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docx
《考点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选择题
1.(2012·福建文综·T35)
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
这启示我们 (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解题指南】本题是一道启示类试题,关键是要把握准题干材料的要旨。
【解析】选A。
牛顿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他发现的运动定律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项符合题意;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B、C观点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D项错误。
2.(2012·山东文综·T24)
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
材料蕴含的哲理
是 ( )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认识过程。
分析材料是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材料中科学家通过研究有了新的发现,但是同时强调,由于实验过程存在误差,还需要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联想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解析】选A。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科学家通过研究有了新的发现,但是强调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入选
B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该观点错误
排除
C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该观点错误
排除
D
材料没有涉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该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排除
3.(2012·新课标全国卷·T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 )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题指南】本题通过一段古文,考查认识发展的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古文寓意。
【解析】选B。
材料强调了总结经验教训、交流借鉴等对我们认识世界的作用,①④符合题意;②忽视了问题和错误的多样性;③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4.(2012·新课标全国卷·T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科研领域的重大发现为背景,考查求索真理的过程和认识的反复性等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且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解析】选C。
①中“循环过程”这一表述否认了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科研
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生物的认识,说明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③符合题意;人的认识总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④错误。
5.(2012·安徽文综·T9)“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
”下图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解题指南】本题以漫画为载体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
做好漫画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漫画的含义,本题特别要注意对漫画语言的分析和理解。
【解析】选C。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题干没有强调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排除
B
意识活动是通过指导实践起作用的,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排除
C
“落叶”一般让人想到“悲秋”,然而把它想象成“音符”就让人享受美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入选
D
意识活动具有预见性,即主动创造性,但不一定科学
排除
6.(2012·安徽文综·T10)荀子曰: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哲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是高考题常见的类型。
做好本题的关键是做到干肢一致,也就是题干的哲学寓意与题肢哲学寓意相同或相近,要对古诗文的内涵与哲学观点进行有机链接。
【解析】选D。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题干“常道”“常数”“常体”强调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本选项强调了人们立足点不同,认识体会不同
排除
B
该项强调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排除
C
该项主要强调了意识能动作用或者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排除
D
“荣枯自有时”强调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
入选
7.(2012·安徽文综·T11)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
这表明 ( )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
①“创造理想的世界”夸大了认识的作用,错误;人们对人体免疫
系统认识的改变开辟了防治疾病的新道路,体现了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
宿,②正确;③夸大了认识深化的意义,错误;人们发现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体现了真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④正确。
8.(2012·江苏单科·T27)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先分析各选项体现的哲理,然后对应到题干上,看哪个比较符合题干的意思。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抓住题干中的“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都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B。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不选。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与题意不符,故不选。
9.(2012·江苏单科·T28)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 )
A.分工协作B.勇于创新
C.尊重规律D.依靠群众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漫画的主旨,《破旧立新》是讽刺盲目蛮干的错误做法。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尊重规律的知识。
漫画《破旧立新》讽刺的是破坏文化故居的错误做法,故启发人们办事情要尊重规律,不能盲目蛮干。
A、B、D说法与漫画的意思相反。
10.(2012·江苏单科·T2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
然而,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回乡;只有离乡的人才会发现故乡愈难回,乡愁便愈深。
这说明 (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认识来自实践的需要
④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只要提取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生”“只有离乡的人才会发现”即可。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只有离乡
的人才会发现故乡愈难回”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应选。
“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应选。
③④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反映。
11.(2012·天津文综·T4)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
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
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
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人的主观随意性B.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
C.真理的条件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解题指南】从材料中把臭水沟叫“水岸风光”等“楼盘文化”可知,部分房产开发商唯利是图,损害消费者利益,歪曲事实,从哲学上看体现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即意识的能动性。
【解析】选A。
人的主观随意性就是指虽然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事物,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利益出发点、思想动机等主观状态的影响,A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思维与存在、认识与实践的背离,B、D不选;真理的条件性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一条件和范围,就变成了谬误,C与题意不符。
12.(2012·海南单科·T19)1920年,有人在一个狼群中发现了两个女童,立即把她们送到当地的孤儿院。
她们怕水、火和光,白天躲藏,夜间活动,每晚都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吃肉时不用手而是用牙齿撕开吃,对他人不感兴趣、没有感情。
“狼孩”现象佐证了 ( )
①人的感情交流方式取决于其有目的的意识活动
②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其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
③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生活能力都是能改变的
④人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和情感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分析材料中两个女童的经历,联系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析】选C。
上述材料中的两个女童从小离开了社会实践,没有正常人的情感和意识,由此体现了②④。
①③说法错误。
故选C项。
13.(2012·海南单科题·T21)2011年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测量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
但随即发现实验存在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
由此可见 ( )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③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准确判断题肢的正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解析】选B。
题肢
具体分析
结论
①
科学家最初因实验操作导致认识存在误差,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该项符合题意
入选
②
真理性认识在新的实践活动中不会被推翻,该观点错误
排除
③
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该观点错误
排除
④
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纠正了原来认识的偏差,深化了对事物的认识,该项符合题意
入选
14.(2012·江苏单科·T16)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努力建设团结、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西藏所走的这条道路 ( )
①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③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说明了社会历史是由人的目的决定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社会历史是由人的目的决定的”是典型的唯心史观,直接排除。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人类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可以采用排除法。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的目的决定的”,属于唯心史观,④错误。
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目的意思,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5.(2012·山东文综·T31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
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6分)
【解题指南】本题要求从哲学角度提出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措施。
知识范围: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设问类型:
措施类。
根据设问中的要求,提取以下信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志愿者精神。
【解析】要围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中心组织答案。
首先阐述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
16.(2012·北京文综·T40)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
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
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
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
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
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
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解题指南】从设问的特点来看,本题要求用给定的具体材料说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不是用普遍性的理论知识来说明具体现象,把握好这一特点,在组织答案时体现这一要求。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对知识进行灵活转换,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也就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从总体地位上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具体作用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回答时应从材料中找到相应信息,提高分析的针对性。
答案:
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17.(2012·广东文综·T36(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
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
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解析】第(3)问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
涉及的知识点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
(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
础。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了这一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
现实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18.(2012·海南单科·T25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
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2)材料表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对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关系的理解和
运用。
从正反两个方面结合材料分析。
【解析】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会成功;脱离实际,无视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可能成功。
答案:
(2)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成功。
脱离实际,靠虚构历史文化名人等来搞文化旅游,无视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取得成功。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