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衡水中学内部 衡水中学内部学案.docx
《植树的牧羊人衡水中学内部 衡水中学内部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的牧羊人衡水中学内部 衡水中学内部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树的牧羊人衡水中学内部衡水中学内部学案
导学案
13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文章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
难点: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1)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学法指导
课文篇幅较长,适合默读。
多遍默读,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三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
文章中一些议论性的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致,生动形象的语句。
体会文章议论、描写与叙述有机结合的特色。
1、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字词梳理】音形识记。
tān()塌山毛榉()废xū()Chóu()劳
水qú()缝隙()干涸()Kāngkǎi()
2、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3、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
课堂检测
1、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1)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________(比喻追究底细),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2)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________(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3)他是一个________(充满正气,不吝啬)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助其他人。
2、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字词梳理】
tān(坍)塌山毛榉(jǔ)废xū(墟)Chóu(酬)劳
水qú(渠)缝隙(fèng)干涸(hé)Kāngkǎi(慷慨)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2、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3、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
(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课堂检测
1、
(1)刨根问底
(2)不毛之地(3)慷慨
2、如:
他一点一点把破旧房子收拾整齐,餐具很干净,地板没灰尘,猎枪上过油,炉子上煮着汤,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很结实,补丁针脚很细,他不抽烟,认认真真挑选橡子……
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极其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
3、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
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
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导学案
6散步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章通过写一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经历,让人领悟到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2.走近作者
莫坏戚,重庆人,当代作家。
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学法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开始学习之旅(温馨提示:
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理解)(建议你这样读: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画线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嫩()芽霎()时桑()树
水波粼粼()
强()壮背()起了母亲散步()
强背散
勉强()我背()上的……散()文
(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①霎时:
②两全:
③各得其所:
2、选择填空。
爱心是,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B、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C、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D、一片冬日的阳光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⑤
→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二、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读6-7自然段(建议你这样读:
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思考问题:
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
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解决分歧中,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体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2.齐读最后一段,(建议你这样读:
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探究问题:
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从文段中“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以看出作者把散步这件小事写得像是一件很大的事,谈谈你的看法。
3.文中共有两处景物描写,仔细品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第一处: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2)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达标检测
1、本文中既写了“尊老”,也写了“爱幼”。
你觉得作者偏重于突出“尊老”还是“爱幼”?
2、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3、仿写: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明画,精美隽永。
亲情是, 。
亲情是 ,
课外积累
积累关于亲情的名言: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老师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送给大家一幅对联:
上联:
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
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
相亲相爱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①霎时:
极短的时间
②两全:
顾全两个方面
③各得其所: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DBAC
3.一家三代四口,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4.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我”决定委屈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二、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要依从儿子,走小路。
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了小路。
表明了“我”是对母亲非常孝敬的一个人。
和睦、互敬互爱、互相体贴
2.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
表现了他们的责任感,体现了“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以小见大,也就是“滴水见太阳”。
文章选取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平平常常的散步这样的小事来写,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
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3.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绿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绘,显示了春天不可遏制的生机,同时暗示了熬过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2)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名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老人疼爱孙儿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