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0444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材料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材料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材料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材料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作文.docx

《材料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作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作文.docx

材料作文

001.高考作文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新材料阶段”

现在正式开始我们的公开课。

再牛逼的老师讲课,都是要从课题解释开始的,徐某人也脱不了这个俗。

先说说“新材料作文”,看到“新材料作文”几个字,你是否会想,是不是还有“旧材料作文”?

我想说,有或者没有,根本不重要,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大量接触的作文题样式而已,叫“材料作文”也可以。

当然,还有一些装X的专家名师叫它“命意作文”、“范围作文”,你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材料作文也好,新材料作文也好,都是相对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来说的。

现在网上和辅导书上,还有很多傻X讲作文的资料,一讲作文就说分为三种:

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这些编者也不看看这几年的高考形势是怎么样的,就出来瞎编资料。

更可悲的是,很多一线的老师,竟然还在给学生这么讲课。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实践,到2014年高考,全国各地区已经是清一色的新材料作文了,高考作文已经走入了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时代。

“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这样的表述算是引用吧,我想只要你受过中国的教育,都知道它出自哪里,不多言。

几类作文题型经过多年的博弈与磨合,终于定型了下来,而且这种大一统的格局,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那可是好不容易找到命题样式。

不过话说回来,在徐某人的教学语境里,无论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本质上是一回事,至于为何这么说,我们后面再谈。

也就是说,就算你练习的作文题里有大量的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也照样可以大有作为。

再来讲一下“从零学起”。

这是一套面向高中生的课程,不可能真的是零基础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能看得懂、学得会的。

这里所说的“零”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种“归零”,因为学语文的十来年时间里,我们接触到太多乌七八糟的各类作文方法、作文技巧。

这些方法、技巧、术语,很多不仅不实用,还束缚和限制了思维。

现在要做的,是把这些都扔掉,运用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母语思维能力,来理解和思考每一道作文题,练习写好每一篇作文。

重点就俩字——“归零”,扔掉那些百无一用的作文方法、作文技巧,不听专家扯淡,不信名师忽悠。

你要知道,你是一个中国人,你的母语是汉语,理应写得好作文。

002写议论文没有素材怎么办?

怎么积累和使用素材,本来后面会讲到,既然这么多同学问,我就把它放到前面来稍微讲一下。

关于议论文素材,徐某人想说:

素材,素材,你不用永远没有素材!

素材不是背出来的,而是用出来的。

回想一下,考试的情况下,没有素材的时候,你一般怎么办?

你会生搬硬套地写这些人的这些事:

爱迪生实验无数次发明了灯泡,居里夫人千辛万苦发现了镭,贝多芬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李白如何不畏权贵,杜甫如何忧国忧民,陶渊明如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司马迁被宫刑了无数次坚持写出了史记……

为什么你会写这些老掉渣的素材,一个字:

熟。

因为熟,你总能在考场紧急的情况下,基于本能想尽办法用尽作文。

但问题是,这些素材,你熟,大家都熟,大家都这样写,于是这些素材就逐渐地成了掉渣的素材了。

换一个角度,如果你有一些你熟得不能再熟,而不是大家都熟的人物和事迹,是不是写起来顺一点了呢?

我就不相信,古今中外没有一点你喜欢或者特别不喜欢的人物,如果有,你专门读一些关于这个人物的文章,平时尝试着用一些小片段把他们写进你的作文,这样反反复复地练几次,到了考场,你的本能会驱使你想尽办法把这些素材写进那篇作文。

可能你会说,那这些素材要是跟作文题或者观点不符,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积累素材的两个方法:

第一,从深度挖掘,如果你读一个人物,读得足够深,深到他生平事迹、贡献、思想甚至说过的经典言论,总能找到契合作文题的部分,如果有三五个这样你熟知的人物,足以驾驭一篇文章。

第二,从广度挖掘,不读一个人物,可以读多个人物,如果有十个除李白杜甫陶渊明那些掉渣素材外的人物,印在你深深的脑海里,考试起来是不是比只有一个两个来得保险一点呢?

东边不亮西边亮,总有一款适合你。

如果你觉得十个不够,那五十个呢?

