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0581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docx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docx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最近,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组织城建口委员到吉林省四平市考察了社区建设,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四平市城市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1万,75个社区居委会。

近年来,四平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考察组一行到四平市长征、东兴社区和社区指导中心参观,十分感慨。

总结四平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大家感受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施建设,一蹴而就

  四平社区办公用房每个社区都有一栋,此外还有3栋市级和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以及一栋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79栋小楼,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风格,成为老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走进四平市社区,让人耳目一新,社区办公用房格外醒目,社区健身房、阅览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

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高标准的社区用房是四平市人民在80天的时间里统一建造完成的,人们纷纷将这种建设速度称为“四平速度”。

 

  过去,四平居委会用房十分落后,市委、市政府以设施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突破口,超常规运作,各部门积极配合,造就了“四平速度”。

四平建筑设计院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免费设计出全部图纸。

四平市委、市政府还通过“七个一部分”的做法将各种力量整合到一起,举全市之力打造精品工程。

市财政解决一部分;驻区单位赞助一部分,有实力的“单位型”社区由单位自建社区用房;开发商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的,无偿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的社区用房;民政部“星光计划”项目与社区共建,投入一部分资金;社区建设涉及的各项建设行政费用一律免收;工程队贡献一部分;电业部门无偿改建线路并提供电力设施,供热、供水单位免费为社区用房接水、接气,电信部门无偿提供话机并免费安装。

通过这个办法,四平市解决了近4000万元的建设资金。

正是靠着这种一流速度,超常规运作,才造就了四平人美丽的社区家园。

 

    二、社区功能,日臻完善

  四平市是一个有51万人口的中等工业城市,过去居委会的主要工作也就是给人开个介绍信、调解个纠纷。

2000年,四平市相继完成了旧城改造、道路建设、绿化美化和小区整治,市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是四平市委、市政府越来越感到:

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难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许多工作都要依托社区来完成,原有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000年8月,四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全面展开。

分别建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并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近几年,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四平市委、市政府根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和作用,结合当地实际,将社区功能重新定位。

在建设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搭建了城市基层管理、居民服务和民政工作三个平台。

在城市基层管理平台上,社区环境、治安、教育等工作有序展开。

特别是治安工作效果突出,每个社区配备了2名以上民警;在居民服务的平台上,各个社区广泛开展了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社会救助,面向下岗职工开展再就业服务;在民政工作平台上,低保、老龄、捐赠、优抚、民间组织、福利彩票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民政这项以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为主的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百姓。

    三、组织建设,特点突出

    居委会是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四平市居民委员会干部的选举很有特点:

一是打破地域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允许非本社区居民报名竞选;二是强调对竞聘者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审查,采取面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报名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测试,然后深入到其所在单位或居委会做进一步了解,再确定候选人;三是依照严格的选举程序进行民主选举。

候选人在居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竞选演说,再按照差额、无记名投票的原则,由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委员。

通过公开招聘、依法选举,75个社区产生230名社区居委会干部,使社区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从50多岁下降到37岁,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3%,党员占50%。

在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后,成立了党支部,健全了社区各类协会。

为使社区干部尽快进入角色,市区两级多次举行社区干部培训班,培训社区知识、社区党建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

通过培训提高了居委会干部的能力。

到四平市社区考察,社区干部良好的精神面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平市平均每个社区2220户,6340人,而社区居委会干部只有三人。

几年来,居委会工作越来越多,救助保障、医疗保健、治安防范、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无所不包。

而居委会干部的报酬只享受政府发给的生活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工资最低标准线,每月只有400到450元。

我们与居委会干部探讨报酬问题,他们却说:

虽然忙,但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有一种成就感,心情舒畅,这就足够了。

    四、社区活动,丰富多彩

    社区的办公用房有了,服务设施有了,怎样发挥它们的功效,四平市采取“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区民间组织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志愿队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各项活动。

如,长征社区配有党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星光老年之家、信息服务网络、居民学校和室外活动广场。

可别小看这“三室三站一家一网一校一场”,它涵盖了社区生活的全部内容,居民的基本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居民自发组织了合唱团、演出队等社团组织,定期排练演出,社区活动有声有色。

考察中,我们走进社区,丝竹声不绝于耳,医疗咨询人来人往,健身场地热闹非凡,不得不感叹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社区活动的丰富。

    五、居民自治,经营社区

四平市树立了按居民自治和市场规律经营社区的新观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常态运行机制。

各社区开展的居民评议保证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例如社区警务室民警的居民满意率达不到60%就地下岗,社区医务人员被认为不能为社区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可以建议撤换等等。

