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六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2150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31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六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全六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全六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全六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全六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六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全六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六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六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全六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全册

 

目录

三峡郦道元(北魏)1

陋室铭刘禹锡(唐)2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4

小石潭记柳宗元(唐)6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10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12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14

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17

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20

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24

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26

马说韩愈(唐)28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30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32

出师表诸葛亮(三国)36

《论语》41

三峡

郦道元【北魏】

一、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水经注》。

本文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二、原文

  自

(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2)阙(3)处。

重岩叠嶂(4),隐(5)天蔽日。

自非(6)亭午(7)夜分(8),不见曦(9)月(10)。

  至于夏水襄(11)陵(12),沿(13)溯(14)阻绝(15)。

或(16)王命急宣(17),有时朝(18)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19)乘奔(20)御风,不以(21)疾(22)也。

  春冬之时,则素(23)湍(24)绿潭(25),回清倒影。

绝巘(26)多生怪柏,悬泉(27)瀑布,飞漱(28)其间。

清荣峻茂(29),良(30)多趣味。

每至(31)晴初(32)霜旦(33),林寒涧肃(34),常有高猿(35)长啸,属(36)引(37)凄异,空谷传响(38),哀转久绝(39)。

故(40)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注释

(1)自:

这里是“在”的意思。

(2)略无:

一点没有,完全没有。

(3)阙:

通“缺”,断缺。

(4)嶂:

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5)隐:

遮蔽。

(6)自非:

如果不是。

(7)亭午:

正午。

(8)夜分:

半夜。

(9)曦:

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10)曦月:

日月。

(11)襄:

冲上,漫上。

(12)陵:

大的土山。

襄陵:

涨上山陵。

(13)沿:

顺流而下。

(14)溯:

逆流而上。

(15)绝:

断绝。

(16)或:

有时。

(17)宣:

宣布,传达。

(18)朝:

早上。

(19)虽:

即使。

(20)奔:

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21)以:

相当于“如此”“这么”。

(22)疾:

快。

(23)素:

白色。

(24)湍:

急流的水。

(25)潭:

深水。

(26)巘(写作“山献”):

山峰。

(27)悬泉:

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

(28)漱:

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29)清荣峻茂:

这里指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30)良:

确实,实在。

(31)至:

到。

(32)初:

刚刚。

(33)晴初霜旦:

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

(34)肃:

这里是“寂静”的意思。

(35)高猿:

高处的猿。

(36)属:

连缀,连续。

(37)引:

延长。

属引:

连续不断。

(38)响:

回声。

(39)绝:

断绝,消失。

(40)故:

所以。

四、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两岸都是山连着山,完全没有断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了。

如果有君王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相距大约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

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是趣味无穷啊!

  每到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寒冷,山涧显得寂静。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在长声啼叫,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

“巴东三峡的巫峡最长,听到猿猴连续不断的叫声,泪水不禁沾湿了衣裳。

五、字词、句式

字音、字形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山

峻茂

肃长啸

引凄异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有时

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古人的下衣

衣服

至于

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疾病

即使

虽然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断绝,消失)

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

“阙”通“缺”,短缺。

②哀转久绝:

“转”通“啭”,婉转。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

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回清倒影。

清: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

霜:

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④空谷传响。

空谷: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素湍绿潭。

湍: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特殊句式

①两岸连山:

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②重岩叠嶂:

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六、理解性默写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出三峡山高峡深的特点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从正面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写水势凶险特点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7.写水流湍急特点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8.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七、简答题

1.概括每段段意:

①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②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③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④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概括全文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3.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

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

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

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峡深、连绵不断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5.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

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势迅猛(水流湍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

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陋室铭

刘禹锡【唐】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

斯(4)是陋室,惟(5)吾(6)德(7)馨(8)。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9)儒(10),往来无白丁(11)。

可以调(12)素(13)琴,阅(14)金经(15)。

无丝竹(16)之乱耳,无案牍(17)之劳(18)形(19)。

║南阳诸葛庐(20),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21):

“何陋之有?

三、注释

(1)陋室:

简陋的屋子。

(2)名:

出名。

(3)灵:

成为灵异。

(4)斯:

这。

(5)惟:

只,只是。

(6)吾:

我,这里指陋室主人。

(7)德:

品德。

(8)馨:

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德馨:

品德高尚。

(9)鸿:

大。

(10)鸿儒:

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11)白丁:

没有官职的人,平民。

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2)调:

弹奏。

(13)素:

不加装饰的。

调素琴:

弹琴。

(14)阅:

阅览,阅读。

(15)金经:

指佛经。

(16)丝竹:

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借指奏乐的声音。

(17)案牍:

官府的公文。

(18)劳:

使……劳累。

(19)形:

形体,身体。

劳形:

使身体劳累。

(20)庐:

简陋的小屋子。

(21)云:

说。

四、译文

山不一定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一定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主人我有美好的品德,(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人中没有粗俗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览佛经。

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呢?

