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重点整理详解.docx
《骨伤科重点整理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伤科重点整理详解.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伤科重点整理详解
第一章
骨伤科发展史
夏代已经开始酿酒,到了周代,将医师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疡医就是外科和骨伤科医师。
《刘涓子鬼遗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书。
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归纳正骨手法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治疗骨折的四项基本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损伤的分类和病因病机
损伤:
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以及引起的全身性反应。
损伤分类:
1、按照损伤部位分类:
外伤和内伤。
2、按照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
3、按照损伤时间分新伤和陈伤。
4、按照受伤部位的皮肤与黏膜是否破损和完整分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5、按照损伤程度分轻伤和重伤。
6、按照致伤的理化性质分物理损伤(外力、高热、冷冻、电击)、化学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损伤的外因:
1、外力伤害: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跌仆时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引起的髌骨骨折),持续劳损(长时间的步行引起的跖骨疲劳性骨折-易发生于2、3跖骨颈部)。
2、邪毒感染。
3、六淫侵袭。
损伤病机:
气、血、津液。
《正体类要》云: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第2章诊断
闻诊:
骨擦音:
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者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相互摩擦所发生的响声和摩擦感。
(骨擦音多数是触诊检查时偶然感受到的,不宜主动去寻找骨擦音)
筋的响声包括:
关节摩擦音,关节弹响声,肌腱弹响声和捻发音。
问诊住主诉:
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病部位以及持续时间。
骨与关节检查方法
检查顺序:
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先健侧后患侧,先静止后运动。
肢体测量:
测量时注意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
四肢长度测量方法:
上肢长度:
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上臂长度:
肩峰至肱骨外上窠。
前臂长度:
肱骨外上窠至桡骨茎突,或者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
大腿长度:
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小腿长度:
膝关节内缘至内踝,或者腓骨头至外踝下缘。
肢体周径测量法(测量时注意取相应的同一水平):
大腿周径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髌骨损伤时则可以以髂前上棘做标记,髂前上棘下20cm左右)小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量。
临床意义:
了解其肿胀程度以及肌肉萎缩程度。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
常用的记录方法——中立位0度法,及关节中立位0度。
(测量时注意患肢与健肢必须放在对称的位置上)
肌力检查
包括:
肌容量,肌张力,肌力。
肌容量:
观察肢体外形有无肌肉萎缩、挛缩、畸形。
肌张力:
指的是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
检查时,嘱咐患者肢体放松做被动运动以测其阻力,也可以用轻捏患者的肌肉以体验其软硬度。
(肌张力减低:
肌肉松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者消失,关节松弛而活动范围扩大;肌张力增高:
肌肉紧张,被动运动时阻力较大。
)
肌力:
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肌力测定标准:
0级:
肌肉无收缩;
1级:
肌肉有轻微的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
2级:
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做水平方向的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3级:
能抵抗地心引力带动关节运动,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
能抵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也能够抵抗一定的阻力;
5级:
能抵抗强大的阻力,正常肌力。
)
临床特殊检查法——临床意义
1、颈部:
分离试验——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的疼痛减轻,即为阳性。
该试验可以拉开狭窄的椎间孔,减少颈椎小关节周围关节囊的压力,缓解肌肉痉挛,减少对神经根的挤压和刺激,从而减轻疼痛。
椎间孔挤压试验:
出现颈部或上肢放射痛加重,即为阳性。
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出现放射痛、麻木,即为阳性。
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2、腰背部(检查时医生站患者右侧)
直腿抬高试验:
正常者可以抬高70-90度而无任何不适感觉,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
