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 名词解释 大题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1197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像 名词解释 大题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摄像 名词解释 大题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摄像 名词解释 大题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摄像 名词解释 大题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摄像 名词解释 大题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像 名词解释 大题资料.docx

《摄像 名词解释 大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像 名词解释 大题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像 名词解释 大题资料.docx

摄像名词解释大题资料

一、填空(10分)(每空0.5分)

1.摄影光源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光、人工光和现场光三种。

2.影调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性,影调的处理有几个基本原则1.根据创作意图处理影调2.根据被摄景物的特征和环境特点处理影调3.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处理影调

3.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要求神情、姿态、构图、用光、以及曝光控制和暗房制作等都要达到较高的境界。

4.一般而言,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不仅表现出被摄者的外貌特征,而且要掌握拍摄对像的心理,通过捕捉人物的姿态和表情,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神兼备”。

5.在人像摄影中,反光板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摄影专用的折叠式反光板,分金黄色、银白色和白色三种表面,金黄色表面反射明亮的暖光,银白色边面反射明亮的白光,白色表面反射的光线较柔和。

6.拍摄距离影响着主体与环境的表现,一般分下面五种景别:

远景、全景、近景、中景、特写。

7.为了降低画面的反差,在用光中可采用以下措施加以改善。

加用补光2加用滤光镜补光调节曝光量

8.室外创意人像摄影是由自然光的运用,环境处理和人物造型三方面配合构成的。

是在摄影者有意识地干预下进行的,摄影的创造主动性极强,摄影师与模特的配合极为重要。

户外纪实人像摄影是在现实环境中抓拍的。

9.人像摄影的种类室内灯光人像室内现场光人像户外人像

10.在人像摄影中一般选用中长焦距镜头,如135相机一般选用100毫米左右的镜头,中长焦距镜头拍摄人物的近景或特写照片时不会(会或不会)产生透视变形,也更容易获得虚实结合的摄像以突出人物。

11.构图的原则有两条:

一是突出主体,揭示主题思想;二是从主题思想出发,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关系。

一句话,即通过取景使照片的画面能有力地表达其思想内容和摄影者的观点,说明问题,吸引和感染观众。

12.摄影构图的要求是:

简洁、完整、生动和稳定。

13.拍摄距离影响着主体与环境的表现,一般分下面五种景别:

远景、全景、近景、中景、特写。

14.调节光比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调节主、辅光的强度;调节主、辅灯至被摄体的距离;用反光板对暗部进行补光。

15.色彩的对比主要包括色相的对比、明度的对比、饱和度的对比、并存的对比等。

16.色相的对比即不同颜色的对比,主要内涵包括类似色对比、三原色对比、互补色对比和冷暖色的对比。

其中最引人注意也是运用得最普遍的主要是互补色或冷暖色的对比。

17.对于数字照相机,人们都知道像素的多少决定着照片的清晰度,而往往忽略了镜头的分辨率,其实,镜头分辨率的高低,对照片的清晰度也有很大影响。

对数字照相机镜头分辨率要求的高低,主要取决于CCD芯片的大小和分辨率。

18.影响摄影作品色调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作者在前期创作时对画面的色彩控制;其二是后期制作时对色彩的调节控制。

具体来说,决定摄影作品色调的前期因素是被摄体的色彩存在关系、拍摄时的光线和色温、照相机镜头上的滤光镜;决定摄影作品色调的后期因素是感光材料及冲洗过程的技术性色彩控制。

19.自然界各种景物的色彩极为丰富,鉴别、评价色彩的主要依据是色彩三要素。

即色别、明度、饱和度。

二、选择题(20分)

 

三、概念(25分)(每题5分)

1.焦点来自无限远处的平行光线经过镜头的折射在镜头主轴上会聚成一个清晰的点,就是焦点。

2.散光灯是一种漫反射式灯具。

散光式钨丝灯在灯泡前面没有装聚光透镜,灯罩的开口比较大,一般使用磨砂灯泡或乳白灯泡。

散光灯发出的光线属于软光,光线没有特定的方向,在被摄者身上形成的明暗反差较小,被摄体不产生明显的阴影。

散光式闪光灯就是在闪光灯前面加上反光伞或柔光灯箱,闪光灯发出的光线通过反光伞反射或透射到被摄者身上,或者通过柔光灯箱里的柔光纱再投射到被摄体身上,光线特别柔和、均匀。