如果你有五十个素材,考试的时候一个都用不上,徐某人只能说,你运气也太背了。

上面讲了那么多,其实就一句话,要有自己熟悉的素材,这个熟悉,不是我们从小从课本上学的那些人物和事迹,而是你曾深入研究或者广泛阅读过的人物。

而要达到“熟悉”的境界,唯一的办法只有用,不是平时随便读读,考试再用,而是平常边读边尝试着写个小片段用进一道或几道题的作文。

不信你试试看,找一个自己最喜欢或者最不喜欢的人物,好好研究一番,把他写进作文的片段。

如果你很喜欢,就把他当作正面素材,如果不喜欢,就当反面的。

也许你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出这样的人物,那赶紧去读去看啊。

不要告诉找不到这样的材料看,你能看到这篇微信文章,证明你肯定认识度娘。

再者,如果你去过书店,看过作文类的辅导书,你一定会知道,关于作文素材的资料简直汗牛充栋,任何一本都够你用高中三年的。

003高考作文考的是思维能力

在很多人看来,高考是一个大得不得了的课题,每年学界为此也生产了无数的学术垃圾。

不过,徐某人一直觉得,抛开那些乌七八糟的高大上理论和陈词滥调,作文的训练无外乎要两个词:

一个叫“审题”,一个叫“行文”,又或者叫“审题立意”与“谋篇行文”。

前者是基于一道作文题得出一个符合题意且价值观正确的立意或者观点,后者是把你的立意或观点通过整篇文章演绎或论证出来,让人信服。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关键,这步一错,文章写得再好都不行。

这个课题我们后面结合着各种例题慢慢讲。

现在讲高考作文的另一个方面训练——谋篇行文。

看到谋篇行文这几个字,你一定会想到你的老师跟你讲,作文结构很重要,其实徐某人要讲的绝对不是作文结构这么简单的问题。

在讲解这个之前,徐某人要先告诉你高考作文的本质。

首先,高考作文绝对不是文学创作,任你自由发挥,尽管很多人呼吁高考作文尽量不要设置审题障碍,但审题的门槛一直存在,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题的设置,不是要选拔作家成为莫言的继承者,而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可塑之才,连一则小材料都分析不出来的人,谈何为社会主义建设解决难题?

其次,高考作文从命题上倾向于让你写议论文(绝大多省份如此),因为议论文最能证明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而一个经过高中三年教育的准成年人,理应具备充分的理性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原因是,高考是为大学选拔学生,现在大学生写论文水平之低……这叫从源头抓起。

以上讲的都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本质,徐某人要重点讲的,是写作的本质。

写作二字,与其说是表达,不如说是思考和思维,用文字表达自己所思考的东西。

如果你将来有幸读了包括中文专业在内语言类专业,你会在语言学教材的第一章里看到这么一句话,“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徐某人在后面补了一句话,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04构思议论文的6个维度

既然文字是语言的表现形式,那么你的作文足以表现你的思维能力。

那是否意味着你的作文水平不高,代表你的思维能力低?

绝对不是,马克思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得好足以代表思维能力没问题,但数学学得好的人作文写不好的大有人在。

再来一句涨你信心的话,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能使用汉语跟人正常交流的人,思维能力都没有问题。

而很多人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就在于忽略了汉语作为自己母语所理应发挥的思维功能。

把原本属于自己本能的能力忽略了,去追求一些所谓的方法技巧,本末倒置,怎么可能写好作文。

就拿议论文这个文体写作来说,很多关于议论文的种种理论,把议论文这个可能每天都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抬上了让人望而生畏的位置上。

我们每天和人聊天,不可能全是讲个故事、说个现象,必然少不了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不可能是自说自话,总会尝试让他人接受我们的观点,为了说服他人,我们摆事实讲道理,用尽方法阐述、说理、分析……这些不都是在写议论文吗?

徐某人经常用一个最为通俗的例子来讲什么是议论文,这个例子就是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所说的“好好学习”。

从小到大,你可能都被这句话的观点所影响,却忽略了这是一篇最为经典的议论文。

首先,这里的“好好学习”,指的是什么你应该很清楚,是好好学习要考试的几门课,考个好成绩,而不是好好学习怎么玩、怎么交朋友;然后父母会经常告诉你要好好学习的原因,那就是,只有你好好学习了,才会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个稳定富足的生活,可以有光辉灿烂的前程;父母还会告诉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你的一辈子就毁了……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有说服力,父母还会举例子说你看那谁谁谁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于是每个小孩成长路上都有个“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如此,有些父母为了论证不好好学习前途一片惨淡,在带着孩子一起走路遇到环卫工人时,会指着环卫工人跟孩子讲,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干这个。

通过这样的说理,可能你已经认同的好好学习这个观点,但这样就够了吗?