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此处阳性也可以是梨状肌综合征,二者鉴别试验为梨状肌紧张试验。
)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即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用以鉴别是神经受压还是下肢肌肉等原因引起的抬腿疼痛。
拾物试验:
小儿。
检查儿童脊柱前屈功能有无障碍。
3、骨盆部
骨盆挤压试验阳性、骨盆分离试验阳性:
提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屈膝屈髋试验阳性:
提示有闪筋扭腰、劳损,或者有腰椎椎间关节、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等病变。
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该实验为阴性。
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提示梨状肌综合征。
(阳性:
坐骨神经放射痛)
“4”字试验(又称髋外展外旋试验)阳性提示骶髂关节或髋关节有病变。
4、肩部
搭肩试验(又称杜加征):
---且肘部能贴近胸壁即为正常,如果手能够搭于对侧肩部,但是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或者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是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均为阳性体征,提示可能有肩关节脱位。
肱二头肌抗阻试验阳性:
提示肱二头肌肌腱滑脱或者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炎(这个倒是能抗阻力)。
(肱二头肌肌腱断裂也不能抗阻力)
直尺试验阳性:
肩关节脱位,或者方肩畸形(如三角肌萎缩)。
疼痛弧试验阳性:
提示肩峰下肩袖病变。
疼痛弧范围:
60度——120度,此范围内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
冈上肌肌腱断裂试验:
嘱咐患者肩外展,当外展30度——60度时,可以看到患侧三角肌明显收缩,但是不能外展上举上肢,越用力越耸肩,若被动外展患肢超过60度,则患者又能主动上举上肢,这一特定区域的外展障碍即为阳性征,提示有冈上肌肌腱的断裂或撕裂。
5、肘部腕伸肌紧张试验若出现肱骨外上窠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网球肘(肱骨外上窠炎)。
6、腕和手部
握拳尺偏试验阳性提示有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阳性提示三角软骨损伤。
手舟骨叩击试验阳性(叩击第3掌骨头部,有时叩击第2掌骨头也会出现疼痛。
但是叩击第4-5掌骨头时则无疼痛出现)提示手舟骨骨折。
指浅屈肌试验:
嘱咐患者屈曲检查手指的近端指骨间关节。
如果不能屈曲,则该肌腱有断裂或阙如。
指深屈肌试验:
让患者屈曲远端指骨间关节。
若不能屈曲,则表明该肌可能有断裂或其神经支配发生障碍。
7、髋部
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又称托马斯征。
阳性表现:
双腿伸直时,腰部挺起离床;或者健侧腿屈曲,腰部贴床时,患腿呈屈曲状。
用于检查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望远镜”试验:
阳性表现:
股骨头有上下活动或打气筒的抽筒样感。
用于检查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蛙式试验:
提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下肢短缩试验,又称艾利斯征,若一侧膝部比另一侧低,即为阳性,提示有髋关节脱位,股骨、胫骨短缩,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等。
髂胫束紧张试验,又称Ober征,提示髂胫束挛缩。
8、膝部
回旋挤压试验,又称麦氏征。
仰卧位。
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
挤压研磨试验(俯卧位),提示有半月板损伤或关节软骨损伤。
抽屉试验,双手推拉小腿近端,若向前移动距离与健侧相比大于0.6厘米,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若向后移动距离与健侧相比大于1厘米,即后抽屉试验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
侧方应力试验,检查牵扯韧带。
浮髌试验,阳性提示关节腔内有积液。
(仅仅只能判断有无积液,而不能判断是炎症、血肿还是损伤等)
踝部
踝关节背伸试验,当膝关节伸直时,踝关节不能背伸,说明腓肠肌挛缩;若伸膝或屈膝时,踝关节均不能背伸,说明比目鱼肌挛缩。
本试验是鉴别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挛缩的方法。
治法
内治法:
损伤早期,2周内,攻法,如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凉血法;中期,2-6周,和法,如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后期,6周以后,补、温法,如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温经通络法。
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药酒。
外治法
敷贴药:
药膏、膏药、药散
药膏,又称敷药、软膏。
饴糖与药物的比例是3:
1.药膏的种类有:
消瘀退肿止痛类,如定痛膏、双柏膏、消瘀膏,实用骨折、筋伤初期肿胀疼痛剧烈者;
舒筋活血类,如三色敷药膏、舒筋活络药膏,适用于扭挫伤肿痛逐步消失的中期患者;
接骨续筋类,如接骨续筋药膏、驳骨散,适用于骨折整复后,位置良好、肿痛消退的中期患者;
温经通络类,如温经通络膏,用于损伤日久,复感风寒湿外邪者;
清热解毒类,如金黄膏、四黄膏,用于伤后感染邪毒感染,局部红、肿、热、痛者;
生肌拔毒长肉类,如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用于局部红肿已消退,但疮口尚未愈合者。
膏药,古称薄贴。
注意事项:
一般较多用于筋伤骨折的后期,若新伤初起有明显肿胀者,不宜使用;对于含有丹类药物的膏药,由于含四氧化三铅或一氧化铅,X线不能穿透,所以行X线检查时应取下。
药散,又称掺药。
种类:
止血收口类,祛腐拔毒类,生肌长肉类,温筋散寒类,活血止痛类。
搽擦药,药是配合按摩而涂擦的药酒。
熏洗湿敷法,分热敷熏洗(古称淋浴、淋洗、淋拓)和湿敷洗涤(古称溻渍、洗伤)
热熨药:
坎离砂,又称风寒砂;★★★熨药,俗称腾药,指的是将药置于布袋中,扎好袋口放在蒸锅中蒸气加热后熨患处,适用于各种风寒湿肿痛症,能舒筋活络、消瘀退肿,常用的有正骨熨药。
手法
骨伤科手法有正骨、上骱与理筋等三种手法。
正骨手法又叫整骨手法、接骨手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正骨手法临床运用:
1、拔伸:
用于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
对肌群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骨折应结合骨牵引,但肱骨干虽也肌肉发达,但是不宜牵引。
2、旋转:
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畸形。
3、屈伸,若同时存在骨折端4种移位(重叠、旋转、成角、侧方移位),在拔伸的牵引下,一般要先矫正旋转及成角移位。
4、提按,主要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的前后侧移位。
5、端挤,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的内外侧移位。
6、摇摆,横断、锯齿形骨折。
7、触碰,又称叩击手法,用于需要使骨折部紧密嵌插者。
8、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胫腓骨、掌骨与跖骨骨折。
9、折顶,用于横断或锯齿形骨折。
分加大成角、断端相顶、反折对位。
(断端粉碎性骨折很严重时则难进行)
10、回旋,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形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
(骨组织斜影适合做MRI,或者凭骨擦音)
注意:
整复后还需要注意四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且需要常规拍摄正侧位X线片复查,以了解治疗效果。
上骱手法
是整复关节脱位的手法,因关节脱位又称“脱骱”。
包括蹬顶,用于肩、肘及髋关节脱位;杠杆。
理筋手法
即推按按摩手法。
理筋手法的功效:
1、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舒筋活络,解除痉挛;
3、理顺筋络,整复错位;
4、松解粘连,通利关节;
5、通经活络,驱散风寒。
固定
目的:
维持复位;保障愈合;利于肌肉关节早期活动。
常用的外固定方法:
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及外固定器固定。
晋代葛洪是第一个提出夹板治疗骨折的骨伤医学专家,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夹板固定
夹板固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骨折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为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者;陈旧性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症:
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难以固定的髌骨、股骨颈、骨盆等骨折;肿胀严重伴有水疱者;患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液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夹板材料应该具备的性能:
可塑性、韧性、弹性、吸附性和通透性、质地宜轻、穿透性(利于X线检查)。
固定垫,又称压垫。
分类:
平垫,适用于肢体平坦部位,用于骨干骨折;
塔形垫,适用于肢体关节凹陷处,如肘关节、踝关节;
梯形垫,用于肢体有斜坡处,如肘后、踝关节;
高低垫,用于锁骨骨折或复位后固定不稳的尺桡骨骨折;
抱骨骨折,半月状,用于髌骨及尺骨鹰嘴骨折;
葫芦垫,用于桡骨头骨折或脱位;
横垫,用于桡骨远端骨折;
合骨垫,用于下桡尺关节分离;
分骨垫,用于尺桡骨骨折、掌骨骨折、跖骨骨折;
大头垫,蘑菇状,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
扎带松紧适宜度:
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
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2、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
如发现肢端肿胀、疼痛、温度下降、颜色紫黯、麻木、屈伸活动障碍并伴剧痛者,应及时处理。
3、注意询问骨突处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防止压迫性溃疡的发生。
4、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
5、定期进行X线检查,特别是2周内需要经常检查。
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7、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即可解除夹板固定。
石膏固定
最大优点:
良好的塑形性能。
遵守三点固定的原理。
注意:
在石膏凝固过程中,不可过多移动肢体,以免影响固定效果。
石膏固定优缺点:
优点:
操作简便;良好的塑形能力,固定作用确实可靠;有一定的矫形作用,如石膏管形,楔形切开矫正骨折残存成角畸形,以及三点加压矫正成角畸形。
缺点:
不便调整,创伤后肢体进行性肿胀时易压迫致血运障碍,肿胀消退时石膏过松易致骨折再移位;开放性骨折及感染伤口,伤口护理困难;因沉重及舒适性差,不利于患者锻炼、行走及日常调护。
牵引固定
胫骨结节骨牵引:
穿针的部位在胫骨结节顶之下两横指处;穿针方向为由外侧向内侧进针,以免伤及腓总神经。
(斯氏针)。
适用于股骨干骨折、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
跟骨骨牵引:
适用于胫骨髁部骨折、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踝部粉碎性骨折、跟骨骨折向后上移位和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穿针的部位为内踝尖与足跟后下缘连线的中点。
自内侧钻入,直达骨质。
注意穿针的方向,胫腓骨骨折时,针与踝关节面成15度,即进针处低,出针处高,有利于恢复胫骨的正常生理弧度。
创伤急救
目的:
挽救伤员的生命,避免继发性的损伤,防止伤口感染。
创伤救护的步骤:
复苏、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转送。
现代急救医学中现场创伤急救的五项技术:
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上述二者勿混淆)
急救常用的止血方法有指压法、加压包扎法、填塞法、止血带法。
清创术
清创时间,最佳6-8小时内,此时间内可以达到一期愈合;超过6-8小时,24小时内,可以清创,但是不可以缝合;超过24小时的污染伤口,已经有细菌侵袭深部组织,应该予以清创,建立引流,留待二期处理。
创伤性休克
定义:
是机体严重创伤后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微循环灌注不足,引起生命器官缺血、缺氧和红细胞代谢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频弱、尿量减少和神志淡漠等。
根据病因,可以分为:
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最常见)、创伤性血管源性休克、创伤性心源性休克、创伤性神经源性休克、创伤后感染性休克。
休克病理过程可以分为休克代偿期、休克失代偿期(代偿衰竭期)、休克晚期(严重期)。
如休克不及时纠正,常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临床表现:
首先考虑血压、心率、脉搏、尿量
血压:
在休克代偿期,血压波动不大,随着休克加重,血压下降。
当血压下降超过基础血压的30%,脉压差低于30mmHg时,考虑休克发生。
尿量:
尿量减少是休克早期的征象,若尿量<25ml/h,有休克存在。
辅助检查:
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如三项全部异常,则说明休克已经进入DIC阶段。
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根本措施:
补充和恢复血容量(在止血的情况下)。
骨筋膜室综合征
定义: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叫筋膜间室综合征、伏克曼缺血性肌挛缩,指的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升高,使血管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供血不足,甚至缺血性坏死,最后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统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
通常缺血30分钟,即发生神经功能异常;完全缺血4-12小时候,则肢体发生永久性功能障碍。
上臂和大腿不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前臂和小腿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前臂骨筋膜室压力升高,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易发生。
小腿有4个筋膜室:
胫前骨筋膜室、胫后浅骨筋膜室、胫后深骨筋膜室、腓骨肌骨筋膜室(应首先考虑腓总神经损伤)。
诊断依据:
症状体征5P征——疼痛或由疼痛转为无痛,皮肤苍白,感觉异常,麻痹,无脉。
治疗:
切开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坏死及永久性功能损害的唯一有效方法。
挤压综合征
指的是四肢或躯干的肌肉丰厚部位,遭受长时间的挤压,解除压迫后,发生以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酸中毒和氮质血症为特点,以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相当于肾脏衰竭,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局域性损伤,而挤压综合征是全身性损伤)
病因病机:
灾害性事件致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
昏迷与手术的患者,肢体长时间被自身体重压迫也可以偶见。
病理变化:
肌肉缺血性坏死,急性肾损害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挤压伤最早的表现——受力最大部可有压迹,伤部边缘出现红斑,邻近健康皮肤出现水疱。
全身表现:
1、肌红蛋白尿,是诊断挤压综合征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与单纯创伤后急性肾衰竭的重要区别点。
患者伤肢压力解除后,24小时内出现褐色尿或自述血尿,同时尿量减少,比重升高,后逐渐下降,-2天后恢复正常。
2、高钾血症,同时伴有高血磷、高血镁、低血钙,可以加重血钾对心肌的抑制和毒性作用。
3、酸中毒和氮质血症;
4、休克。
治疗:
1、急救的前提是患肢良好固定。
2、切开减压;
3、截肢——适应症:
患肢无血运或严重血运障碍,即使保留肢体也确无功能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经切开减压等处理仍不见症状缓解,已危及生命者;患肢合并特异性感染,如气性坏疽。
4、保护肾功能,透析治疗。
(血透)
5、其他: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抗生素;高压氧治疗。
头部损伤
头部损伤自外向内依次为:
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
颅骨损伤:
颅盖骨骨折、颅底骨折。
脑损伤:
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
脑震荡——逆行性遗忘(或近事遗忘):
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起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颅内血肿典型症状:
昏迷再昏迷过程。
骨伤科各论
概论
骨折定义: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称为骨折.
病因病机: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持续劳损.
骨折的分类:
(见插图P85)
根据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形态分:
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
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3块以上的骨折.根据骨折线"T"形或"Y"形,分别称为"T"形或"Y"形骨折.)