3.明度明度指颜色的明暗、深浅程度。

常用反光率表示明度大小。

在视觉感受上,由于人眼对黄绿色最敏感,对红色次之,对蓝色最不敏感,因此,不同的色别在反光率相同时,也会有不同的明度感受。

在通常的光亮度下,人眼对颜色明度变化的感觉灵敏,只要反光率有1%的变化,眼也能察觉,但当光线亮度太大或太小时,人眼对明度差别的察觉能力就大为降低。

在彩色摄影中,只有色别变化而无明度变化的画面缺乏立体感;虽有色彩的明度变化,但缺少色别变化,画面就显得不够生动。

在色彩的应用上,要注意应用不同色别不同明度的色彩构成有立体感的和谐画面。

4.有效像素一般即指CCD像素,就是CCD上形成影像信号的硅光电二极管的个数。

数码相机对像素的高低,常见的有两种表示法:

一是阵列表示法即“横纵像素的乘积”,例如,像素640×480、像素1024×768;二是总量表示法,例如,像素35万、像素80万。

这两种表示法的实质是相同的,前者的表示法精确些,后者的表示法通俗些。

如柯达DC210数码相机,总量称百万像素,其像素陈列表示为1160×872(1160×872=1011520)。

5.标准镜头标准镜头是指镜头焦距和底片对角线长度相等的镜头,其视角接近于人眼的正常视角,人眼双眼聚焦清晰范围为,转换为焦距就是40-58mm,取中间值得出135相机的标准镜头约为50mm。

6.摄影影调黑白影像是由黑至白诸多深浅不同的灰色调构成的,这些深浅不同的调子,在黑白摄影中被称为影调。

影调,既是对光线的技术处理,表现了景物的外观,也是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7.聚光灯在灯泡后面装有反光罩(有些卤钨灯在灯泡壁的一侧涂有反光物质以代替反光罩),将光源 发出的光反射,在灯泡前面装有凸透镜或菲涅尔透镜,把光线会集发射出平行光束。

灯泡和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变化以随时调整光束的集散。

聚光灯发出的光线属于硬光,发出的光线亮度高,光束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投射光斑集中,光斑大小可调节,摄影者容易控制它的照明范围。

光束边缘有明显的明暗分界,在被摄者身上造成的明暗反差鲜明,使被摄者产生明显的阴影。

8.景深:

答:

照片中垂直于画面的焦平面,纵向影象空间清晰距离深度叫景深,从被摄物到最近清晰点的距离叫前景深,被摄物到最远清晰点的距离叫后景深,前景深与后景深之和叫全景深,简称景深。

9.像素是构成数码影像的最小单位,当你把一幅图像在电脑屏幕上高倍率放大,产生的马赛克效果上的每一个点就是一个像素。

一般来说,数码相机中CCD的像素总量越高,其产生的影像分辨力也就越高。

目前,家用数码相机的像素总量大致可分为三个档次:

100万~200万左右、200万~300万左右、300万以上。

对一般摄影者而言,200万~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已够用了,专业摄影者则会有更高的要求。

数码相机上的像素又分为有效像素与插值像素。

10.CMYK模式指“青、品、黄、黑”四色,这是一种在印刷(或打印)时使用的模式。

CMYK模式在印刷分色中含有四种颜色,每像素的颜色深度就有32位。

这种模式的图像文件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大,在处理影像时一般不采用CMYK模式。

CMYK模式的影像在进行电脑处理时通常需要转换成RGB模式。

11.主光是表现主体造型的主要光线,用来照亮被摄体最富有表现力的部位。

当选定了拍摄角度以后,被摄体具有什么样的明暗造型效果,主要靠主光来形成,它在画面上形成明显的光源方向、亮部、阴影和投影,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起主要的造型作用。

它塑造的被摄体的基本形态和表面结构。

主光一般采用聚光灯。

主光的光位多在被摄体的前面与相机镜头轴线成5°至45°水平角。

主光可以位于相机的左侧或右侧,这取决于人物外貌的特征所具有的匀称度和比例等等。

主光的水平角与垂直角度愈大,被摄物的主体感愈强;反之,造型平淡。

12.光圈在镜头中由数片金属片组成的可变孔径的光阑,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

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

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

它除了控制进光量意外对控制景深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13.饱和度饱和度指体现颜色特征的色相纯度,也称色的鲜艳程度,是表示色觉强弱的概念。

