变的各种作用(接触变质、区域变质、混合岩化)

31.叠生成矿作用:

在先期形成的矿床或含矿建造的基础上,又有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

32.元素的迁移:

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总是处在不断运动状态中,运动的结果,或导致元素的分散,或导致元素的集中,元素的这种运动转移现象或过程叫做元素的迁移

33.克拉克值是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度值;

34.浓度克拉克值:

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

35.浓度系数:

工业品位与该元素的克拉克值之比

第4章、岩浆矿床

36.岩浆矿床:

由各类岩浆在地壳深处,进过分异作用和结晶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37.

38.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在发生就位的运移过程中可以熔化或溶解其围岩的物质,是岩浆改变成分,这种作用叫做同化作用,而不完全的同化作用叫混染作用

39.岩浆矿床的形成作用:

岩浆中成矿物质的析出和聚集,是岩浆分异作用的结果。

岩浆的各种分异作用,也就是岩浆矿床的形成作用

40.结晶分异作用:

矿物按顺序(晶格能、键性、生成热降低方向)进行结晶,并在重力和动力影响下发生分异和聚集的过程。

41.岩浆熔离作用:

也称液态分离作用,指在较高温度下的一种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下降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混熔的熔融体的作用。

42.岩浆爆发作用:

经过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熔离作用后,岩浆中的挥发组份越来越富集,当压力增大到某一阀值时爆发到近地表,称为岩浆爆发作用

43.海绵陨铁结构:

金属矿物充填在硅酸盐类矿物或胶结硅酸盐矿物,形成···

44.岩浆熔离作用:

指在较高温度下一种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下降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混溶的熔融体的作用

45.岩浆爆发矿床:

指那些经过结晶分异作用或熔离作用后,喷发至地表所形成的矿床

第5章、伟晶岩矿床

46.伟晶岩/伟晶岩矿床:

伟晶岩是一种颗粒结晶粗大的,具有一定内部构造特征的,常呈不规则岩墙、岩脉或凸镜状的地质体。

当伟晶岩中的有用组分富集达到工业要求是,即成为伟晶岩矿床

第6章、汽水热液矿床

47.气水热液:

指在一定深度下,具有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力的气态和液态的溶液。

其成分是以H2O为主,并含有F、Cl、Br、I、C、S等多种挥发成分以及W、Sn、Mo、Pb、Zn等成矿元素

48.充填作用:

热液在围岩内流动时,若与围岩没有明显的化学反应和物质交换,则热液中成矿物质的沉淀,主要是由于温度、压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直接沉淀在围岩的孔洞或裂隙中,这种成矿作用···

49.交代作用:

指矿物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或置换反应,而造成矿质的聚集

50.交代作用:

溶液与岩石在接触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组分的带入和另一些组分带出的地球化学作用,也称为置换作用

51.扩散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中,组分的带出或带入是由于组分的浓度差所引起的扩散过程进行的

52.渗滤交代作用:

在交代作用过程中,组分的带出或带入是借助于流经岩石裂隙中的溶液进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压力差

53.蚀变作用:

岩石在汽水热液作用下,发生一系列旧矿物为新的更稳定的矿物所替代的交

54.代作用

55.围岩蚀变:

由于热液矿床矿体周围的围岩,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经常发生蚀变作用,称为

56.青磐岩化:

指安山岩、玄武岩、英安岩及部分流纹岩,在中低温热液作用下,特别是热液中CO2、S和H2O等作用下发生的一种蚀变作用

57.云英岩化:

一种重要的高温气水热液蚀变作用,主要产在花岗岩当中,蚀变后云英岩呈浅灰色、灰色,中粗粒结构。

具有花岗变晶、花岗鳞片变晶,以及鳞片变晶结构。

58.矿化期:

代表一个较长的成矿作用过程,是根据显著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来确定的

59.矿化阶段:

表示一组或以上的矿物在相同或相似的地质、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过程

60.矿物生成顺序:

在同一矿化阶段中不同矿物结晶的先后顺序

61.均一温度和爆裂温度如果用实验法对包裹体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包裹体可恢复到形成时的均一相。

这时的温度叫做均一温度。

圈闭在主矿物中的包裹体,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包裹体内部压力增大到超过包裹体腔壁所能承受的压力时,包裹体就会破裂并发出响声,此时测得的温度即为爆裂温度。

第7章、接触交代矿床

62.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

在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类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由含矿汽水热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63.扩散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中,组分的带出或带入是由于组分的浓度差所引起的扩散过程进行的

64.渗滤交代作用:

在交代作用过程中,组分的带出或带入是借助于流经岩石裂隙中的溶液进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压力差

第8章、热液矿床

65.热液矿床:

指含矿热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由充填和交代等成矿方式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66.蚀变作用:

