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第13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0381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第13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第13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第13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第13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第13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第13讲.docx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第13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第13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第13讲.docx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第13讲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爆发(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并日益加深时期,是中国近代化起步并日益发展时期。

政治上:

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清朝中央机构日益半殖民地化,并开展新政、预备立宪和教育改革等自保活动。

农民阶级先后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沉重打击。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失败后,民主革命日益成为救国的重要选项。

经济上:

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了初步发展。

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上:

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改良思想、三民主义相继产生。

社会生活上: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13讲 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②清朝政治腐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

(1)爆发:

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大: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

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2)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美国、法国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4.影响

(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2)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

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时间

1858年

1860年

内容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教材补缺

 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转变

1.“朝贡体系”

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

2.过程

(1)丰岛海战:

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2)平壤战役:

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

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

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

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战争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①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洋务运动破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之中;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2)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占领台湾,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日本很快跻身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

(3)对朝鲜的影响:

清政府战败后,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并逐渐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4)对远东政局的影响:

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形成了英、俄、日争夺中国的新格局。

四、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1)爆发:

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3.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五、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反割台斗争

(1)原因:

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

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结果:

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

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2.义和团反帝运动

(1)原因: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

①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

②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③清政府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3)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

(4)意义

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

特别提示

 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1)扶清:

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

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

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1.领事裁判权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

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

2.租界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居留和经商”的地区。

在该地区,该资本主义国家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因此,租界也被称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针对练1

 (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8)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该局具有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共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

这表明,近代中国的“租界”(  )

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

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中国

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由此得出答案为D。

A项说法错误,排除。

B项缺乏材料依据。

“租界”并不是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中国,而是西方列强利用“租界”进行侵华,排除C项。

3.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以条约为根据,一般是相互的。

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把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社会思想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1)从目的看,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法、俄、美等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天津、北京。

(3)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家国情怀——鸦片战争中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

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考点二 甲午中日战争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主权部分丧失,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断发展,不能理解为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

两者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要素。

2.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

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

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角度

表现

列强侵华特征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针对练2

 (2018·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试二,10)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

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

这主要在于甲午战争(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C.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解析 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应是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都始于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故B、C项错误;对比材料中“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反映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材料一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要求:

从材料中找出推动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因素。

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外部市场;英国人对对华贸易的扩展有限而感到失望;英国希望通过“修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材料二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要求:

分析材料,找出威海卫之战中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材料 西方人在封建主义中国筑成几个资本主义的界地,由此也打开了若干窗口,使中国人得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先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如容闳、洪仁玕、王韬、康有为等,正是首先从香港和租界里获得传统以外世界的第一个直观印象。

……由直观而生羡慕,由羡慕而生比较,由比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

香港和租界里的资本主义,曾给封建制度下的众生以观摩、诱发。

与憎恶夷场的情感一样,这也是事实。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西方列强侵略的动机与客观后果的关系

角度2

西方列强侵略的消极影响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角度3

西方列强侵略的“积极”客观后果

答案 角度1: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并不一致。

角度3:

西方列强的侵略激发了中国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

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材料中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征论证说明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西方国家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

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均是在这样的国际法指导下,把西方列强的特权强加于中国,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独立。

但这一时期的国际法也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对中国而言,也起到了促进外交制度和外交理念的近代化的作用;后来也被用作与西方列强谈判与争取权利的依据,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年

卷Ⅰ,28 甲午战争时期的外交战

卷Ⅱ,28 晚清外交理念的变化

2016年

卷Ⅰ,29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2018·课标全国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解析 C对:

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

A错:

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

B错:

日本想利用舆论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D错: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的策略或态度,没有反映出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技巧点拨] 本题没有考查甲午战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等考生熟知的内容,而是另辟蹊径借用甲午战争考查了近代外交的理念,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2.(2018·课标全国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 D

解析 D对:

材料中“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中国受到了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

A错:

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帮助。

B错:

从材料可知,琉球国仍向清政府纳贡,这说明传统朝贡体系仍然存在。

C错:

材料只是地方官员向皇帝提出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3.(2016·课标全国Ⅰ,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C。

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排除A;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B;西方列强对中日之间的冲突持观望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D。

4.(2013·课标全国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

故C项符合题意。

5.(2017·海南高考,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

A.日本B.美国

C.德国D.英国

答案 D

解析 “洋行”是商品输出的表现,甲午战前,对华商品输出比重最大的国家是英国,故D正确。

1.(2019·日照高三模拟)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

“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恃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

这表明卢坤(  )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

‘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恃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中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了相应的防范心理,故D项正确。

2.阅读下面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与上图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1842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显著增加,故B项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