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56.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6123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5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5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5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5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5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56.docx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5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56.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56.docx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56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五十六集)

蔡禮旭老師 2011/3/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

01-001-056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本來開這個古文班,大家一起來學習,自己心裡想人應該是愈來愈少,不過感覺學長們的學習愈來愈積極、人愈來愈多,所以有點把我嚇到了。

這來自於我們大馬的華人同胞們,對自己祖先文化的一種恭敬、一種尊崇,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謂至誠可以感通,相信古聖先賢、歷代祖先在天之靈,都會護佑大家的學習得力。

我們這幾堂課談的是孝悌忠信禮,禮的這個部分,禮敬。

「禮者,敬而已矣」,禮的本質是恭敬,恭敬是具體落實在所有人與人的關係當中。

人跟人的關係,離不開五倫,所謂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相處都屬於禮,倫常就是禮,都要用恭敬的態度來經營這五個關係。

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能夠把五倫關係相處融洽,這是真實的學問。

上一次我們念到緒餘當中的一段話,它就是涵蓋了五倫,「上則優賜有加,下則鞠躬盡瘁,禮行於君臣矣」。

我們看到優賜有加,代表在團體當中,甚至一個國家當中,領導者應該要愛護底下的人。

這個「優賜有加」是愛護,是給人民好的生活,都包含在其中了。

我們也引用了領導者應該有愛敬存心,愛護,還要恭敬下屬。

尤其禮敬這些有賢德之人,來為團體、來為國家社會奉獻付出,都要用恭敬的心去感召。

因為這些有德之人,他不是因為利害而來的,他是因道義而來。

上一次,我們講到《說苑》裡面的一篇文章,是在《古文讀本》五十七頁,這一段是「尊賢」。

我們上次也提到,《中庸》裡面講到的,「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治理天下國家有九個重要的精神綱領,一是修身,第二就是尊賢。

當然可能我們一提到天下國家,有人可能會想到,我又不是國家領導人,這些道理好像跟我就沒關係。

假如是這樣的心學中華文化,受益就有限了。

我們不是在相上學,要學它的精神。

曾經遇到一個朋友就說,他把《弟子規》打開來,第一篇「入則孝」,他說我沒跟父母住一起,所以「入則孝」他就跳過去了。

接著「出則悌」,他說我是獨生子女,所以這一篇也跟我沒關係,也跳過去了。

《弟子規》孝、悌,他都不用學,跳一大半。

我們取其精神,「入則孝」,不是說在行為當中孝順父母,直接接觸父母,才是孝順;時時心上有父母,時時不以自己的言行去侮辱父母,能以言行去光榮、去讓父母感到欣慰,這個就是孝順。

所以「入則孝」這個精神,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奉行的。

有人又說,我父母已經去世了。

《弟子規》當中說的,「事死者,如事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所以這一分孝心,它是不受時空的影響。

包含「出則悌」,友愛兄弟姐妹,自己沒有兄弟姐妹,還有堂兄弟姐妹。

可能大陸有朋友就說,在下一代連堂兄弟姐妹都沒有,那還有一句叫「四海之內皆兄弟」。

所以孝的精神是知恩報恩,悌的精神是恭敬友愛,人與人相處都應該守住這樣的心態。

我們今天沒有治理國家,但我們的生命當中也有很多親戚、長者,他們比我們有智慧,他們也愛護我們,我們肯尊重他們、聽他們的勸告,人生少走很多彎路。

假如我們沒有恭敬、尊重的心,身邊有貴人也幫不了我們,所以尊賢是每個人都要的。

包含我們今天打開《論語》,打開經典就像面對孔夫子一樣,這也是尊賢!

這樣的心境,得最大的利益。

我們常聽長者,他們的修學非常好,他們聽師長講經,他們接觸都是透過光碟,光碟一放,長者是先向師長行三跪九叩禮,然後再接著看師長講經,就像師長親自到了現場來指導他一樣的恭敬。

以前的人,要求覺悟之法,都是跪著去求的,有的跪三天三夜求的。

我們想想,我們現在能否有這樣的心境去求學問、求覺悟之法?

