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机场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9479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流机场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双流机场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双流机场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双流机场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双流机场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流机场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docx

《双流机场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流机场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流机场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docx

双流机场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

成都至绵阳、乐山双流机床隧道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姓名:

姜瑞雪

学号:

20100335

班级:

2010土木01班

2013.06.06

目录

一、工程概况1

1.1设计概况1

1.2工程地质条件1

1.3支护及防排水体系2

二、监测目的与技术要求2

2.1监测目的2

2.2监测要求3

三、监测原则3

四、监控方案3

4.1监测内容3

4.2监测方法4

4.3仪器清单6

4.4监测频率7

4.5监测控制表7

4.6信息反馈8

五、附图8

 

一、工程概况

1.1设计概况

新建铁路成都至绵阳、乐山-双流机场隧道地处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开阔,隧道埋深4m,地表房屋密集,厂房众多,道路纵横交错,交通方便。

隧道进口里程DIK173+260,出口里程DIK179+730,全场6470m,其中DIK178+570~DIK178+870段下穿规划中的机场滑行跑道。

该段隧道总长300m,拱顶以上埋深12m左右(考虑机场滑行道回填高度8m)。

1.2工程地质条件

1.2.1地形地貌

隧道地貌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现为原有旧公路,四面商埔较多,场地的交通条件好。

1.2.2水文地质

双流机场位于成都市双流县境内,成都平原南部,属于眠江、沱江冲积而成方复合式冲洪积扇平原,其结构是全新统冲洪积沙卵砾石层和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含泥沙砾右层,其间被基本不含水的中下更新统泥砾相隔组成上部和下部(50m以下)含水层,冲积平原是砾石砂砾、砂土等松散物质组成,这些松散物质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是优质含水层。

1.3支护及防排水体系

1.3.1支护结构型式

本段隧道按明挖顺作法施工,采用钻孔灌注桩加桩间土钉墙作围护结构,坡面采用锚网喷防护,喷C20混凝土厚10cm,桩间土钉采用Φ42钢花管,每根长3~5m,桩顶以下前三排土钉长度5m,其余土钉长度3m,间距1.5m。

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

围护桩桩径1.2m,桩间距2.4m,基坑内支撑采用Φ600mm(壁厚12mm)钢支撑加І56a双拼工字钢围檩。

1.3.2基坑排水

采用明沟结合集水坑用电泵抽的方式进行降水。

二、监测目的与技术要求

2.1监测目的

本工程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且本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开挖深度较深,工程周边环境复杂。

根据围护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场地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本工程的监测保护应考虑到以下各因素的影响:

(1)本工程开挖面积较大,深度较深,施工流程较多,周围环境复杂;

(2)项目沿线已经城镇化,尤其在镇中心路段平交口非常密集,道路下地下管线分布密集,其对工程施工影响相当敏感,应严格控制土体的变形,确保周边管线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因此,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

(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

(2)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影响的目的;

(3)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支撑系统的受力均衡问题,使得整个基坑开挖过程能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范畴内;

(4)通过监测及早发现基坑止水帷幕的渗漏问题,并提请施工单位进行及时、有效的堵漏准备工作,防止施工中发生大面积涌砂现象;

(5)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6)通过跟踪监测,在换撑和支撑拆除阶段,施工科学有序,保障基坑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

2.2监测要求

本工程监测工作极其重要,必须严格按有关管理部门、设计等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对地下管线及基坑本体作重点监测。

在基坑桩基施工期间,须周期性对周边环境进行观测,及时发现隐患,并根据监测成果相应地及时调整施工速率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道路、市政管线及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

三、监测原则

(1)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四维空间,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

(2)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立体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

(3)在施工工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

(4)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

四、监控方案

4.1监测内容

本施工项目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基坑维护监控量测以及基坑周围建筑物变形的监控量测两大部分。

基坑监测主要项目包括:

基坑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地表沉降、邻近地表的沉降和裂缝等。

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监测项目表

序号

监测对象

监测项目

监测仪器

测孔(点)数目

1

支护结构

(1)钻孔灌注桩顶水平位移

全站仪

28

(2)钻孔灌注桩顶沉降

水准仪

(3)支撑轴力

应变计

9

(4)钻孔灌注桩桩身倾斜

测斜仪、测斜管

266

(5)钻孔灌注桩主筋应力

钢筋应力计、荷载计

7

2

地下水

(1)坑内地下水水位

水位管、水位计

25

(2)坑外地下水水位

25

3

周边环境监测

(1)临近地面沉降

水准仪

10

(3)地表裂缝

游标卡尺

4.2.1垂直位移测量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或附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本监测内容包括基坑周围土体及围护桩桩顶垂直位移以及坑内支护结构立柱的沉降。

