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0776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docx

《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docx

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

 

规划图件目录:

1.区位分析图(PS)

2.现状分析图(PS)

3.土地利用规划图(PS)

4.规划总平面图(PS)

5.功能结构分析图(PS)

6.道路交通分析图(PS)

7.绿地景观分析图(PS)

8.参考户型(PS)

 

第一章村庄概况

一、村庄概况

石头村位于磐安县西部,磐安县城东南方向40省道沿线,离磐安县城4公里,离花溪风景区5公里,交通区位良好。

特别是诸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与周围大中城市的联系变得便捷。

石头村是磐安县安文镇的一个行政村,村庄原名式团村,先祖是东夷伏羲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部落,是商王朝的后裔。

元代中期(公元1330-1340年),石头村祖先反抗元朝官府的残酷压迫,从台州黄岩避世隐居于现居地,并从附近村落购买山林、旱地和水田,繁衍生息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

石头村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一个山间盆地。

四周为山环绕,景色优美,有世外桃源之形,没有指引很难发现山中还有村庄。

石头村年平均温度在13.9—17.4℃之间,夏季气候凉爽宜人。

村庄四周树林茂密,分布有银杏林、毛竹林、柿子林、柑桔林等。

山坡旱地主要种植各样中草药材、蔬菜瓜果和五谷杂粮。

银杏是植物界的“活化石”,石头村百亩银杏林独具规模,可观赏、可净化空气,果可药用。

村口有二十多株树龄达500多年的古树,特别是红豆杉,是石头村的“镇村之宝”。

特色水果“牛心柿”,个大味甜,曾经是贡品。

据2009年统计,石头村现有农户246户,718人口,全村人均为朱姓。

由于工业开发征地,全村仅剩800亩山坡旱地。

全村仅有200多人口留村务农,其他人口或外出经商办厂,或外出从事木雕、建筑等工作。

经济收入,农业主要来源于药材种植,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村民外出务工。

村域内有中小企业十多家,主要从事木制品、工艺品、农产品加工、小五金等产品的生产。

石头村有浓厚的耕读传家文化,多出文人和贵人。

据统计全村在外任职的人员有1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5%。

村中尚保存数座古建筑,显示石头村古时的富足。

二、村庄建设现状

1、村庄建设状况

现状调查,石头村建筑分为新建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等三种类型。

新建砖混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988.45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村庄西部、东部和西南部,建筑质量较好,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保留。

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建筑占地22138.29平方米,大多已显得老旧,有的已经年久失修,濒临倒塌。

村中有10多幢有一定古建历史价值的建筑,拟保留用于乡村生态农家乐旅游开发。

其他老旧建筑,可考虑规划拆迁重建或原址重建。

村属建筑有村委会办公楼和村大礼堂,暂保留做公共场所之用。

2、道路交通

石头村东村口、西村口分别有两条通村公路连接40省道,与周边城镇和城市联系。

村庄内现有东西走向、东南走向、西南走向等三条干道,道路宽3—5米,宽窄不一,曲折不畅,行车困难,道路密度低,达不到消防抗灾的要求,留有事故隐患。

规划应使道路形成系统,适应现代化生活、生产的需要。

3、公建设施

石头村主要公建设施有村两委办公小楼一幢,村大礼堂一座,小商店一处。

还有面积大约为1000平方米的村民广场一处。

目前还缺乏供村民闲暇休息和运动健身的场所和公共绿地。

上世纪90年代,石头村先后建起了覆盖全村的自来水系统,开通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系统,基本能保证村民用水、通讯和广播电视收看需要。

三、旅游资源、文物古迹设施等

石头村建村历史悠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现留存10幢具有一定历史保护价值的古民居。

村庄西部水口处有20多株名木古树,大多树龄都在500年以上。

特别是红豆杉,是植物界的“大熊猫”,石头村的镇村之宝。

另外,石头村生态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

南部山地栽培有百亩银杏林。

银杏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具有观赏、净化空气和药用等多种价值。

石头村的中草药、蔬菜瓜果、各色水果和五谷杂粮也有一定特色。

特别是水果“牛心柿”个大味甜,曾经是贡品。

由于石头村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

因此磐安县委、县政府已经将石头村列为磐安县“农家乐旅游名村”重点开发建设规划。

第二章规划总则

为了优化石头村的人居环境,改善石头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快开发石头村的旅游资源,促进石头村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实现石头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制定《磐安县安文镇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和调控安文镇石头村建设发展和旅游发展的控制性文件,凡在安文镇石头村内的规划建设均应以本规划为依据。