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所含本色的成分与消色成分的比例(白、灰、黑称为消色)。

含本色的成分越大,饱和度就越高,色彩越鲜艳;含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就越低,色彩越平淡。

物体的表面结构和照明光线性质也影响其饱和度。

相对来说,光滑面的饱和度大于粗糙面的饱和度;直射光照明的饱和度大于散射光照明的饱和度。

色的明度改变,饱和度也随之变化。

明度适中时的饱和度最大;明度增大时,说明颜色中的白光增加,色纯度减小,饱和度也就降低。

当明度太大或太小时,颜色便会接近白色或黑色,饱和度也就极小了。

各种色别、明度、纯度的色组成了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色彩世界。

摄影画面中色彩的饱和度往往取决于曝光和校色,只有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的曝光和校色都准确的情况下,饱和度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此外,各种颜色的饱和度和对于光线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红色在强光中饱和,蓝色在弱光中饱和。

14.数码变焦实质上是在镜头原视角的基础上,在CCD成像的影像信号范围内,截取一部分影像加以插值放大而给人们以用更长焦距镜头拍摄的效果。

例如,镜头焦距为35mm~70mm的数码相机,当你是用70mm焦距拍摄时,如果它具有2倍数字变焦功能,那就意味着实际产生140mm焦距的成像范围。

这种140mm焦距的成像范围实际上是在70mm焦距的成像范围内截取一部分插值而成。

2×数字变焦相当于在一个像素的基础上插值繁衍为4个像素;3×数字变焦相当于在一个像素的基础上插值繁衍出9个像素。

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效果看,数字变焦都不甚理想,当你把它放大成一定尺寸的照片时就会发现,采用数码变焦的效果不如未经数码变焦的效果。

这就同传统摄影中,将底片剪裁一部分的放大效果会明显不如整幅底片不经剪裁的放大效果。

过高倍率的数字变焦会使影像变得十分粗劣,甚至产生拍摄者并不需要的马赛克效果,很显然,数字变焦无法替代变焦镜头的光学变焦功能。

当然,如果对影像清晰度要求不高时,数码变焦能使你享受远摄长焦镜头的拍摄乐趣。

15.白平衡

白平衡的基本概念是“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对在特定光源下拍摄时出现的偏色现象,通过加强对应的补色来进行补偿。

上图照片均是在日光下拍摄,仅改变了白平衡的设置。

各种白平衡下的照片所产生的偏色显示出补偿时的补色。

使用胶片相机时,为了对这些偏色进行补偿,拍摄时要用各种彩色滤镜。

数码相机的基本原理与其类似,白平衡功能就相当于彩色滤镜。

但在彩色滤镜中并没有类似“自动白平衡”的滤镜,在这一点上两者有很大区别。

一般使用时选择自动白平衡(AWB)就足够了,但在特定条件下如果色调不理想,可以选择使用其他的各种白平衡选项。

四、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

1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有那些?

表现物体的结构和颜色

在大自然中,不同物体的外部形状、表面结构、表面颜色和质感都是不同的。

人们能够看到物体的外部形状、结构、颜色和质感,是因为物体对光线的反射所致。

物体的表面结构不同,对光线的吸收、透射、反射各不相同。

透明体或半透明体透光多,浅色的物体反射光多,深色的物体反射光少。

表面光滑的物体所反射的光,光质硬,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表面粗糙的物体所反射的光方向性不强,光质软,具有漫反射的性质;半粗糙面的物体所反射的光,具有定向反射和漫反射双重性质。

(3分)

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

自然界的物体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然而,摄影是在二度空间的画面上表现物体的。

因此,要表现物体的深度,就必须利用光线的明暗关系,才能通过平面的摄影作品表现出物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透视效果。

(3分)

制造特定的气氛

在摄影中,可利用光线的变化来制造特定的气氛。

自然界的光线千变万化,有时晴空万里,有时乌云密布;有光线强烈的中午,有光线较暗的早晨和傍晚。

利用不同的自然光照明拍摄作品能使人们在观看这些作品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分)

2.比较钨丝灯与闪光灯在拍摄时不同的作用效果

电子闪光灯属于瞬间发光光源,标准色温为5500K左右,色温非常接近日光,并且色温稳定。

电子闪光灯电耗小,瞬间发光量大,使用寿命长,还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随意调整亮度。

