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1769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解题策略,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课前,大家已经自学了学习任务部分,请同学们拿出任务单,在小组内对学这部分内容。

一、自学课本80、81页,独立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用到了哪个关系式?

2、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3、东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二、说一说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填一填。

生对学。

师:

大家学会了吗?

下面,就来检查下大家的学习情况。

先找位同学在教室里走一走。

(一生走)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

走了多少米?

——路程

走了多长时间?

——时间

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速度

师:

谁能说一说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答: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师:

只要知道了其中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

看来大家的自学效果还真不错。

下面我们就借助这三个量,继续研究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

二、观看微视频,学习新知。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微视频,思考学习任务的1、2题。

播放微视频。

小组内交流视频中的内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1、说一说:

什么是相遇问题?

2、想一想:

视频中采用了哪两种方法求东、西两城的距离?

师: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想法。

小组汇报:

手势比划相遇问题,介绍视频中的方法。

师:

看来大家都明确了解题思路。

下面,就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部分。

三、合作探究。

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

甲车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100千米/时。

求东、西两地间的路程。

【温馨提示:

①借助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

②先独立解决,再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教师及时引导。

(画线段图的方法,解题思路)

练练手,及时巩固方法。

四、进阶练习。

师:

下面继续进阶练习。

生独立完成。

1、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车站相背而开,甲车每小时行驶10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97千米。

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个工程队从同一地点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铺设管道。

甲队每天铺设管道140米,乙队每天铺设管道150米。

5天后,两个工程队一共铺设管道多少米?

3、小军和小方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对而行,小军每分钟走75米,小方每分钟走70米,5分钟后两人还相距200米,小军和小方家相距多少米?

订正答案,分析与例题的不同及相通的地方。

五、总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

 

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除去了幼儿时期懵懂、幼稚和多动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三年来学校教育的熏陶,使他们逐步形成了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心理也逐步趋向稳定时期。

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敏锐触觉与能力跟以前相比也有质的飞跃。

在此基础上,随着生活阅历的提高,生活经验不断地沉淀,学生更善于把日常生活与数学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技能的学习也正逐步从照葫芦画瓢向创新发展,在不断地体现成功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地加强,他们拥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个人主义比较强,团结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相对较弱。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机,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养成自觉参与,乐于参与的良好习惯。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与同伴合作,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将让学生终身受益。

相遇问题其实学生早就接触过,但是一直没有系统的梳理,有时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术语,要结合教材提供的信息窗的情景,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意义和简便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数学是一门知识逻辑性、条理性很强的学科,“相遇问题”、“工程问题”等知识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思维呈跳跃式发展。

因此要多让学生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

效果分析

教学环节设计

目标指向

评测练习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课前交流自主学习部分

 

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98%的同学能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有2%的数量关系不太熟练。

 

探究新知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1、说一说:

什么是相遇问题?

2、想一想:

视频中采用了哪两种方法求东、西两城的距离?

绝大多数同学能用手比划相遇问题,说出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思路,但有一部分学生对解决相遇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在进行师生共同总结后进行巩固,效果良好。

合作探究:

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问题

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

甲车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100千米/时。

求东、西两地间的路程。

大部分学生能借助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独立解决,并在小组交流内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练练手

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6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

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进阶练习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练习中加入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任务单进阶练习

95%的同学能结合所学完成进阶练习,但还有5%的同学对于相背而行理解有些困难。

总结与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教师引导下90%左右的同学能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知识、情感等收获的进行表述。

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定位

《相遇问题》是六三制小学数学上四年级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以前学生就接触过,本单元是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意义和简便数位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学生在利用不同方法解决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二、不同教材版本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处理

这三个版本的的教材,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苏教版和人教版比较相似,但北师大版的略有不同:

人教版

苏教版

1.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行程问题及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成功体验。

1、理解速度、时间的路程的含义,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解题策略,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这三个版本的教学目标中都有理解相遇问题,但是苏教版的教材还要求学会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相遇问题的含义,也是他们共有目标。

但是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目标程度更深,要求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成功体验。

三、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取舍

1、教材注重创设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通过“物流中心”等情境,呈现速度、路程等信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2、放手让学生自主创建行程问题的模型。

教学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理解速度的意义,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3、注意教材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

速度×时间=路程。

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时,应将教材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特点,把本课题确定为两课时完成,本课时重点学习前三个点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解速度、时间的路程的含义,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解题策略,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

评测练习

姓名班级自我评价

合作探究:

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

甲车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100千米/时。

求东、西两地间的路程。

【温馨提示:

①借助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

②先独立解决,再小组交流。

练练手

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6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

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进阶练习

1、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车站相背而开,甲车每小时行驶10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97千米。

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个工程队从同一地点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铺设管道。

甲队每天铺设管道140米,乙队每天铺设管道150米。

5天后,两个工程队一共铺设管道多少米?

3、小军和小方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对而行,小军每分钟走75米,小方每分钟走70米,5分钟后两人还相距200米,小军和小方家相距多少米?

 

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学生每天学习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因为有些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的。

因此,在教学该课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交流课前的学习任务。

二、观看微视频,独立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说一说:

什么是相遇问题?

2、想一想:

视频中采用了哪两种方法求东、西两城的距离?

3、合作探究:

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

甲车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100千米/时。

求东、西两地间的路程。

小组汇报,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教师及时引导。

(画线段图的方法,解题思路)

练练手,巩固新知。

三、进阶练习

本节课,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

通过授课,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理解概念

两地、同时、相向、相遇是相遇问题的四要素,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这些概念既不利学生的理解,又使学生对应用题感到枯燥,缺乏兴趣。

因此我在本节课中创设了三种情境。

1、问题情境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起点。

本节课创设了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通过“物流中心”等情境,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引出相遇问题。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动机。

2、表演情境让两个学生表演“相向而行”其他同学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走路这一平常现象,引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概念,建立起概念的具体表象,为概括出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3、微视频演示让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有更深的理解,关键是要理解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的路程变化。

四个要素中,“相遇”既是重点概念又是难点内容,相遇是个动态的概念,是两物体所行路程不断增加,相对距离不断缩小的结果,由相遇引出两个要点:

1、相遇时两物体所用时间相同;2、相遇时两物所行路程和等于总路程。

这两点是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

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在演示中又蕴含着“速度和”的含义,为例题的解决作了铺垫。

在相遇问题的两种解题思路中,第二种解法较为简便,但理解相对较难些,学生也是通过课件的演示来更好地理解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的含义。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水平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求出了相遇的时间,并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用算术解答,什么情况下用方程解答比较简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了知识上的互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

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自我养成对待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的三大要素,也是在教学方法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

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决不示范。

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三、巧妙设计练习,培养学生创新。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位老师在设计练习时,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通过进阶练习,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一样的题型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还学生们一片蓝天,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自我调控的时间,学生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标分析

翟德凯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阶段目标)

(一)数的认识

5.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二)数的运算

5.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二、教材在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信息窗一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是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内容包括小数的读写,结合长度单位理解小数的含义,小数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虽然本单元内容在实际生活用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三年级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等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看出这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的特殊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借助直尺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三、《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特点,在上课之前,我系统的了解了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课的教学,我又了解了小学阶段有关小数的后续知识,也就是四年级下册关于小数的意义与性质的教学。

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借助米尺,想一想、分一分、指一指、说一说,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小数,通过具体的长度表示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2.学生准备:

复习长度单位与分数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