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教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7518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持续发展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持续发展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持续发展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持续发展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持续发展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持续发展教育.docx

《持续发展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持续发展教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持续发展教育.docx

持续发展教育

初中物理教育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

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初中物理学科中渗透的研究

一、背景介绍

20世纪中叶以来,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环境、人口、发展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重大突破。

在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现实与未来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国内,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突破了仅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环境教育范畴,扩展了以环境人口与发展教育为重点的ESD教育内涵,突出了教育肩负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更大责任,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于所有学科,ESD教育不是游离于学校正常教育活动之外,而是融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中。

在语文、外语、政治、化学、生物、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各学科,国内都有广泛的研究,实验学校按照“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的16字原则,构建许多有理论价值的新型教学模式。

但是目前各学科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物理学科中尚不够深入,在校本资源的开发上还不够充分。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最高指导方针,概括起来,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价值在于: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进一步做到,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实现学生的终身健康与和谐发展置于首要地位;其次,在教育功能上,要求教育应当进一步明确为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功能;再次,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教育应当把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地位,把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以及相关能力培养纳入素质教育,并用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最后,在教育自身发展上,要求教育应当在改革与创新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越来越注重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教育的新的价值追求。

学校的教学活动需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但是目前各学科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在物理学科中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在对物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功能和意义的再认识,教育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科学的探究方法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科学思想、技术思想、社会思想在ESD教育中的渗透,在如何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特点,寻找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结合点、生长点、切入点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校本资源的开发上还不够充分。

特别是我校的物理教学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然还很传统,应试教育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很单一,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多,单纯为分数而战,思维不灵活,缺乏创新精神,以分数论英雄,失去爱因斯坦等,这种现象与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很不吻合,特别是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提出运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运用到物理学科的教学中来,不断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转变学生原有的学习行为,以创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观念为目标,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与探索,提炼出一些可供借鉴的好方法。

2006年10月,我们在全校两个年级1200余人中开展了“在初中物理学科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申请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科研课题,并准予立项为国家级一般课题。

课题组成员计五人,李顺利、杨敬东、金丽萍、李红梅、王玉辉。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收获很大、影响较深、效果良好、成效明显。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育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教育的历史使命。

ESD的基本理念就是改变人类生存方式必须从基础做起,通过教育形成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能力。

也就是说,从长远看,最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锐利的武器是教育,是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

1、在科学教育目标上,由过去片面追求个体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转向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在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包括:

发展个体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科技议题的决策能力;发展学生的价值与伦理观念。

在此基础上,还提倡科学教育的社会与人文理解的目标,包括:

扩展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

2、在内容构成上,倾向综合化。

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是完整的、统一的,而学生所进入的“科学世界”则以分科为特征。

“分科”课程固然有其“合法性”,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割裂了本来是完整统一的“生活世界”。

基于这一弊端,以综合化为特征的ESD教育自然就成为了改革的焦点。

有关经济、环境、能源、健康等问题都被纳入到学生的视野中,他们从中不仅接受了知识的学习,而且同时接受了价值教育。

总之,由于生活本身的完整性与多样性,课程就必须综合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对世界的综合与多维的理解,也才能更真实地了解现实世界。

3、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

因而它在教学方式上就必然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体验。

如果说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是立足于物质世界,是为了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旨在“说明”,那么,体验则是立足于精神世界,试图建构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旨在“理解”;如果说探究旨在求真,那么体验则是在求善,因而探究与体验是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如课堂讲解、问题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学生论坛、公众访谈、社会咨询等,就可窥见一斑。

有别于传统的科学教育,ESD教育重在唤醒主体的自我意识及情感体验,而不只是把联系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仅仅视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与手段。

应该说,ESD教育更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探究与体验出来的。

这就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全方位地渗透到教育活动之中,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以建设一个面向所有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更加可持续的、公正的社会。

因此,ESD基本上是关于价值观的教育,核心价值就是尊重:

尊重他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星球上的资源。

这四个“尊重”,应当贯穿于全部教育活动之中,使千百万人形成新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激发新的决策和新的行动,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更易于实现的理想。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

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标理念,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保证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尽快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境界。

为此,我们提出:

以ESD教育项目为指南,以初中物理学科为载体,以初中二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遵循客观性、方向性原则,在研究中广泛参考各种文献资料,边实验、边研究、边归纳、边总结、边提升,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ESD教育项目的研究。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物理教学环境,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和学生观,在认真领会ESD理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积极为ESD理念应用在物理学科中,搭台子,铺路子,发掘物理学科和ESD理念的结合点,切入点,渗透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相关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自学需要,让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物理学习中。

这种自学需要的培养,正是对学生主体探究精神的培养,也是促进他们日后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共同研讨下,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内容:

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做广大学生的点火者,改变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运用ESD教育理念,以物理学科为载体,以创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借鉴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和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的课堂教改经验,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及新形势下对物理教学的具体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尝试推行“讨论、探究、创新、评估”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公民为目标,提炼出一些可供借鉴的好方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与探索,最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师生观念得以转变,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转变教育的基本理念,二是转变教师的理念。

  ⑴教育基本理念的转变。

  本文所说的教育基本理念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下的教育基本理念。

在大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教育理念的渗入,必然会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然而,新教育理念作为对未来的思考,要靠教师去贯彻。

所谓转变教育的基本理念,从大概念上说,即转变过去教育界“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这就是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相一致。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出发点的,意在培养学生与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态度、价值观及能力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评价社会和自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由此,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保障。

  ⑵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要把“以书为本”、“以师为本”的理念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上来。

那么,教师应立足未来看自己,不单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也强调教师职业对教师个人的价值,改变滞后的教育观念,不是根据现在是如何教育,而是透过今天看到明天,从缺陷看到明天。

一名好的教师总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联想起自己做学生时的情景,去理解学生,帮助学生。

唤醒对生命的热爱。

每一个生命都是长短处结合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抓住矛盾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这些才能做好工作。

教师应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成为顾问,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做“广大学生的点火者”(杨福家教授语)。

而不是灭火者。

教师的准备越充分,学生智慧的火花燃烧的越绚丽。

  2、以学生发展为本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教育,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要变“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为尊重学生人格,以学生发展为本。

即应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获得在更宽的基础上发展。

拓宽学生的知识平台,培养学生的多层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多方涉猎,增广见闻。

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将来才可能有所建树。

否则会局限思维发展和辨别是非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鼓励学生,使学生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学会批判,形成灵活性思维。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学习。

在班级中形成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风气。

 

  教育是把双刃剑,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兴国,也可能误国,支撑知识经济有生命力的教育应该是有生命力的本质特色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

所以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存有丝毫的大意,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教学之本。

培养学生有宽广的胸怀,学会欣赏他人,能为别人取得的成绩而欢欣鼓舞。

反对扭曲学生心灵,把别人视为竞争对手、敌手的思想,我常跟学生讲:

一花独放不是春,每个人把知道的拿出来,大家的知识会增加,全班同学整体会提高,受益者是大家,有的学生保守,不愿与同学交流,其实他是最大的受害者。

要了解学生个体,因材施教。

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关爱,使之健康成长。

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发挥其潜能,这才是今后应该达到的目标。

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要发现并发挥它。

其实,学生们是一块块璞玉,需要教师的发现、雕琢、发展。

(二)合理开发校本教材,创造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途径

校本教材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但它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

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

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我们所需要的每一节课的CAI课件、幻灯片、课前小故事、课后的思考题、探究方案等。

为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适合本校实际并使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教材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开发了形式活泼、简洁明了、图文并茂、便于操作等特点的校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⑴生活中的透镜——扩展了学生对透镜的认识;⑵聆听大地母亲的心跳——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规程,以及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⑶汽车也能进课堂。

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汽车,与我们的生活走得越来越近了。

在与它频繁的接触中,仔细观察加上认真的思考,我们会发觉:

在汽车的设计和使用中几乎涉及到了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方方面面,在乘坐汽车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也许会有更多新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校本教材的开发,对学生而言,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视野开阔了;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高,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能力发展上,课前的资料搜集提高了学生处理信心的能力;课上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在情感态度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科技意识、环境意识等也随之逐步树立,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对教师而言,新的课程理念和"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在教师脑中扎根,并逐步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活动课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师生关系上,课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伙伴,协作的朋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浓厚;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自编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

例如,李红梅老师上引言课时,课前结合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物理,对物理充满神秘感和陌生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稀奇,甚至个别学生还有害怕感。

我收集了大量的各种材料,包括力、热、光、电等。

把它们制成课件,上课时通过电脑,把它们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天上飘五彩斑斓日云彩、突然间电闪雷呜,狂风暴雨;画外音:

云彩、雷电、暴雨是怎样形成的?

在我们的身边,每天我们都会看到汽车、火车在奔驰,飞机、轮船在航行,把人们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

这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制造出来的呢?

在我们每个人家里,有电视机、音响,它们带给我们视听的享受、精神的娱乐。

这电视机、音响为什么会声音和图像呢?

节日的夜晚,礼花灯放出以假乱真,与燃放的礼花相比毫不逊色,既安全,也不污染环境。

这些礼花灯中灯泡为什么能放出不同颜色的光呢?

它们的亮、灭又是怎样控制的呢?

学生们看到这一幅幅画面,不断地撞击他们的大脑,使他们产生好奇和疑问,并试图寻求答案,那么我告诉他们物理学就向你敞开了大门。

李顺利老师在上电功率一节课时,安排了这样一个引入小实验:

用一只电能表分别测出40W的电灯、100W的电风扇、500W的饮水机在相同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从而引入不同用电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它们所做的功是不同的,进而引出电流通过不同的用电器做功有快有慢,那么如何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呢?