它比连续光源有不可比拟的优点。

(2分)

大型高功率的电子闪光灯是摄影师在摄影棚内的最佳人造光源,又是室内以及室外补光的理想光源。

而钨丝灯既会因电压不稳定而改变光源色温,又会随灯泡寿命的衰减而使色温逐渐降低。

(1分)

闪光灯由于闪光持续时间极短,因此可以“凝固”快速动作,尤其是对人像摄影中抓拍动态、神态等更有专长,这是连续光源难以做到的。

闪光灯是瞬间发光光源,工作时不产生热量,因此,可制成大面积、高功率的各种形式的灯具。

闪光灯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随意调整亮度而连续光源则困难很多,如果以电压高低来改变亮度,色温也会随同改变;如果以距被摄体的远近来调节亮度又会受限甚多。

(1分)

闪光灯瞬间有效输出功率大、寿命长,而白炽灯的发光量都较小,若要获得高光亮度,必须多灯联用,这样又会在布光中带来许多困难。

(1分)

闪光灯还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安全、不易损坏等优点,它易拆装、组合,便于携带。

但是,闪光灯属瞬间照明光源,不直观,不利于对光线进行细致地调整与摆布。

虽然有造型灯,但其效果与最终照明效果也相差甚远。

由于在使用时有快门闪光同步的限制,无法自由地进行曝光组合,也无法使用光圈优先功能。

一些档次较低的闪光灯,光量调节范围较小,回电等待时间也较长,给拍摄带来许多不方便。

高档次的闪光灯虽然功能强大,但价格又非一般摄影者可以承受的。

(1分)

钨丝灯指白炽灯、卤钨灯、金属卤素灯等,他们属于连续照明光源,最大优势就是摄影者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布光效果,调整光线的细微变化,布光时的效果与实际拍摄出的效果差别不大。

使用钨丝灯不存在快门同步问题,可以自由进行曝光组合。

(1分)

但是,摄影钨丝灯色温低,一般在2800K~3400K左右,若使用日光灯型彩色胶片进行拍摄,需要加用滤光镜进行校色,给拍摄带来了一些麻烦。

如使用灯光型彩色胶片,偏色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成本又似乎过高。

另外,由于它光强不大,在工作时会产生高温等,目前已基本淘汰。

钨丝灯与闪光灯各有利弊,只要能够扬长避短,同样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1分)

3.摄影构图的要求有哪些?

简洁就是简明扼要。

与主题无关的、不必要的景物一律撇开。

去芜存精,突出主体,使主题鲜明。

只有主题思想明确了才敢于取舍,做到画面简洁。

(2分)

完整是指被拍摄的对像必须在画面中给观众以相对完整的视觉印象,特别是主体不能残缺不全,影响主体和主题的表现。

当然,完整不等于完全,也不等于完美。

由于视觉的延伸作用,有时,不完全的景物同样会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印象。

截取车队中的一段,主体(车队)是不完全的,但给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完整的。

但是,重要、醒目且能揭示主题的标语口号或横幅一般要求完整,切忌因缺字而引起歧义。

画面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视线要和画面所表达的内容相协调,不协调就破坏了内容的完整性,标题、文字说明和画面也必须统一,否则也同样会破坏画面内容的完整性。

(3分)

生动是指拍摄人物时,要抓住最能反映其性格特征、表情、动作的瞬间姿态;拍摄某一事件则必须抓住事件发展的高潮,要注意其典型性。

在表现方法上要经常有创新意识,要有新的角度、新的手法,要把景物拍得富有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要有现场气氛。

要根据主题思想来考虑光线的运用,在画面结构上既要统一又要多样,不能呆板陈列,更忌杂乱无章,要有生气。

稳定是指画面景物要给观众以均衡的感觉,不会让人感到一头重、一头轻,或上重下轻,要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安定之感,除非是画面内容的需要或摄影者有意追求某种特殊效果。

景物形像的重轻取决于景物对视觉刺激的强度,这里不是指景物的实际重量,而是指感觉上的心理重量。

对称的稳定,但显得庄严,变化少,比较呆板。

均衡也是稳定,却有变化,较活跃。

此外,影调的深浅分布不当,拍摄角度的俯或仰,以及水平线、地平线的倾斜,都会影响画面的稳定性。

(3分)

4.人眼为什么会产生色彩感觉呢?