《四平市社区建设暂行办法》还规定,在小区整治中新建改建的120余处、12000平方米小区用房和所有的自行车棚全部无偿交给社区管理经营;对社区开办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免收各类管理费;社区用电、用水和使用天然气、电话、网络等费用,享受居民用户价格等等。

此外,四平市还首开福利彩票进社区的先河,全市75个社区建立福利彩票销售网点340个,平均每个社区4.5个。

各社区销售网点享受3%发行费和11.5%福利金的优惠政策,社区建设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支撑点。

通过社区建设构筑的三个平台和社区经营的良性循环,标志着四平市初步实现了对城市基层民政工作的整合,形成综合性、多功能、一体化的基层民政服务机制。

一个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

 

    考察中,政协委员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讨论,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主要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日益明显,这对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日益迫切。

加强社区工作的领导,引导社区建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完善社区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县社区管理起步晚,居民区建设遗留问题多,社区建设难度大。

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让社区的概念被各部门和居民广泛接受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推进社区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扩大基层民主,改革现行管理体制的需要。

要加强引导和宣传,提高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社区建设的大环境。

二、积极协调,搞好社区共建

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是社区工作得以开展的载体和依赖。

只有建设好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才能更好地培育社区意识,建设社区组织,增强社区队伍,搞好社区活动;只有做好社区各项工作,才能联系群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丰富群众生活,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进一步加快社区工作和服务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如何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四平市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超常规运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造就了“四平速度”;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推动了社区各项活动的开展。

社区建设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动社区内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等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发挥社会优势,整合社区资源,形成上下各方合力共建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趋势,完善社区功能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方位转变,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各界人士以及普通百姓关心的话题。

未来城市社区发展趋势,总体目标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的稳定。

要适应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的新型社区。

四、积极引导、丰富文化活动

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全县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离新形势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

要积极引导,及时发现、培育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要发挥居委会的作用,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积极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2005年9月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6月8日至10日,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组织各区县(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及市委市政府驻新农村示范村工作组组长、村支书赴江西赣州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

考察团实地考察了赣县山田村、枧田村、石院村,兴国县文院村、长迳村,大家一致认为,赣州市以超前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4年9月,江西省委、省政府适应新形势要求,决定在赣州市先走一步,用5年的时间在广大农村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新农村建设活动,力争经过努力,逐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赣州市兴国县的1532个村庄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占应编制数的45%,今年可全面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全面开展了“三清三改”活动,全县3441个自然村均建立了“三清三改”公约和理事会监督执行、定期检查评比的工作长效机制;拆除无人居住的“空心房”6.9万平方米,拆除废弃牛栏猪圈、厕所7000多间;建成了225个示范点,占村庄总数的7%,今年又在实施389个示范点建设,示范点81.6%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安全饮用水、90%的农户硬化了进户道。

全市农村共清理垃圾3万多吨、污泥4.5万吨,拆除牛栏、猪圈、茅厕5.76万处;完成6718个村庄的改水、改厕6.7万多座,硬化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也受到了上级的关心和重视。

《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先后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对赣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国务院研究室叶兴庆等领导先后率团对赣州新农村建设考察调研,充分肯定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实践”,并用“起步早、目标明、措施实、初见效”十二个字来归纳对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印象。

  二、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2004年9月14日,赣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各地广泛动员,精心部署,充分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宣传画、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各级宣传部门采取歌谣、韵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的氛围。

同时,及时报道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在全省及至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

考察中,随处可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标语、口号。

  

(二)规划先行,把新农村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赣州市委、市政府强调,要搞好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

在编制规划时,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原则。

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水、电、路配套,社区活动中心配套,房屋设计配套;推广“一片耕地、一座水库、一片山林、一处村庄”的生态发展模式。

各级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要求,严格规划管理。

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

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

为确保村镇规划的编制和落实到位,市县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并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大多数乡镇成立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配备了专门的村镇规划管理员。

  (三)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各乡镇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

二是捆绑使用各种专项资金。

整合老区建设扶贫、交通、农业以及果业、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向“三清三改”、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倾斜。

三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

规划部门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规划时,只收规划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费用由县(市、区)、乡镇规划统筹安排;交通公路部门为通村公路建设进行勘察设计时,只收成本费;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费减半收取;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乱收建房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

四是落实扶持政策。

对路面宽3.5米、4.5米、6米及以上的水泥路,按不同标准给予水泥等实物补助;争取了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的,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

