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2022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5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

《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

城市经济学重点

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充满生机的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

自20世纪60年代中叶城市经济学产生于西方国家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相继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其标志是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汤普森(WilburThompson)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言》一书的问世。

现代经济学没有对“空间”给出足够的经济学分析,将空间纳入经济分析必将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现代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就是集中,而且这种集中又都与城市密切相关。

城市经济对腹地区域的发展有重要的引导、带动作用,现代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各国和地区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尤为突出。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进步、繁荣和文明的标志,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对象:

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各种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沃纳·赫希)

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的大规模集中”的结果。

虽然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都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不过,我们通过如下几点大致可以弄明白:

(1)人口;

(2)人口密度;(3)产业构成;(4)中心性;(5)其它。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它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用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着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

密集性是城市所特有的根本属性之一。

人口、建筑物等的大量集中,经济、文化活动的密集。

2、经济上的非农业性

城市在经济上的特性表现为,它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或经济地域,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与乡村的农业经济在专业与地域上有明显的分工。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城市的社会属性。

表现为城市构成上的多样性和流动性

对城市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

1、最低居住人口标准

作为城市,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居民,这是区别城市和乡村的决定性标准。

2、最大功能标准(职业构成或主要经济活动标准)

即将人口的职业构成,尤其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

采取这种划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主要认为城市是一个经济实体,且非农业经济活动是其主要功能,也就是要从功用方面来定义城市。

3、居民和房屋建筑密度标准(城市特征)

这种定义标准强调应具有一定的密集性特征才属于城市。

4、行政区划标准(法律规范标准)

即以政府的规定或立法宣布的结果作为城市划分的标准。

城市的职能

1、城市职能内涵:

所谓城市的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

(又称城市的功能)

一部分是为城市以外服务的,具有区际意义,被称为基本活动部分;另一部分是为本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城市的职能反映的是前者,即城市和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

2、城市的职能有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之分。

前者指的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后者指的是某个城市所特有的功能,它体现了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特有作用。

3、城市功能的一般运动趋势北京

城市功能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种。

城市的类别

1、按行政区划标准划分:

3级或4级

三级即省级、地级、县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划分方法);

四级即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省级)、副省级(重要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省内重要经济中心等)。

(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的划分方法)

2、按人口规模标准划分:

5类

超大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

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在50-100万之间)

中等城市(人口在20-50万之间)

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

3、城市主要职能标准:

多种

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省会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镇、特殊职能城市(如革命纪念地、旅游城市等)。

值得注意的是:

城市类型是个历史概念,而非固定模式;它将随着城市分类标准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城市主导功能变化而改变。

城市的形成

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经济力量始终是决定城市规模、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力量。

城市存在的三个理由

比较利益(comparativeadvantage)

规模经济(scaleeconomies)

聚集经济(agglomerativeeconomies)

(一)比较利益/比较优势

定义:

虽然一个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劣势程度一般都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

1、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一个区域输出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输入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品。

2、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3、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并为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因为比较利益产生交易,进而演化出贸易城市。

(二)规模经济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

它是城市形成的又一个基本经济力量。

规模经济产生的两大原因:

生产要素不可分割性(indivisibleinputs)

专业化(factorspecialization)

大规模集中生产的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市场区域和运输成本三方面的约束。

市场区域规模的扩大将促使规模经济实现和扩大。

同样运输成本也会抵消聚集经济带来的利益。

(三)聚集经济

1、聚集经济的含义

所谓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

也就是说,聚集经济是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业规模或城市地区的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

2、聚集经济一般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

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Economies)

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Economies)

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

习俗机制:

即资源空间配置由传统、习惯及王权或宗教力量所决定。

市场机制:

即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空间配置的机制,是城市形成的最重要的机制。

计划机制:

即依靠政府或计划机构的安排来配置资源的机制。

在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中,这种机制也起到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市场:

1、商业企业和贸易型城市

商业企业区位选择导致了贸易型城市的发展。

商业企业一般位于中转地,以便于商品的收集与配送。

2、工业企业与城市发展

工业企业将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加工成产品。

不同的工业企业所在地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

区位因子:

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聚集因子

运输导向型的工业企业与城市发展

这类企业区位选择中,运输成本是确定其所在地的主导因素。

运输总成本中包括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和产成品的配送成本。

企业通过运输总成本最小化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

资源导向型企业(如生产棒球球棒的企业)

市场导向型企业(如软饮料的企业、汽车组装厂等)

导向

相关特点

例子

运输导向

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大部分

资源导向型

运输过程中:

重量减轻、体积减小、易损坏性降低

球棒工厂、棉花打包

市场导向型

运输过程中:

重量增加、体积增大、危险性增加

饮料、汽车组装、糕点制作、炸药生产

地方投入品导向

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

能源

能源密集型生产

制铝

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生产

纺织

中间投入品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专用投入品、商务服务)

公司总部

公共服务

高效公共服务、较低税收、舒适环境

研发机构

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1、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城市形成的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与方式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制约因素

交通技术和方式决定市场规模和贸易的效率。

交通和通讯技术与方式的发展变化制约城市运行和空间布局。

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是指在城市空间内一切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综合的有机体。

一、城市经济的表象特征

(一)系统性

从物质形态、产业结构、要素构成上看,城市经济表现为一个开放的、密集的空间地域经济系统。

(二)互补性

内部经济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内部经济构成和空间布局的协调。

(三)外部性

积极的外部影响

消极的外部影响

(四)区位性

城市是各类行为主体区位选择的市场均衡结果。

这种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就是城市经济运行的过程。

区位性特征直接决定着城市系统的运转状况和经济潜力。

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空间聚集性(集中性)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原因在于:

1、空间聚集是城市吸引力的源泉;

2、空间聚集是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

3、空间聚集决定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形式。

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构成了城市经济的腹地。

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是腹地与核心的关系

城市化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二)内涵

一是“人口城市化”

二是“非农产业城市化”

三是“空间城市化”

四是“生活方式城市化”

测度方法

复合指标法

城市化测度方法土地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

人口指标法

1、复合指标法

尽量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

但在实际操作中,复合指标法却往往行不通

2、主要指标法

是指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来反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

(1)土地利用指标

用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

(2)人口指标用人口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Y=U/(U+R)=U/N

式中,Y表示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U表示城市人口;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

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

(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1、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城市化的基础条件。

2、农业、农村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市场。

3、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动力和发动机

1、工业化促进劳动力分工的地域分化和集中

2、工业化使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3、工业化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现代化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1、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如金融、通讯、运输、研究咨询机构等。

2、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的要求提高,第三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就业的主要领域

商业、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和集聚

三、城市化进程的规律性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为S型曲线的理论。

起始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

加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

完成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超过70%以上)

(二)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

1、大城市超先增长具有普遍性

2、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3、大城市成为创新源地和孵化器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规律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化相反,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逆城市化又称分散型城市化,它是指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的过程

造成逆城市化的根本原因有:

一是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

二是交通技术条件的改善。

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方针)选择的争论

大城市论

强调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侧重从城市化质量和中国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化问题。

小城市(镇)论

强调大城市的聚集不经济一面,从降低城市化门槛成本,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角度研究城市化问题。

中等城市论

认为中等城市兼有两者的优点,又避免两者的缺点和问题。

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三种道路并存的现状是合理的。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经济规模去描述一个数据

城市适度规模

(一)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1.居民个人:

从个人的角度考察,主要表现在居民货币收入和公共设施的便利两个方面。

工资大体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以递减上升的

城市公共设施带来的便利是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

长的。

2.厂商

从厂商的角度考察,相应的城市规模效益主要内容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扩大。

市场容量是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的。

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互为促进的

3.

