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5956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docx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实习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docx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

桥梁工程

桥梁工程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交通运输对它的需要。

古代桥梁以通行人、畜为主,载重不大,桥面纵坡可以较陡,甚至可以铺设台阶。

在有重载马车之后,载重量逐步加大,桥面纵坡也必须使之平缓。

这时的桥梁材料仍以木、石为主,铸铁和锻铁很少使用。

从桥梁的原始雏形——堤梁(及在浅滩溪涧中筑起一个个石堤,堤间流水,人从石堤上跨越)、独木桥、浮桥(架设在船只上的桥)和石拱到现在超千米跨度的悬索桥,桥梁工程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发展可谓翻天覆地。

然而桥梁工程能拥有这翻天覆地的发展取决于工程材料和工程技术迅猛发展的有力推动。

在原始社会里,懵然无知的古人类还只是追求有一个起身的洞穴和能填饱肚子的食物,还不会想到桥。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创造了桥。

然而那时工程材料的使用仅限于天然的木和石块,且工程技术非常落后,所以人们只能建造简单的桥——堤梁、独木桥和简单的石拱。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是一座用石块干垒的单孔石拱桥,距今3500年左右建成。

我国古代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公元590——608年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叫)河上留存至今的隋代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拱桥,即赵州桥。

该桥全长50.82m,桥面宽约10m,采用28条并列的石条砌成拱券形成。

拱券矢高7.23m。

拱上设有4个小拱,既能减轻桥身自重,又便于排洪,且更显美观。

该桥无论在材料使用、结构受力、艺术造型和经济上都达到极高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早于欧洲同类桥约1000年。

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为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300年间。

这个时期内土木工程的主要特征有:

——有力学和结构理论作为指导;——砖、瓦、木、石等结构建筑材料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混凝土、钢材、钢筋混凝土及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得到发展;——施工技术进步很大,建造规模日益扩大,建造速度大大加快。

在技术方面,只是凭经验修桥,曾使19世纪80~90年代的许多铁路桥发生重大事故;从这时起,正在发展中的结构力学理论得到了重视,而在它的静力分析理论完全确立并广泛普及之后,桥梁因强度不足而造成的事故显然大为减少。

二十世纪以来,公路交通有很大发展。

在内陆,需要在更多的河流、峡谷之上建桥。

在城市中,以及在各种交通线路相交处,需要建造立交桥。

在沿海,既需在大船通航的河口、海湾、海峡修建特大跨度桥梁,又需在某些海岛与大陆之间修建长桥。

由于更多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现代桥梁工程的发展尤其迅速,世界各国相继建造出超千米的桥梁。

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西班牙的卢纳巴里奥斯桥,跨径达440m,采用了双面辐射形密索布置.世界第一的悬索桥——日本明石海峡桥,横跨日本内海,使日本神户与淡路岛紧紧相连.这座大桥全长3190M,中央跨度1990m于1998年竣工.它可以承受里氏8.5级地震.目前中国在建的一批公路桥梁,无论是桥梁的数量还是工程规模、技术难度、科技含量,都代表着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创造了中国建桥史之最。

据悉,这些桥梁主要有:

阳逻长江大桥,主跨1280米的悬索桥;南京长江三桥,主跨648米的斜拉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跨江连岛的主跨1490米悬索桥和406米斜拉桥组合;深圳湾跨海大桥,主跨180米独塔单索面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跨1088米的斜拉桥,居世界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全长36公里,是世上在建最长的公路跨海大桥。

一个国家同时在建这么多世界级桥梁,在世界上不多见。

桥梁需要大量修建,而人力、物力、财力有限;于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引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桥式,对结构行为进行更精确的数值分析,采用更精确的结构试验进行验证,以使桥梁建设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桥梁工程学主要研究桥渡设计,包括选择桥址,决定桥梁孔径,考虑通航和线路要求以确定桥面高程,考虑基底不受冲刷或冻胀以确定基础埋置深度,设计导流建筑物等;桥式方案设计;桥梁结构设计;桥梁施工;桥梁检定;桥梁试验;桥梁养护等方面。

在建桥材料方面,以高强、轻质、低成本为选择的主要依据,近期仍以发展传统的钢材和混凝土为主,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