岩石在气水热液作用下,发生一些列旧矿物为新的更稳定的矿物所替代的交代作用

67.围岩蚀变:

由于热液矿床矿体四周的围岩,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经常发生蚀变作用,称为

68.钠长石—云英岩矿床:

指产在花岗岩体的顶部或大岩体附近的小岩株中,主要由钠长石组成的块状钠长岩和主要由白云母、石英组成的块状云英岩为含矿岩石,与花岗岩有密切空间和成因联系,以产稀有金属为主的一类矿床

69.五层楼模式:

指热液矿床中,矿脉从地表到深部,从上部沉积岩到下部花岗岩,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带:

1)微脉带2)密集细脉带3)密集中脉带4)大脉带5)系数大脉带

70.喷流沉积型矿床(Sedex型矿床):

系指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呈整合的层状赋存于正常沉积岩系(主要为细碎屑岩和炭质页岩,次为碳酸盐岩)中的,以发育条带状和层纹状富硫化物矿石为特征的一类矿床。

71.VMS矿床:

系指赋存于海相火山岩系中的,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由块状的黄铁矿和贱金属(Cu、Pb、Zn)硫化物组成的一类矿床

72.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MVT型矿床):

73.碳酸盐岩(主要是白云岩)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后生特征的,以铅锌为只要矿产的一类矿床。

因密西西比河流域汇水盆地中发育众多该类型矿床而得名。

74.卡林型金矿床:

产于钙质、炭质沉积岩(碳酸盐岩/细碎屑岩)中的,金呈次显微-超显微的浸染状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的一类金矿床。

75.SST、概念:

是以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层状和层控矿床。

76.黑色页岩型概念:

是以黑色页岩为容矿岩石的层状和层控矿床。

第9章、火山成因矿床

77.火山成因矿床:

系指与火山岩、次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

78.斑岩型矿床:

指产在斑岩类矿体及其附近大范围内分布的侵染状和细网脉状矿床

79.玢岩铁矿:

指产在陆相安山质火山岩分布区,与辉石闪长玢岩—次火山岩或火山—侵入岩体有空间、时间以及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组以铁为主的矿床

80.火山气液矿床

概念:

火山喷气热液(火山气液)矿床:

在火山喷发作用的晚期或间隙期,火山喷气和热液活动非常强烈。

这些喷气和热液,通常含有大量重金属化合物。

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这些含重金属的气液和围岩(或海水)或气液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促使有用组份的聚集和沉淀,形成火山喷气热液矿床。

81.(三)火山沉积矿床

概念:

火山喷出物中经常含有大量成矿物质,它们一旦进入水盆地后,即与海水、湖水以及其中的非矿质组份发生作用并沉淀下来,如有用组分富集到可为我们开发时称火山-沉积矿床

第10章、风化矿床

82.风化成矿作用按性质分为三种:

83.物理风化作用:

系指地表的岩石或矿石以崩解方式机械破碎成碎屑,而无明显的物质成分的变化。

84.化学风化作用:

指由于化学作用,使地表组成岩石的矿物发生分解,直至形成在表生条件下稳定的新矿物组合的过程。

85.生物风化作用:

实质是化学风化作用的一种。

是由生物生活和

86.死亡过程中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风化作用。

87.风化矿床:

系指陆地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质和量都能满足工业要求的有用矿物堆积的地质体

88.残积及坡积砂矿床:

原生矿床或岩石遭受风化作用,其中未被分解的重砂矿物或岩石碎屑,残留在原地或沿斜坡堆积起来形成的矿床(主要类型:

砂金矿床,残积-坡积砂锡矿床,残积铌钽砂矿床)

89.残余矿床:

原生矿床或岩石进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后,形成一些难溶的表生矿物,残留在原地表部,其中有用组分达到工业要求时,即成为残余矿床(主要类型:

残余粘土矿床(高岭石矿床,蒙脱石矿床),残余红土型铝矿床,离子吸附型稀土元素矿床)

90.淋积矿床:

原岩或贫矿体经化学风化作用,某些易溶物质被水带到风化壳下部的潜水面附近沉淀下来,所形成的矿床(主要类型:

淋积型硅酸镍矿床,淋积型铀矿床)

91.铁帽:

在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的表部,铁和锰的硫化物和碳酸盐很容易被氧化形成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它们和难溶物质如粘土、砂粒等残留地表,构成了铁帽

92.次生硫化物富集作用:

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淋滤出来的某些金属硫酸盐溶液渗透到潜水面以下,在还原环境中,以交代原生硫化物的方式形成次生硫化物,于是增加了原生矿石中某种金属的含量,提高了矿石的工业价值,这种作用称为···

93.次生硫化物氧化作用:

