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
《浅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初中素质教育实施的对象是青少年,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
当前,一些学校在办学思路和育人观念方面,与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有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美育,有的片面强调安全防范而束缚了手脚,忽略了文化氛围的营造,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修养不足,实践能力低下,学校办法层次差等不良后果。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宗教、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
而校园文化则是社会大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师生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和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文化氛围及其载体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在特定的精神时空下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
它是一种独特的精选出来的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艺术文化。
它为校园师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甚至为造就优秀人才提供了一块沃土。
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包括各门学科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既包括一定的活动形式,也包括一定的物质形态。
一所学校,仅有进行课堂教学的硬件设施和师资,而缺少浓烈的文化氛围,是不能叫作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的。
这样的学校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精辟地论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体现了党对文化发展的高瞻远瞩和高度的重视。
学校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阵地,努力构建校园文化,也应当成为办学的一个重要思路和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内容、校园文化的方式以及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学习自觉性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力量。
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增添了德育工作的艺术性,增添了美育工作的思想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和谐地接受思想道德工作和美育的内容,并自然而然地发展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认识功能。
校园文化渗透着学科知识和社会文化、民族优秀文化。
在校园里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动,可以进一步发挥中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使学生增进对社会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人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勤劳勇敢善良的美德,了解、认识当地风土人情及中国国情。
开展校园文化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丰富阅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3、娱乐功能。
中学生正值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担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
具有良好氛围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调剂学生的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且能够起到在愉快中教育人、在美的享受中感染人的作用,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同时,校园文化还可以使教师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身心得以调剂和放松,再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中。
4、育才功能。
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汇点,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巩固和加深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并能弥补课堂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创造能力。
校园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活动能力等。
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而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感染,自我提高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总之,校园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它能优化育人环境,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材方面。
三、校园文化的具体形态1、课堂文化。
包括教师课堂教育教学风格规范、对学生学习常规的要求等。
是按课程标准以有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训练和思想引导为特征的。
2、校园环境文化。
如建筑(包括校门、围墙、房屋、活动场地等)、绿化、卫生等,是以文化的物态为特征的。
3、精神文化。
如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党务群团组织及师生共同具有的价值观、道德观,校风、校训、班训、校歌、校服、升旗仪式、标语、名言警句、名人挂像、校园雕塑、校园文物等,是以有明确具体的精神导向目标为特征的。
4、方式文化。
如文化长廊、宣传栏、墙报板报、学习园地、读报栏、图书、校刊、广播等,是以一定的设施为传播方式的。
5、群体文化。
如文艺演出、晚会、歌咏会、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知识竞赛,以及春游、夏令营、参观、课外兴趣活动、体运会等,是以参与对象的多少而言的。
无论校园文化有多少形态出现,其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它集中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本质、个性、办学理念和精神面貌。
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出现的各种文化中既有积极文化,也有消极文化。
而中学生对现行的各种文化往往缺乏鉴别力,饥不择食地加以吸收,有较大的盲目性。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精神为指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作为主旋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二)整体性原则。
在校园文化的各种形态中,课堂文化是中心,环境文化是基础,方式文化和群体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
几种文化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在课堂文化建设中,应坚持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从单纯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从教师至上中解脱出来,重视师生平等对话,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结合实际,美化、绿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在方式文化和群体文化建设方面,由于中学是青年聚居的地方,应加强和完善共青团的活动阵地,并办好校刊或校报、举办好文艺体育活动或艺术节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人人有责,应树立全员意识;校园文化无处不有,应树立全方位意识;校园文化无时不有,应树立全过程意识。
(三)艺术性原则。
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对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氛围的形成,要使师生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四)实效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和美育的重要部分,要能够对学生真正起到教育、感化和引导作用,要重在建设,不断加强,形成氛围,为培养四有新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科学性原则。
它包括文化的内容和文化活动的形式要科学。
特别要研究中学生的年龄、知识、心理结构层次,科学合理地规划。
(六)学生自主参与原则。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且文化环境存在积极与消极之分,需要有教师的指导。
要注意建立学生自我完善、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如有关的学生奖励办法。
通过校园精神、集体舆论、师生典型和各类完善的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坚持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必须注意的事项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改革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即师生平等对话、师生互动理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学生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文明建设的主人。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成功的保证。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能力真正得到锻炼,才能使学生知识品味、文化修养、价值观念得到发展,才能使学校素质教育得到真正地体现。
(2)坚持自主参与实践活动。
要放手让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全过程,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要注重实践与体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最后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3)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趣味性。
要根据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兴趣爱好特长,积极开展集娱乐性、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趣和意识。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特点,善于巧妙设计和创设情景,让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投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
(4)认真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班级文化活动中,要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特点,制订出相应的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和系列性,着力于学生知识、能力的长期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获得成就感,形成低、中、高各不相同,又能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良好气氛。
(5)鼓励发展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的创新性。
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新颖,激发学生标新立异,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创新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能够创新。
2、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1)自主参与物态文化建设。
如让学生主动参与校旗、校徽、的设计;主动参与校园雕塑,校园花台、花带及绿化设计;主动参与教学楼、宿舍等场所悬挂书法、美术、壁挂等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主动参与班级陶冶模式的创设,如学习园地名称及内容与编排创意设计,图书角建立活动,卫生角建设立活动,寝室文化创意活动等。
(2)自主参与制度文化建设。
如让学生自主参与制定班级卫生、学习、文明、劳动、课堂规范、优秀学生评比、学生干部选拔等各类制度;自主参与制定文艺活动方案、社会活动方案、科技活动方案等;自主参与制定有关校风、学风、班风规划方案等。
要让学生互相了解班上同学,了解班级管理内容、目的及方法,主动建议,积极参与讨论,互相监督执行各类规章制度,主动参与管理。
(3)自主参与精神文化建设。
如自主参与校歌创作,校训、班训拟定,校园和班级标语征集,自主参与校刊编辑、撰稿,自主参与校园广播编排策划主持,自主参与传统节日文艺活动,自主参与各类友谊竞赛活动,自主参与富有特色的艺术节、读书节、文明礼仪节等专题教育活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
3、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序
(1)激发学生动机。
激发动机是学生活功的首要内容,它是学生有效活动的源泉。
激发动机是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在具体活动中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很多,如:
从生活实例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志趣,使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心理越来越强烈;创设成功活动情境,给予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再次成功的欲望,这样,既破除了学生对活动的神秘感,增强了信心,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创造性活动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渴望成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优秀非智力品质,培养长久稳定的兴趣,如严谨求实的个性品质,执着追求的创新精神,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矢志不移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等。
学生具备了优秀的个性品质,那么他上进的内在动机,会不断地促进他去探索未知事物,学习新的内容,逐步形成涉猎广阔领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进行思维的意向品质,从而断增加其成功的机遇。
(2)明确目标。
明确目标是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目标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起点和方向。
要帮助指导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如果目标过高且实现时间过长,学生会感到高不可攀而产生挫折感。
反之目标太低且没有挑战性,学生会觉得唾手可得而挫伤自尊性。
因此,在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时,目标越明确、越清晰、越具体,越恰当,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3)尝试实践。
尝试实践是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把活动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定。
它包括包括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师生实践活动、评价等环节,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而且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习(4)互动合作。
互动合作是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在各种互动合作过程中,一般包括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质疑问难;尝试训练,不断反馈矫正等环节。
(5)反馈评价。
反馈评价是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
6、促进内化。
促进内化是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所谓内化,是指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形成稳固的心理品质。
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对社会的要求人耳、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
实现内化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使学生真正把社会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有必要,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总之,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办学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