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1606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班级: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

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

2.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4.班集体:

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5.具体化目标法:

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

6.班规:

对学生教室行为的规定,是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包含了许多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引导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

比如:

上课时要发表意见,必须先举手等待老师同意后,才可发言。

7.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8.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9.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0.品德认识:

知——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1.品德情感:

情——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12.品德意志:

意——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13.品德行为:

行——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

品德培养中要做到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

1.重视系统理论的教育

2.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3.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和评价要坚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15.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3.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16.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1.爱护、尊重、信任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的做法。

1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

同时又要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来影响集体

3.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

18.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品德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按照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主动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

1.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

2.学校要和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和协调对学生的教育

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互相接替的教育者要做好衔接工作,保持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19.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

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

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

20.实践锻炼法:

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时间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21.情感陶冶法:

指教育者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

22.学习指导:

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并给予指导,以优化学习心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23.学习动力:

指引起、推动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

24.班级文化:

即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

25.班级制度文化:

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26.主题班会:

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

27.集体舆论:

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二、问答题

1.简述班级构建的原则

(一)有利于教育的原则这是组建班级的首要原则

在学校中,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组建,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目标一致的原则

被组建到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否则,即使班级建立起来了,它也是不稳定的、缺乏凝聚力的。

(三)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时期,班级的组建不仅要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而且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班级各个方面活动的开展,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2.简述班级管理的要素

管理者——班主任,班上每一个学生,任课教师

管理对象——班级生活的全部构成方面,包括:

全体班级成员(学生和相关教师)空间,时间,班级活动可利用的物质设施和资源(包括经费)

管理手段——班主任实施班组管理的各种措施

3.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一)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二)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三)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纽带和桥梁作用

1.班主任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

2.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

5.班集体的特征

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合理的规章制度,自觉的纪律;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有共同的活动;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6.班集体形成过程

(一)初建松散阶段(松散群体)

特点:

班级核心尚未形成;班级活动目标靠班主任拟定,班干部靠班主任临时指定和培养,组织管理工作主要靠班主任来抓。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深入了解学生,选拔积极分子,加强常规教育,对学生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开展促进团结,维护集体利益的活动。

(二)基本形成阶段(联合群体)

特点:

积极分子涌现,形成集体骨干,成为班级的领导核心。

班级机构也建立起来,集体舆论也逐步形成,集体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抓好领导核心的建立和培养,支持班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加强对班集体舆论的正确引导,按照培养目标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三)巩固发展阶段(集体)

特点:

集体成员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集体在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同时,也不断为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使个体在集体中找到自我实现的位置。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向集体提出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高班干部素质,扩大积极分子队伍;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班集体活动的质量,发展学生的个性。

7.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8.了解研究学生集体(个体)的内容

(一)对班集体的调查研究1.班集体的基本情况2.班集体的思想品德状况3.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4.全班学生的健康状况5.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

(二)对学生个体的调查研究1.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2.学生的学习情况3.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4.学生的成长经历5.学生生活小环境的具体情况

9.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①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带任何成见或偏见,不先入为主,不把主观推测与客观事实相混淆。

③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应通过各种渠道,在多种场合对学生进行观察,使获得的信息更真实④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真实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

10.了解与研究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性

1.研究对象是全班学生2.研究的是学生的各个方面3.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个人的情况,还要了解、研究学生之间、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二)经常性

1.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连贯性2.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持续性

(三)及时性

1.尽快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和分析

2.对掌握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

(四)联系性

1.将个别学生的情况放在学校以及班集体中加以研究和考察2.将学生放在他们的家庭中进行考察3.将外因影响的诸因素和内因(学生主体的思想和主观努力)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11.了解与研究学生过程中应克服的认知偏见有哪些?

(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班主任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

(二)晕轮效应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以偏概全,或因一个缺点弥盖了整个优点;或因一个优点弥盖了其他缺点。

(三)推理定势班主任没有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仅凭一般的经验、少量而不很可靠的信息和一些表面现象加以逻辑推理,造成判断错误。

(四)态度定势班主任在工作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头脑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会对学生形成不自觉的较为肯定的看法,并以此做出不同的结论。

12.班干部的选拔应注意的问题

1.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全员管理

2.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班干部轮换制

13.如何培养班干部

(一)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工作水平

1.让班干部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2.班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3.班干部的基本职责(这个要不要呢)

4.班干部工作的基本方法

5.如何处理好几种人际关系

6.如何处理当干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7.如何对待挫折

(二)放手大胆地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主任当好班干部的顾问和坚强后盾

(三)对班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

14.确定班级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激励性原则

3.中心性原则

4.渐进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15.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应注意的问题

1.计划的目的性

2.计划的整体性

3.计划的现实性

4.计划的具体性

5.计划的层次性

6.计划的灵活性

7.计划的群众性

16.班主任学期常规管理工作内容

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指导落实学生个人学期规划。

2.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做到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

3.完成班主任工作小结

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执行落实的情况和工作体会、经验及存在问题。

4.根据学校要求,组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精神文明标兵、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比。

