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说文写作全攻略.docx
《高考论说文写作全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论说文写作全攻略.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论说文写作全攻略
东航股份计划
议论文得具备三个要素,中学生写一篇议论文必须三要素齐全,这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
议论文的三个要素,学生个个都说得出来,可一旦写起来,有些学生可能就会丢三落四,不是少了这个要素就是忘了那个要素。
因此,在议论文的训练阶段,我们不能忽略这项基本的训练。
一、议论文的论点。
首先肯定是要有论点,不仅要有中心论点,而且还要有分论点。
论点一定要用一句或几句话明确地表述出来。
其次,还要注意将论点放在恰当、醒目的位置。
笔者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较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第二段);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句子的结构要一致。
请看《理想的阶梯》全文结构提纲:
中心论点
论述中心论点几个方面的分论点
作用论据的事例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第一方面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马克思、诺贝尔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地工作态度。
第二方面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三方面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在困境中奋斗不息,顽强拼搏。
这是一篇典型的中心论点加分论点的议论文。
它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材料丰富,简单易学。
因此,我们把它作为议论文的典范,同学们应反复揣摩,认真模仿,从中学习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把它们放在什么位置等等。
二、议论文的论据。
一篇议论文既要有道理论据,也要有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就是用来论证中心论点的事例,就是摆事实、举例子。
同学们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时,重点是要注意怎样用好事实论据。
一般来说,要主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繁简的问题,二是事实论据与论点的联系问题,三是材料的多与少的问题。
议论文中叙述事实该繁还是该简?
毋庸置疑,宜简不宜繁。
但我们有些同学就是不懂,一叙述起事例来就长篇大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全出来了,弄得文章前后像议论文,中间像记叙文,四不象!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很简单:
限制字数。
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叙述一个事例一般不要超过100字。
如下面例文《说“勤”》,同学们仔细体会,好好学习:
《说“勤”》
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歌德花了58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滑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可见,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有是与勤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这段文字不到300字,可却列举了五个事例,确实是同学们模仿的典范。
议论文中仅有论点、有事例,很显然是不够的。
论点和事例之间必须有一些东西将它们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必要的分析说理了。
我们看下面这个议论片段:
古今中外,凡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人,都是“胜不骄,败不馁”的。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从不因自己的发明项目问世而有丝毫的骄傲;相反,他把每次成功都看着是新的开始,这样使他的成果达到了数以千计的地步。
难道他的每一次发明都是那么顺利,没有挫折和失败吗?
那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是他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善于从一次又一次地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才变失败为成功.
这段文字中,爱迪生的例子人人都知道,可我们有些学生用起来可能就只有中间这句话,或者叙述比这句话更详细一些。
而这段文字的亮点就在于事例前后各加了一些话。
可不能小瞧这些话,它们在议论文中可有作用了。
开头这句话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总起这一段,二是将后面要叙述的事例与文章的中心论点(“胜不骄,败不馁”)联系起来了。
事例后的几句话则是对事例的一些分析,这些分析也是紧扣中心的,它们将事例与中心论点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因此,从这段文字中,我要求学生学会:
举例前要紧扣中心论点加一两句总括语,举例后则要就事例作扣题分析,事例后的分析说理是中间几段都必须要有的。
一篇好的议论文仅有一个例子肯定是不够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其中有一项要求就是“材料丰富”。
在议论文中,“材料丰富”就是指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要充分。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一篇议论文中至少要用到三个事例,最好能有五六个。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同学们哪能有这么多的材料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没有材料,拿什么写呀?
因此,必要的材料积累工作肯定是要做的。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作文素材,尤其是要提供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的素材给学生。
教师要不断搜集、整合这些材料,然后及时印发给学生。
当然,积累素材固然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养成用材料的习惯。
因为一个高中学生说他脑袋里没有储存一点材料那也是假的,关键是有些学生平时没有用惯材料,拿到一个作文题不知从何想起。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主要是让学生能把“储存库”中的材料给调出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首先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不外乎是三个方面:
从课本中来,从课外阅读累积中来,从生活中来。
学生主攻的方向是课本,因为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课本上的东西多多少少总能记住一些。
如果能把课本中的材料用好,写出一篇比较好的议论文是完全没问题的。
比如关于“语言与沟通”这个话题(04年广东省高考题),就能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例子,结果找到了许多可用的材料:
烛之武发挥语言的魅力,加强了和秦王的感情沟通,不费一兵一卒,智退秦师;邹忌充分运用类比性的语言从内心打动了齐威王,威王大开纳谏之门,从而使齐国能“战胜于朝廷”;触龙也是从语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赵太后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使赵太后最终能改变主意,同意让长安君到秦国做人质;还有像孔子、孟子、廉颇、孔明等等,他们善于用语言加强与别人的沟通,从而能名垂千古。
我觉得大部分作文题,只要是写议论文,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
因此,训练学生从课文中找材料,应该成为高中作文训练的重头戏。
同学们运用材料时,如果课本上的例子也记不住几个,那该怎么办?
