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docx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
22丰碑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3.学习写文章时把重点内容写详细,把其他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运用写文章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写文章按一定顺序,有条理、有重点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并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观察法、讲解法、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讨论交流法、朗读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二)难点
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疑点
文章结尾说:
“将军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作者为什么说脚步声沉重而坚定?
(四)解决办法
利用教学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结合语言文字,从军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丰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交待故事背景,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入情境。
2.引导学生弄清写作顺序、主要内容、抓住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
3.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解决重、难点问题,相机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4.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使知识得到扩展、延伸。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2课(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学习课文。
(二)结合课文前的预习要求,先自学课文
先自己学习,然后再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使自学更充分。
(三)交流自学成果
1.认读生字。
2.检查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
3.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要求: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l.小组讨论:
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2.出示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归并,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
(或:
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重点研究同学们归纳出的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
(抓重点词:
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①出示教学挂图军需处长的形象。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可带感情读第7自然段,把学生带入情境。
)
②结合图和书中有关文字谈谈老战士为什么会冻死?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
(天气冷,装备差。
)
③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可提示:
这位衣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被严寒夺去了生命,让我们带着沉痛的心情读这段话。
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
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
(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
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
(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出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投影显示: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
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
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先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再理解“这样的队伍”是什么样的队伍,深入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力量。
最后让学生怀着必胜的信念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
(六)总结全文,深化思想品德教育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写文章时把重点内容写详细,把其他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其他全体同学共同来当评委)
(二)指导字形
1.分析字形:
让学生说说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你准备怎样记住它?
2.提出自己记忆有困难的生字,老师帮助解决。
重点强调
“覆”由三部分组成,上下结构,西、彳、复。
“酷”的部首是“酉”,不要丢掉里面的“横”(针对学生情况灵活处理)
3.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生词,可自由练习用这些词说话。
(三)学习写作方法,重点处理文章详略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
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
(四)总结扩展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想办法,记住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如果让爸爸、妈妈感动了,说明你讲得很成功。
23*毛主席在花山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疑点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文章为什么用“毛主席在花山”做题目?
(三)解决办法
1.通过仔细读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及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体会毛主席的优秀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以“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朗读指导,深入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优良作风。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
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课上,自学质疑,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共同探究,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写作手法。
课后,学生讲出课前搜集的小故事,相互交流,提高认识,深化中心。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
“花山”是什么地方?
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
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
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
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
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
(三)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
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
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请群众回来碾米
毛主席在花山给群众沏→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
帮母女俩推碾子→和群众打成一片
24 飞夺泸定桥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叙述事情时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法、谈话法。
(二)学生学法
自读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二)难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题目中“飞夺”含义。
(三)疑点
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
(四)解决办法
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飞夺”的含义,然后结合重点字词,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分别理解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的,还可结合教学挂图,体会任务的艰巨,在全文学完后,再归纳写作方法。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教师首先介绍时代背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然后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条理,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归纳小结,共同探究,交流汇报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最后回到整体,提炼写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动手搜集资料,课上通过初读了解故事梗概,精读时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的读的训练,达到理解深入,表达清楚,课后交流感受,共同提高。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一)揭示课题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
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
(板书课题)
(二)结合课文前的自学要求,自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生词的意思。
2.细读课文,思考:
(1)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2)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检查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3.回答自学中的两个问题。
(l)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结合课文第l自然段的有关文字,也可结合有关的背景资料。
)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抢时间、夺天险。
)
(四)质疑问题
1.再读课文,记录下不懂的内容。
2.全班交流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
(1)“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
(2)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是怎么“飞夺”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方法。
(一)交待本节课学习目标
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自学课文,解决上节课大家提出的问题。
(出示题目)
(二)讨论、交流,解决重、难点
1.自读课文,思考上节课提出的两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
3.交流讨论结果:
(1)交流题目中“飞”、“夺”的含义。
(教师要注意引导,结合学生的回答,概括出“飞”就是抢时间,“夺”即为“攻大险”。
教师板书:
抢时间、攻无险。
)
(2)交流“飞夺”泸定桥的原因。
①学生先结合第1自然段和预习中学到的知识来谈。
(重点抓两方面:
一、泸定桥是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二、结合石达开的事例,理解我军如果不及时夺桥也可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
②结合第2.3自然段谈抢时间的原因。
(引导学生概括出:
时间紧、路程长这两点,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20多小时、120公里。
)
3.交流“我军究竟是怎么飞夺泸定桥的”?
(l)结合第4、5自然段,谈谈我军究竟是怎么“抢时间”的。
(主要概括出:
不顾吃饭、冒雨前进、点火赛跑。
)
(2)可追问,抢时间的结果怎么样?
(可重点抓“抛”字体会我军行军之快,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
(3)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提示学生把红军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和敌人作战的精神表现出来。
)
(4)结合第6自然段,谈谈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可从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入手,提问:
他们为什么这样说?
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来谈夺桥的艰难,重点抓“红褐色”、“浪花三米多高”、“涛声震耳欲聋”、“抽木板”、“筑好工事”等词。
)
(5)结合第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
(可先看挂图,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语言文字谈感受,体会红军奋不顾身的精神。
)
(6)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理清课文条理,进行小练笔
1.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飞夺泸定桥”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师小结:
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是记事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
3.练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小事。
(四)指导字形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全班同学自由选择最易写清的字,练写两遍。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红军长征的其他故事。
3.预习下一课。
25*夜莺的歌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能力训练点
1.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首尾照应的写法,并培养学生巧妙安排文章思路的能力。
3.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夜莺”机智、勇敢的美好品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小夜莺美好的形象。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情境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
(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表达。
)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二)难点
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之间互相照应的关系。
(三)疑点
小夜莺对一群德国强盗的提问为什么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四)解决办法
l.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利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法弄清首尾照应的写法和作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介绍时代背景。
2.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主旨问题,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讨论、交流、理解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文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围绕大家共同提出的主旨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以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3.读中理解,理解中感情朗读,读思交融。
4.学习首尾照应写法。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很好听的音乐,你们愿意听吗?
大家仔细听一听,谁在唱歌?
是的,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树林里,这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是那样的宛转悠扬。
如小溪流水,似鼓乐丁冬,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夜莺宛转的啼鸣,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预习,谁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一个化名夜莺的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
)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
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检查预习
1.指读全文,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叫夜莺的男孩把一群德寇引向游击队的埋伏圈,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帮助游击队报送有关敌人情报的?
你从中体会出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抓住重点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夜莺是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仇恨敌人。
沉着冷静的孩子。
(1)夜莺会用白桦皮做成口哨,会学夜莺和杜鹃叫。
“他坐在离德国兵很近很近的地方”说明他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
当孩子把口哨递给德国兵时,“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说明孩子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
(2)当德国军官问他“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
这是夜莺在人不易察觉的时候戏弄敌人。
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
)
(3)“人哪!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就都跑了。
”
(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强盗。
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
德国军官轻蔑地认为它是蠢东西,其实德国军官自己才是真正的蠢东西。
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
)
(4)夜莺在带路时,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后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浸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孩子,以取得的敌人的信任。
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
(5)“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
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
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