青枝骨折:
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褶或破裂,骨折处有成角或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相似,多见于儿童.
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骺分离;压缩性骨折.
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稳定性骨折与不稳定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分完全性骨折与不完全性骨折.
根据骨折后的就诊时间分新鲜骨折(2周以内)与陈旧性骨折.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外伤史,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性质,形式及作用的部位.
2.临床症状:
局部可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3.体征:
局部压痛,纵轴叩击痛,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是骨折特有的体征.(骨擦音与异常活动均在完全性骨折的前提下)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明确损伤类型,骨折移位方向;CT三维重建,磁共振。
合并伤:
指的是骨折的同时合并有血管,神经,内脏损伤者。
最常见的是脑,脊髓,肺部损伤。
相应神经损伤影响的部位:
尺神经损伤:
爪形手;第4,5指屈曲不全;第4,5指不能外展和内收;第4,5指不能夹紧纸片;小指及无名指尺侧感觉障碍区(一指半)。
正中神经损伤:
第1,2指不能屈曲,第3指屈曲不全;拇指不能对掌,不能掌侧运动(前三指半)。
腓总神经损伤:
足下垂;小腿及脚背外侧感觉障碍区。
老年人长年卧床容易并发的三大症:
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
骨折愈合过程:
淤去,新生,骨合
或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改造塑形期。
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在解除外固定的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千克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为临床愈合期。
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骨折的治疗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
功能复位:
1.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若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成人不宜超过10度,儿童不宜超过15度;成角若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则必须矫正.
2.对位:
长骨干骨折,对位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应达3/4以上.
3.长度:
儿童下肢骨折短缩不得超过2厘米,成人不超过1厘米.
骨折三期疗法:
1.早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中期宜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接骨三宝是自然铜/地鳖虫/骨碎补.
3.后期宜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
骨折愈合异常:
1.畸形愈合,骨折有重叠,旋转和成角的愈合.
2.迟缓愈合,指的是骨折超过临床愈合时间患处仍有骨折的症状与体征,但是仍然继续生长能力的情况.
3.不愈合,指的是骨折愈合超过所需时间后断端仍然有异常活动,X线检查示骨折断端分离,骨痂稀少,断端萎缩,硬化,骨髓腔封闭的情况.
上肢骨折
锁骨骨折
好发部位:
中1/3及中外2/3交界处(应力上的弱点)
原因:
1.锁骨解剖特点-----表浅,呈“”形P91;2.内侧前凸,有胸锁乳突肌,胸大肌附着,外侧后凸,有三角肌,斜方肌附着,而中1/3无肌肉牵引,故中1/3好发骨折.
移位方向:
断端内侧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移位;外侧由于胸大肌的牵拉而向下,向前移位.
临床表现:
患者往往以健侧手托患侧肘部,头歪向患侧,下颌倾向健侧,以减轻肌肉牵拉带来的疼痛.完全移位者,可以摸到移位的骨折端,伴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明确外伤史.
2.临床症状:
锁骨局部疼痛,臂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3.体征:
锁骨局部疼痛,肿胀明显,或可见皮下瘀斑,锁骨上下窝变浅或消失,臂部活动功能障碍.完全移位骨折时可以听到骨擦音以及异常活动.
4.辅助检查:
X线正位片,斜位片可以显示骨折类型与移位方向.
辨证论治:
1.整复.膝顶复位法.
2.固定.双肩横""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厘米处,为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处,易发生骨折.肱骨外科颈内侧有腋神经,臂丛神经,腋动脉,腋静脉通过,严重移位骨折时可能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骨折类型:
裂缝骨折,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骨折合并脱位.
外展型骨折:
骨折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或断端重叠移位,骨折远端位于近端的内侧,两骨折端可以形成向内,向前突起成角,常伴有大结节撕脱骨折.
内收型骨折:
骨折端内侧嵌插而外侧分离或断端重叠移位,骨折远端位于骨折近端的外侧,两骨折端可以形成向外,向前突起成角.
临床表现:
伤后肩部剧烈疼痛,肿胀,患肢不能抬举活动受限,上臂内侧出现瘀斑,伤处有时可以触及移位的骨折块或肱骨头,伴有骨擦音.外展型骨折下方稍呈凹陷状,但是肩部仍然保持丰隆.
诊断依据:
1.病史,患者有明显受伤史.
2.临床症状:
肩部肿胀,活动障碍.
3.体征:
肩部环形压痛或纵轴叩击痛明显,非嵌插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