所以得利與否,都是自己的心境決定的。

我們看二祖慧可大師,他至誠心向達摩祖師求法,跪了很多天,電影裡面是演的冰天雪地,後來是斷臂求法,可以獻身、損身,也要求到真理、求到覺悟之法。

好,我們上一次談到這一段文章,這一段文章裡面舉到很多歷史的公案,一開始舉朝代。

夏朝有很多皇帝,尤其夏禹是開國的,他能夠王天下,可是另一個夏朝的皇帝,桀,卻滅亡了。

商湯王天下,但紂卻滅亡了。

包含舉了吳國、晉國、齊國、秦國,這些例子,興盛的君王以至於滅亡的君王,他們功績差異是天壤之別,關鍵在他所任用的人不同。

這段話後面講的,「而功跡不等者,所任異也」。

所以用人,在團體當中就非常重要。

接著,舉到周朝的成王,那個時候周成王還是個嬰孩,在襁褓當中,諸侯卻能夠非常尊崇、團結,主要還是因為宰相周公在治理天下。

趙國的趙武靈王,他本來也是把趙國帶得很強盛,但是最後餓死在沙丘,也是因為他的國家任用錯人,用了李兌,最後把他圍困在沙丘宮。

「桓公得管仲」,齊桓公得到管仲的輔佐,能夠「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在春秋時代。

諸位學長,我們再把歷朝歷代從頭背一次好了,不然聽了有點迷糊。

好,我們從哪裡開始念?

從黃帝。

我們上個禮拜才一起學習《史記》的「五帝本紀贊」是吧?

大家有沒有背這篇文章?

沒有。

雖然我沒講,但是大家要主動,我們上一節課主要在《古文讀本》就是在談這篇文章。

還是大家心裡說:

好險,沒有派功課。

所以從古至今,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要成就學問都得主動,不能人家推。

當然,我沒有交代是我錯。

好,沒背了怎麼辦?

補背。

沒錯,而且是要在半個小時之內補背,練練大家的功夫,看半年多來這刀磨得利不利,看看我們背古文的功力有沒有進步很多。

好,那我們念一下,從黃帝開始,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商、周,周有西周、東周,東周又分春秋、戰國。

再來是秦、漢、魏、晉,魏的時候大家想到什麼?

《出師表》,晉,《陳情表》,魏、晉。

南北朝,隋、唐,中間還有個五代十國,宋、元、明、清,這是整個皇朝時代,整個四、五千年的歷史。

這裡是講到,東周的春秋,那個時候齊桓公算是功業最彪炳,最為後世所推崇的一位君王,而他就是得管仲,能夠團結所有的諸侯,抵禦外族的侵略。

「一匡天下」,匡是匡正天下的風氣,尤其春秋時代非常重視道義,打仗都叫做正義之師。

「失管仲」,管仲去世之後,「任豎刁易牙」,另外還有一個是開方,這三個佞臣。

結果後來都謀反,然後弄權,齊桓公死了之後,都沒得安葬,六十七天,屍蟲都流出宮外,才被發現,為天下人所恥笑。

所以,齊桓公一個人,他的人生,光榮跟恥辱都發生在他的身上,關鍵在哪?

在他所任用的人,用對了成就功業,用錯了,一句俗話講「死無葬身之地」,是很淒慘。

【故魏有公子無忌。

又講到戰國時候,魏國有公子無忌。

在戰國時代有一些有權勢、有地位的貴族皇族,他們會招攬很多的賢士,不同能力、背景的都有。

那個時候很流行養士,尊重、款待這些有能力的人。

有時候這些賢士、讀書人,接受他的照顧的,往往超過幾千人。

像有句成語叫「狡兔三窟」,大家聽過沒有?

