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一中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7127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关一中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下关一中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下关一中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下关一中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下关一中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关一中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下关一中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关一中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关一中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下关一中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1历史试题及答案

下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段考

(1)

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1.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

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

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

A.控制农业生产区B.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C.强化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理D.防止地方离心力

2.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

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B.文献资料不能还原历史事实

C.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

D.实物史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史料的局限性

3.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4.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

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A.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B.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C.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D.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5.《史记・河渠书》记载: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之水,溉泽卤之地四百余顷,顷收一钟(钟,古代容量单位)。

于是关中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材料中的“渠”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6.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这说明此时期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7.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基葬被选入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发据出的两枚印章。

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

C.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D.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

8.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其变化趋势说明

 

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D.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9.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10.押租制是明清时期地主防止佃农欠租的一种制度。

佃农交纳押租以后,一般照交正租,如果欠租,地主就在押金中扣除,地主不退押金;押租租佃关系尚未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

在有些地区,交纳押租的佃农还可以将佃种的土地转佃他人。

押租制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地主与佃农的矛盾尖锐B.封建剥削方式的没落

C.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D.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1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12.古代一大儒与弟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弟子问:

“静时亦觉意思好。

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这一段对话的大意是,人的成长需要做到

A.克己复礼B.格物致知C.发明本心D.知行合一

13.《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

A.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B.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D.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

14.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5.李泽厚先生认为:

“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A.《西游记》B.《红楼梦》C.《三国演义》D.《封神演义》

16.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

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公民主体的范围缩小B.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C.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D.女性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17.在古罗马,家庭一词既被用作与财产有关的意义,又被用作与人有关的意义。

如前者,《十二铜表法》提到“父系亲属可以有家庭”;如后者,法律提到“从这个家庭所出的”,表明法律在此处仅谈论单个的人。

从中可确认的是

A.罗马法认为儿子始终是父亲的财产B.成年男性是当时家庭关系的核心

C.家庭中各成员的法律地位基本平等D.个人离开家庭将失去法律的保护

18.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埋在别人的土地上,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

材料表明古罗马

A.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B.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C.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D.法律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19.苏格拉底经常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因为他的论辩方式,苏格拉底也被看作是智者学派,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

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

A.适应现实需要追求功利B.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

C.研究重心转向人和社会D.追求知识及人的自我约束

20.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B.否定信仰上帝

C.肯定王权高于教权D.挑战教会权威

21.下图是1890-1910年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量对比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信息反映了

 

A.英国的工业水平最为先进B.德国的工业发展程度最高

C.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最落后D.欧洲工业化程度普遍提高

22.19世纪中期的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6年度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了政府

A.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B.深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

C.在法律方面取得的成就D.力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

23.在美国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认为,如果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首先受害的是小州,“阴谋会将弱者卷入,但游戏属于强者”。

这说明他

A.强调大小州不能取得平等的地位B.主张中央政府控制小州对抗大州

C.认为强大的中央政府可消除内乱D.提出君主专制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2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

这表明当时法国

A.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B.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

C.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健全D.《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

25.1701年,英国议会规定,法官审判不受个人或行政干预,法官只要称职,就不能被解除职务,只有议会拥有对法官的任命权。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国王行政权被剥夺B.借鉴美国联邦宪法

C.宪政体制逐步完善D.贯彻分权制衡原则

26.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关健在于:

A.没有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B.没有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理想社会

C.没有提出要解放妇女

D.没有提出工人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

27.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部电令:

“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国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的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

”这次“积极行动”是指组织

A.徐州会战B.太原会战C.百团大战D.枣宜会战

28.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总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29.(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30.2018年9月15日,在辽宁大连庄河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考古队员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髤金“经远”名字牌。

下列各项关于此的说法正确的是

A.被鱼雷击中后沉没B.该舰管带为刘步蟾

C.在威海卫“松岛号”被其击沉D.该舰沉没于1895年

二、材料分析题(31题25分,32题15分,共40分)

31.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

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十七、十八世界欧洲主要国家

第三章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法兰西第一帝国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

(4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15分)

 

32.[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五代十国(907—960年)时,众多百姓遁入空门,不事稼穑的僧尼越来越多。

显德二年(955),后周世宗柴荣诏令限佛。

相较之前的“三武灭佛”,此次限佛没有大量毁寺院、屠僧尼、焚经书,而是通过整肃佛教以除弊兴利。

诏令无朝廷批准敕额的寺院一概废止,僧尼及佛像经卷可到有敕额的寺院安置。

凡有僧尼私自建寺院,或为他人剃头受戒,举报或自行捕捉可获优赏。

僧尼中有罪者,依法科刑,勒令还俗。

禁止舍身、烧臂等伤害肢体之行仪,如有此类,强制还俗配流边远。

造妖言妖书者,量罪科刑。

每年造僧账,藉内无名者均令还俗;身死、逃亡、还俗者,次年改账削籍。

出家须得父母及祖父母许可,若是父母祖父母无其他侍养之人者、刑罚在身者、贼盗、逃兵等均不得出家,违者重罪本人及师主。

出家还须由官府检验背诵一定页数的经文,受戒则须通过经业考试,才能获得度牒。

此外,除军、政、民、教正常使用之外,收缴铜质佛像以铸钱,官府按质论价收购。

——据吴枫《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周世宗限佛措施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后周世宗限佛的意义。

(9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结合材料七个区域和课本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可知,王室封国主要分封在渭水流域、黄河汾水流域及洛阳开封安阳等地,这些地区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所以西周分封制的着眼点是为了控制农业生产区,故A正确;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其离心,但不是分封制的主要着眼点,故BCD不选。