一、规划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3、《浙江省实施(村镇规划标准)的有关技术规定》

4、《磐安县县域体系规划(1999-2020)》2001.3

5、《磐安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2003-2020)》

6、《磐安县村庄布局规划(2003-2010)》

7、《磐安县安文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

8、其他相关规定和文件

二、规划原则

石头村村庄建设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

秉承现代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贯彻落实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一个自然和人文和谐、宜人居住的村落,为石头村乡村文化和生态旅游开发创造条件,促进石头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经济发展。

1、前瞻性原则:

本规划从支持石头村优化村民“三生”环境和开发乡村生态农家乐旅游出发,分析和预测石头村未来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趋势和机遇。

并以此为依据,综合考虑石头村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考虑村庄用地结构、村落布局、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美化等规划内容。

2、节约用地原则:

石头村位于山间盆地,四周为山所限制,用地发展空间已极其有限。

为让石头村承载更多的经济、生态要素,本规划在考虑建筑的宜居性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坚守“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精细考虑用地规划。

3、综合协调原则:

本规划从“三生”经济和宜居环境、村庄历史风貌和现代建筑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和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等角度,综合考虑石头村的村庄建设规划方案,力求建设时间的连续性,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统一性,经济、社会、生态的互动性。

4、近远期弹性原则:

本规划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统筹近期和远期建设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近期建设既能满足村民宜居要求,同时又能为远期建设创造条件,拓展和优化石头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本规划充分考虑了形势的变化,建设计划弹性强,可相机调整各期建设计划和步骤,保证总体规划的落实。

5、科学性原则:

本规划详细调查了石头村的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和习俗等人文因素,在进行了多种方案比较优化和反馈思考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方案,如无特殊情况,即可按图放样,施工建设。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期为2008年,基本规划年限为2009-2014年。

四、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详见图纸。

五、规划法律效应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生效,解释权属于磐安县村镇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章村庄性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一、村庄性质

根据磐安县安文镇城镇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内容,考虑石头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确定石头村的发展方向:

■磐安县安文镇乡村生态宜居村。

■磐安县云山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磐安县乡村生态农家乐旅游名村。

二、人口规模

考虑到石头村良好的宜居环境和农家乐旅游开发,人口将会逐步增加。

因此拟采用趋势外推法(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推算本规划期人口:

全村人口发展预测计算公式:

Q=Q0(1+K)n+P

Q:

预测总人口;

Q0:

现状总人口;

K:

规划期内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N:

规划年限;

P:

规划期内的机械增长人数

据此预测石头村总人口规模:

2015年人口规模为760人(自然增长率0.4%,机械增长25人)。

三、用地规模

石头村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6.69公顷,人均用地93.18平方米,综合考虑人多地少的现状和未来用地发展空间有限,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按第三级(80-100平方米/人)确定。

用地分类和代号按《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执行,村庄建设用地包括村镇用地分类中的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8大类,根据规划人口760人,测算建设总用地远期为10.13公顷。

建设用地的构成比例满足村庄级别要求,具体各类用地规模、比例、人均指标见附表。

第四章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一、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石头村经济和社会都取得很大的发展。

全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石头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

将石头村建设成为以生态农业经济为特色,以乡村农家乐旅游为支柱,以特产和旅游商品商贸经济为衍生的经济特色村。

力争成为“生态环境好、经济有活力、村民生活富足、社会文明和谐、具有地方特色”的磐安县农村现代化示范村之一。

第五章村庄结构与功能分区规划

一、村庄结构

根据石头村的地形、村庄历史形成格局,重点考虑乡村农家乐旅游开发的需要,结合石头村的性质定位和“三生”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石头村的村庄结构为“一心、两池、三廊、四片”。

1、一心:

“一心”是指村庄北部保留古建至村大礼堂区块,有历史文化价值古民居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为村民的公共活动区。

2、两池:

“两池”,一是华清池,指村委会前的水池,二是天池,是指村庄西北面坡地上的水池,可旅游开发为游客休闲、娱乐、活动区。

3、三廊:

“三廊”是指石头村东西走向、东南走向、西南走向等三条主干道,可开发为石头村三条文化和生态景观长廊。

4、四片:

“四片”是指石头村东片、西片、东南片、西南片等四片村民居住区,可供“住农家”农家乐度假旅游项目开发。

二、功能布局

1、一心:

村庄中心花园。

规划开发建设为村民休憩健身花园、旅游接待中心、村两委办公中心,老年活动中心。

原村民广场安排篮球场或网球场,增加村民和游客体育活动项目。

2、二池:

华清池和天池。

华清池提供小游客嬉水,感受自然的场所;天池提供游客亲近水,领略大好河山的美好风光。

3、三廊:

三条交通兼文化、生态景观长廊。

规划三条长廊开发建设为反映石头村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长廊,并布置“吃”、“购”相关旅游项目。

4、四片:

四片村民集中居住区。

规划东片、西片、东南片、西南片等四片村民居住区,开发建设成为融山村生态和文化为一体、以梅苑、兰苑、竹苑和菊苑为主题的农家乐特色度假区,供村民居住兼营游客农家度假旅游。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一、居住用地现状

石头村现状居住用地2.21公顷,人均30.74平方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房屋多为解放前后的老房子,以木结构为主,建成时间较长,房屋比较陈旧;

(2)房屋间距不足,通风、采光条件差;

(3)住宅区道路狭窄,消防车无法通行;

(4)近几年新建的砖混结构建筑,大多没有经过精心规划设计,“挤”着建筑,分布散乱。

房屋结构和立面“千姿百态”,没能融入村庄生态和原有文化中;

(5)排水、排污设施建设落后,卫生条件差;

(6)内部结构功能设计不合格,面积虽多但不实用,不符合现代农民的生活习惯。

二、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进行统一规划;

(2)注重高质量居住生活环境的创造,注意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

(3)考虑村域自然和文化要素的融合,给乡村生态农家乐旅游开发创造元素;

(4)按照村民的不同生活需求和不同层次要求,以及农家乐游客的不同需要,合理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村民生活,满足游客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要。

三、居住用地规划目标

建立结构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乡村居住生活空间,充分体现乡村环境资源和村庄原有历史文脉,创建有利于提高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和适宜农家乐游客度假休闲的居住环境。

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1)以村东南和村西南新开辟的两块空地为启动地块,作为围绕村庄“一心”周边旧房的拆迁和异基重建地块,建筑传统和现代相结合,适应村民居住和农家乐度假旅游。

被拆迁区块重新规划建房,减少建筑密度,优化组合空间,增加园林绿化,美化村庄风貌。

(2)规划住宅布置须符合日照,通风,采光,消防安全等要求。

(3)住宅标准:

基本按国家小康水平标准建设,住宅层数一般为2-3层。

住宅日照间距控制在1:

0.8—1:

0.9之间,一般为6—8米。

建筑山墙间距不得小于4.0米。

(4)户型规划:

农户住宅面积标准为72平方米和108平方米两种,具体户型可按磐安县规划局村镇站提供的通用户型。

在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可根据实际地貌情况和农家乐旅游需要作适当更改。

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公共设施现状

石头村目前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现仅有一个零售小商店和约1000平方米的村民广场。

老年活动中心、卫生医疗站、村民休憩花园等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建设。

二、公共设施规划原则

(1)应考虑村民生产、生活和农家乐游客的需要,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村民习惯和农家乐游客旅游线路,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用地布局应体现地租级差规律。

(3)注重公共建筑及公共建筑区的景观效果,丰富村庄景观风貌。

(4)应综合考虑村民和游客的需要,增加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设施,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生活。

三、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1)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卫生医疗站布置在村庄的“一心”内。

近期可布置在村大礼堂;中远期,村庄中心保留的古建置换腾空,可以安排到保留古建筑中,村大礼堂布置农家乐旅游接待中心和安排一些文娱类旅游活动。

(2)村民室外活动场所,近期安排在村民广场。

中远期村民和游客休憩健身活动安排在村大礼堂前面的村庄花园内,原村民广场改造为篮球场或网球场,满足爱好体育的村民和游客体育运动的需要。

(3)商店、饭店、理发店等商业点,安排在村庄的三条主干道上。

农家乐旅游启动后,统一规划和管理,鼓励村民开设各种旅游商店、饭店、手工作坊,满足游客吃、购的消费需要。

第八章生产建筑和仓储用地规划

根据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及石头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再村庄建筑规划区域,不安排工业用地,打谷场、晒场,可利用规划农居的房前庭院以及阳台。

第九章村庄景观规划

一、村庄景观现状

村中的建筑以传统的建筑风貌为主,近年来,虽经局部建设的调整,但居住环境较差,缺少对外交流,尤其是缺少对自然、水面的交流。

建筑形式多为各自建设,比较乱,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意象,无法体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价值。

