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最新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9207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与教育最新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最新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最新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最新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最新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与教育最新测试题含答案.docx

《国学经典与教育最新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教育最新测试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经典与教育最新测试题含答案.docx

国学经典与教育最新测试题含答案

《国学经典与教育》

重庆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公共课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

一、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的(D)

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

6.《学记》上说:

“不陵节而施。

”这句话体现了(A)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C)

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A)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句话出自(B)

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B)。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

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B.《论语》C.《礼记》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B)对教育的影响。

A.父母B.环境C.老师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

A.义B.仁C.礼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B)

A.不平衡性要求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A)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

A.经济B.政治C.军事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D)看作是最终目标。

A.闻B.见C.知D.行

27.孟子曰: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A)上去。

A.简约B.复杂C.炫耀D.文化

28.(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29.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33.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4.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映了教学的(D)。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

A.巩固性B.启发性C.循序渐进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

A.人性善B.人性恶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就是《学记》强调的(C)。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

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

41.荀子以(B)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B.孔子C.韩非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

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

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的思想出自(B)

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B)

A.《论语》B.《学记》C.《尚书》D.《孟子》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句话体现了(B)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二、多选题

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

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

2.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

3.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

A.不陵节而施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

4.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

A.明人伦B.修身齐家C.治国D.平天下

5.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

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C.权术教育D.法律教育

6.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ABC)

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D.事异则备变

7.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

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8.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三个部分。

A.生产劳动B.道德教育C.文化知识D.技能技巧培养

9.《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

A.预防B.适时C.顺序D.观摩

10.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ABCE)同等的地位。

A.天B.地C.君D.神E.亲

 

11.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

(ABC)

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

12.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ABCD)之心

A.平易B.正直C.慈爱D.诚信

13.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D.以上都对

14.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

(ABC)

A.罢百家以尊儒;B.立大学以养士;

C.行贡举以选士;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

(ABCD)

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

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D.以上都正确

16.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

A.父子关系之理B.夫妇关系之理

B.兄弟关系之理C.朋友交往之理

17.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ABC)。

A.智慧B.仁爱C.勇敢D.道义

1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

A.审问之B.慎思之C.明辨之D.笃行之

19.伦理道德是(AB)

A.政治的核心B.教育的根本C.社会的风气D.教育的过程

20.《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

A.知B.情C.意D.行

 

2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

22.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等著作中。

A.《师说》B.《张中丞传后叙》

C.《进学解》D.《原毁》

23.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

A.勤学致知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D.讨论辩难

2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

A.善于思考B.手勤C.口勤D.脑勤

25.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AD)

A.小学B.中学C.幼稚园D.大学

26.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7.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

分别是(ABCD)

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D.居敬持志

28.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

A.上中下三等人B.上智之人C.下愚之人D.中庸之人

29.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

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

30.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

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B.注重环境习染

C.处理好家庭关系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31.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

32.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ABCD)

A.力学致知B.学贵适用C.学贵独创D.穷经经士

33.王夫之的著作有(AB)

A.《习性诸论》B.《书院》C.《学校》D.《取士上》

34.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ABCD)

A.《时务报》B.《清议报》C.《新民报》D.《新小说》

35.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一壶道人D.饮冰室主人

36.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

A.论性与习B.论学与思C.论知与行D.论教与学

37.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ABCD)

A.习成而性与成也B.学非有碍于思

C.行可兼知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8.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ABC)

A.《学校》B.《取士上》C.《广师说》D.《书院》

39.(B)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

40.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ABC)

A.真才实学B.品行端正C.身体力行D.不干预政治

 

 

三、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

2.《论语》是“四书”之一。

(√)

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X)

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

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

(X)

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

(X)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

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X)

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

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

12.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

13.《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X)

14.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

15.孟子告诫学生: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

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X)

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X)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

20.《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

 

2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

2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

33.乐可以试人心向善。

(√)

24.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

25.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26.《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其教育作用是:

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

性待教而后善。

(√)

27.《对贤良策》的道德教育内容:

树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俺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

28.一般的玉如果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同理,君子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能成就他的德行。

(√)

29.“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

”中的“瑑”应读zhuó。

(×)

30.只要用教化来规范人民,就能取得成功。

(√)

31.《中庸》是儒家关于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指导思想。

(√)

32.《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

33.孔子说:

“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爱,知道廉耻就接近于勇。

”(√)

34.《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

(√)

35.“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

36.《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

37.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

38.《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39.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

4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

 

4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

4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

43.《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对教师职责的论述。

(√)

4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此段文字是说:

只要有“修己治人之道”的人,就可以为人师长。

(√)

45.“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

诚者何?

不自欺、不妄之谓也。

敬者何?

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朱子语类》)此句话讲了“诚”和“敬”对一个人立身做事的重要性。

(√)

46.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

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

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

47.“读书,须有次序……然后将全章反复抽绎玩味。

”《朱子语类》)其中“玩味”的意思是探索体味。

(√)

48.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物欲之蔽”: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49.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而且强调知行并进。

(√)

50.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51.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

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

(×)

52.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

53.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

54.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

55.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56.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

(√)

57.颜之推认为人如果达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结果。

(√)

58.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

59.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

(√)

60.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学业为根本,道德次之。

(×)

 

61.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对)

62.《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63.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

64.“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

(×)

65.王夫之提出了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理论。

(√)

66.“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

(×)

67.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

68.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69.“亡而存之,废而举之------”出自《少年中国说》(×)

70.王夫之提出了“夫学以夫教,而学必非教”的教学原则。

(√)

71.“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

(×)

72.“学非有碍于思”是说“学对思并无妨碍”(√)

73.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合称明清三大学者。

(√)

74.明末清初三先生是指船山先生、梨洲先生和亭林先生。

(√)

75.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习性诸论》和《书院》。

(√)

76.在知行认识上王夫之的观点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一致。

(×)

77.“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解释为性是生理,天天在生长形成。

(√)

78.王夫之认为“善学者必有善教者”。

(×)

79.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并参与了戊戌变法。

(√)

80.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