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0677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docx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docx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作者:

————————————————————————————————日期:

 

辨析题

绪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这一说法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第一章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

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

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

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

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

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

此观点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不利的。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通过辩证否定,事物向前发展。

又由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的,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有价值的成份,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时,新旧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继承性的联系,辩证否定又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

因此,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

4、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辨析)

错误。

以上谚语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事物变化中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小善小恶是在进行量变,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运待续下去,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而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5、静止就是不动(辨析)

错误。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的静止,,静止是相对而言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第二章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

该观点是错误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

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以完全被认识的。

答: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世界是无限的和发展的,而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但不能因此否定世界的可知性,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

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识的。

3、“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答:

此看法是错误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

真理没有阶级性,但是认识和运用真理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或选择。

第三章

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如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能解决社会公正等社会问题。

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否认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答:

此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并不否认个人意志及其活动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不论是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消极的阻碍作用,而是强调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4、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辨析)

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用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科学性为前提的,认为真理这所以有用,就是它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而衫主义离开真理的客观性、科学性,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个人利益,自己需要的有用性凌驾于真理的客观性之上,进而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真理观,是错误的。

第四章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答:

该命题错误。

因为,尽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但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有当劳动产品用于交换时,劳动产品才成为商品,其中所付出的劳动才形成为价值。

劳动产品直接用于劳动者个人消费,或无偿供别人使用,就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属性。

2、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答:

观点错误。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

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并不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3、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辨析)

4、错误。

在历史的进程中,杰出人物对一定的历史事件具有领导的组织的作用,但是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五章

1、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答:

该观点错误。

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价格的自由波动,导致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这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因为,从全社会来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2、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答:

该观点错误。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过程。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他们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他们还可以通过经济全球化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他们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

1、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答: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

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

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

治权的可能性。

2、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答:

此观点正确。

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而且,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

所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

3、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辨析)错误。

无产阶级的革命有暴力和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这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在资产阶级占有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它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

在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下,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必须经过暴力革命。

 

第七章

 

1、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答:

此观点正确。

与自然规律一样,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符合社会规律的事物必然要得到实现。

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已被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它必将被更为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

因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合规律的。

同时,社会规律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作用的,而人们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因而社会规律的实现和发挥作用又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说来,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因此,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答:

此观点正确。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所决定的。

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另外,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当然,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七、辨析题

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

(1)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2)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在这个前提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其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已内含着杰出人物的作用,杰出人物只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才能对历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5.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6.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1)此说法是错误的。

(2)实践出真知,是指知识的总体而言,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就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来说,有两个:

一个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间接经验,即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

事实上,每个人的知识多数是间接经验的东西,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如果贬低书本知识,拒绝学习前人、别人的东西,这是对实践是认识来源原理的简单化、甚至是歪曲的理解。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尊重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7.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的“劳动所得”。

1、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掩盖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所创造价值中的很小一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4、现实生活中,在现象上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引起的。

第一,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交换一样,买者支付一定量货币,卖者交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劳动的能力。

由于劳动能力潜藏于人体,只能在劳动过程中体现,所以,人们直观见到的是工人的劳动。

这样,工人出卖的好像是劳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格了。

第二,工人往往是在劳动之后才得到工资,也给人一种假象,认为工资就是工人出卖劳动所取得的报酬。

第三,工人劳动时间越长或劳动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多,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

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感情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

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

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理解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该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

“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

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0.“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而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使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

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往往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导致机械决定论。

世界上没有不引起结果的现象,也没有无原因的现象,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

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在此意义上,又会导致非决定论。

11.“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

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和产生信。

这种说法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

真理具有普遍性。

这种观点宣传信、诚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否则,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检验性,把人们看不见、感觉不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归结为他们的“不信”、“不诚”,这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卑劣手法。

12.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正确。

(1)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

人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

(2)在实践中,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这是其他动物多不及的,是人所特有的。

(3)所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

1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14.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错误。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表面上看,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而实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该命题抹杀了国家的本质特征,因而是错误的。

15.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1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7.时势造英雄。

正确。

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

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8.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复杂过程中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是不结果实的。

19.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

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20、“扬弃”就是抛弃。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

(2)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绝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是“扬弃”。

(3)把“扬弃”理解为抛弃,是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1、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地直线上升的。

错误。

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但是,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都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

在历史运动的长河中,绝对直线式的前进是

不存在的。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把社会进步的总趋势同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等同起来,因而是不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