你认识到好好学习,不代表你就能真的学好,假如你没毅力,没有好习惯,首先要锻炼毅力,培养好习惯;又或者你认识到好好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课,到学校发现老师讲得一头雾水听不懂,这时候你要找个类似徐某人这样让你听得懂的老师来引导。

这些都可以说是好好学习的前提和条件。

以上的分析,其实是我们从三个维度对“好好学习”这个观点进行不同层面的思考,即好好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怎样好好学习,学过初中政治的你,应该不会陌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组无处不在的概念,这一组问题被徐某人一个学生称之为“猥琐三巨头”,虽“猥琐”但却实用。

这三个词在所有议论文教学中被很多老师用,虽然徐某人比他们讲得接地气,但徐某人不满足于此,徐某人要对这三个词进行更深一步的解读。

首先谈“是什么”,如果我现在问你三角形是什么,你应该会说,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没错,这叫三角形的定义,又叫“内涵”。

我再问你,按角度分,三角形有几种,你肯定知道,三角形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个是三角形的分类,又叫“外延”。

写议论文时候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你提出观点、阐述观点和论证观点的起点。

刚才我们讲到要好好学习时,分别用了好好学习能带了怎样的好处,不好好学习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来阐述为什么要好好学习,这是这是论述一个观点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维度——意义和后果,好好学习作观点如此,其他观点也一样。

再看第三个角度“怎么做”,谈怎么好好学习,也就是我们说的好好学习的前提、条件或方法。

总结一下,议论文写作就是根据材料的意思得出观点,然后从“内涵、外延、意义、后果、条件、方法”这六个维度去思考、去论证,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维度来写,也可以选择多个维度综合论证。

而这些从不同维度思考并呈现出来的一段段文字,就是一篇议论文的行文布局。

05别听专家忽悠,不信名师扯淡

高考作文的奇葩之处,不在于它是所有科目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而是即便你是一个很会写作的文艺青年,你也不一定会在这道题上得高分,因为它有一道门槛叫审题。

每年高考,作文离题、偏题的人数不胜数,于是学生中普遍出现了一种谈题色变、见题就慌的情形。

很多时候,不是学生读不懂题,而是审题这件事,被千千万万的专家名师用一些极不接地气的讲法活活抬上了神坛。

你去看看市面上真真假假出自专家名师之手的作文辅导书,要么回避审题大谈特谈所谓的作文结构、作文素材、作文语言,要么即便讲了审题也讲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可恨的是,这些可能连垃圾都不如的作文辅导书依然霸占着书店的重要位置,混淆视听、误人子弟。

每年高考后,媒体都会就高考作文题采访各路专家名师,问他们对高考作文题的解读,难不难,怎么审题,哪些立意符合题意之类,而专家名师们的解读,讲得好听一点,叫做精辟深刻地让人听不懂,讲得不好听一点,叫不痛不痒、站着说话不腰疼。

比如,很多专家在解读作文题的时候,永远会说,通过阅读材料,我们不难得出怎样怎样的立意——敢问,如果谁都“不难得出”的话,为什么那么多人离题?

再比如,专家还习惯用的一句,通读材料,我们可以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云云,——徐某人又想问,这几个所谓关键词是怎么来的?

专家还总结了一套一套高大上的神一般的作文教学术语——什么感悟法、聚焦法、发散思维法,什么要写得深刻、写得新颖、写得有思辨性……。

这类不接地气的作文讲法,主要你稍加留意,比比皆是。

那么徐某人要做的,就是让你彻底摆脱掉这些神讲法带给你的束缚,用你基本的汉语母语能力去读懂作文材料,去审题立意。

徐某人经常讲一句话,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忘记所有的招术,而作文审题的最高境界,同样是忘记所有的方法。

既然徐某人铁了心要来讲高考作文,自然不会和这些专家名师用一样的腔调说话。

徐某人一不是专家,二不是名师,不会讲看似高大上的语文教育理论,但会用和你一样的思维去解读语文,接得上地气,讲得出人话,让你能听懂。

作文教辅书粗制滥造甚至误人子弟,各路专家名师又尽是忽悠扯淡,那一线我们自己的语文老师呢?

下一节,徐某人跟大家分析一线的语文老师都如何教作文,以及效果如何。

006 为什么大多语文老师教不好作文?

