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0299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一年级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

A.源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B.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C.反映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明清时期,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多去开垦“瘠卤沙冈”,“陡绝之地”的耕地,而不是致力于去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以增加已有耕地的产量。

因此,不存在由于引进新品种而增加土地,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与开垦“边际之地”无关,所以B项错误;大量土地的开垦正是说明人口增加导致粮食不足,体现出人地矛盾的尖锐,所以C项正确;确实会导致水土流失,但是在精耕细作之下,影响不大,所以D项错误。

点睛: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自给自足的特征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因此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开荒一条路,因此大量“边际之地”的出现正是反映出人地矛盾的尖锐。

2.麻曾经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这是由于

A.政府控制手工业的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冲击

C.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D.资本主义萌芽使丝织业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从而使麻的地位下降,故C项正确;B项与明代的时间不符,排除;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宋代棉花传入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以及棉织品的优点,使棉布逐步替代麻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来源。

3.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上述材料说明

A.明清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B.明清江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手工业发展促进市镇发展D.工商业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

从材料可知,清代盛泽镇因绫绸业的发展而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

分析选项,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江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没有问题,但是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因此B项错误;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手工业发展促进盛泽镇从荒村而发展为第一镇,所以C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

4.中国历代名商巨贾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彰显出高超的经商智慧,逐步形成独特的经商理论和技巧,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预测把握市场,用人所长,掌握时机的是

A.贫而无谄,富而无骄B.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C.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D.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要求能够“体现预测把握市场,用人所长,掌握时机”,A项中“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说的是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奢。

不合题意,错误;B项“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意思是趁价格上涨时,要把货物像倒掉粪土那样赶快卖出去;趁价格下跌时,要把货物像求取珠玉那样赶快收进来。

强调商测,捕捉时机,贱买贵卖,取得经济效益。

与题意相符,故正确;C项“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说的是不禁止商业活动会导致国家贫困而人民奢侈,与题意不符,错误;D项“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指的是放松对茶盐的禁令并减少商税。

与题意不符,错误。

5.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径浜英语。

如下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

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英语

洋泾浜英语

词意

Sandwich

三明治

夹肉面包

Motorcar

摩托车

汽车

Telephone

德律风

电话

Cartoon

卡通片

动画片

Commission

康密兴

佣金

 

A.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B.工业革命成果惠及中国

C.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D.西学东渐成为生活主流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买办商人群体使用及表格内容可以得出“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所以A项正确;从材料内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B项错误;而C项中从材料中并未体现,故错误;有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但是不能说西学东渐成为生活主流,故D项错误。

点睛:

语言的沟通翻译本就离不开经济交往,正确的翻译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所以选择A项没有问题。

6.下面是近代中国部分商办铁路公司及其修筑铁路统计表。

该材料可佐证

时间

名称

线路

1903年夏

滇蜀铁路总公司

昆明―泸州

1903年夏

安徽铁路总公司

芜湖―南京

1903年

山西同蒲铁路公司

大同―太原―蒲州

1906年

四川川汉铁路有限公司

宜昌―重庆―成都

1907年

黑龙江齐昂铁路总公司

齐齐哈尔―昂昂溪

1907年

河南洛潼铁路公司

洛阳―潼关

 

A.中国铁路运营以商办为主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民主化进程推动交通发展D.东部地区交通现代化更快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商办铁路较多,说明民间投资环境和渠道放宽,故答案为B项。

从表格中的线路看,不能得出以商办运营为主,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反映交通发展与民主进程的关系,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7.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

“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传统婚姻观发生变化B.中国深受西方文明影响

C.南京国民政府重视法治建设D.国人婚姻法律意识淡薄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29年《大公报》的广告,材料中的《离婚法论》的广告属于民事内容,可以看出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传统婚姻观念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中国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在此过于绝对,因此B项错误;这只是一部书,并未提到南京国民政府修改法律,重视法治建设。

因此C项错误。

点睛:

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下《离婚法论》打广告正是说明了中国传统婚姻观开始发生变化。

人们不再强调三从四德等传统思想,而更关注用法律来维护权利。

8.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

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这些奖励政策

A.体现北洋政府致力于宪政治国B.有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

C.推动近代工农业布局的调整D.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北洋军阀政府通过颁布法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宪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14年,而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故D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工农业布局的调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颁布《植棉制糖牧羊奖厉条例》”得出主张农业多种经营,根据“《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

