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1353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docx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docx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

2017年中医儿科学执业医试考试重点

中医儿科学在执业医师考试中占50分红色部门出题率高、蓝色次之绿色底重点看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

从受孕到分娩断脐,共40周,称为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

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三、婴儿期:

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四、幼儿期:

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

五、学龄前期:

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这一时期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六、学龄期:

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

防治龋齿,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减少精神行为障碍的发病。

七、青春期:

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指10~18岁。

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8—20岁。

一、体重正常值

1-6个月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二、身长正常值

出生时平均50cm,生后第1年长25cm,一般前6个月每月增长约2.5cm,后6个月每月增长约1.5cm。

第2年全年增长约10cm。

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约7cm。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

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cm)=70+7×年龄体重和身高每年必考

三、囟门闭合时间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为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

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囟门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

四、头围新生儿头围约为33~34cm。

五、乳牙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乳牙(20颗)约在2~2.5岁出齐。

(顺序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下以次萌出,尖牙例外),2岁以内乳牙颗数:

乳牙数=月龄-4(或6)6岁左右开始长第一颗恒牙。

六、血压与年龄的关系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以下公式推算(注:

1KPa=7.5mmHg)

收缩压(mmHg)=年龄×2+80年年考

舒张压(mmHg)=收缩压×2/3

运动发育

粗动作“二抬四撑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运动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进展。

性格发育

学龄前期: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主动性而学龄期,变得越来越勤奋上进。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稚阴稚阳”:

“阴”一般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活动功能。

故“稚阴稚阳”的观点更充分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未充和不完善的。

“纯阳”是指三岁以下小儿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真元未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而言。

“阳”指以阳为用,即生机

“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

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三者密切相关。

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主生长发育。

小儿甫生,先天禀受肾气未充,既生之后,需赖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滋养,才能不断补充和化生。

“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正气易虚而邪气易实,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易寒易热”是指小儿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阳未充”,阳气易损而出现阴寒之证,所谓“阴盛则寒”;又由于“稚阴未长”,阴液易劫而表现为热的症候,所谓“阳盛则热”。

诊法:

主张四诊合参,首重望诊。

一、望诊:

1.望神色:

虚阳上越:

两颧艳红如妆,面白肢厥,冷汗淋漓;面色惨白,四肢厥冷,阳气暴脱之脱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见于疳证。

面黄无华,脐周阵痛,夜间磨牙,肠寄生虫。

2.望形态

囟门宽大,当闭不闭,见于五迟证;头缝开解,目珠下垂见于解颅;鸡胸见于佝偻病、哮喘;腹部膨大,发稀见于疳积;小儿喜伏卧见于乳食内积;喜蜷卧见于腹痛;翻滚不安,呼叫哭吵,两手捧腹见于盘肠吊痛;

3.审苗窍

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自如,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

新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

舌体肿大,板硬不灵,甚则肿塞满口,不能转动吮乳,成为木舌,由心脾积热,火热循经上行所致;舌下红肿突起,形如小舌,称为重舌,属心脾火炽,上冲舌本所致;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伸缩不灵,语音不清,称为连舌,银舌系带过短所致,亦称“绊舌”;舌吐唇外,掉弄如蛇,称为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常为心经有热所致,吐舌不收,心气将绝;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灰暗或有脱屑、作痒,称舔舌,多因脾经伏热所致。

望目:

两目呆滞,转动迟纯,肾精不足,或惊风先兆;寐时眼睑张开而不能闭合,是脾虚气弱之露睛;目眶凹陷,啼哭无泪,是阴津大伤。

望鼻:

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肺经郁热;鼻翼煽动,伴气急喘促,肺气郁闭

望口:

唇色樱红,暴泻伤阴;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猩红热;口腔破溃糜烂,心脾积热之口疮;口内白屑成片,鹅口疮;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麻疹黏膜斑。

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点斑块,是马牙,是生理性的。

4.辨斑疹

麻疹:

潮热3-4天出疹,同时见麻疹粘膜斑,

风疹:

呈浅红色,身热不甚

猩红热:

身热,舌降如草莓

5.察二便

大便赤白黏冻,为湿热积滞,常见于痢疾;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

大便色泽灰白不黄的,为胆道阻滞

6.察指纹

正常小儿的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指纹的辩证纲要,可以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侧轻重”。