 

上一节我们炮轰了专家讲作文不讲人话,吐槽了市面上那些汗牛充栋却百无一用的作文辅导书,今天我们来看看一线语文老师普遍是怎么讲审题。

一般都是语文老师布置一道由年级备课组统一选的作文题,让学生去写,写好了交上去,老师用一到两个星期改完,然后统一讲评。

讲评的时候,老师按照备课组的统一教案,告诉学生哪些立意是符合题意的,哪些不符合。

 

考试作文也基本按照这个流程走,具体到个别学生问自己的作文为什么不合题意或者怎样写出合题意的作文时,多半语焉不详,或者说一些诸如立意要新颖、立意要深刻之类的含糊之词。

当然,不排除每个学校都有一些能讲好作文的老师,但绝对少数。

徐某人是中文系出来的,深深知道很多中文系出身但是连一篇思路清晰的文章都写不出的人混迹在中小学语文老师的队伍里,这样的老师能教得好作文吗?

 

当然,很多语文老师教不好作文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自己水平不行或者不负责任,原因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而徐某人的观察是这样的:

 

徐某人在公开课开篇就讲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作文其实就是呈现思维的过程。

作文中的字词句以及段落结构,其实不过是思维的外化存在而已,离开了思维他们什么也不是。

换一句话说,我们要写好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思维,也就是在写之前就知道要写什么,而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这是遣词造句的事情。

 

而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其实将写作文思维和语言混淆了:

作文立意要深、文章要有思辨性,如果学作文到此为止,也许能启发学生想得更多、更深,关键问题是学生能不能把这些想到的表达出来,而学生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有很少被训练。

 

反过来,有些老师只会从语言层面教,这样教的其实占了大半。

比如,他们会教学生文章用什么结构,甚至什么排比开头、名言开头之类着眼于字词句的写作方式。

单纯这样教,审题有没有得到训练姑且不说,只看语言外表这点皮毛,形而上地讲一些这个结构、那个模式的,学生根本不能真正理解,尤其是面对当下的新材料作文。

 

下图为徐某人作文专题课程讲义第一节里的图,把各类作文教法分了些流派,不知道你或者你的老师是哪一派,欢迎交流。

007对立关系型的材料作文怎么写?

今天,徐某人要讲一种困扰了一年又一年考生的作文题,这类作文题先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对立关系型”的。

这种作文题,给你一段材料,或者是描述两种看上去截然对立的状态与做法,或者是列举两个观点和态度完全相反的论述。

比如,我们来看2014年全国各地的几道作文题:

【2014江苏卷】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青春”,有人说是不朽的,有人说是会朽的,两种论断的对立。

【2014上海卷】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

材料还分别解释了自由和不自由的原因,这是对立型材料的升级版,且看2011年的上海卷作文题,可谓对立型材料作文的经典之作:

【2011上海卷】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

一切都会过去。

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

一切都不会过去。

“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两种截然相反的陈述,没有任何解释。

【2014福建卷】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提到空谷”,想到“悬崖峭壁”与想到“栈道桥梁”,这也算是对立型材料的升级版了,对立的意思可以暗藏在材料的比喻义中。

【2014安徽卷】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

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

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演员表演到底能不能改动剧本。

这也是对立型材料的升级版,将两种对立的态度蕴藏在故事当中。

历年高考作文题里的此类,不胜枚举。

很多考生觉得难,主要纠结的点在于:

第一,两个观点,写其中一个,怕观点太绝对;两个都支持,相当于没有观点;想将对立化为“统一”操作不来。

很多老师的讲法,让这个原本其实并不是很复杂的题型变得复杂了。

比如有的老师说,这类作文题,不能只写一个,另外一个也要写,可以少写一点——什么叫“少写一点”,写多少叫“少写一点”,怎样“少写一点”?

还有的老师说,矛盾对立的题,一定要写得有思辨性——请问,什么叫“有思辨性”,“有思辨性”如何具体操作?

讲到这里,徐某人真想说一句,整那么复杂干嘛?

既然我们都从材料里看出有对立的意思了,那为什么不可以按照这个意思来写下去呢?

既然是对立的,你在支持一个的同时,是不是就已经反对另一个了呢?

我们不妨用逻辑符号来表示这种材料,假如说,材料中的一个观点或者态度用P来表示,那么另一个与之对立的就可以表示为¬P。

那么,对于这种类型的作文题,最为简单粗暴的立意方法就是:

支持P,反对¬P。

支持一个,反对一个,这样两个是不是都写到了呢?

这样讲太抽象,我们回过头来看2014年江苏卷的“青春朽与不朽”的材料。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材料的第一句态度非常明确:

青春是不朽的。

我们先不管为什么这样说,读懂它所表达的意思和倾向就可以了。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第二句话批评“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的想法,认为这种想法很很傻很天真,很明显它倾向于青春是会朽的。

符号表示这两则材料:

P:

青春不朽¬P:

青春会朽

该支持哪一个,反对哪一个呢?