是不是强迫同学们去记一些素材呢?
当然有必要指导他们去积累一些素材,但这些同学连课本上的东西都记不住多少,可想而知,要他们去记课外的素材该有多难。
那是不是就没有办法?
办法还是有的,就是充分运用好他们所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
这部分学生他们可能不喜欢读书,但他们可能是电影、电视迷,那就让他们用电影、电视明星作材料;他们也可能喜欢体育,那就让他们用体育明星作材料;他们也可能喜欢音乐或美术,那就让他们用艺术名人作材料;他们还可能只喜欢网络,也不要紧,网络名人也是层出不穷┉┉
总而言之,只要多方挖掘,善于利用,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材料的运用就不应该成为问题。
材料丰富可能不是人人都做得到,但一般的学生每篇议论文用好两三个材料是完全做得到的。
其次是要打开思路,让同学们多方面多角度去搜寻和使用材料。
拿到一个作文题,有些同学可能目瞪口呆,头脑一片空白,一个材料都想不起来,这时就有必要告诉他们一些思维的方法了。
如主要让他们训练两种思维方法:
一是纵横思维,即在审好题、确立好论点之后,要求学生由古到今、从中到外两个角度分别去寻找材料;二是正反对比思维。
比如在指导学生训练“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这个话题时,学生在确立论点后,我先引导学生从纵横两个方面去寻找材料。
古代有齐威王、鲁庄公、刘备、唐太宗等人就是因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今天有亚洲飞人刘翔、网坛女将孙甜甜/李婷、中国女排等等,相信自己,挑战自己,创造了奥运会的神话;中国有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因为相信自己,相信人民,开创了中国的两个伟大时代,外国有伽利略、哥白尼、爱因斯坦等人坚守自己的科学精神,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去寻找材料:
上面事例都是正面的,主要找反面的,例如由于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秦国倒行逆施,最终覆灭;马谡盲目自信,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听取别人的劝告,最终痛失街亭,身首异处┉┉
这样训练能较好地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更容易找出“储存库”中的材料。
不仅如此,这样还能避免材料使用的单一性,使材料运用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从而使事实论据更典型,更有说服力。
三、议论文的论证。
议论文中用材料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叫论证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的对比,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正反对比可以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也可以是两例子往这放在一块。
即列举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搁在这里。
但是,并不是搁在这儿就算数了,我要对这个例子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或者,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
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例如:
《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而写的一篇论说文,全文文笔生动,见解精辟,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运用。
先从局部来看,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就是因为这一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
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
“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
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触及了当时耻师世风的深层病态,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
作者通过士大夫之族自作聪明的自白,将其狭隘、迂腐的世俗偏见作了形象化概括,痛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再从全文来审视,《师说》开篇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作者托古言事,增加了立论的力度。
又从“长少”“贵贱”的对比中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第一、二段正是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而第三段紧紧呼应着前面两段的论述从正面论证了作者观点。
列举孔子从师的典型事例,重申了从师的必要性,并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作者这段充满唯物主义思想的精辟阐述,已使士大夫据守的“耻师”世俗悖论陷于瓦解,再将从师与贵贱、尊卑强拉硬扯在一起。
总之,《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2、类比论证法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例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例如:
《韩诗外传》中子贡与齐景公的一次论辩:
齐景公问子贡:
“你的老师是谁?
”
子贡答道:
“鲁国的仲尼。
”
“仲尼是圣人吗?
”
“是圣人!
岂止是贤人呢?
”
“他是怎么样的圣人呢?
”
“不知道。
”
景公怒气冲冲地问:
“开始你说仲尼是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
子贡答辩道:
“我终身戴天,并不知道天有多高;我终身践地,并不知道地有多厚;我求学于仲尼,就如同拿着勺子到江海中饮水,满腹而去,又哪里知道知道江海有多深呢?
”
--------戴天而不知天之高、践地而不知地之厚、饮于江海而不知江海之深。
3、引申论证法
引申论证又叫归谬论证,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
先假设对方错误的论断是“正确”的。
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能成立。
注意点:
A 引用的事理与论点真正构成一种紧密的内存联系。
B 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
C 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
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
例如:
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
鲁迅先生幽默地说:
“同学同游,皮肉偶而相碰,有碍男女大防。
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
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
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鲁迅先生在这段话中形象地运用了“引申法”,使国民党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泳的行为显得那么无聊、愚蠢,使文学青年们听了“笑不可抑”,引起“沉思”。
引申论证的效果于此可见一斑。
课后练习题: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请简要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收集议论文的写作材料?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
居里夫人把伦敦皇家协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给女儿玩。
来访的客人十分惊讶:
“夫人,您把这么贵重的奖章给孩子玩?