当矿体遭受长期风化,侵蚀面和潜水面随之下降,使得次生硫化物富集带逐渐进入氧化部位,引起此生硫化物再氧化

94.风化分异:

在风化作用过程中,由于元素自身的属性、矿物抵抗风化能力的不同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各元素具不同的迁移能力,由此而引起的彼此分离称为风化分异

95.粘土化作用(clayization)

—温湿的气候条件,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强烈,地形微受切割

—铝硅酸盐岩石分解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K,Na,Ca,Mg等)以碳酸盐或重碳酸盐形式被地表水带出风化壳,而SiO2、Al2O3、Fe2O3等难溶组分在水中易于形成胶体溶液

--Fe2O3.pH2O胶体在腐植酸的保护下也带出风化壳

--剩下的SiO2nH2O胶体(带负电荷)与Al2O3mH2O胶体(带正电荷)相互作用,彼此凝聚形成稳定的粘土矿物

 

96.红土化作用(laterization)

---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剧烈,地形平坦

—富铁贫硅的铝硅酸盐岩石(霞石正长岩、玄武岩等)分解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不易带出风化壳,溶液呈碱性反应,SiO2溶解于碱性介质并被地下水带走

—剩下的Al2O3mH2O胶体(带正电荷)与Fe2O3pH2O胶体(带正电荷)不能相互结合,而分别凝聚形成Al的氢氧化物和Fe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构成“红土”

第11章、沉积矿床

97.沉积分异作用:

流水等营力在搬运物质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使搬运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为沉积分异作用

9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指碎屑物质在水、风、冰川等营力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由于搬运能力有规律地减弱,便发

生按颗粒大小、形状、比重和矿物成分的差异,而依次沉积的作用。

99.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物质以真溶液或胶体溶液形式搬运时,由于受溶解度、介质pH值和Eh值等化学规律控制而依次沉积,这种作用称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100.生物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造成的物质分异,称为生物(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101.沉积矿床:

地表的岩石、矿石等物质,在水、风、冰川、生物等营利的风化作用下破碎、分解,搬运到有利的环境中,经过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各类沉积物,当其中有用物质富集到质和量都达到工业要求时,便形成了···

102.机械沉积矿床

—也称砂矿床,大陆风化的碎屑物质(包括岩屑和矿物碎屑),在被地表流水、风、冰川等介质搬运过程中,由于搬运能力的减弱便按粒度、形态、大小、比重的不同而发生沉积分异,由此形成的矿床称为沉积矿床。

103.蒸发沉积矿床

—也称盐类矿床,水盆地中某些溶解度较大的无机盐类,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各种有用盐类矿物的沉淀、富集而形成的矿床,称为蒸发沉积矿床

104.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成矿物质主要呈胶体状态被流水搬运到海洋或湖泊中,通过胶凝作用而聚沉所形成的一类矿床\

105.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生物有机体本身直接堆积形成的矿床,以及由生物有机体分解产生的气体和有机酸参与化学作用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通称为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106.宣龙式铁矿:

产于中元古界长城系串岭沟组底部页岩的沉积铁矿床,以河北庞家堡

铁矿为代表;

107.宁乡式铁矿:

产于泥盆系中上统砂页岩中的沉积铁矿床,以鄂西宁乡铁矿为代表。

宣龙式铁矿

第12章、可燃有机矿床

108.腐植煤/腐泥煤:

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

109.成煤作用:

由植物遗体转化为煤,主要经历泥炭化/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作用两个阶段。

由植物转变为泥炭的作用即泥炭化作用。

腐泥化作用是指浮游生物和菌类死亡后沉向水底,在停滞水体中,即一种缺氧的还原环境下通过细菌,特别是厌氧细菌的作用,植物体中的脂肪和蛋白质遭到分解,通过聚合作用转化为腐泥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形成大量沥青,故又称沥青化作用。

煤化作用是由泥炭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转变过程

 

第13章、变质矿床

110.变质矿床:

由内生或外生作用形成的岩石和矿石,由于地质环境的变化和温度压力的增高,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地质作用成为变质作用。

遭受变质作用改造过的矿床或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矿床都称为变质矿床

111.受变质矿床:

指原先已存在的矿床遭受变质作用后,矿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以及矿体的形态和产状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其工业用途未改变的矿床

112.变成矿床:

指岩石经变质作用后成为有工业价值的矿石,以及由于变质作用改变了工业用途的矿床

113.接触变质成矿作用与接触变质矿床概念:

—主要由于岩浆侵位引起围岩温度增高而产生矿物重结晶和重组合,并造成有用物质聚集,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接触变质成矿作用。

由接触变质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为接触变质矿床

114.区域变质成矿作用与区域变质矿床:

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以及气水热液的联合作用下,原有的岩石或矿石遭受强烈的改组和改造,并产生有用物质的富集,这一作用称区域变质成矿作用,由此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区域变质矿床