这个时候的是非判断,取决于我们对材料里这个充满暧昧的“青春”二字的解读:

(1)“青春”界定为生理的青春,也就是青春岁月与时光。

如果这样理解,毫无疑问,青春是一定会朽的,一切生命皆有走向衰老的一天。

问题是,很多人即便理性上知道青春会朽,但是经常在潜意识里会忘记这个事实,他们虚度青春,浪费生命,纵情于声色犬马,直到青春逝去才幡然醒悟、为时晚矣。

材料的第二句恰恰就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批判。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支持¬P,反对P。

我们就可以这样立论:

只有珍惜和把握有限的青春,在青春岁月与年华之中有所作为、有所追求,让青春的价值得以彰显,才能无悔于生命给我们的青春时光,反对虚度青春、反对一味享受青春。

我们要注意,分析材料的意思,和立论是两回事,立论是基于对材料的分析,但材料观点不等同于我们的立论。

就像这里,材料的观点是青春是否不朽,不代表我们文章的观点也是这个。

观点是基于对材料意思的解读和是非辨析后最初的综合决策性的判断:

我们把材料的意思解读为生理的青春是会朽的,而很多人会潜意识里认为青春不朽,进而我们提倡珍惜青春,反对虚度青春。

(2)“青春”界定为青春的信念与精神,如青春的激情与叛逆,青春对未来满怀希望的信念,渴望创造与改变世界的勇气……生理的青春固然总有衰老的一天,但这些精神与信念不会衰老也不应衰老,世界的进步与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用他们不朽的青春信念推动的。

这应该就是对材料的第一句话的具体而精确的解读,然而很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时代的激情与叛逆不再,变得圆滑与世故,苟安现状不思进取,变得得过且过、奴性十足。

其实,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会以过来人的语气,劝说那些怀有青春信念的年青人,以“青春会朽”为理由告诉他们不要折腾,不要太天真——这样解读是不是正好就是材料第二句话的意思呢?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那么我们就可以支持P,反对¬P。

可以立论:

只有永葆青春的精神,才能超越生命盛衰的自然法则,让人生的青春得以永驻,成就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而不应;不能随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侵蚀而丧失青春的精神,避免因此沦入庸常而无所作为的人生。

以上,徐某人以2014年江苏卷为例,针对对立型的材料作文,讲了一中相对简单粗暴的方法。

开篇列的那些题,你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来分析看看,欢迎来交流。

徐某人一再说,上面的分析方法简单粗暴,但不失为最好用的方法,作文的审题立意一定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层层推进、步步发展的,很多人正是因为瞧不上那些看似简单的立意转而苦思冥想别的立意,以至于想得太多、跑题偏题的。

008如何把对立型的作文题写得更有思辨性?

上一节我们讲了对立型材料一种最简单粗暴的审题立意方法:

支持P,反对¬P,于是有同学就问:

鲜明的支持一个反对一个,这样观点不显得很绝对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今天这一节,徐某人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任何一个稍有理性的高中生都知道,我们看待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片面、绝对,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所有对立型的材料两个对立的观点都需要支持。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到高中政治的哲学里曾讲过一分为二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追求一面如果过度了,也是不行的,正如孔子所言的“过犹不及”。

也许你会说你是理科生,不懂辩证法,没关系,其实这种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早已通过母语渗透在你的思维里,它体现在我们的词义色彩上,意思相同或接近的词,它可能既有褒义的表述,也有贬义的表述,如果我们把材料的一个观点P赋予一个褒义的表述,那么跟这个词含义接近的贬义表述是不是这种做法太过了的表现,跟它对立的¬P,同样也各有一个褒义和贬义的表述。

这样讲很抽象对不对,没事,我们来看个例子:

【2012年江西卷】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材料第一句“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很显然这里用一种形象的表达一种知足的主张,那如果我们把P定义为“知足常乐”的,那么我们可以相应的把¬P定义为“积极进取”。

“知足常乐”和“积极进取”之间,我们支持一个反对一个,显然都是不合适的,它们都是褒义词,于是我们就可以用刚才的方法,分别为它们找到一个同义的贬义词:

从消极的方面讲,“知足常乐”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过度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贪得无厌”?

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选择支持的P“知足常乐”的时候,你反对的不是“积极进取”而是“贪得无厌”;如果你支持¬P“积极进取”,那么你反对的不是“知足常乐”而是“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

这样我们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是用词的褒贬义,为看似对立P和¬P切分出了四个维度,我们再赋予另外两个贬义的维度两个符号,就用“太P”和“太¬P”来表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