”居里夫人说:
“我是故意给她玩的,我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如同玩具?
。
如果让孩子躺在父母的荣誉簿上,将来必定一事无成。
”由于居里夫人的良好的教育,24年后,她的女儿伊雷娜也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世界98)
要求:
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第二课议论文的审题与立意
一、审题
议论文审题的基本要求: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就是指所写的文章必须符合题干的各项要求,就是审题要全面、恰当、正确。
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要对试题展开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对所提供的“标题”、“材料”、“注意”(或“要求”),要逐字逐句看清楚,细品味,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搞清题目要你写什么,怎么写,按要求作文。
同时,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要做到做好: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意。
1、审清标题。
对于给定的作文标题,要十分重视题目对作文的种种限制,因为题目中往往有很多潜在信息,或暗示主题,或暗示立意角度,或提示题材或体裁等。
议论文题目,审题要从标题的类型和结构上去审。
论点型:
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多以判断句和陈述句的形式出现,作为谓语的动词是题眼。
关系型:
标题往往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词语,题眼不在题目本身,而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
考生要明确相互关系的指向,论述的重点。
关系型的议论文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条件关系等。
论题型(范围型):
标题只限定了论证的对象和范围,不显示论点,要在给定范围内辨证分析后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然后再加以论证。
常见的是一些带有“议”“说”“评”“谈”等词语的标题,审题时一定不能脱离标题所提供的对象。
寓意型:
标题是由具有比喻义和象征义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的隐性题目。
首先要弄清比喻义和象征义,然后要展开联想推演得出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证。
2、审清材料。
从形式上看,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新的形式,也是提供引导式的一段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某一事、名言警句、诗歌、图画以及寓言故事等内容加以联想,得出正确的寓意后才能写作。
建议同学使用“找、析、辨、提”四步审题的方法和分项类比法来审题。
3、审清要求。
审题时要重视“要求”和“注意”中的诸多禁忌,尽量使自己的作文切合命题者的要求。
因此,在吃透话题、辨明关系之后,更多的是要记住“要求”(或“注意”)中的诸多禁忌,即所谓“遵命作文”。
二、立意
1、立意导引
任何一道作文题,其立意的角度往往是丰富多样的。
角度是人们看待问题的出发点,立意时要选择最佳的角度,“最佳”应具备以下特征:
准确性,必须体现材料的主旨;新颖性,必须体现自己独到的见解;积极性,能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深刻性,立意要深刻集中;适应性,必须适应于作者自己展开写作。
同时还要注意立意的“五不”原则,即不出现“偏”“糊”“浅”“旧”“乱”五种现象。
“偏”就是偏离了话题的要求;“糊”就是立意不明确,所写内容模糊不清;“浅”就是立意的低幼化;“旧”即认识、材料陈旧,立意与其他文章相同;“乱”即作文的思维混乱,缺乏清晰的逻辑梳理。
一般说来,角度有正面,侧面,反面,多侧面,全景式,探究式这样一些区别。
正面角度是指从正面直接接触问题,或叙述,或议论,或直抒胸臆,不作迂回。
正面的角度似写起来难度小一些,但却容易使文章写得来面面俱到而缺少深度,缺少新意。
从这个意义上讲,正面的角度要出好文,难度还要大些。
当然,驾驭能力强的考生,也不妨选择这个角度。
侧面角度是指选择一个小小的侧面切入,由于角度小,写作起来相对难度小一些,立意的“深”和“新”容易表现出来。
反面角度即常所说的“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容易标新立异,但掌握不好火候却又容易“弹”错。
多侧面角度即选取几个不同的侧面,共同表达一个中心。
全景式角度即全方位、多角度地写作。
但是若没有足够的底气,选择全景式的角度来写作,却又是极难的。
探索式角度即采用探究问题的方式进行写作。
角度的选择因人而异,因题而异,因自身准备的写作材料而异。
同学们在写作时应结合题目的实际,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磨砺思维之剑,亮出立意的奇招,打出自己独有的旗帜。
2、立意创新
议论文最讲究立意的创新,角度的创新;也以思辨性强、说理的充分透彻为上品。
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自觉地树立起辨证性思维的意识、逆向性思维的意识和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事物的多方面,多角度,特别是这样的思维所表现出来的独创性,还能让同学们敢于对司空见惯的或完美无缺的事物大胆质疑,从相反于常理的角度拓开思路,这样标新立异的文章,大多是思辨性较强的文章,也是容易引起关注的文章。
例如这个文题:
有位木匠善于做桌子,他不仅把桌面刨得平整光滑,而且把抽屉的背板也刨得平整光滑。
有人劝他说:
“抽屉的背板别人又看不见,何必刨得平整光滑?
