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x.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2354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x.docx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x.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x.docx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x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心理问题也呈增多趋势。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就业认知有偏差、情绪调节能力弱、从众攀比心理作祟等。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认知教育不完善、心理辅导不系统、就业指导不到位。

  因此,应进一步采取加强学生认知教育、构建长效的心理辅导机制、丰富就业指导内容等对策,来较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事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趋复杂,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脆弱。

  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若能持续并及时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突出问题,高水平开展就业心理指导,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谓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拥有更多就业、择业机会的同时,大学生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因此,部分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

  虽从总体上看,多数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就业心理素质相对稳定,也存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认知有偏差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评价、工作岗位、就业环境等判断不清晰,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影响就业选择,产生多种就业心理问题。

  第一,就业期望较高。

  部分毕业生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三高工作,就业期望和自我评价较高,有时就业取向脱离现实,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1],给其就业带来障碍,造成信心受挫。

  这一点较多地体现在一些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身上。

  第二,自我认识过低。

  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长期形成较低的自我认知,自我感觉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求职中,犹豫、退缩、信心不足,特别是遇到多次求职挫折后,呈现出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就业心态消极。

  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等、靠、要心理,个别学生甚至持有就业靠的是关系,不是能力的错误认识,缺乏就业主动性或参与就业竞争的心理准备,而是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

  这一点较多地体现在大城市学生中。

  二情绪调节能力弱有些大学生在面对严竣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心理压力较大,心态不够平和,从而产生一些不良就业情绪和问题,影响其顺利就业。

  第一,焦虑心理。

  这是毕业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情绪心理。

  毕业前,很多大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工作与升学等矛盾,常常难以取舍,表现出过度焦虑[1],精神上紧张烦躁、心神不宁,特别是在择业遭受挫折后,焦虑心理更加严重。

  而这种焦虑心理如不能及时化解和调适,则会给学生求职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第二,抑郁心理。

  这是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

  择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增强,所遭受的挫折也增多,一些毕业生在就业中受到挫折,便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自我封闭、沮丧压抑等不良状态,有的甚至会放弃努力,自暴自弃。

  第三,偏执情绪。

  有的毕业生把其他同学找到待遇好、工资高的工作岗位认为其走后门,有关系,不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情愿失业也不就业,偏执地去追求所谓的就业公平;有的毕业生不根据自身条件、工作岗位要求等情况,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宁可待业也不就业,偏执地追求较高工资标准;有的毕业生无视其所学专业性质以及社会需求情况,坚持岗位偏离专业就不就业,偏执地追求专业对口的工作。

  这些不良心理现象,必然减少他们的就业机会。

  三从众攀比心理作祟受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择业局限在某些工作岗位,与同学攀比就业岗位,陈旧的就业观念尚未转变,错失了很多就业良机。

  其中,一些毕业生从众心理严重,缺乏个人主见,受家长和同学就业情况绑架,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职业、高大上岗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不能冷静认识自我现状,只希望能比别人高出半头,却往往事与愿违,极易遭受就业挫折。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受严竣就业形势、高校就业工作、家庭环境氛围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主要可从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一认知教育不完善系统的职业认知教育缺乏,这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少,社会阅历不深,在专业的、必要的就业认知教育缺乏的情况下,很难对自身产生较为完整的认知评价。

  深究其原因,一是辅导员针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认知教育较少,开展职业倾向、气质类型、个性倾向等测试极少,这样,造成毕业生面对择业矛盾,显得无所适从,心理负担加重,不能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二是辅导员缺少职业认知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无法切实有效引导毕业生清晰地认识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在认知态度上的稳定和成熟。

  三是高校尚未把职业认知教育列入学生的培养体系。

  专业教育之外,使毕业生无法准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二心理辅导不系统高校虽然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过受师资及财力限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工作开展得还不够系统。

  第一,高校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内容不多,关注少数毕业生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多,缺乏完整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尚未充分认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极端重要性,未让更多的学生建立起足够的就业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第二,高校就业心理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够,多偏重于理论传授,缺少求职的健康心理和挫折实践训练,没有开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教育。