城市

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其正外部效应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

产生原因:

(1)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2)(范围经济与关联经济;(3)商品交易的规模经济;(4)共享劳动力市场;(5)信息分享。

1.城市“门槛”成本

与规模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投资往往具有“大批量”倾向,也即需要一次性的巨额投资,这就是所谓的“门槛成本”。

2.外部性成本

地价上升、住房短缺、通勤成本、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管理成本……

3.疏解成本

当城市集中过程将难以为继时,就会有部分居民和企业从该城市迁出。

居民、企业甚至政府为此支付的费用和承担迁出的机会成本,就是疏解成本。

这其实也是门槛成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P1

P2

P3

P4

一、城市体系的概念

所谓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具有紧密联系的不同规模、种类、职能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系统。

城市体系是一个具有严密内部结构、高度的自组织和群体效益的城市有机体。

(分工协作,交易费用节约)

城市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相互封闭的区域间的城市分属不同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二、城市体系规模结构

(一)概念: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就是城市体系中不同城市的人口、腹地空间、经济总量等指标的相对次序。

(二)分类: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主要包括位序分布、首位分布等。

1.位序-规模分布

(1)

所谓位序-规模分布,指城市体系中,大中小城市均有,城市数目随城市规模大小而呈现有规律的数量变化。

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反之,城市规模越小,城市数目越多。

(2)位序-规模分布规律

RiPi=K

Pi是某一规模城市的人口数,Ri是该城市的规模排序的位数,K是常数。

上式也称作“位序-规模法则”或位序-规模分布规律。

它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说明城市规模的层次分布的,它表明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它所处的位序的乘积恒等于某个常数。

经济发达国家里,城市规模的层次分布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表示:

PiRi=P1其中,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数。

位序

-规模分布一般关系式

ɑ为位序变量的指数。

当其等于1时,这种城市规模分布就是标准的“位序-规模分布”;

当其绝对值小于1时,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位次较低的中小城市比较发育,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

当其绝对值大于1时,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高位城市比较突出,而低位城市发育不够,首位度较高;

当其绝对值等于零时,说明该国所有城市的规模都相等;而当其趋向无穷时,表明全国只有一个城市。

2.

首位分布

(1)概念:

是指由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城市的作用十分突出。

(2)首位度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首位城市即第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等规模指标的比值。

首位度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地位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这个国家或地区城市规模分布脱离“正态”分布程度的指标。

首位分布的形成原因(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因素)

三、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

(一)概念

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是指城市体系中各城市的作用、功能以及分工和联系。

(二)分类

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包括:

垂直和水平两个方面。

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

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四、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

(一)概念

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是一群存在着有机联系的具有一定内部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城市群的空间构造。

(二)分类

按顶级城市的构成与城市体系的简单与复杂程度,可分为:

1.单一的中心地城市体系空间组织

2.复合的城市体系空间组织。

1932

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提出了著名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

该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镇的职能、大小与空间结构分布的学说,也就是城市的“级别规模”学说或者城市的区位理论。

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1.市场区边界(货物供给和服务的范围)

(1)市场区边界

上边界:

一个生产者的市场区总是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当有效价格(出厂价加运费)在一定距离上过高,其产品就不再有需求,相对应的临界点就是市场区的上边界,它主要是由消费者行为决定的;

下边界:

在生产成本固定的假设下,生产者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销售规模才不至于亏本,与这个最低销售规模相对应的市场区临界点就称为“下边界”。

它既取决于生产者函数,也取决于消费者行为。

(2)市场区边界的其它影响因素: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增大,市场区的下边界缩小,而上边界不变,但赢利空间增大。

运输费用:

运输费用降低,对消费者来说产品运费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会减小,意味着市场区的上边界会扩大,同时,下边界会缩小,赢利空间双向扩增。

(3)最佳市场区:

条件是多个生产者或供应者;

