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0404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

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

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

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

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

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

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二、问题研究

 

1.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

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2.作者说: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

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此题意在帮助同学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一问。

让学生随意说他们各自有趣的经历,可以互相交流,彼此启发。

 

第二问。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三、课文说: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

并把你的看法写成片段作文。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能写一点心得笔记,读写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

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

 

'在个人行动上'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

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

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关于这个练习,应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建议

 

一、不妨在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学习重点:

一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二是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当然,允许学生根据本人情况另外确立学习重点。

 

二、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阅读课文。

可以组织一些讨论,下列问题可供选用: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

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

 

有关资料

 

'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王渝生)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丁肇中说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

他说:

'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

当然,那时使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

'在他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因而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

高中时,他特别喜欢理化,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他的一个同学曾在毕业纪念册上给他这样的赠言:

'你的理科可以说在班上无敌手,我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明几个丁氏定律!

'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他20岁时只身赴美,进密执安大学,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

197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这样比喻道:

'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

 

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

这种粒子有两个奇怪的性质:

质量重,寿命长,因而它一定来自第四种夸克,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

自1978年1月他迎接第一个中国物理学家小组迄今十年来,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

他说:

'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

'他还说:

'这几年,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改善。

从领导到一般科技人员,都大大年轻化了。

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都靠年轻人。

像牛顿、法拉第、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

因此,我对科学院年轻的科技人员抱有很大的希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