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邪;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色青紫,多为郁热内结;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

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示病情重危。

7、呼吸声

呼吸窘迫,呛咳或面青不咳见于异物堵塞气道

咳声嘶哑如吠状者见于白喉、急喉风

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见于顿咳(百日咳)

嗅气味:

烂苹果味,酸中毒;

三、问诊

睡中磨牙见于胃气不和,肝火内盛

四、切诊

脉诊:

3岁以上小儿可用脉诊。

7岁以下儿童采用“一指定三关”;7岁以上儿童可采用成人三指定寸关尺三部的切脉方法。

一息6-7至为常度

养胎护胎:

审慎用药,避其药毒——妊娠禁忌中药:

1、毒性药2、破血药3、攻逐药

内治法用药原则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2.处方用药精简灵活

3.注意顾护脾胃

4.重视先证而治

5.掌握用药剂量:

新生儿用成人量1/6,乳婴儿用成人量1/3,幼儿用成人量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2/3或接近成人用量

婴儿期保健

假月经:

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少量流血,持续1-3天自止者,一般不必处理。

喂养方法:

年年考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之内以母乳为主要食品者,称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4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完全采用配方乳或其他兽乳,如牛、羊乳等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而需添喂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时,称为混合喂养)(1.补授法:

母乳不足时用配方奶或兽乳补充母乳喂养时为补授法,适宜于4个月以内的婴儿。

2.代授法:

一日内有一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称为代授法。

)母乳喂养的方法,

以按需喂哺为原则。

☆母乳喂养的优点:

1、易于消化和吸收;2、可增强婴儿抗感染能力;3、简便经济;4、增进母子感情5、可促进母体子宫收缩复原。

若母亲患有严重疾病,如急慢性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或心功能不全等,应停止哺乳。

乳头皲裂、急性感染等可暂停哺乳。

4-6个月添加乳食,完全断乳时间8-12个月,题目中可能是出9个月。

☆添加辅食的原则: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

此题年年出大家要记住了

一、胎怯

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短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又称“胎弱”

易并发硬肿症、败血症、新生儿窒息、黄疸等疾病。

出生体重越低,器官发育越不成熟,死亡率越高,成为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体重低于2500g,身长少于46cm

一般早产儿皮肤薄,甚至水肿,皮肤发亮

小于胎龄儿皮肤极薄、干燥、脱皮,

关键病机:

是肾脾两虚,治疗:

补肾培元为基本原则除此之外在儿科学中,补肾培元的还有一个佝偻病

1、肾精薄弱:

体短形瘦,头发稀黄,耳壳软,骨弱肢柔,指纹淡,治宜:

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

2、脾肾两虚:

肌肉瘠薄,甚而水肿,指纹淡,治宜:

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

二、硬肿症

发病特点为:

生后7-10天,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严重者合并肺出血、休克

新生儿硬肿症诊断分度标准

分度

体温

硬肿范围

器官功能改变

肛温(℃)

腋-肛温差

轻度

≥35

正值

<20%

无或轻度功能低下

中度

<35

0或正值

20%-50%

功能损害明显

重度

<30

负值

大于50%

功能衰竭DIC,肺出血

 

注注:

硬肿范围估算:

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历年考

辨证要点:

血瘀证在本病普遍存在,辩证要点为肌肤质硬色紫暗。

本病轻症多属寒凝血涩证,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治疗原则:

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证型

症状

治则

方药

寒凝血涩

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小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哭声较低,精神委靡,反应尚可,或伴呼吸不匀,气息微弱,指纹紫滞。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当归四逆汤

阳气虚衰

全身冰冷,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涉及全身,气息微弱,僵卧少动,哭声低怯,吸吮困难,反应极差,皮肤暗红,尿少或无,面色苍白,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

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参附汤

三、胎黄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疽为特征。

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相当于西医的新生儿黄疸

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

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瘀阻。

诊断要点:

生理性胎黄与病理性胎黄的鉴别年年考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出现

生后第2-3天

出生后24小时以内

发展

4-6日达到高峰

发展快

消退

足月儿2周,早产儿3-4周

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或退而复现

程度

程度轻

程度重

伴随症状

除偶有轻微食欲不振其他临床症状

伴随各种临床症状

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可有贫血及肝脾肿大,重者可见水肿及心力衰竭。

严重者合并胆红素脑病,早产儿更易发生。

治疗原则:

生理性黄疸能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以利湿退黄为基本原则

常证:

1.湿热郁蒸

证候: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分析:

此为阳黄证。

湿热之邪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面目皆黄;热为阳邪,故黄疸色泽鲜明;热甚于内.故门渴唇干,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茵陈蒿汤加味。

常用药:

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尿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

2.寒湿阻滞

证候: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分析:

寒属阴邪,湿性粘滞,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故黄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湿中阻,脾阳不振,故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治法:

温中化湿退黄。

方药:

茵陈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

茵陈蒿利胆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佐以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3、气滞血瘀:

证候: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治法:

行气化瘀消积

方药:

血府逐瘀汤

变证:

1、胎黄动风:

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

平肝息风、利湿退黄

方药:

羚角钩藤汤

2、胎黄虚脱:

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

治法:

大补元气、温阳固脱

方药:

参附汤合生脉散

常证

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

3、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变证

1、胎黄动风——平肝息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

2、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胶——参附汤合生脉散

胎黄动风与胎黄虚脱辩证

1.黄疸程度:

黄疸显著;黄疸急剧加深。

2.伴有症状:

尖叫抽搐,角弓反张;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3.舌质舌苔:

舌质红,苔黄腻;舌质淡,苔白。

西医治疗:

选用蓝光,采用10-12小时间断光疗

四、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临床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变现。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

病机关键为卫表失和,肺气失宣。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清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壅结咽喉,阻于气道,加剧咳嗽,此即感冒夹痰。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往往影响中焦气机,减弱运化功能,致乳食停积不化,阻滞中焦,出现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即感冒夹滞。

小儿神气怯弱,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感邪之后热扰肝经,易导致心神不宁,生痰动风,出现一时性惊厥,此即感冒夹惊。

夹痰:

感冒症+肺常不足治法:

风寒夹痰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在疏风解表基础上,风寒夹痰者加二陈汤、三拗汤;风热夹痰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用桑菊饮、黛哈散

※夹滞:

感冒症+脾常不足治法:

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在疏风解表基础上加保和丸

夹惊:

感冒症+肝火易亢治法:

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在疏风解表基础上用镇惊丸

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

1、2、3个证型不会考

1.风寒感冒

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

风寒外束,卫表不和。

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征象。

治法:

辛温解表。

·

方药:

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

常用药:

葱白、苏叶、豆豉解表发汗,荆芥、防风疏风散寒,杏仁、前胡宣发肺气,桔梗开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2.风热感冒

证候: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曰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分析:

风热外袭,肺卫不利。

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而有汗出;风热上乘,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风热征象。

治法:

辛凉解表。

方药:

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

·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豆豉发表除烦,桔梗、前胡宜肺化痰。

3.暑邪感冒

证候:

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

清暑解表,化湿和中

方药:

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

证候:

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

疫毒侵袭,火热燔炽。

疫毒袭表,故壮热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热炽,故目赤咽红;邪伏中焦故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

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辛温疏邪,山栀、黄芩清肺泄热,板蓝根、贯众、蚤休泄热解毒,薄荷辛凉发散。

五、乳蛾

病因:

外感风热,或平素过食辛辣炙煿之品,脾胃蕴热所致。

1、风热搏结(风热表证):

——疏风清热、利咽消肿——银翘马勃散

2、热毒炽盛: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牛蒡甘桔汤

3、肺胃阴虚:

——养阴润肺,软坚利咽——养阴清肺汤

六、咳嗽

咳嗽病位不离于肺,常涉及脾,基本病机为外邪犯肺或内伤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咳嗽。

小儿感冒病机:

是肺卫失宣

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

小儿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兼有表证者,多属外感咳嗽;起病缓,病程较长,并伴不同程度脏腑功能失调者,多数内伤咳嗽。

治疗原则:

小儿咳嗽的基本病机是肺气失宣,故以宣通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

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随证立法。

痰盛者化痰以宣肃肺气,依痰热、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

后期以补为主,分别以润肺滋阴与健脾补肺为法。

分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疏风散寒宣肺—杏苏散、金沸草散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疏风解热宣肺--桑菊饮加减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清燥救肺汤加减