4.2.2水平位移测量

采用轴线投影法。

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经纬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

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本监测内容包括基坑周围土体及围护桩桩顶水平位移。

4.2.3围护结构侧向位移监测

在基坑围护地下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上绑扎安装带导槽PVC管,测斜管管径为Φ70mm,内壁有二组互成90°的纵向导槽,导槽控制了测试方位。

埋设时,应保证让一组导槽垂直于围护体,另一组平行于基坑墙体。

测试时,测斜仪探头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恒温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逐段(间隔0.5米)测出X方向上的位移。

同时用光学仪器测量管顶位移作为控制值。

在基坑开挖前,分二次对每一测斜孔测量各深度点的倾斜值,取其平均值作为原始偏移值。

“+”值表示向基坑内位移,“-”值表示向基坑外位移。

4.2.4基坑内(外)地下水水位、水压监测

在基坑开挖施工中,须在基坑内进行大面积疏干降水以保持基坑内土体相对干燥,以便于土方开挖和土渣运输,如果止水帷幕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将势必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造成危害性影响,严重将造成基坑管涌、塌方的危害。

为了使浅层地下水位保持一适当的水平,以使周边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可控状态,加强对坑内、外浅层水位和承压水位的动态观测和分析,对于了解和控制基坑降水深度、判定围护体系的隔水性能,分析坑内、外地下水的联系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水位动态变化的量测,可在基坑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标高及各孔水位深度,孔口标高减水位深度即得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二次测试的平均值。

每次测得水位标高与初始水位标高的差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

基坑内水位变化观测一般由降水单位实施,可采用降水井定时停抽后量测井内水位的变化。

4.2.5相邻地表沉降

沉降监测采用水准高程测量方法进行,仪器采用精密水准仪配、铟钢水准尺,测量精度按三级水准要求。

4.2.6裂缝监测

在基坑开挖前做好裂缝调查,并做好记录和观测标识。

基坑开挖后,除了对已有的裂缝进行观测外,还要重点检查有可能出现裂缝的部位,及时发现新的裂缝,并做好记录和观测标识跟踪观测。

观测精度为1mm。

4.3仪器清单

项目

监测仪器设备

围护结构顶部

水平位移及沉降

自动安平水准仪、D平板测微器、专用铟钢尺,全站仪

土体深层

位移

钻机

XY-1

测斜管

PVCφ72

地表沉降监测

自动安平水准仪、平板测微器、专用铟钢尺

支护结构轴力

和变形监测

振弦式频率测定仪

钢筋计或应变计

坑内外地下水位

电子水位计

4.4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表

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

≤5m

5~10m

10~15m

>15m

开挖深度

(m)

≤5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2d

5~10

1次/1d

1次/1d

1次/1d

>10

2次/1d

2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

(d)

≤7

1次/1d

1次/1d

2次/1d

2次/1d

7~14

1次/3d

1次/2d

1次/1d

1次/1d

14~28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1d

>28

1次/7d

1次/5d

1次/3d

1次/3d

说明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观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加密到每天二~三次。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4.5监测控制表

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

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1999,本工程报警指标初步拟定为:

 

基坑监测主要项目控制值

项目

报警指标

备注

围护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累计30㎜,3mm/d

围护顶部垂直位移监测

累计15㎜,3mm/d

基坑周围土体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累计30㎜,3mm/d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累计50㎜,3mm/d

坑外潜水水位观测

累计下降1000mm,500mm/d

支撑轴力监测

设计值的65%f

4.6信息反馈

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均需提供监测资料、简报及处理意见。

监测资料处理应及时,以便在发现数据有误时,可以及时改正和补测,当发现测值有明显异常时,应迅速通知施工主管和监理单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原始数据经过审核、消除错误和取舍之后,就可以计算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绘出各观测项目观测值与施工工序、施工进度及开挖过程的关系曲线。

提交资料包括各观测值成果表、观测值与施工进度、时间的关系曲线、对各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说明围护结构和建筑物等在观测期间的工作状态与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判断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或找出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和建议,供研究解决问题的参考。

监测工作全部结束后,编写基坑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五、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