对于建筑钢材的脆断机理、初始几何缺陷等,以及混凝土材料的非弹性问题(收缩徐变以及疲劳等),将继续作充分的研究,使能正确控制结构的受力和变形。

至于碳纤维塑料等在桥梁上的广泛应用,还必须在降低成本以后才有可能。

在桥梁勘察设计方面,随着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大跨度或复杂的桥型将不断涌现。

高速公路的发展,对桥梁设计亦将提出新的要求。

在桥式方案设计中,将有可能利用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借助电子计算机选出最佳方案。

在结构设计计算中,采用空间理论来分析桥梁整体受力已成为可能;以概率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将进一步反映在桥涵设计规范中,使桥梁设计的安全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证。

桥梁美学作为时代、民族的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反映,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桥梁的面貌将蔚为大观。

在桥梁施工方面,对施工组织将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经济有效的管理。

在施工技术中,将不断引用新技术和高效率、高功能的机具设备,借以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造价。

如采用激光测量控制结构的精确定位;引用自升式水上平台克服深水基础的困难;利用遥控设备在沉井、沉箱中挖基,以减少劳动强度并避免人身危险;利用高质量的焊接技术,借能推广工地焊接等,此外,装配式桥梁也将有所发展,以使结构和构件标准化,生产工业化。

在桥梁养护维修方面,要求对既有桥梁建立完善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在桥梁维修检查中,引用新型精密的测量仪表,如用声测法对结构材料的缺陷以及弹性模量进行测定;用手携式金相摄影仪检查钢材的晶体结构俾能及早进行加固防患于末然,以便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桥梁工程始终是在生产发展与各类科学技术进步的综合影响下,遵循适用、安全、经济与美观的原则,不断的向前发展。

人们除了要求桥的功能完善,还讲求桥的外形美观、有艺术性,桥梁地建造将更加复杂化,更加艺术化,桥梁的未来将更加多元化,是现代桥梁更现代,还是旧式桥梁的复兴,值得期待!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桥梁的成就才使我们重新无愧于祖先地站到了世界前列,这是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复兴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十年为此做了经济上、技术上和人才上的准备,九十年代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批更大的越江跨海工程的建设,中国桥梁将会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造就一代巨人去引领世界桥梁的未来。

华夏第一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八五”规划的“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中沿海主骨架的跨江工程,是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径钢悬索桥。

大桥由桥塔、主缆、锚旋和钢箱梁等主要部件组成。

大桥全长3071米,主跨1385米;桥面宽33.8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100公里/小时;通航净空为50米,可通行五万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轮。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的两根主索,各长2400多米,直径近1米,每根重1.4万多吨,主索用127根直径5.3毫米的钢丝搅成索,再由169股钢索组成主索。

主桥每边有85个吊杆,每个吊杆2根,用以连结主索和桥面。

两岸索塔标高为196.236米,相当于65层搂高。

北塔基长43.5米,宽73.5米,下有123根近90米长的基础桩。

北锚的混凝土陈井平面长69米,宽51米(面积相当于一片足球场大)。

沉入地面58米,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沉井。

江阴长江大桥于1994年11月22日正式开工,1999年10月1日胜利通车,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十年为此做了经济上、技术上和人才上的准备,九十年代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批更大的越江跨海工程的建设,中国桥梁将会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造就一代巨人去引领世界桥梁的未来。

  房屋工程

  兴建房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和设备调试等工作的总称。

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适宜的场所。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出现架木巢屋。

商代起建宫室于夯实的台基上。

西周(公元前1066~前771年)创造了夹板填土夯实的版筑技术。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木结构、成组斗拱和砖石拱券已趋完善。

南北朝(420~581年)佛教昌盛,寺塔风行。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始编纂,元祐六年(1091年)成书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也是官式建筑的规范。

北京现存的古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传统风格。

20世纪初,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工厂、商店等各类房屋的兴建。

随着材料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大跨度、高耸结构不断出现。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控制取得进展,建筑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照明、消防、隔声、防尘等设备得以不断改进,使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环境日趋舒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4年,城镇新建各类房屋共23亿米2,其中住宅约10亿米2;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共有基建项目约22万个,其中60%的项目包括房屋工程,这不仅展示了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表明房屋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房屋分类按使用性质分为:

①住宅;②公共建筑:

如会堂、展览厅、影剧院、体育馆等;③宾馆、旅游宾馆、休养所等;④商场类建筑;⑤文教卫生建筑:

如学校、医院等;⑥交通用的车站、候机楼、电信楼等;⑦各类工业建筑;⑧各类农牧业建筑。

  房屋的组成包括:

①埋在地面以下的基础和地下室;②承挡外力并传力到基础的柱、楼板、梁、框架、墙、屋盖及支撑体系;③四周的围护结构和内部的间隔墙;④房屋内外的建筑装修;⑤控制环境的供暖、通风、空气调节、照明、防火消防和隔声等系统;⑥楼梯间、电梯和自动扶梯等垂直运输系统;⑦有线广播、闭路电视、电话等通讯设备;⑧电力系统如大型建筑物的备用发电设备等;⑨卫生设备和给水排水系统;⑩垃圾处理系统。

  勘察建筑场地的水文、地质等工程勘察非常重要。

土壤的天然特性和地下水流量、水位深度对拟建房屋选择基础类型、埋深和尺寸起决定性作用。

低层、中等面积的房屋,一般用天然地基,造价低廉。

高层房屋荷载大,多选用人工地基,如木桩、钢桩、混凝土桩等。

在软弱地基上可用底面积大、整体性好的基础如浮筏基础、沉箱基础等。

  规划和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使用功能的要求,具有足够稳定性和安全度,符合建筑法规的要求并与环境协调一致。

在地震区,须符合抗震要求。

房屋是物质产品,又是艺术创作。

规模较大的工业建筑要考虑专业工艺特点;住宅建筑要求平面合理、使用方便;公共建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要在体型、立面、色调、内部空间、庭院绿化等方面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建筑风格要体现时代的特点。

  施工把规划设计的图纸,依据技术规范,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气象、资源、环境等社会条件,采取最有效的组织措施、合理的施工方法,使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施工是综合性技术,包括施工技术和科学的组织管理两项主要内容。

施工技术是各项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选择合理的、切合实际的施工方案,先进的机具和保证质量与安全的操作方法,科学的组织管理使工程达到质量好、进度快、劳动力省、材料消耗少、施工安全的综合效益(见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管理)。

展望房屋工程量大面广,今后面临的课题是:

①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提高房屋设计的质量;②建筑节能;③发展预制装配和现场浇筑混凝土作业的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手工操作;④推行标准模数制,方便部件拼装、组合、代换,统一材料制品规格,减少切割损失;⑤发展建筑材料、建筑制品和建筑设备的生产,重视工业废料的利用;⑥加强项目工程的科学管理。

隧道工程  

  路隧道的勘测、设计、贯通控制测量和施工等工作。

  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并铺设铁路供机车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

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

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应铁路通过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称为城市隧道。

这三类隧道中修建最多的是山岭隧道。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隧道机械化施工水平有很大提高。

全断面液压凿岩台车和其他大型施工机具相继用于隧道施工。

喷锚技术的发展和新奥法的应用为隧道工程开辟了新的途径。

掘进机的采用彻底改变了隧道开挖的钻爆方式。

盾构构造不断完善,已成为松软、含水地层修建隧道最有效的工具。

  中国于1887~1889年在台湾省台北至基隆窄轨铁路上修建的狮球岭隧道,是中国的第一座铁路隧道,长261米。

此后,又在京汉、中东、正太等铁路修建了一些隧道。

京张铁路关沟段修建的4座隧道,是用中国自己技术力量修建的第一批铁路隧道。

其中最长的八达岭铁路隧道长为1091米,于1908年建成。

中国在1950年以前,仅建成标准轨距铁路隧道238座,总延长89公里。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隧道修建数量大幅度增加,1950~1984年期间共建成标准轨距铁路隧道4247座,总延长2014.5公里,成为世界上铁路隧道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标准轨距铁路隧道修建数量如表1[中国标准轨距铁路隧道修建数量]。