那就是講齊國的孟嘗君,他養士有三千人。

所以那個時候養士有四公子,齊的孟嘗君(孟嘗君我們之後還會講一篇有關於他的文章,在義的部分我們會講)、趙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魏的信陵君。

這裡講到的是魏國信陵君的公子無忌,他讓魏國被秦國奪去的地又能夠復得,而且這個公子無忌還領五國之軍打敗秦國,非常有能力。

【趙任藺相如。

趙國任用藺相如,這是在戰國時代。

【秦兵不敢出。

這個『不敢出』是不敢出函谷關,函谷關在河南省西北邊界那個地方,因為很怕藺相如,他是文臣,另外一個是武將,廉頗。

有一個典故叫「完璧歸趙」,春秋戰國時代的故事成語非常多,藺相如代表趙國,將和氏璧獻給秦國。

秦國那個時候很強大,而且秦國國王答應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

後來,拿了和氏璧之後,秦國國王耍賴,不給十五座城池。

藺相如就憑著他的機智,包含他的膽識,秦國那時候這麼強,他面對這樣的君王跟那些武將不為所動,都毫不畏懼,然後能夠把和氏璧拿回來,完璧歸趙。

所以後來趙王,趙惠文王就非常感激藺相如,封他為上卿。

古代大臣裡面叫卿大夫,卿比大夫還要高,封他叫上卿,就是所有官員裡面位置最尊貴的,封為上卿。

趙國另外一位老將軍,馳騁沙場一輩子,功績卓著,他是在戰場當中出生入死,年齡又大,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卿,廉頗心裡不服氣。

你這些書生就憑著嘴巴,又不用流血流汗,封為上卿,廉頗老將軍心裡不是滋味,幾次就要去找藺相如,找他談話,找他理論一下。

藺相如知道廉頗老將軍心裡不服氣,也不敢跟他正面衝突,所以廉頗老將軍來找的時候,藺相如都稱生病。

剛好在路上遠遠看到廉頗老將軍的車子來了,趕緊鑽到巷子裡面去,就不敢直接跟廉頗將軍見面。

幾次下來,身邊的人看了之後,就說話了:

我們大人怎麼這麼丟臉,連人都不敢見!

心裡覺得很羞恥,很沒面子。

藺相如可能也感覺到身邊的人看到這些情景,心裡有疑惑了。

當然,一個上位者,身邊的人有疑惑,還是要指導,還是要把事情給他們講清楚,不然身邊的人跟我們愈跟愈糊塗,這就沒有盡到本分了。

不管做領導、做父母、做老師,這個君親師要扮演好,都要把君親師的精神能夠落實在我們的本分當中。

君是以身作則,親是愛護關懷,師是教導,抓住一些機會引導提攜,身邊的人有疑,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機會。

平常給他講一些道理,身邊的人還不一定能夠馬上去領受,甚至有時候會覺得:

大人,好了、好了,別說了,煩死了,你怎麼一開口又是大道理?

反而遇到這些機會點,這個道理容易領納在心上。

所以當下藺相如跟身邊的人就提到:

跟廉頗老將軍我這樣躲避,個人的顏面事小,假如跟廉頗老將軍失和了,秦軍就會來冒犯我們趙國。

秦軍不來冒犯,是因為我們國家有廉頗老將軍跟我在輔佐,他不敢越雷池一步。

所以我們要以國家的羞恥、國家的存亡擺在第一位,個人這種羞恥算不了什麼。

所以讀書人應該以國家、民族的存亡繫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為了個面子難過。

面子不是羞恥心,面子叫虛榮心,這個我們要把它搞清楚。

羞恥心會讓人成就道德學問,因為恥不如堯舜,恥不如孔孟,但虛榮心會讓人愈來愈愛面子,愈來愈貪求,愈來愈放不下。

所以,現在人有時候不釐清這些思想,會把好面子當作是懂得羞恥。

我們曾經跟大家交流到,「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讀書人都是反求諸己,求之在我,所以他煩惱很少,因為求自己,比求人容易。

羞恥自己沒有真實的修養,不羞恥別人,見污就是誹謗侮辱我們,甚至於把別人毀謗侮辱都當作是試金石來考驗自己,看人家侮辱我,我生不生氣,看有沒有符合孔子講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但是我們往往是沒有深刻去反思我有沒有真正在立身行道,反而是很在乎別人說我們兩句,然後就難過好幾天,那是得失心,那是好面子,那不叫羞恥心。