这里电能表是在上一节课讲过的测量电功的仪表,学生每一个家里都有,通过它的使用,既巩固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又使本节课突破电功率意义、引入电功率这一物理量变得轻轻松松。

校本教材的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直接参与,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参与还包括事先让学生一起收集资料、事先做一些小实验,把问题提出来,然后在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分析。

有时候还可以把课堂上留下来的问题让学生们分组去探究、去实验、去总结。

(三)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创设开放的物理教学环境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借鉴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和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的课堂教改经验,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及新形势下对物理教学的具体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尝试推行“创设情境、科学探究、梳理深化、创新提高”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3分钟)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设置处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疑难,构成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悬念,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生活、社会、科学、技术、物理实验……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情境素材,它们是物理教学的情境之源。

下面是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设物理情境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些经验。

⑴精选生活问题,诱发探究情境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应善于利用有用的学生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感性化。

也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离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贴近,物理学是如此的有用,从而激发其探求物理奥秘,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例如进行密度这一节的教学时,我们不妨讲一个骗子行骗的故事:

一位骗子利用人们不会识别金与铜,常用假的金元宝进行行骗,并屡屡得手。

有一次他向一位老教授极力推荐他的金元宝时,老教授接过金元宝,没费多大功夫就对骗子说,这个金元宝不是金的。

这时问“老教授是通过什么方法迅速判断出金元宝真伪的呢?

”此时说明等我们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了。

这样的设计迅速把学生带入了问题情境,使课题引入十分自然。

⑵优化组织形式,营造合作情境

学生应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从他人那里学到知识、经验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

为此,我将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摸底,了解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强弱,将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编成一组,组成能力互补的探究学习小组,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小组的探究效率,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通过全组成员的合作,让他们体会到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也为全班各个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条件。

例如:

在探究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时,全班分成了10个小组,实验中测温、记时、记录温度、操作、观察分工协作,5个同学在愉快的合作下完成了实验,并经过全组、全班同学的讨论得出晶体的熔化规律。

⑶巧用现代媒体,重现直观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直观地将普通物理实验所不能实现的或不容易实现的物质世界、物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初三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中的船闸,我就做了一个FLASH动画的课件,并配有讲解。

分四步:

第一步,打开上游阀门,闸室和上游水道构成一个连通器,水慢慢地从上游流向闸室。

第二步,闸室水面上升到和上游水面相平后,打开上游闸门,船驶入闸室。

第三步,关闭上游闸门和上游阀门,打开下游阀门,闸室和下游水道构成一个连通器,水慢慢地从闸室流入下游。

第四步,闸室水面下降到跟下游水面相平后,打开下游闸门,船驶向下游。

通过实践足以证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之后,使一些静态的内容以动态的方法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观察,而且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⑷引导自主探究,体现活动情境

“引导自主探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实践、辅之以其他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取知识,是以物理课程的知识教学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体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不是把一切都教给学生,也需要师生双边活动,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真正体现双主体的作用。

例如:

在进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

【问题情景1】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V15W”和“220V100W”,比较它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初步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探究小组中思维能力强有准备的的同学可能会给出答案。

【问题情景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猜想一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大显身手”。

【问题情景3】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

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该轮到操作能力强的同学上场了。

【问题情景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后,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开始“演讲”了。

最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⑸拓宽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新课程也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紧贴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拓宽探究渠道,设计综合探究课题,并围绕此课题,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鼓励各学科间相互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歌曲,描写了我们无锡美丽富饶的太湖风光。

可是,近年来太湖水受污染非常严重,对如何治理太湖水污染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也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围绕如何治理太湖水污染,设计一个综合探究课题。

其中相关问题包含水循环、废水处理、蓝藻的形成及防止、河口或港湾、水土流失、植被与绿化、人口增长与环境等。

内容可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门学科。

在统一组织和协调下,让各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探究能力。

⑹关注科学历程,创设人文情境

物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课程文化的浸润与陶冶。

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物理教育,实现“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是现代物理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例如:

学习原子能,既要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同时也必须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可以杀伤人类甚至摧毁地球;介绍水力发电,可适当介绍修建大坝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要鼓励学生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以及社会问题(如能源、环境)相对接,在课堂与大世界连接的氛围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增强社会责任感,确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学习了能源的知识后,让学生扮演未来的工程师,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能源分布及社会发展要求情况,对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站的建设进行大胆的设想;学习了声学知识后,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现场体验,调查噪声的危害,并尝试提出减少噪声的有效措施;学过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相关内容之后,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电磁污染,了解电磁污染的产生原因、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公众对电磁污染的了解程度以及怎样防治电磁污染等。

这样,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科学探究,解决问题(20分钟)

学生据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研究探索。

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

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