”他说:
“别人看不见,我却看得见。
”
请以这个寓言所揭示的寓意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若从正面立意,也是根据这个寓言所揭示的寓意立意:
无非是谈工作的认真细致,精益求精,谈职业良心、职业道德等,总之是对类似木匠“别人看不见,我却看得见”的行为表示赞美。
若从另一角度去想:
抽屉背面的光滑、平整与否,与使用者、与观赏者的确关系不大,因为它既是抽屉的背面,又处在别人看不见的位置。
仅凭工匠的个人感受——有一处没有刨平,心里就不舒服——就去浪费时间、浪费人力地刨光,刨平,实在是一种无用功,是精力、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假如工匠把这些功夫都用在桌面或与欣赏者、与使用者都有用的地方,是不是更有价值,更能体现工匠的创造性呢?
把立意放在“何必去做无用功”上,联系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的思想方法、形式主义等,应该说也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再例如这个作文题:
一个乞丐很早就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右手换到左手,正要吹一吹手上的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手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
“你知道我将做什么吗?
”
“你将把我吞下去。
”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全操纵在别人手里。
”
“你错了,你还不懂什么叫可怜。
我曾经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她美丽地开放。
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
”
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你是如何看待露珠与乞丐的,请以“价值”为话题,写800字左右的文章。
这则材料很容易让人想到无私奉献的立意。
但如果在论述中只是选取奉献的意义、奉献的事例,赞颂奉献者无私的胸怀,似乎并不是很切题,也是很一般的立意。
因为审题者只注重了露珠的表白,而忽视了乞丐与露珠的身份。
因此,我们还要从现象到本质地去联想。
乞丐,顾名思义,是一无所有专靠向人要钱要饭来生活的人,因为衣食无着落而觉得自己可怜(他与露珠说“你比我更可怜”)。
他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每天在乞讨中维持着、延续着生命,他每天的行乞只是为了活着。
而露珠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却生活的很充实,在生命存在的时刻,它滋润着丁香花,当生命将要终止的时刻,又去滋润另一个干渴的生命,并为此感到幸运和快乐。
由此可见,露珠并不是以形体的存亡来看待生命,而是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角度去看待生命的。
因此在它的生命即将终止的时刻,它没有悲切,没有哀伤,因为奉献是快乐的,它没有虚度生命,更没有虚掷生命,它找到了生命的最有意义的归宿,实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滋润别人!
所以,立意放在生命的长短与价值观上才更准确,更有深度。
课后练习:
练习一、审题训练:
1、以“0”的思考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具体题目自拟,字数800左右。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
一片树叶,在空中与一只鸟并排飞着。
“瞧,我能像你一样飞啦!
”树叶十分得意地对鸟儿说着。
一会儿,风停了,鸟仍在飞着,而树叶却一头跌入了下面的河里。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世界97)
练习二、立意训练
1、没有滤网的水笼头,一打开,水流便激射而出,洗衣、洗菜、洗碗,一不小心就溅人一身;有了滤网的水笼头,水流出来就像一串湿润的玉链,却不会溅湿衣裤。
同样是水,有没有滤网,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
因此,人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有人说,感情要有滤网;有人说,说话要有滤网;有人说,学习要有滤网……
请以“滤网”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场激烈的足球赛鏖战正酣,蓝方后卫突然带球插上,离对方球门25米处拔脚怒射破门。
赛后总结会上,有人肯定了他插上助攻很有创意;有人说他没有贯彻教练的战术意图,破门是偶然的。
其实,社会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你对这样的事是如何看待的?
请以“听与不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第三课议论文开头方法
议论文是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有时候在考场上,由于时间短促,心里紧张等因素,同学们很难写好议论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老师却是有情人。
差的文章让人见而生厌,好的文章令人爱不释手。
所以议论文作文要得高分,必须取悦评卷老师。
怎样用最直接的方式吸引老师的眼球?
怎样才能使老师眼前一亮,心中一喜,分数就高呢?
有这样四个短平快的途径:
标题应有画龙点睛之效;开头要有先声夺人之势;结尾要有“回眸一笑”之功;卷面要有青春靓丽之态。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做事如此,作文也如此。
那么什么样的开头才是好的开头呢?
——我国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
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要娇小、美丽、灵活。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究竟怎样才能巧饰好凤头,展现我们的才情。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好的开头究竟有哪些要求。
一、议论文开头的要求:
议论文的开头应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要精巧并富有文采。
1、要明确中心论点。
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