恥不信,羞恥自己沒有做出讓人值得信任的事情、行為,這個是真正羞恥心。

不羞恥別人不相信我,他們都不信任我,我好沒面子,我好難過,這不是君子之風。

恥不能,羞恥自己沒有能力、沒有智慧,能夠去扮演好這個角色,能夠把這個工作做好,是擔心自己能力不夠,趕緊下功夫,恥不能。

不恥不見用,而不是說去要謀一個位置,滿足自己的虛榮,人家不用我們就嘮叨,甚至就不高興、誹謗、罵主管,不是這樣的心境。

主管不重用我們,我們能夠有這種胸懷,不恥不見用,還是老老實實盡我們的本分,該是我們的福分,遲早還是會現前的。

又沒有說遇到一個不好的主管,我的福報就沒了,有沒有這個道理?

沒有!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福田是靠心耕,哪是別人障礙得了?

我這一生不能發達,就是遇到那個主管害的,那這個思想觀念都跟經典不相應。

福從哪裡折掉的?

從思想錯誤就折福了,時時都是埋怨上司,這一念就不在本分當中。

我們看成就德行、成就學問,都是遇到不好的父母、不好的領導,最後成就他的道德學問,有沒有?

你們要不要成就道德學問?

都是在每個境緣當中反求諸己。

其實,人真正會修養自己,就是在順境當中不要貪著,逆境當中不要瞋恚、不要埋怨,這個就是修福又修慧。

這是真正明白了什麼是羞恥,有羞恥心的人,處處都要求自己提升上去。

《論語》裡面又告訴我們,「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一個讀書人,志於古聖先賢的大道,而每天吃的不怎麼好,穿的不怎麼名牌,然後自己覺得很丟臉,這個人不可能求得大道。

「而恥惡衣惡食者」,不用跟他談大道了,他是口頭上說說要志於大道,他連這些對物質追求的虛榮心都放不下,《大學》裡講的格物的功夫一點都沒有。

所以這個恥重要的是恥不如聖賢人的羞恥,而且羞恥這一生不能為家族、為國家民族盡一分心力,這是他羞恥的地方。

所以藺相如以國家的恥為恥,我們聽了很感動,也向他效法、學習。

讀了這個歷史故事,以後假如為了一點小事,得失、虛榮、面子,要趕緊想到這個故事,然後生慚愧心,尤其耳朵要紅起來。

大家看這個恥字有個耳朵,有沒有?

聽說有一個說法,就是所有的動物裡面,人遇到不好意思的事,耳朵會紅起來,臉會紅起來,其他的動物比較不會。

你說猴子牠本來就紅,那個本來紅的不算,就是覺得很丟臉的時候臉就紅起來。

比方說這個女孩子,假如打算要走入婚姻,妳在觀察這個男孩子好不好的時候,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觀察重點。

就是講到一些不好意思的事情,他馬上臉就紅了,這樣的男孩子就是有羞恥心。

現在會臉紅的男孩子不好找,現在臉皮都太厚了,你可以從很多細節,比方說誇他一句他臉就紅了,這個人修養不錯;誇他兩句他尾巴就翹起來,那妳就小心一點。

這個藺相如,我們剛剛講到,他給身邊的人談到要以國家大局為重,這個消息傳到廉頗老將軍的耳裡,結果老將軍聽完之後,非常感佩藺相如,也對自己之前跟藺相如這樣一般見識,自己覺得非常的慚愧。

所以他就脫掉上衣,負荊請罪,背著樹枝條,那枝條上面還有荊棘,然後親自到藺府道歉。

當然,那個情境是非常感動人,一個為國立功這麼大的老將軍,肯這樣坦露著去謝罪,不只感動了藺相如,我們相信也感動趙國全國的人民。

所以這一分羞恥心也是至誠心現前。

我們俗話常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其實,八德現前,都是真誠心現前。

我們看廉恥心現前為人所動容,包含我們之前講到的「楊震四知」,那是廉潔之心,我們一聽到那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聽了大家有沒有感覺寒毛都豎起來,包含孝心現前,「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這都是真心流露。

之後藺相如跟廉頗老將軍成為刎頸之交,這節課好像在上成語,就是可以共生死患難的好朋友。

刎頸,刎就是刀子這樣切下來叫刎,可以跟著朋友一起拋頭顱灑熱血都在所不辭,這樣的好朋友。

接著講到:

【鄢陵任唐雎。

國獨特立。

鄢陵君是指魏國。

當時候齊國跟楚國一起攻打魏國,然後魏國求秦國來支援他,不然他的國家就不保了。

求秦國的時候,秦國一開始沒有答應,最後鄢陵君任用了唐雎出使秦國,才說服秦王。

當時候唐雎已經九十多歲,一個九十多歲的人當外交官出使,秦王看到這樣的長者,話都還沒講就已經滿佩服他了,九十幾歲!

