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暑假预科作业第3章 物态变化的综合预习检测二解析版最新学习文档.docx
《八年级暑假预科作业第3章 物态变化的综合预习检测二解析版最新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暑假预科作业第3章 物态变化的综合预习检测二解析版最新学习文档.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暑假预科作业第3章物态变化的综合预习检测二解析版最新学习文档
2019年八年级暑假预科作业——第3章物态变化的综合预习检测二(解析版)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一.选择题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A.春日清晨,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B.夏天傍晚院子里洒水是利用汽化吸热降温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C.晚秋时节,瓦片上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
D.深冬时节,树枝上出现雾凇是凝华现象
2.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3.图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象。
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C.在第30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min到第25min之间,由于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4.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能正确反映铁的凝固特点的是( )
5.如图所示,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沸腾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B.水沸腾时出现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气
C.水的温度必须达到100℃时,水才会沸腾
D.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却需要不断吸收热量
6.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初夏早晨,小草上结出的露珠
B.隆冬时节,飘落的白雪
C.深秋早晨,枫叶上蒙上的白霜
D.初春,河面上的冰慢慢消融
7.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8.在“冰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嘴中呼出的“白气”是凝华现象
B.用雪制成的雕塑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变小,是汽化现象
C.雪的形成过程是放热过程
D.冰放在手上熔化了,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
9.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
A.初春,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
B.盛夏,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
C.深秋,屋顶和地面出现了霜
D.寒冬,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变干
10.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雪化成水
B.湿衣服变干
C.放在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了
D.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的瓶装饮料,稍停片刻,瓶子外壁常附着一层小水珠
11.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
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12.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此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B.液化C.凝固D.熔化
13.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14.物态变化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空气中经常会出现大雾,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气”,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露珠,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15.有两支温度计,甲的玻璃泡用沾有酒精的棉花包上,乙什么也不包,然后用扇子不停地向两支温度计扇风,会看到( )
A.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都升高
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都不变
C.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都降低
D.甲的示数降低,乙的示数不变
16.日常生活中常使用水银体温计,对于它的认识及使用,正确的是( )
A.50℃以下的温水可以用体温计测量温度
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C.使用前要甩几下,否则可能测不准
D.任何角度都可以看清读数
17.牙科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常将带柄的小平面镜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进行观察,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给小镜子进行高温消毒
B.使镜面温度升高,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在镜面上遇冷液化
C.使镜面温度升高,防止病人受凉
D.使镜面温度升高,防止镜框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落下
二.填空题
18.如图甲所示,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碎冰的试管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使试管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在第8分钟末,试管里的冰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
19.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在牛奶、奶油等冰激凌原料上,涂上液态氮它会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牛奶、奶油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液氮冰激凌“。
20.实验桌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其上分别滴有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小明加热其中一块玻璃板,如图所示,观察两板变干的快慢。
小明探究的问是:
水蒸发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
21.小付买了…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
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 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了小雨滴。
(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2.冬天,护路工人常向公路面撒盐除冰,这是利用 (填“升高”或“降低”)熔点的方法来化冰。
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其原理是利用酒精和水的 不同。
23.夏季的清晨,河面上经常会飘着淡淡的白雾,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白雾的形成过程中需要 热。
(选填“吸”或“放”).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 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24.金庸曾描述一种武功“寒冰掌”,发功时伸出手掌,罩在杯口,杯中水即刻可结成寒冰(假设降到﹣5℃),根据物理知识,此时手掌温度应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5℃,按常理这种武功是不可能练成的。
三.实验探究题
25.李悦和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开放日,合作“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时间/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65
温度/℃
100
71
55
45
35
28
24
22
22
(1)冰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喜欢探究的李悦和同学们,接下来撤去部分器材,装置稍加改动并倒掉一部分水,“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如图丙,他们发现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需继续 (选填“吸热”或“放热”)。
(3)同学们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上表。
①请在图丁中坐标纸上用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②根据图象,你发现的规律是:
。
③如果要喝一杯奶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B、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min,结合本次探究,你认为 方案的冷却效果较好。
26.小天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过程中,实验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图甲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 ;
(2)图乙是小天三次观察温度计读数时眼睛的位置,其中正确的是 (选填填“1”、“2”或“3”)
(3)改正错误后,继续进行实验,小天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体积在上升过程中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但需要酒精灯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 ;
(4)实验过程中,小天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中,得出结论:
水的沸点为 ,由数据可知,烧杯内大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27.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如下:
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秒表、硬纸板、石棉网等。
(1)组装器材时如何确定铁圈(石棉网)的高度?