  当学生遇到择业挫折时,仍不知如何去有效缓解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

  第三,尚未构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学生—家长三角支持系统,辅导员教育与学生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辅导员教育与学生家长就业观念存在分歧,学生择业与家长教育存在不和谐的一面,三者在就业问题上需进一步达成共识。

  三就业指导不到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已建立,并已配备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不过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无法针对所有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得就业工作相对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工作缺位。

  第一,高校部分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认识欠缺,更谈不上开展相关教育和指导,加之依旧存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主要针对毕业生的观念,未切实将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纳入低年级学生教育中。

  这样,造成毕业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不强,临近毕业依旧找不准求职方向[2],错失就业机遇。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尚未将体验式或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广泛地应用于课堂。

  目前,主要就业指导形式仍以课程讲授为主,缺乏师生的互动。

  偶尔安排就业指导讲座,也多是讲解就业理论,缺少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实践分析和针对性指导。

  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多是三方协议签订、就业信息发布、招聘会组织等,缺少系统性的、连贯性的就业指导内容,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心理疏导、就业政策解读、就业现象分析等方面缺少,针对性强的指导措施不多。

  当学生面对陌生复杂的就业环境时,往往心中无数,不良情绪无法及时调节。

  三、实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对策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高校辅导员应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改进就业心理教育的实践与管理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一加强学生认知教育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自我认知和评价,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素质的基础环节。

  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调节情绪。

  第一,要实现学生自我认识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将自我认知教育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并辅以职业兴趣测试、气质测试等,使毕业生较早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准确地认识自我。

  同时,引导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和个性特征,客观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指导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科学理性地进行择业决策,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水平。

  第二,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择业在考虑工作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的同时,更应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影响,职业对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

  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根据职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三,要培养学生积极就业的心态,通过就业形势研判、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挫折应对、就业困惑解答等辅导,使毕业生全面了解择业环境,树立竞争意识,确立就业自信,提高抗挫折的能力,端正并不断调整择业心态,摒弃懒惰心理,克服焦虑心理,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主动择业。

  二构建心理辅导机制高校辅导员在推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作用显著,应积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学生活动、心理辅导等形式,探索建立起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第一,辅导员要确立大心理教育观,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授,辅助其他活动载体,延伸心理教育内容,拓宽心理教育途径,讲解就业心理困境案例,探索并建立从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科学衔接和有效沟通的心理教育机制,引导学生敢于自我面对,善于自我调适,正确对待心理压力。

  第二,辅导员要组织开展求职心理技能训练,特别是体验式培训,以小组讨论、情景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3],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并熟练运用理性情绪法、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及松弛练习法等情绪调节方法[4],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理性客观地进行归因分析,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消除不良情绪。

  第三,辅导员要探索与家庭、学生建立辅导员—学生—家长三角支持系统,构建辅导员与家长联系制度,使家长的价值观、择业观与时迁移逐步与社会、学校、学生实现同步;探索构建辅导员与学生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个性化,加强辅导的针对性。

  通过这三者的结合,最终形成目标一致的就业心理教育合力。

  三丰富就业指导内容伴随着高校就业工作不断向全方位、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辅导员作为学生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就业实际,将就业指导工作内容逐渐丰富,以适应大学生求职择业需求。

  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学习、领会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就业选择,以便让他们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同时,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实时调整就业目标[5]。

  第二,培养学生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学生活动、暑期实践、模拟职场、素质拓展等项目的开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接触就业市场,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环境适应能力和素质等。

  第三,拓宽就业教育和服务形式,积极帮助学生通过媒体、网络收集各类人才供求和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召开专场招聘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积极开展诸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求职择业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积极落实好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或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难题[6]。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高校应加强辅导员就业辅导技能培训,并积极支持和鼓励辅导员探索和实施开展就业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新措施和新手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拥有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戮力同心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参考文献][1]徐敏华,王毅.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93-94.[2]童玲.高校班主任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策略的研究[].护理研究,2009353279-3281.[3]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128.[4]姚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0158-159.[5]韩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1236106-107.[6]王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68-69.作者张婷李鹏王秦俊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