2.D

【解析】

海昏侯墓发掘的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汉书》属于文献史料,是二手史料,墓葬的挖掘论证了《汉书》记载史实的不足性,故D项正确;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价值没有可比性,故A项错误;文献史料也能还原历史的事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两种是史料的相互印证性,不是说明所有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故C项错误。

3.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判断,“选举、新军、警察”出现于民国时期;“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应属于宋代;“路、府、州”是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学校考蒙古学也可判断是元代);“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是当代的术语。

所以①②③④分别是民国时期、宋代、元代、当代的地方志,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备考分析】高考自主命题一直注重发掘地方课程资源,注重考查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

要求考生适当兼顾乡土教材,熟悉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4.C

【解析】

清代仍然存在满汉的民族矛盾,表格中汉员比例上升,并不能说明满汉平等,故A项错误;表格显示地方官员组成变化,并不是说明地方与中央的对抗,故B项错误;表格显示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由于政权变动,政府需要汉族人担任地方督抚维持秩序,导致表格成员变化,故C项正确;表格显示官员组成,并不是机构半殖民地化,故D项错误。

5.B

【解析】

【详解】

根据“关中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可知,材料中的“渠”位于关中,是图中的②的位置,故B正确;①位于四川,③位于河北,④位于淮河流域,ACD地点均不符合“关中”,排除。

6.A

【解析】铁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材料信息来看,不同地区采用铁农具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间不同,因此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有早晚之分,即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反映冶铸技术的进步情况,没有涉及牛耕的工作方法,排除C、D项。

7.B

【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我们不能从印章上就得出流行字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流行的是隶书;B选项正确,汉代时期官营手工业制造的都是皇室精品;C选项错误,海昏侯曾做过皇帝,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后地方封国势力对中央威胁减小;D选项错误,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D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唐宋时期财政收入中实物收入在下降,钱币收入在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实物收入下降、钱币收入上升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

根据图示可知,唐宋时期,钱币的收入总量有一定上升,故排除A项。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排除B项。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故排除C项。

9.D

【解析】

【详解】

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10.D

【解析】

【详解】

押租制的出现虽然与农民抗租斗争有关,但这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押租不仅对佃农具有约束力,对地主同样具有约束力。

押租制起因于农民欠租,但它的实施又超出了这个问题本身,实际上押金可理解为定金,佃农交了押金就等于拿到了土地经营权,地主也不能反悔,尤其是佃农还可以转佃,这等于将土地经营权当成了商品,所以,D项正确,排除A项。

B、C两项就押租制本身来说,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

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

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

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

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朝法律特点

1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克己复是指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发明本心是一种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修养过程。

这三个观点都和题意内容不符,故排除A、B、C项;根据“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可知该大儒主张思想和行动要符合,即知行合一,故选D。

【点睛】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13.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根源是经济基础薄弱,即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故B正确;“先天不足”指思想产生的条件不好,A不属于“先天不足”,排除;C不是最主要原因,而经济基础是根源,排除C;D属于思想方面的因素,“先天不足”主要指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排除D。

14.B

【解析】

材料的大致意思是:

杜绝和抛弃聪明巧智,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杜绝和抛弃仁义,百姓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杜绝和抛弃巧诈私利,盗贼就不会存在.这三者,以为文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百姓有归属之地:

显现并坚守朴素,减少私欲,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有忧患。

这是老子所描画的理想社会故答案选A。

BCD都不符合题意。

15.B

【解析】

据材料“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属于了浪漫主义作品,没有对封建统治阶级“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故A项错误;《红楼梦》揭露和批判了以宁荣二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预言了封建统治必然灭亡的趋势,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的发展演变,也没有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主题,故C项错误;《封神演义》以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同时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各个文学名著的内容、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16.D

【解析】

【详解】

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演变,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所发挥作用的相对降低即经济地位的降低决定的。

故答案为D项。

这一变化与公民范围变化无关,排除A项;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不会必然导致女性地位降低,排除B项;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材料反映的变化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C项。

17.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父系亲属可以有家庭(财产)”可知成年男子是当时家庭关系的核心,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确认罗马法认为儿子始终是父亲的财产;据材料“父系亲属可以有家庭(财产)”可知,家庭中各成员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故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法律在此处仅谈论单个的人”可知个人离开家庭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18.C

【解析】

【详解】

材料说明虽然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可知,古罗马保护私有财产是受到限制的,故C项正确。

根据“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表明尊重死者,B项无法体现材料主旨“对私有财产的有关规定”。

由“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可知宗教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无法说明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排除A。

材料对于私有财产罗马法有明确规定,排除D。

19.D

【解析】

【详解】

苏格拉底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表明苏格拉底重视追求知识,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过度强调人的作用、忽视道德,追求人的自我约束,故D正确;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不符合题意,排除A;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B;智者学派研究重心已经转向人和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C。

20.D

【解析】

【详解】

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

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故选D;新教并非废除宗教仪式,而是简化宗教仪式,A错误;B项错误,宗教改革并非否定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否定教皇的权威;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欧洲工业化的发展。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英国煤炭消耗量最多,但并不能说明它的工业水平最先进,故排除A项。

德国煤消耗量增长幅度最快,也同样无法说明它的工业发展程度最高,故排除B项。

法国的煤消耗量要高于奥匈帝国、俄国和意大利,所以它的工业化水平不一定是最落后的,故排除C项。

1900年,欧洲主要国家的煤炭消耗量相比1896年都有所增长,可以说明欧洲的工业化程度普遍提高,故选D。

22.D

【解析】根据“19世纪中期”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了推动海外贸易发展,废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