色彩是人的视觉器官受光后在大脑的一种反映,不同波长的光给人们以不同的色彩感觉。

这是因为人眼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在起作用。

(4分)

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两种视觉细胞:

一种是视杆细胞,这类细胞对光线的强弱很敏感,但看色彩是灰色的,不能分辨出颜色。

另一种是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又分为红绿蓝三种细胞,这三种细胞分别接受各种颜色。

例如,当绿叶上的绿色照射到视网膜上时,绿视锥细胞产生兴奋,而红、蓝视锥细胞几乎不兴奋,这样就产生绿的感觉。

(4分)

5.彩色片在拍摄取景时注意的问题?

1.彩色照片除影调外还需注意色调,除明暗反差外还须注意色反差。

以某一色调统帅画面,这种色调就是这幅画面的基调。

基调有暖色调、中间色调和冷色调,拍摄彩色照片要根据现场色彩和拍摄意图来确定画面基调,以便拍摄前做到心中有数。

(2分)

2.黑白照片靠明暗影调来烘托并突出主体。

彩色照片除了明暗影调外,还可以利用色彩来烘托主体。

通常,对比色的烘托作用较大,同种色的烘托作用较小,如果利用影调和色彩同时烘托,效果会更好。

取景时应考虑利用色彩来突出主体。

(1分)

3.可根据主题的需要偏色,有时,偏色的效果会更好。

4.黑白照片有均衡问题,彩色照片亦然。

色彩给人的视觉感觉有轻重之别。

所谓重和轻是以视觉所受刺激的强弱为准,红色最重,橙色次之;白色最轻,黄色次之。

此外,纯度愈高,重量愈重;对比效果愈强,重量愈重。

通常,“重”色放在画面的上方或远离画面中心,会产生不均衡的感觉,除非主题需要,否则不宜采用。

(2分)

5.注意环境色对主体色的影响。

人眼有色觉适应,不易分辨环境色,而彩色照片却能记录分明,不差丝毫。

环境色的块大、纯度高、距离近,其影响也大。

背景色和主体色要求对比鲜明,但要防止影响主体色,使主体色变脏,产生不和谐的感觉。

简单的办法是远离背景,使其纯度一高一低,色彩就显得调和。

(2分)

6.拍摄对像的色彩不宜过多,避免琐碎,大色块的效果比较好。

(1分)

6.室内摄影的一般布光程序

以不同方向和高度的光线组合起来运用上述的光型,能拍摄出不同光线效果的画面,塑造各种理想的形像。

但并非每次摄影都非得用上全部光种,而是应根据被摄体的特点,拍摄的要求和内容的需要来选用。

一般情况下,仅用主光和辅光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4分)

在布光时,首先应布置主光,确立主体的初步造型;然后配以辅光弥补主光不足之处,使明暗过渡自然,改进未被主光照亮部分的造型。

为了区分主体和背景,增加画面的空间感,可加轮廓光照明,根据拍摄题材的需要,打上背景光,确定整个画面的基调,如果主体的局部细节造型不理想或与整体不协调,使用装饰光加强整体造型与美感。

布光过程要控制好各种光型间的光比,各种光线应和主光和谐一致。

(6分)

7.光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1.光的强度

光的强度指光的相对强弱。

例如,在无云的天气里,正午的日光非常强烈,而阴雨的天气则光线昏暗。

对于人工光来说,它随着光源的输出功率和被摄者距光源的距离而变化。

明亮的光线给人一种耀眼、明快和严肃的感觉,暗淡的光线常常表现忧郁、宁静和含蓄的情趣。

照明强度的明暗差别,在照片上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被摄体的明暗度,被摄体的反差范围,彩色照片的被摄体的色彩再现。

照明强度很高时,被摄体显得比较明亮、鲜明、反差较大,色彩显得比照明强度低的光线情况下更加鲜艳,照明强度较弱时,被摄体显得灰暗,色彩暗淡,反差较小,(2分)

2.光的质量

光的质量指光的聚、散、软、硬的性质。

不受云雾遮挡的日光,从聚光灯、闪光灯等发出的直射人工光,都是属于硬光源,发出的光强烈耀眼,产生强烈的阴影,形成反差特大的影调。

硬质光源有助于产生质感,塑造形像,产生趣味性强烈的图案。

当然它们也会抹淡细节,减少影像的层次。

直射光造成的阴影部分,可以随着光源与被摄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或者摄影者与光源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在摄影的全过程中,从曝光到冲洗、印放照片,这一系列的处理过程都会使反差增加,因此在强光下拍摄时要更加注意利用环境光或反光板来降低影像的反差。