我們也感覺到,在國家危難之際,「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真正很危難情急之下,往往是那些有智慧,又有人生歷鍊的老者,能夠真正扭轉乾坤,撥亂反正,他們有定力、有智慧。

所以魏國才得以沒有被滅亡,『獨立』就是還能夠立足。

【楚有申包胥。

楚國因為有申包胥這樣的大臣。

【而昭王反位。

剛好,當時候楚國是被吳王闔閭進攻,我們一開始有講到闔閭,幾乎把楚國快要滅亡了。

結果申包胥也是去請秦國出兵相助,好像在秦國的王宮外,整整站了好幾天,在那裡哀嚎。

幾天沒睡覺、沒吃飯,就在那裡哀嚎、那裡求,居然還樹立在那裡,忠臣的那種正氣,實在令人非常感佩。

而且還颳風下雨,他還是盡心竭力在那裡哀求秦王,後來秦王也感動了,就出兵讓楚昭王復位。

【齊有田單。

襄王得國。

上一次跟大家有提到,田單復國,他用火牛陣。

本來齊國已經喪失七十幾個城池,剩兩個城池就亡國了,就是莒跟即墨,後來田單復國,齊襄王才得以復位為王。

所以由此觀之,從前面所有的歷史典故,給我們很深的感悟。

【國無賢佐俊士。

而能以成功立名。

安危繼絕者。

未嘗有也。

國家假如沒有賢能的輔佐者、賢能的大臣,這叫『賢佐』;『俊士』,俊傑的才士,俊傑的讀書人。

沒有「賢佐俊士」的話,是不可能可以成功立名,甚至是轉危為安,繼絕存亡,這個都不可能;都是因為有這些賢佐俊士,才能夠成就功名,『安危繼絕』。

【故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

佐不務多。

而務得賢俊。

所以,這個『故』是所以,國不一定要很大,最重要的要得到民心,民心團結一致,這個國家才非常穩定。

現在在社會企業當中,很多人覺得大就代表成功、就代表有地位,往往因為組織快速擴大,最後它內部人心不團結,就垮掉了。

所以『務得民心』,團結力量才穩固。

而且,其實一個國家跟團體的發展,它大,不是急於求大,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的大,而是自自然然感召很多的人來歸附,它自自然然大的。

假如有急功近利的心、好大喜功的心,那組織會非常脆弱、鬆散,最後就會垮下來。

在企業界,往往很大的公司垮掉,都是因為快速擴展的原因造成。

所以這些古籍裡面,提醒的教誨,其實對我們修身齊家、創立事業都是非常好的提醒。

『佐不務多,而務得賢俊』,輔佐的人不必很多,重要的,這個「務得」就是關鍵,重要的是有賢俊的人士、才士才行。

【得民心者民往之。

他得到民心人民嚮往,不只自己國家人民嚮往,甚至其他國家都來歸附。

【有賢佐者士歸之。

他假如得到非常賢德之人的輔佐,甚至其他國家的讀書人都會跟著來歸順。

在歷史當中,我們《論語》裡也有提到「湯有天下,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商湯用了伊尹做丞相,不好的人都走了,因為伊尹正直,公正嚴明,這些品德不好的人知道自己沒法渾水摸魚,他就走了。

反而很有德行的人,都因為商湯重用伊尹,統統來歸附,因為他清楚,商湯這樣的領導人,一定會用賢德之人,就感召更多的人來歸順。

所以這是民心的向背,用賢德之人是民心所向,用無德之人,那民心所背。

其實,民心是看不到的,但往往決定成敗的都是看不到的部分,不見得是看得到的。

大家看,很多亡國之君,他的倉庫裡面錢多不多?