五、字词、句式

字音、字形

陋室德

苔痕鸿儒案

诸葛庐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在于,动词

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弹奏

调动

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芳香

形体,身体

形状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

有龙则灵。

灵:

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惟吾德馨。

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

上:

名词作动词,长上。

绿:

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

青:

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无丝竹之乱耳。

乱:

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不译)

斯是陋室(判断词,是)

当是时(这个、那个)

往来

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有仙则名(出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文言句式何陋之有:

倒装句,应为“有何陋”。

六、理解性默写

文章的主旨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统领全篇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句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七、简答题

1.概括本文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将本文分成三层(见原文),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句起了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

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警策有力,引人深思,强调了“陋室不陋”。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不陋。

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陋的,但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可取: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不可取: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8.本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到“交朋友”的话题。

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

请联系本文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

我认为对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

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

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

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一、文学常识

选自《周元公集》。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宋代理学创始人。

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

说:

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还可以发表议论(重在议论)的文体。

二、原文

  水陆草木之

(1)花,可爱者甚

(2)蕃()。

晋陶渊明独(3)爱菊。

自(4)李唐来,世人甚(5)爱牡丹。

予(6)独爱莲之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不蔓(12)不枝(13),香远益(14)清(15),亭亭(16)净(17)植(18),可远观而不可亵(19)玩(20)焉(21)。

  予谓(22)菊,花之隐逸(23)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24)!

菊之爱,陶后鲜(25)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26)乎众(27)矣(28)!

三、注释

(1)之:

的。

(2)甚:

很。

(3)蕃:

多。

(4)独:

仅,只。

(5)自:

自从,从。

(6)甚:

更,特别。

(7)予:

我。

(8)淤泥:

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9)染:

沾染。

(10)濯:

洗涤。

(11)清涟:

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12)妖:

美丽而不庄重。

(13)蔓:

生出枝蔓。

(14)枝:

生出枝节。

(15)益:

更加。

(16)清:

清芬。

(17)亭亭:

挺立的样子。

(18)净:

洁净。

(19)植:

竖立。

(20)亵:

亲近而不庄重。

(21)亵玩:

玩弄。

(22)焉:

相当于“呢”。

(23)谓:

认为。

(24)隐逸:

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25)噫:

相当于“唉”。

(26)鲜:

少。

(27)宜:

当然。

(28)众:

多。

(29)矣:

相当于“了”。

四、译文

  水中、陆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开始,世上的人很喜欢牡丹。

我只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

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五、字词、句式

字音

亭亭净植

隐逸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蔓:

名词用作动词,生出枝蔓。

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出枝节。

香远益清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清:

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古今异义词宜 (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暮寝而思之(代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无实意)

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香远益清(清香)

特殊句式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被动句。

染,受沾染。

六、理解性默写

1.文中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写出莲的可爱之处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文中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文中与“洁身自好”意思相近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

4.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互为反义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文中描写莲花品质、直接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名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

中通外直。

7.文中最能概括(集中表现)莲的品质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8.文章的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9.文中表达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0.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的句子: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文中说明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的两个句子: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12.在“简答题”的第六项的表格里,也包含一些理解性默写的题目。

七、简答题

1.概括文章主旨(概括作者所言之志)。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细致描绘莲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第二段——以花喻人,点明中心。

3.本文的感情线索:

4.本文的写法:

托物言志、衬托(菊是正衬,代表隐逸者;牡丹是反衬,代表富贵者;而莲代表君子)。

5.课文三次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找到这些句子并总结它们的作用: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②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③菊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6.作者一开始就写与陶渊明、世人不同的爱好,说明了什么?

衬托自己爱莲,不愿隐逸,不谈富贵,在污浊的世间,能够坚贞不屈地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生活态度。

7.本文除了描写莲花之外,还描写了菊和牡丹花。

这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这是衬托手法。

写菊、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高尚品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也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作者写莲的具体内容(作者爱莲的原因):

方面

对应句子

莲的品质

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

(AB)生长环境

(A)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A)高洁

(B)质朴

比喻君子(A)不与恶浊世俗同流合污,

(B)又不以孤高自诩。

(C)体态

(D)香气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香远益清

(C)正直

(D)芳香

比喻君子(C)通达事理,行为端正,

(D)美名远扬。

(E)风度

(F)气质

(E)亭亭净植,(F)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EF)清高

比喻君子(EF)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佩而不敢轻侮。

谈一谈你对“出淤泥而不染”一句的理解(可以参考上表回答):

这句话从莲的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花,突出它高洁的品质,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俗同流合污。

9.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

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目的是什么?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表明他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人的鄙弃。

10.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比拟不睦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用意是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1.写出几个与莲花有关的诗句: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短文赞扬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

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

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或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

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跟着坏人学坏人,也就是“近墨者黑”。

13.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

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一、文学常识

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二、原文

  从小丘西

(1)行

(2)百二十步,隔篁(3)竹(4),闻水声,如鸣佩环(5),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6)清冽(7)。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8),为屿(9),为嵁(10),为岩。

青树翠蔓,蒙(11)络(12)摇(13)缀(14),参差(15)披拂。

  潭中鱼可(16)百许(17)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8)。

日光下澈(19),影布(20)石上,佁然(21)不动;俶尔(22)远逝,往来翕忽(23),似(24)与游者相乐(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