受云雾遮挡的日光,从墙壁、天花板或其它能够反射光线的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光,或者在直射光源前加上柔光器形成的光,都是属于散射光。

散射光比较柔和,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它们产生微弱的阴影,或者根本没有阴影,反差也很小,能使物体产生平滑连续的表面。

散射光能细腻地表现出被摄体的细节层次和光洁物体的表面质感,也适合表现一些淡雅的景物。

但在散射光照射下的被摄体,其立体感、轮廓特征、色彩都不如直射光鲜明强烈,易形成画面平淡阴沉的气氛,所以,散射光一般不宜拍摄远景或大场面,否则易使画面灰暗,气氛低沉,缺乏深度感。

在灯光摄影中,散射光一般用作辅助光。

(3分)

3.光的颜色

光的颜色即指光源色温。

不同的光源,其色温不同。

夜晚,用日光灯照明的房间的窗户透出蓝绿色的光,而用白炽灯照明的房间透出的光线带有橙红的色调。

有时即使是同一光源,如日光,也随着天气条件和一天中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采用彩色胶片拍摄,要求光源的颜色要和彩色胶片要求的色温一致,如采用日光型彩色胶片在阳光底下拍摄色彩还原准确,而早晚的阳光拍出的照片要比眼睛看到的更黄更红。

光的颜色决定了光的冷暖感,从而又引起人们许多感情上的联想。

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热血、红花、朝霞等,从而感到一种热烈、活跃的情趣;蓝色又使人联想到大海、炎夏的树阴和冰雪的阴影而产生凉爽和寒冷感,又使人感到宁静、安详或凄凉。

(3分)

8.什么是景深,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

 照片中垂直于画面的焦平面,纵向影象空间清晰距离深度叫景深,从被摄物到最近清晰点的距离叫前景深,被摄物到最远清晰点的距离叫后景深,前景深与后景深之和叫全景深,简称景深。

(1)光圈的大小:

当镜头焦距不变,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焦距的长短:

当光圈不变,物距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3)物距的远近:

当光圈,焦距不变的情况下,被摄体离相机越远景深越大;离相机越近,景深越小。

9.照片中前景的作用。

前景是指主体前面的景物,在画面中是最靠近镜头的人或物。

前景距照相机镜头最近,由于空间透视及镜头的作用,它的成像比后面的景物大。

运用前景来陪衬、烘托主体,可以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完美、深刻;在场面大、景物层次多的画面中,运用前景能加强空间透视感,增强艺术感染力。

前景具有如下作用;,

(1)衬托主体,让读者、观众的视线投向主体。

(2)通过前景与主体间的对比,显出景物的立体空间感和景物

的深远,增强画面纵深感。

(3)用来说明主题。

(4)用来平衡画面,起均衡作用,使读者观众获得视觉均衡。

(5)用来交待环境、季节、天气,增加图片信息量。

五、简述题(15分)

一、如何理解构图的均衡

(一)对称与均衡

画面里景物的配置、影调的深浅以及色彩的浓淡应给人以稳定和完整的感觉,不能一边过重一边过轻,也不要机械般地对称。

对称和均衡,一个像天平,一个像秤。

左右两边的形体、影调和色彩一样,两边的重量当然是相等的,此谓之对称。

左右两边的形体、影调和色彩不相同,有变化,但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这叫均衡。

对称使人有庄重严肃、安稳平静的感觉,但过于呆板,动感不强,不生动。

均衡富有变化,生动活泼,因而均衡的形式用得更多。

均衡不单纯指形、影、色等形式上的均衡,也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方向等内在的因素。

比如说人朝前走,前面留空的画面多,人虽在画面的一侧却是均衡的;如果前面留空少,后面留空多,那就不均衡了。

(二)均衡的基本规律

景物的重量不是指实际的重量,不是说山重房子轻,或房子重人轻,而是以各种景物给人的视觉刺激的强弱所形成的心理价位、心理定势来确定它的轻重。

一般说有以下一些规律:

1.处于引人注目位置的景物重,反之则轻;

2.有生命的景物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