(二)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咳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汤 

2.痰湿咳嗽(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

)—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加减 

3.气虚咳嗽(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4.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两题对比乳蛾肺胃阴虚:

——养阴润肺,软坚利咽——养阴清肺汤

七、肺炎喘嗽※会有3-5分的考题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

肺炎喘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

痰热既是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肺气郁闭之演变。

治疗原则:

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

1、风寒郁肺:

呼吸气急,痰稀色白,脉浮紧,指纹浮红——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

2、风热郁肺:

咳嗽,气促,咯吐黄痰,咽红肿,脉浮数,指纹浮紫——辛凉宣肺,化痰止咳——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

咳嗽喘促,气急鼻煽,喉间痰鸣,脉滑数,指纹紫滞

——清热涤痰,开肺定喘——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

壮热不退,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面红目赤,甚至神昏谵语,苔黄腻,指纹紫滞——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

5、阴虚肺热:

低热盗汗,干咳少痰——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6、肺脾气虚:

咳痰无力,纳呆便溏——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变证:

1、心阳虚衰:

四肢不温,心悸,虚烦——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2、邪陷厥阴:

神昏谵语,双目上视,四肢抽搐——清心开窍,平肝息风——羚羊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并配合中西医结合救治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只要有以下任意5点就可诊断为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1、心率突然加快,超过180次/分;

2、呼吸突然加快,超过60次/分;

3、突然发生极度烦躁不安;

4、面色明显发绀,皮肤苍白,发灰、发花、发凉,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尿少或无尿;

5、心音低钝,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X线检查示心脏扩大;

6、肝脏迅速扩大;

7、颜面、眼睑或下肢水肿;

治疗:

1、一般处理:

给氧、祛痰、止咳、镇静及病因治疗。

2、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

首选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苷K或地高辛。

3、必要时可使用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八、哮喘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

发病年龄以1-6岁为多见,大多在3岁以内初次发作。

部分儿童哮喘在青春发育期可完全消失。

冬春二季常发

病因病机:

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饮留伏,此为哮喘之夙根。

外因责之于气候骤变,寒温失调,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过食生冷咸酸,活动过度,情绪激动等。

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即诱因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其中因感冒受冷而诱发者最多见。

哮喘的发生都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正虚痰伏,邪阻肺络是其主要病机。

其发作期的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

内因不除,外因屡犯,所谓风有动静、痰有鼓息,导致哮喘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但亦有发作期、缓解期不明,发作迁延,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

治疗原则:

本病应按发作期、缓解期分别施治。

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分辨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

缓解期当扶正以治其本,调其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

哮喘属于顽疾,宜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敷贴、西药等均可选择应用。

分证论治——发作期

1.风寒束肺

证候:

咳嗽气喘,喉间有痰鸣音,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紧,指纹红。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药: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阻肺

证候:

气喘,声高息涌,咯痰稠黄,喉间哮吼痰鸣,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

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方药:

麻杏石甘汤合苏苈丸

3、外寒内热

流清涕,恶寒,面色红赤,无汗,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

治法:

解表清里,止咳定喘

方药:

大青龙汤

4、肺实肾虚

哮鸣,喘促胸满,形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

治法:

泻肺平喘,补肾纳气

方药:

偏于肺实者,用苏子降气汤偏于肾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

缓解期

1、肺脾气虚

神疲懒言,纳差,便溏,指纹淡

治法:

补肺固表,健脾益气

方药:

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

2、脾肾阳虚

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便溏,指纹淡

治法:

温补脾肾,固摄纳气

方药:

金匮肾气丸

3、肺肾阴虚

盗汗,腰膝酸软,潮热,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指纹淡红

治法:

养阴清热,敛肺补肾

方药:

麦味地黄丸

 

3.虚实夹杂

证候:

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动则喘甚,面色欠华,小便清长,常伴咳嗽、喉中痰

吼,舌淡苔薄腻,脉细弱。

治法:

化痰降气,纳气平喘。

方药:

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

常用药:

麻黄、射干平喘化痰,半夏、款冬、紫菀清肺化痰,细辛、五味子敛汗平喘,山茱萸、熟地益肾,淮山药、茯苓健脾化痰。

九、反复呼吸道感染新增内容必考

发病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