115.混合岩化成矿作用与混合岩化矿床概念:

—在区域变质基础上,地壳内部热流值进一步升高,使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熔浆(“混浆”),并通过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使原岩向成分接近花岗岩质岩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转化,同时使部分成矿物质发生迁移和富集,这种作用称为混合岩化成矿作用,由此所形成的矿床称为混合岩化矿床(migmatizeddeposit)。

第14章、层控矿床

116.层控矿床:

指那些受过多种成矿作用影响,但矿体呈层状或者基本呈层状,包括部分不规则状,但仍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的矿床

第15章、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

117.矿田构造:

指在矿田范围内,控制矿田的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总和

118.成矿系列:

指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一组矿床类型

第16章、补充部分

119.超常富集概念:

超常富集是区别于一般富集的最高富集程度,主要表现是有更高的浓度,(矿石多为高品位的矿石)更大的富集规律,(储量常为大型矿床的数倍)、高度的聚集性等(矿床或矿区面积较小)。

超常富集一般形成超常富集矿床。

 

矿床学大题

第1章、绪论

1.矿床学的基本任务和具体研究内容

基本任务:

第一、正确认识各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查明矿床的成

因;第二、查明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认识矿床在地壳中的的分布规律,以

便预测在何种地质环境中,可以期望找到何种矿产和矿床类型

具体研究内容:

1)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在矿体中的分布与变化,并了解矿石的形成条

件,确定矿产的质量和加工工艺性质

2)测定矿体的形态、大小、产状及其与围岩的关系,查明矿床的规模、产出位置和开

采条件

3)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石及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生物活动、气候、

地貌等因素的关系,查明它们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研究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和演化过程,阐明矿床成因

5)研究矿床所在区域的大地构造、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作

用;研究矿床形成和分布与地壳发展演化的关系,阐明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

2.具体研究一个矿床的方法

1)野外(现场)观察:

对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编录,测制各种地质

图件,采集需要深入研究的矿物、岩石、化石及构造现象标本等

2)实验室研究:

将现场采集的标本和样品,在实验室内进行鉴定、测试和分析,以了

解矿石与有关岩石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和形成条件,以及确定矿石质

量、品级和类型

3)成矿模拟实验:

应用数学的、物理的、物理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原理等来分析各种

成矿作用

4)综合研究: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各种数据、资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

编制综合性图件和专题性图件,编写地质报告

3.矿床有三重属性,即地质属性、经济属性、环境属性。

地质属性矿产是漫长地球历史的产物,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在时间空间分布符合地质规律,但非均匀分布,矿产是不可再生资源,有限的资源。

经济属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随采选冶技术和市场价格的发展而变化,即经济利用的可变性(全球范围内考虑)

环境属性开发过程:

水土流失、耕地毁损、水系污染,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地方病滋生使用过程:

污水、粉尘、废气,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ElNino)和拉尼娜(LaNina)现象

 

第2章、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

4.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

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

2)大多矿产为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

3)大多矿产资源质量差,国际竞争能力弱

4)贫矿多,富矿、易选矿少

5)成分复杂,共/伴生矿多,开发利用难度大

6)中、小型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和露采矿少

 

5.决定矿床工业品味的因素

1)矿床的规模大小:

规模愈大,工业品味要求愈低

2)矿石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如在斑岩型铜矿床中伴生的钼,只要达到万分之几便可综

合利用。

由于钼的存在扩大了矿床工业价值,因此对铜矿床的工业品位要求可适当降低

3)矿石的工艺技术条件:

对于自熔性铁矿石的品味要求也比非自熔性铁矿石品味要求

低。

如菱铁矿矿石就比磁铁矿矿石的工业品位要求低,因为在冶炼菱铁矿矿石时,

可以不加或少加熔剂

6.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

1)矿床本身的特征和性质:

包括矿体的形态、大小、产状和储量,矿石的质量,矿石

综合利用价值和矿床开采、选矿、冶炼技术条件等

2)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对矿产的要求:

主要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计划中对各类矿

产的需要数量,矿床的地理分布,该地区的发展远景计划等

3)矿区的经济因素:

如动力之源、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交通运输以及粮食、劳

动力供应等

第3章、成矿作用总论

7.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分布规律

1)各种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分布量,相差极为悬殊。

2)地壳、上地幔中分布最多的7种元素:

O、Si、Al、Fe、Ca、Na、Mg

——占地壳总成分的99.4%;上地幔总成分的99.11%

上地幔中:

铁族元素(Fe、Cr、Co、Ni)、铂族元素(Pt、Ru、Rh、Pd、Os、Ir)和Mg比较集中,分布量比地壳大几倍到十几倍;

地壳中:

稀有元素(Li、Be、Nb、Ta)、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