二、村庄景观规划

(1)村庄建筑规划采用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村庄建筑轮廓和线条应采用传统建筑形式,如白墙、灰瓦、马头墙等。

建筑材料可采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泥土结构、铝合金窗户等。

(2)村庄中心规划布置绿地和建中心花园,房前屋后栽种各色花草和果树,并向外延伸,与周边山坡绿地连成一体,使整个村庄镶嵌在一个绿网中。

在村庄房前屋后和村庄周边的绿地,可以设置茅亭、石桌、石凳和布置花卉盆景,提供村民和游客休闲空间。

(3)村庄三条主干交通走廊,两边应尽量绿化,并安排园艺小品和农村什物文化小品,展现石头村的耕读隐世文化,增强石头村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情趣。

(4)村庄四周山坡地,应按照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要求,改造林相。

根据地貌特征和土壤适宜性,让蔬菜瓜果、毛竹林、彩叶林、果林等园地相间交错分布。

(5)要尽可能引流四周雨水汇集到村庄的小池塘中,如有条件可能,可构筑池塘之间的人工跌水,增强生态景观动感。

第十章道路、广场规划

一、村庄道路现状

(1)对外交通体系

石头村对外交通尚属方便。

村庄西村口和东村口分别有一条公路连接上马石的40省道,经诸永高速公路、40省道、42省道、62省道,可以联系周边的大中城市。

(2)村内道路

村庄道路的现状体系非常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道路太窄,大部分主干道路宽在4米以下,不符合消防安全;二是村庄地貌原因,主干道路坡度过陡,行车不是十分安全;三是错位交叉口、畸形路口较多,道路不成系统,连接度低。

四是分支道路多为很窄的石阶路,居家不是十分方便;五是村庄内空地较少,缺少停车位。

二、道路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原则:

一是要因势利导,畅通便捷;二是要尽量保留质量较好的建筑;三是要尽量满足村民居家需要;四是要符合消防、救护、抗灾标准。

(1)村庄对外交通规划与磐安县区域路网框架相结合,使客、货流进出畅通,增加村庄车辆进出的安全警界标志,提醒司机注意安全。

(2)村内交通规划主要打通以下几条主要干道:

本村交通道路等级分三级。

主干道控制路基5米,次干道控制路基3.5米左右,一般道路宽1.5-2米,形成三主干多枝干的道路交通网络。

(3)建筑后退道路距离一般为2米,特殊情况不得小于1米。

(4)村内主干道路路面全部硬化,支路路面以石子铺路。

(5)建筑室内地坪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高于周围道路路面标高不小于0.3米,在节约土方的前提下,更多提供满足建设要求的建筑空间。

三、广场规划

由于石头村位于山间谷地,空间狭小,缺少大面积空地。

因此广场包括停车场,采取相对分散又集中的原则,安排村民户外活动和停车。

规划石村村东、西、南三个村口分别布置三个小广场,方便居民货物转移和旅游停车。

在村庄的三条主干道路边空地相机安排停车位。

村大礼堂前带腾置空地,规划为花园广场,供居民和游客休憩健身。

原村民广场以后改造为球场,供居民和游客体育运动。

第十一章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1、给水现状

目前全村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白云山自来水厂引入的自然水。

由于水源量不大,又需要与白云山居民共用,水源紧张。

特别是晴旱季节,有时需要隔天才能供应一次水。

自来水供给还不能满足村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

2、给水规划

(1)水源选择

为了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和旅游业用水的需要,近期应该加快接引磐安县自来水厂的自来水。

原有白云山供水系统继续使用,主要供生产使用,并补充村庄池塘水量,改善池塘水质量。

(2)供水管布置

改建原有蓄水池,尽可能提高蓄水池海拔高度,增加水压。

供水管沿村庄山脚布设,并向村中延伸构成网状系统。

干管为DN150,DN100,(自来水管网具体布设详见规划图)。

二、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现状

全村的排水工程设施很少,雨水、厨房下水以自然排放为主,主要通过明沟排放至村中池塘,并汇集于水口排出村外。

卫生间用水已建立了简单的沉淀池,经沉淀氧化随雨水明沟排出。

2、排水工程规划

(1)山头下村的暴雨强度公式按《浙江省水事年鉴》提供的实测资料推算而得:

(毫米/分钟)。

(2)排水由于村庄地形东北、东南、西南高,西北低的特征,水流一般由北部、东部、南部回流到中西部,并通过村庄西部水口排出。

(3)建筑室内地坪标高高于周围道路路面标高不小于0.3米。

(4)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雨水通过明沟疏导,尽量引入村庄池塘。

污水管布置采用截流干管形式,沿路布置,管径为DN300、DN200的砼管。

(5)生活污水先经化粪池处理,再汇入污水管,后经截流干管汇入水口下面工业区块的污水管道中,集中进入污水生化处理塘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电力规划

1、电力设施的现状

石头村现有变压器一只,分别为于村西南,总容量为100KVA。

目前的家用电器主要有:

照明电,电视机,电风扇、空调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部分线路与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够;

(2)线路布置混乱,东拉西接,不同线路相互交叉,既影响村容村风貌,又不符合安全;

(3)电力负荷超载,制约经济发展。

2、电力设施规划

(1)规划中远期用电标准2000W/户,考虑到旅游用电需要,预测总用电负荷1000KW。

(2)采用两台变压器,总容量不小于1000KVA,异址迁建。

供电线路岩村转周边山脚环线布置。

四、电讯工程规划

1、电讯设施现状

电讯包括电话、有线电视、广播等设施,石头村现状有线电视普及率已达95%以上,已达到户户能收听广播,电话基本普及,通讯较为方便。

2、电讯设施规划

(1)规划期末有线电视,广播的普及率达100%,电话普及率达30门/百人以上。

(2)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通宽带上网系统,方便商务信息活动。

(3)逐步改造现有广播电视线路走向,使之与规划道路一致。

第十二章防灾规划

一、地质灾害规划

1、工程治理措施

主要针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程度高,或者虽属小灾但是会危及村民房屋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

消方减灾:

对于容易滑坡、崩塌的山坡地和房前屋后,采用减轻坡体上部负载或坡底加填方式,改变波体外形,降低重心,稳定坡座。

排水防渗:

适用于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尤其滑坡和崩塌隐患点。

在地质灾害体周围地表建排水沟,以杜绝降雨下渗,诱发灾害。

护坡支挡:

适用于下失上支撑而引起的滑坡或者滑床滑动快的滑坡。

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方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条件,使滑坡恢复稳定。

2、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康复、退耕还林等,可以防止区域地质环境恶化,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机会。

生态环境保护还包括在建工程建设,特别是矿山开采、公路建设过程中做好地质环境的保护,避免造成恶劣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点检测

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对重点防止区和重点地质灾害点,要组织群众做好日常检测,尤其在地质灾害易发的多雨季节,更应该发动群众进行检测,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大的损失。

对于存在异常情况的灾害体,要求通过预警网络及时上报,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

二、消防规划

1、消防水源:

近期由于自来水压力不够,消防水源应取自石头村的6个小水塘,因此应该保持小水塘经常有水。

消防长期水源取自石头村的自来水水源。

2、规划中远期在村内主要干道按照1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消防栓。

3、消防人员:

以磐安县消防支队力量为主,石头村应该购置消防用水泵,成立义务消防小组,应急防范。

4、消防通道:

村庄道路必须满足消防通道的最低要求。

第十三章环境保护规划

一、环境现状

目前石头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没有统一的垃圾收集站,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池塘和水渠中,人畜生活垃圾由各户收集用作农家肥。

二、环境卫生规划

为保护好石头村的自然环境,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必须加强村庄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是:

“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因地制宜、美化环境”,促进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

(1)制定《石头村环境管理规定》。

(2)生活垃圾采用垃圾收集后进行填没处理,远期规划运至磐安县安文镇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3)拆除所有露天厕所,建一所50平方米的公厕,沿主要道路干线附近绿化密集地,每50—80米建设一垃圾收集点。

(4)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和绿化建设。

三、绿化规划

(1)规划原则:

绿地规划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绿化,改善全村的生态环境;尽量利用宅间、塘边、路旁空闲地。

(2)绿化景观轴线:

加强村庄东西走向、东南走向、西南走向三条主干道路的绿化,沿村庄主干道理构筑三条绿化景观轴线。

(3)加强村庄内部绿化和村庄山坡绿地的连接和联系,优化村庄绿地系统,改善村庄生态环境。

(4)规划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重点种植各类果树、瓜果藤架、观赏花卉苗木,实现全村“远看像公园、近看像花园、生活是乐园”的现代化新农村。

(5)加强石头村周围山坡地的绿化,充满绿意和调节感受气候。

注重林相的改造和绿化色彩的层次性,增强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受。

第十四章旅游资源保护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