此外,中国还建有窄轨距铁路隧道191座,总延长23公里。

截至1984年,中国共建成5公里以上长隧道10座(表2[中国5公里以上的铁路隧道]),最长者为京原铁路的驿马岭铁路隧道,长7032米。

现正在施工的京广铁路衡韶段大瑶山双线隧道,长14.3公里。

中国最高的铁路隧道是青藏铁路关角铁路隧道,长4010米,海拔3690米。

(见彩图[大瑶山铁路隧道施工])

  中国铁路隧道约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川、陕、云、贵4省。

成昆、襄渝两条铁路干线隧道总延长分别为342及282公里,占线路总长的比率分别为31.6%和34.3%。

  隧道勘测 为确定隧道位置、施工方法和支护、衬砌类型等技术方案,对隧道地处范围内的地形、地质状况,以及对地下水的分布和水量等水文情况要进行勘测。

  在隧道勘测和开挖过程中,须了解围岩的类别。

围岩是隧道开挖后对隧道稳定性有影响的周边岩体。

围岩分类是依次表明周围岩石的综合强度。

中国在1975年制定的铁路隧道工程技术规范中将围岩分为6类。

关于岩石分类70年代以前常用泰沙基及普氏等岩石分类方法。

7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应用较广并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推荐的为巴顿等各种分级系统。

此外,还有日本以弹性波速为主的分类法。

围岩的类别的确定,为隧道工程设计合理和施工顺利提供了依据。

  隧道设计 包括隧道选线、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辅助坑道设计等。

  选线 根据线路标准、地形、地质等条件选定隧道位置和长度。

选线应作多种方案的比较。

长隧道要考虑辅助坑道和运营通风的设置。

洞口位置的选择要依据地质情况。

考虑边坡和仰坡的稳定,避免塌方。

  纵断面设计 沿隧道中线的纵向坡度要服从线路设计的限制坡度。

因隧道内湿度大,轮轨间粘着系数减小,列车空气阻力增大,因此在较长隧道内纵向坡度应加以折减。

纵坡形状以单坡和人字坡居多,单坡有利于争取高程,人字坡便于施工排水和出碴。

为利于排水,最小纵坡一般为2‰~3‰。

  横断面设计 隧道横断面即衬砌内轮廓,是根据不侵入隧道建筑限界而制定的。

中国隧道建筑限界分为蒸汽及内燃机车牵引区段、电力机车牵引区段两种,这两种又各分为单线断面和双线断面。

衬砌内轮廓一般由单心圆或三心圆形成的拱部和直边墙或曲边墙所组成。

在地质松软地带另加仰拱。

单线隧道轨面以上内轮廓面积约为27~32平方米,双线约为58~67平方米。

在曲线地段由于外轨超高车辆倾斜等因素,断面须适当加大。

电气化铁路隧道因悬挂接触网等应提高内轮廓高度。

中、美、苏三国所用轮廓尺寸为:

单线隧道高度约为6.6~7.0米、宽度约为4.9~5.6米;双线隧道高度约为7.2~8.0米,宽度约为8.8~10.6米。

在双线铁路修建两座单线隧道时,其中线间距离须考虑地层压力分布的影响,石质隧道约为20~25米,土质隧道应适当加宽。

  辅助坑道设计 辅助坑道有斜井、竖井、平行导坑及横洞四种。

斜井是在中线附近的山上有利地点开凿的斜向正洞的坑道。

斜井倾角一般在18°~27°之间,采用卷扬机提升。

斜井断面一般为长方形,面积约为8~14平方米。

竖井是由山顶中线附近垂直开挖的坑道,通向正洞。

其平面位置可在铁路中线上或在中线的一侧(距中线约20米)。

竖井断面多为圆形,内径约为4.5~6.0米。

平行导坑是距隧道中线17~25米开挖的平行小坑道,以斜向通道与隧道连接,亦可作将来扩建为第二线的导洞。

中国自1957年修建川黔铁路凉风垭铁路隧道采用平行导坑以来,在58座长3公里以上的隧道中约有80%修建了平行导坑。

横洞是在傍山隧道靠河谷一侧地形有利之处开辟的小断面坑道。

  此外,隧道设计还包括洞门设计,以及开挖方法和衬砌类型的选择等。

  隧道贯通控制测量 隧道测量是为了保证测量的中线和高程在隧道贯通面处的偏差不超出规定的限值。

  中线平面控制 长隧道以往多用三角网,短隧道多用导线法,借以控制中线的偏差。

自50年代以来,中国在1公里以上长度的隧道测量中采用导线法也能控制隧道的贯通误差。

光电测距仪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量距的困难。

山岭隧道洞外及洞内都采用主副闭合导线法,即在主导线上测角并用光电测距仪量距,在副导线上只测角不量距。

由主副导线所组成的多边形,只平差其角度,不平差其长度。

这样主副导线法比三角网法简单实用,比单一导线法可靠。

中国大瑶山双线隧道即采用主副闭合导线法作为中线平面控制。

  在隧道进行中线测量以前,就要考虑将来隧道打通后的偏差数值。

根据隧道的长度和平面形状,在地形图上先行布置测点的位置和预计的贯通点,并在平面图上量出必要的尺寸,再根据规范规定的极限误差试算出测角和量距的必要精度,然后进行测量。

这个过程叫做测量设计或叫做隧道贯通误差的预计4公里以下的隧道中线贯通极限误差为±100毫米;4~8公里的隧道中线贯通极限误差为±150毫米。

  高程控制 短隧道应用普通水平仪,长隧道应用精密水平仪即能保证需要达到的精度。

高程贯通极限误差为±50毫米。

  隧道开挖 开挖方法分为明挖法和暗挖法。

明挖法多用于浅埋隧道或城市铁路隧道,而山岭铁路隧道多用暗挖法。

按开挖断面大小、位置分,有分部开挖法和全断面开挖法。

在石质岩层中采用钻爆法最为广泛,采用掘进机直接开挖也逐渐推广。

在松软地质中采用盾构法开挖较多。

  钻爆法 在隧道岩面上钻眼,并装填炸药爆破,用全断面开挖或分部开挖等将隧道开挖成型的施工方法。

  钻爆法开挖作业程序包括钻孔、装药、爆破、通风、支护、装碴、运输等工序。

  ①钻孔:

要先设计炮孔方案,然后按设计的炮孔位置、方向和深度严格钻孔。

单线隧道全断面开挖,采用钻孔台车配备中型凿岩机,钻孔深度约为2.5~4.0米。

双线隧道全断面开挖采用大型凿岩台车配备重型凿岩机,钻孔深度可达5.0米。

炮孔直径约为4~5厘米。

炮孔分为掏槽孔(开辟临空面)、掘进孔(保证进度)和周边孔(控制轮廓)。

  ②装药:

在掘进孔、掏槽孔和周边孔内装填炸药。

一般装填硝胺炸药,有时也用胶质炸药。

装填炸药率约为炮眼长度的60%~80%,周边孔的装药量要少些。

为缩短装药时间,可把硝胺炸药制成长的管状药卷,以便填入炮眼;也可利用特制的装药机械把细粒状药粉射入炮孔中。

  ③爆破:

19世纪上半期以前用明火起爆。

1867年美国胡萨克铁路隧道开始采用电力起爆。

此后,电力起爆逐渐推广。

在全断面掘进中,为了减低爆破对围岩的震动和破坏,并保证爆破的效果,多采用分时间阶段爆破的电雷管或毫秒雷管起爆。

一般拱部采用光面爆破,边墙采用预裂爆破。

近期发展的非电引爆的导爆索应用日益广泛。

  ④施工通风:

排出或稀释爆破后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由内燃机产生的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同时排除烟尘,供给新鲜空气,借以保证隧道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改善工作环境。

通风可分主要系统和局部系统。

主要系统可利用管道(直径一般为1~1.5米,也有更大的)或巷道(平行导坑等),配以大型或中型通风机;局部系统多用小型管道及小型通风机。

巷道通风多采用吸出式,将污浊空气吸出洞外,新鲜空气由正洞流入。

新鲜空气不易达到的工作面,须采用局部通风机补充压入。

  ⑤施工支护:

隧道开挖必须及时支护,以减少围岩松动,防止塌方。

施工支护分为构件支撑和喷锚支护。

构件支撑一般有木料、金属、钢木混合构件等,现在使用钢支撑者逐渐加多。

喷锚支护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支护方法,其特点是支护及时、稳固可靠,具有一定柔性,与围岩密贴,能给施工场地提供较大活动空间。

中国在一些老黄土隧道中应用喷锚支护也获得成功。

喷射混凝土工艺分为干喷和湿喷。

现多采用干喷法,即将干拌混凝土内掺入一定数量的速凝剂,用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由管内喷出。

在喷口加水射到岩石面上,一次可喷3~5厘米厚度。

在喷射混凝土中掺入一些钢纤维,或在岩面挂钢丝网可提高喷锚支护的强度。

钢锚杆安设在岩层面上的钻孔内,其长度和间距视围岩性质而定,一般长度为2~5米,通常用树胶和水泥浆沿杆体全长锚固。

在岩层较好地段仅喷混凝土即可得到足够的支护强度。

在围岩坚硬稳定的地段也可不加支撑。

在软弱围岩地段喷锚可以联合使用,锚杆应加长,以加强支护力。

  ⑥装碴与运输:

在开挖作业中,装碴机可采用多种类型,如后翻式、装载式、扒斗式、蟹爪式和大铲斗内燃装载机等。

运输机车有内燃牵引车、电瓶车等,运输车辆有大斗车、槽式列车、梭式矿车及大型自卸汽车等。

运输线分有轨和无轨两种。

  由钻孔直到出碴完毕称为一个开挖循环。

根据中国的经验,在单线全断面开挖中24小时能作两个循环,每个循环能进3.5米深度,每日单口进度可达7米。

然而在开挖中难免遇到断层或松软石质以及涌水等,不易保持每日的预计循环,所以每月单口实际进度多低于200米。

中国成昆线蜜蜂箐单线隧道单口最高月进度曾达到200米。

日本大清水双线隧道单口最高月进度曾达到160米。

开挖循环作业的特点是一个工序接一个工序必须逐项按时完成,否则前一工序推迟就会影响下一工序,因而拖长全部时间。

其中最主要的工序为钻孔及出碴,所用时间占全部作业时间比例较大。

  钻爆法开挖采用的方法有全断面开挖法和分部开挖法。

  ①全断面开挖法:

一次开挖成型的方法。

一般采用带有凿岩机的台车钻孔,用毫秒爆破,喷锚支护。

还要有大型装碴运输机械和通风设备。

全断面开挖法又演变为半断面法。

半断面法是弧形上半部领先,下半部隔一段距离施工。

  ②分部开挖法:

先用小断面超前开挖导坑,然后,将导坑扩大到半断面或全断面的开挖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优点是可采用轻型机械施工,多开工作面,各工序间拉开一定的安全距离。

缺点是工序多,有干扰,用人多。

根据导坑在隧道断面的位置分为:

上导坑法、中央导坑法、下导坑法以及由上下导坑互相配合的各种方法,另有把全断面纵向分为台阶进行开挖,而各层台阶距离较短的台阶法。

   全断面开挖法和分部开挖法是钻爆法开挖常用的方法,但隧道施工很复杂,时常遇到各种困难情况,如大断层、流沙、膨胀地层、溶洞、大量涌水等,尚需采取相应措施。

  盾构法 采用盾构作为施工机具的隧道施工方法。

1825年在伦敦泰晤士河水下隧道首先试用盾构,并获得成功。

此后,松软地质多采用盾构法开挖。

盾构是一种圆形钢结构开挖机械,其前端为切口环,中间为支撑环,后端为盾尾。

开挖时,切口环首先切入地层并能掩护工人安全地工作;支撑环是承受荷载的主要部分,其中安设多台推进盾构的千斤顶及其他机械;盾尾随着上述两部分前进,保护工人安装铸铁管片或钢筋混凝土管片。

盾构法适用于松软地层,施工安全,对地层扰动少,控制围岩周边准确,极少超挖。

日本丹那铁路隧道曾采用盾构法施工。

  掘进机法 在整个隧道断面上,用连续掘进的联动机施工的方法。

早在19世纪50年代初,美国胡萨克隧道就试用过掘进机,但未成功。

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

掘进机是一种用强力切割地层的圆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