。
(2)实验时用温度计测出不同时刻水的温度,并记录在如表中,其中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示数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0
84
88
96
98
98
98
(3)某时刻观察到烧杯中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表明水 沸腾。
(4)请在图丙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5)小明回家后发现妈妈正在炖汤,汤沸腾后妈妈将火调小,汤仍在沸腾。
小明又把火调得更小,这时虽还在加热,汤却不沸腾了你觉得不沸腾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春日清晨,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
B.夏天傍晚院子里洒水是利用汽化吸热降温
C.晚秋时节,瓦片上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
D.深冬时节,树枝上出现雾凇是凝华现象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A正确;
B、夏天傍晚院子里洒水是利用水汽化时吸热,起到降温作用;故B正确;
C、晚秋时节,瓦片上出现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C不正确;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小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分析】六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放热的是:
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解:
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故A符合题意;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冰瀑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正确的判断物态变化,然后结合吸热和放热进行分析判断。
3.图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象。
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C.在第30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min到第25min之间,由于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分析】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进而可以判断出对应的熔点温度;
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后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完成处于液态。
【解答】解:
ABD、分析图象可知,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该物质从第10分钟开始熔化,到第25分钟左右结束,约进行了15分钟,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故AD错误,B正确;
C、在第30min熔化完成,该物质处于液态,故C错误。
故选:
B。
【点评】分析物质熔化图象时,既要看温度随时间的整体变化趋势,更要学会观察关键的温度点和时间点,这样才能做出全面的分析。
4.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能正确反映铁的凝固特点的是( )
【分析】首先明确熔化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物体的温度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其次要分清铁是晶体,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时的最大区别,那就是一个有熔点,一个没有熔点。
【解答】解:
A、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体的温度在上升、不变、上升,说明物体在吸热,并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体的温度一直在升高,说明这是非晶体熔化的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体的温度在下降、不变、下降,说明物体在放热,且有一段时间放热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凝固的图象;故C符合题意;
D、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体的温度一直在下降,说明这是非晶体凝固的图象。
故选:
C。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明确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二是分清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5.如图所示,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沸腾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B.水沸腾时出现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气
C.水的温度必须达到100℃时,水才会沸腾
D.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却需要不断吸收热量
【分析】
(1)蒸发和沸腾时汽化的两种方式;
(2)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
(3)水沸腾的条件是到达沸点,持续吸热;
(4)“白气”是液化现象。
【解答】解:
A、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故A错误;
B、水沸腾时出现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水沸腾的条件是到达沸点,持续吸热,故C错误;
D、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需要不断吸收热量,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沸腾现象,熟悉沸腾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初夏早晨,小草上结出的露珠
B.隆冬时节,飘落的白雪
C.深秋早晨,枫叶上蒙上的白霜
D.初春,河面上的冰慢慢消融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A错误;
B、白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C错误
D、水是冰的熔化现象,此过程吸热;故D;
故选:
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7.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分析】
(1)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附着在内表面;
(2)“白气”不是气,是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3)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
(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液化过程放热;液化的方法由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过程放热。
【解答】解:
A、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内表面,故A正确;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能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C正确;
D、空调制冷时,液态制冷剂在车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气态制冷剂又由压缩机压入车外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即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故D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液化现象,凝固点,以及空调的制冷,是一道综合题。
8.在“冰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嘴中呼出的“白气”是凝华现象
B.用雪制成的雕塑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变小,是汽化现象
C.雪的形成过程是放热过程
D.冰放在手上熔化了,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
A、嘴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A错误;
B、雕塑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
故B错误;
C、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
故C正确;
D、冰属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
A.初春,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
B.盛夏,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
C.深秋,屋顶和地面出现了霜
D.寒冬,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变干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体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
通过物态变化前后物体状态的变化来判断。
【解答】解:
A、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冰化成水属于熔化过程。
故A不符合题意;
B、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
故C不符合题意;
D、结冰的衣服变干,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过程。
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
10.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雪化成水
B.湿衣服变干
C.放在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了
D.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的瓶装饮料,稍停片刻,瓶子外壁常附着一层小水珠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看选项中哪个生成物是液态,再看是否由气态形成
【解答】解:
A、雪是固态的,变为水,即变成了液态,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故A错误;
B、湿衣服上的水是液态的,变干就是变为了水蒸气,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故B错误;
C、樟脑球变小,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瓶装饮料后,瓶外壁常附着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矿泉水瓶壁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液化现象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