市、县财政足额安排建制镇自来水厂建设配套补助资金。

  (四)上下联动,充分凝聚各方合力。

一是整合领导力量。

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小组,职能部门的涉农工作都围绕新农村建设来开展。

特别是直接负责规划、改水、改路、改厕工作的相关职能部门,有2/3以上的人员常驻乡村一线,为村镇规划、“三改”等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建立健全了正副组长督查制、专项督查制、现场调度制等三项督查机制,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二是整合工作力量。

市县领导既要负责督促指导所挂点县乡的新农村建设,又要具体帮扶指导抓好一个示范点建设;市县相关单位分别帮扶指导抓好一个示范点建设;各乡镇同时抓好党委书记示范点、乡镇长示范点、圩镇示范点和一个空心村改造示范点共四个示范点建设。

该市还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创造性地实施了拟提拔重用干部离岗锻炼考察、专抓新农村建设制度。

三是整合资金力量。

在不改变项目资金使用渠道的前提下将涉农专项资金整合使用,重点用于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建一个示范点,综合改善一个示范点的生产生活条件,由点扩面,逐步推进。

四是整合群众力量。

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农村理事会和农村“五老”的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同时,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江西省赣州市等地新农村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一是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

通过实地观摩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建设新农村重大意义的认识,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开阔。

二是学习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我市和赣州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其经验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三是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赣州的做法与经验可看、可信、可学,在某些方面,我们甚至更有优势,完全可能也完全应该做得更好。

具体来说,结合我市实际,扎实稳步地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自主建设,始终突出群众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起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

首先,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兴奋点。

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推出一些符合群众口味的宣传节目、宣传口号。

要积极倡导文明理念,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清洁家庭”评比等活动,着力倡导文明新风,发动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环境保护等活动。

第二,要制定奖惩措施,在政策激励上找准关节点。

对新农村示范村实行自主申报、动态管理,对依赖性强、群众积极性不高、工作难以推动的,及时进行调整,并补充增加、优先建设真正有积极性的示范点。

同时,借鉴韩国新乡村运动和赣州市“实物补助”的办法,向农户兑现奖励和补助。

实践证明,这一办法较好地起到了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赣州所有“三改”补助金额仅为实际造价的30%,财政投入只有6300万元,却吸引农民自己投入了3.1亿元。

第三,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结合的联结点。

一是要引导各地建立群众公认、威信高、活力强、敢干事、能干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

“理事会”可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自行组织开展工作,发挥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联结村级组织和农民的纽带和桥梁。

二是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就规划的执行、环境卫生的保护、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等方面,要根据实际制定详细具体的《村规民约》,明确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并由村民互相监督,共同执行。

三是要落实建设管理主体。

对项目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交由村委会或理事会负责;对公共卫生,实行分户分段包干,采取类似“门前三包”的措施,交由农户负责,定期检查评比;对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以及公共场所保洁所需资金,可采取受益农户凑一点、社会捐一点、集体补一点、奖励资金筹一点的办法解决,确保新农村建设管理主体落到实处。

  

(二)要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

新农村建设内容繁杂,不可能一开始就全面铺开,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按照典型示范、科学切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分步推进。

在新农村建设的范围上,要从示范村建设开始,逐步扩大试点示范面,对那些群众基础较好,有强烈愿望的村,每年确定一定的指标,纳入试点示范的范围,用5—10年时间,使新农村建设的点覆盖到全市。

在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选择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三清三改”起步。

  (三)要坚持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农村经济。

回良玉副总理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中心,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国家粮食安全是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产业化建设。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我市应立足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搞好产品系列开发,使优势产业尽快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技术推广体系,构筑农业信息平台,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乡,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

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要坚持以加大投入为保障,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基础建设工程,需要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

全市上下都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在全面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采取多种措施,整合各类资源,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形成发展合力。

一是要整合资金。

市、县、乡各级都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同时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包括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能源清洁工程、改厕等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的项目建设。

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

二是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各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工作职能,制定扶持措施,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规费予以减免。

要以县为单位制定具体的扶持标准,扶持标准要公开、公平、向社会公示。

国家、省、市的各项补助资金要及时足额配套到位。

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类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要在村民自愿基础上,采取集体投入与引导群众投入的方式,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使兴办的项目与新农村规划的项目相配套。

要开展“家乡人、家乡情、办家乡事”的活动,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四是加强对建设资金投入的监管。

对各级政府、部门及群众投入的建设资金,要专款专用,严防截留挪用,对资金的用途要做好监督、审计工作,使其真正用于项目建设。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一周多的时间以来,认真学习了中央、国务院《关于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