有的很多,看不看得到?

看得到。

可是他為什麼亡國?

他看不到的民心已經完全失去了,財聚民散,財散民聚。

所以民心的向背,往往在我們一個言行當中,這個言行跟道德相應,馬上很多人的力量都匯集過來;一個言行跟道德相背了,可能隔天很多人就離開了。

所以愈上位者,要慎言慎行才好。

【文王請除炮烙之刑而殷民從。

周文王當初奉獻很多的財物,請求商紂王把那個很殘忍的炮烙之刑去除掉,後來紂王真的答應了,去掉。

他是獻了洛西之地,來為天下人請求廢掉這個刑罰。

『而殷民從』,當時候商朝的人民聽到周文王這樣的仁慈,都歸附於他。

所以捨掉的是有形的財物,得到的是民心。

【湯去張網者之三面而夏民從。

商湯有一天看到打獵的人,東西南北四面都用網來捕這些野獸。

商湯看了不忍心,四面埋伏,必被抓無疑。

所以商湯就建議,把這個網去掉三面,用一面來網就好。

一面能不能網?

可以,那叫命中注定,栽進來。

這個情況傳出來,老百姓都覺得商湯很仁慈,所以夏朝的人民都尊崇他。

【越王不隳舊塚而吳人服。

這『隳』是毀壞,『塚』是墳墓。

就是他雖然到了這個國土來統治,但是他不破壞這些祖先墳墓,這也是表示對當地人民以及他祖先的尊重,都要以德來服人才好。

【以其所為之順於民心也。

剛剛舉的文王、商湯、越王的例子,都是順民心的做法。

【故聲同則處異而相應。

德合則未見而相親。

『聲同』就是講出來的話,這個義理相同,縱使處在不同的地方還是能夠相應。

道德的見解很相同,雖然沒有見過面,互相仰慕。

我們在《論語》當中看孔子讚歎晏子,讚歎當時候的一些賢人,有沒有見過面?

沒有見過面,互相仰慕。

甚至於講出來的道理,所謂英雄所見略同,聲同相應,德合相親。

【賢者立於本朝。

這個「聲同相應,德合相親」,這也是很自然的道理,都是互相感應,招感。

所以一個賢德的人立於這個朝廷,感來的是天下的豪傑都來投靠。

【相率而趨之矣。

爭相來投靠的意思,『趨』是投靠。

【何以知其然也。

如何能知道這個道理?

