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96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赏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赏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赏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赏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

《赏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赏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赏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初2011级周末留宿生课程资料团结·学习·拼搏·创新

【经典诵读】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一、解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相信未来》一起在知青中广为流传。

作为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在人潮汹涌,哭天抢地的北京站,一代人的青春就这样被火车拉向了贫瘠的黄土地,继而成为一生的转折点。

1968年12月24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这一瞬间也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二、整体感知

1、诗中第一节有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把它找出来。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3、诗中有一处相似联想,找出来体会一下,并简要说说这一写法的特点。

(诗的第三节,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已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

4、诗的最后两节从写作手法讲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5、倒数第二节中,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全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母亲”和“北京”重叠,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

6、“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三、精彩片段赏析

第一诗节:

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

诗人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

眼前是一片挥手送别的景象,耳边是一声离别的汽笛长鸣,混乱哄闹的场面里,隐含着知识青年“上山下山”的热情与冲动背后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朗读时应注意突出这个特殊的历史瞬间。

第二、三诗节:

蒙太奇式的幻觉。

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食指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

幻觉中“剧烈的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

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对“幻觉”的出色表现,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

只是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怀疑不同,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对人的肯定作为其目的与出发点,“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喟叹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第五诗节:

物我颠倒的错觉。

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作者仿佛感觉脚下的大地------北京已经被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了,从此注定漂泊。

这样的结果,其实在错觉中已经非常明晰而深刻地烙印在食指的心上了。

结尾:

最后的诀别

诗歌多次提到对母爱的依恋,因为,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

想“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叫”,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

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