每个生产者或供应者的市场区下边界相接,构成了一个六角形的市场区;

这种状态下的市场区所有面积内都能以最小的运输费用得到供给,而生产者或销售者的利润为零。

2.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

(1)中心地体系

克里斯泰勒认为,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应建在位于乡村中心的地点,起周围乡村中心地的作用;中心地依赖于收集输送地方产品,并向周围乡村人口提供所需货物和服务而存在;

中心地是周围地域的中心,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

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及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范围有大小之别,因此就构成了中心地等级体系。

等级越低的中心地较多,高等级的中心地较少,并且高等级中心地提供服务涵盖所有低等级中心提供服务。

(2)中心地的空间均衡:

假设条件:

a.资源与人口是均质和均匀分布,收入、需求及消费方式相同;b.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c.消费者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加运费。

中心地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距离也相同,每个中心地的市场都为半径相等的圆形地域,且每一个中心地都与6个和自己相同等级的中心地为邻。

不管哪一级的中心地每3个相邻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之间都存在一个空白区,会在空白区出现一个次一级中心地以满足居民消费,以此类推,不同等级中心地就逐渐形成。

由于圆形市场区的特点,圆与圆之间总会留下空白点,在个等级中心地间相互竞争下,就会有N个次级中心地出现,并把圆形市场区压缩变形为六边形,以覆盖所有可能的空白点达到空间均衡。

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此时所有中心地达到了空间均衡。

(3)中心地等级类型及特点:

克里斯塔勒认为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分析了商品和服务的供应、交通和行政管理三个因素是如何支配城市等级和体系形成的,提出了K值概念。

K值代表在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管理原则作用下,中心地相对于由它服务、供应、管辖的区域排列关系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市场供应原则

在市场供应原则下,K=3,即一个m级中心包含3个等级m-1中心地的市场地域。

(1+6X1/3=3)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地域数具有如下特征,即:

1-3-9-27-81-……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即:

1-2-6-18-54-……

交通原则

交通原则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连结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在交通原则下,K=4,即一个m级中心包含4个等级m-1中心地的市场地域。

(1+6X1/2=4)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地域数具有如下特征,

1-4-16-64-256-……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即:

1-3-12-48-192-……

行政管理原则

在行政管理原则下,特点是低级中心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

因此,在行政区划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在行政管理原则下,K=7,即一个m级中心包含7个等级m-1中心地的市场地域。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地域数具有如下特征,

1-7-49-343-……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即:

1-6-42-294-2058-……

(5)中心地理论评析

与一般经济学分析方法相同,该理论的结论是在严格假设条件下得出的,因此它并非是现实的准确表述,仅是为理解和研究现实提供了参照系。

它的理论价值不在于它所描述的中心地体系是否与现实吻合,而在于它揭示了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存在等级体系的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不同等级体系形态形成机理,即三原则等级体系的关系。

应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三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规模的研究;五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地域相互作用的研究。

1、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1、测度指标(就业量、国民收入)

2、测度指标提出的理由

n就业量与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

n就业量在外部条件不变前提下,与城市的经济

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

生产函数Y=f(L,K,T)

技术水平不变时,T为常数,设K=g(L)Y=f[L,g(L)]

1、城市经济增长与一般经济增长区别

n考察范畴不同

n城市经济增长分析中有一些一般经济增长所没有的重要因素分析,如规模报酬递增。

n一般经济增长抽象掉了空间因素,而城市经济增长则必须考虑空间因素。

n城市经济增长区别于一般经济增长在于对制度、政策的重视。

2、城市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生产要素投入量及其变化(资本、人力、土地等资源)

生产率及其变化(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规模与聚集经济)

需求指向模型

是研究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为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模型,它根据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分析城市经济发生增长的现象和过程的内在机制。

(1)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的划分

基础部门

是指那些向城市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从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

非基础部门

则指那些只为城市域内的消费而生产的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