17.班级日常管理的原则

1、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

2、整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

3、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4、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

18.班级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

(1)规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

(2)规则应该清晰明了;

(3)规则应该与教学目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人们的学习方法一致;

(4)规则要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致。

19.如何执行班规

1.对事不对人:

不论做任何事情,老师都要明白指出学生犯错的原因,并且告知学生了解老师是对事不对人,以免在学生心灵留上创伤。

2.预防重于治疗:

老师以身作则;让学生家长知道班规的内容;学生违反班规时,老师的态度要坚定且前后一致

3.注重合作而非命令:

20.优秀学生的特点及教育

1.优秀生的积极因素

(1)富有进取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爱憎分明的立场

(3)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

(4)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2.优秀生的不良因素

(1)优越感强

(2)高傲妒忌

(3)依赖性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

教育措施:

1.加强对优秀生的理想和人生观教育

2.高标准、严要求

3.对优秀生要一分为二,做到长善救失

4.根据优秀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

21.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

1.缺乏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弱

2.道德无知,是非模糊,法制观念淡薄

3.自卑、疑惧、重感情、讲义气

4.缺乏坚强的意志,自制力差

教育措施:

1.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2.热爱学生,以情动人

3.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4.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5.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教育优势

22.中等生的特点及教育

各方面的发展呈中等水平,但潜力较大;

满足现状、停滞不前;

沉默孤独、闭锁自封;

渴求进步、希望赞赏。

措施:

1.主动接近,热情关心

2.长善救失,鼓励进取

(1)发现有进步,就“推”一把

(2)发现向后滑,就及时“拉”一把

3.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23.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1.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2.人体器官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

3.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

24.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教育

1.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

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卫生保健知识

心理教育: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性别心理差异

心理健康与卫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学习心理的优化

改善人际关系指导

优良性格的培养

25.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1.正确认识的原则

2.预防为主的原则

3.正面疏导原则

4.适时适度原则

5.导向性原则

6.综合教育原则

7.齐抓共管原则

26.青春期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题讲座

2.进行个别谈话

3.保持书信交流

4.推荐有益读物

5.争取家长配合

27.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区别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分辨善与恶的尺度,它是随着社会和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基础的改变而改变。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人们思想观点、政治主张、道德标准的个人特征和倾向。

2.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个别人的品德有无为转移。

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在。

3.道德是哲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联系:

1.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2.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8.品德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任何一种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都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不断地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由不适应到相对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可不要)知——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情——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行——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关系:

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它是伴随着品德认识产生并发展的,也是品德认识的表现形式。

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品德行为是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也影响着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和品德意志的发展。

29.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v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其各构成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v组成思想品德的各要素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v知是情、意形成发展的必要重要条件,是行的先导。

v情是知在内部升华为信(信念),在外部转化为行的蹭环节,也是产生动机和需要的基础,是一种内部的驱动力。

v行不仅受知、情、意的支配,同时影响着知、情、意,并影响着信念的形成。

(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

v1.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

v2.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习

(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v1.社会向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学生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

v2.学生品德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

(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v1.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

v2.自我教育能力是品德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30.德育内容有哪些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31.德育(品德培养)原则的涵义及其基本要求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v品德培养中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从现实出发,按方针政策教育学生。

v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v2.把学校德育置于社会大背景中,努力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世界

v3.关注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内存需要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

v品德培养中要做到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

v1.重视系统理论的教育

v2.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v3.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和评价要坚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三)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v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v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v2.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v3.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v品德培养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

v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v1.爱护、尊重、信任

v2.严格要求学生

v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的做法

(五)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

v品德培养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v1.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v2.创造情景,启发思考,及时诱导,给品德品德中的积极因素的发展以扶持和助力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v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

同时又要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v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

v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来影响集体

v3.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

(七)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

v在学生品德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按照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主动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

v1.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

v2.学校要和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和协调对学生的教育

v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v3.互相接替的教育者要做好衔接工作,保持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32.德育(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v

(一)品德培养的途径

v1.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

v

(1)思想政治课

v

(2)各科教学

v2.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

v

(1)班主任工作

v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v(3)课外和校外活动

v(4)劳动和社会实践

v(5)家庭教育

v(6)社会教育

v3.潜在途径(隐性课程)--教师人格、校园文化

v1.我国常用的方法

v

(1)说服教育

v

(2)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v(3)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时间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v(4)情感陶冶是指教育者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

v(5)品德评价法,即依据学生守则、中学德育大纲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作出评判,以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巩固,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v(6)心理咨询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v(7)生活指导法是就人生的整个生活领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具体引导和帮助,使其获得尽可能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2.国外常用的方法

v

(1)价值辨认法

v

(2)体验法

33.说服教育及特点

v说服教育

v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

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

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

34.品德培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v1.依据品德培养的目标

v2.依据品德培养的内容

v3.依据品德培养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35.学习指导的内容

v1.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v预习、听课、复习、作业

v2.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

v3.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

v4.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

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