接著又舉了一個歷史的故事。

【曰。

管仲。

桓公之賊也。

管仲本來是齊桓公的敵人,因為齊桓公當時候還沒有當君王是公子小白,而管仲輔佐的是公子糾,都是齊國的貴族。

當時候齊國國君無道,而他這一些堂兄弟,還有兄弟們就怕被加害,所以都逃出去。

最後國君死了,這些兄弟們就趕回國去當國君,這個公子小白跟公子糾就要趕緊趕回去。

管仲那個時候是輔佐公子糾,最後是公子小白當了國君,公子糾死了,在魯國自殺了。

而這個公子糾,本來要趕回國的時候,是派管仲先去攔截公子小白,攔截是好聽,就是殺了公子小白。

管仲是神射手,看到公子小白,他弓箭一拉就射過去,射得很準,直接射到胸口,剛好射到公子小白掛在胸前的一個鉤,這個是金屬,剛好一射射到這個。

真巧,叫命不該絕。

其實說實在的,有福報的人,福星高照,一般人說必死無疑,他就死不了。

而且這個公子小白還真是機靈,因為管仲射得這麼準,假如他確定這隻箭沒有傷到他,鐵定再拉第二隻箭,這個齊桓公也很厲害,反應這麼快,假如是我,早嚇破膽了。

他射過來之後,他馬上反應裝吐血,而且馬上咬破自己的舌頭,不然血吐不出來,就射下來,然後裝死,就倒下去了。

管仲覺得射死了,因為射到胸部心臟附近,然後管仲回去稟報,射死公子小白。

所以公子糾就覺得沒問題了,就慢慢走、慢慢走,之後就公子小白先立為君了。

所以管仲本來是桓公的敵人,後來公子小白就立為齊桓公,把管仲關到監獄裡面去了。

可是鮑叔牙覺得管仲比他還賢能,然後舉薦他做宰相,在他之上。

而且很不簡單,講了七十次,之後齊桓公才聽。

鮑叔牙不簡單,為國舉才不疲不厭。

【遂使桓公除報仇之心而委國政焉。

才說服了齊桓公,放下心上報仇的心,然後把國政交給管仲來治理。

這裡也提醒我們,一個上位者一定要先放下好惡的心,才能用得了賢才。

假如好惡、愛憎的心很強,用不了賢才。

為什麼?

賢才有時候正直,這個話不中聽,不中聽,可是中用,真的用了,因為他無私,用了一定對人民有好處。

我們聽了都覺得很難得,要放下好惡、放下愛憎,容不容易?

唐太宗已經很不簡單了,當時有時魏徵講得太直,他也是氣得半死,然後進到寢宮裡面去,先把這個氣吐一吐,也是悶得慌,不簡單!

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我們剛剛講到人心向背,其實一個正直之人的話,我們肯聽、肯照著做,他就愈推心置腹來幫助、來勸勉我們。

假如我們不能接受,可能這麼樣好的人就離開我們。

所以我們一個心境,可能造成自己人生命運很大的不同。

大家現在腦子有沒有想到,你最不願意聽誰的話?

每一次聽他講,火氣就特別大,盡講我不好,我明明有不錯的地方。

我們很不願意聽他講話的人,往往就是看我們看得最清楚,就是我們這一生的貴人。

再冷靜想想他講的話,很可能都是直指我們的面子,直指我們的自欺,我們不肯承認。

有一句閩南話叫「丟臉轉生氣」,這個需要翻譯一下,就是惱羞成怒的意思。

但是那個惱羞的時候,那個羞就是我們剛剛講的虛榮、面子,那不是真正的羞恥心。

真正的羞恥心,應該是人家講不對的,都恭敬的聽,這樣才能感得人家對我們直言不諱。

所以唐太宗那個時代,很多大臣給他進言,也是批評得有的都太過了,有的都批評錯誤了,唐太宗都沒有回嘴,都沒有阻止他繼續講,讓他先講完。

後來這個臣子出去了,旁邊的人聽了抱不平:

陛下,他講的很多都不實,你怎麼沒有指正?

唐太宗講:

我假如給他指正,他以後就不大敢講了,甚至出去又給其他的大臣說,皇帝都指正,都不讓我講,那不就斷了大家能夠暢所欲言的機會了嗎?

所以「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所以齊桓公不簡單,放下了恩恩怨怨,而且還拜管仲為仲父,對他是尊崇到了極點。

有一句俗話講的,「士為知己者死」,讀書人面對人家這麼樣的尊敬,兩肋插刀來成就齊國的強盛。

接著:

【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

『垂拱無事』,就是他不用煩很多事,因為管仲很能幹,他用對人,然後諸侯都來歸順他。

是鮑叔牙的力量,因為他推薦了這樣的賢德之人。

【管仲之所以能北走桓公無自危之心者。

同聲於鮑叔也。

這也是看不到的部分,為什麼管仲沒有後顧之憂,然後盡心盡力為齊國、為齊桓公?

他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危險,因為他知道鮑叔跟他是心心相應的。

假如齊桓公對他有絲毫懷疑,鮑叔一定趕緊去勸齊桓公,他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他們是同心同願為齊國,所以『同聲於鮑叔也』。

【紂殺王子比干。

箕子被髮而佯狂。

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

剛剛舉的是正面的例子,接著這是舉反面的例子。

紂王殺王子比干,這樣的大忠臣被殺了,結果箕子看到這種情況,可能他自己也不保,然後就披頭散髮,裝瘋賣傻,商紂王就用不到這樣的賢臣,也是他自己招感這樣的結果,因為他殺了忠臣。

『陳靈公殺泄冶』,陳國的君王靈公殺了一個賢才「泄冶」,接著另一個賢德之人『鄧元』就離開陳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