”并且严格限制砍伐,得出注重环境保护,故B项正确。

9.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两),其变化说明

A.战争对瑞蚨祥公司发展产生双重作用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该分公司发展

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该公司业务下滑

【答案】A

【解析】根据试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期间随着西方列强的暂时退出,公司销售增长;而到抗战爆发后公司销售大减。

体现出战争对发展的双重作用,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的时间在1936年,而此时该公司销售额已经走下坡路,所以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另中国经济在19世纪中后期已经被卷入,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所以C项错误;从图中无法得出得出业务下滑的原因是经营管理不善的结论,所以D项错误。

10.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市场经济理论已经形成B.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

C.对苏联模式做了有效反思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可以分析出经济学家肯定了市场经济的作用,引发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

应为对苏联模式做了有效反思。

所以C项正确;1957年时中国依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理论未形成,A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看出左倾错误阻滞探索进程,B项错误;材料是对计划经济的反思,所以D项错误。

1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调整了外贸方针,制定了扩大对港澳出口、打响港澳市场争夺战的方针。

这一方针

A.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B.体现新中国经济政策灵活

C.预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D.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奠基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调整了外贸方针,制定了扩大对港澳出口、打响港澳市场争夺战的方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方针改变我国单纯依靠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方针,体现出新中国经济政策的灵活。

所以B项正确;改革开放的时间在1978年,因此A项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间在1952年,属于50年代初。

因此C项错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开始的时间是1953年,不属于50年代中期,因此D项错误。

1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这一政策当时

A.推动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B.使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C.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D.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政策为改革开放后颁布的《土地管理法》。

A项推动苏俄向社会主义过的的是新经济政策,因此A项错误;土地所有权仍是公有制,所以没有变化,B项错误;通过改革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以调动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所以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规模化经营的结论,所以D项错误。

13.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如下图所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地区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B.东南沿海地区靠近港澳台,发展经济快

C.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D.国家政策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故D项正确;A项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村劳动力属于推力,不是拉力,所以错误;C项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就谈不上东南沿海的地理优势,所以C项决定B项,故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4.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

材料说明了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B.茶叶成为世界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C.西方国家打开中国市场D.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D

【解析】材料并未说明茶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地位,因此不能直接说明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排除A项;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才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茶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B项。

通过英法荷、西北欧、美洲等地的茶叶都是通过东印度公司,可知特权贸易公司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15.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扩张”为主题,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

它们是

A.荷兰、英国、法国B.葡萄牙、荷兰、法国

C.西班牙、荷兰、英国D.西班牙、俄国、英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随即展开殖民争夺的西欧国家是英法荷三国。

英国和法国分别在北美、非洲、印度、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殖民地,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同荷兰商人展开激烈竞争,三国之间冲突频繁,斗争愈演愈烈。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三次战争;18世纪英法发生七年战争。

故选A。

根据分析,BCD均不符合题意。

点睛:

航路开辟后,主导新航路开辟的国家就进行了殖民扩张活动,最早的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但是这两个国家在17世纪前衰落了下去。

17世纪为荷兰掌握了海上航行的霸权,18世纪后英国战胜法国掌握了殖民的霸主。

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大量的财富运进欧洲,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1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他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B.突显出大国历史

C.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D.坚持客观的立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全球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

故选B。

点睛:

全球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理念,这种史观已被我国学术界所认可。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这种史观也得到了充分阐发和体现,在高考试题中更是频频显现。

如何理解并运用这种史观评价历史事物、进行科学有效地备考,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7.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

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

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

这些条例和组织的出现主要源于

A.城市化进程加快B.英国代议制不完善

C.大工厂制的冲击D.工业革命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涉及医疗、大气和商品安全问题,反映出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故D项正确;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城市化,但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并不是卫生条例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A项错误;英国英国代议制不完善与出现卫生条例无关,故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改善了英国形象,也与环境问题的出现无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

点睛:

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8.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并向西欧提供了大量贷款。

但1948年以后,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转向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它们提供长期开发资金。

推动这一转变的因素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B.适应美国经济扩张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D.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成立的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二战后美国推行经济霸权的工具。

因此在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之后,世界银行的重点转向同样是为了适应美国的经济扩张,故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平衡国际汇率,与世界银行的贷款关系不大,因此A项错误;C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主的国际经济组织,错误;关贸总协定是关于国际贸易和关税问题的协定,与世界银行无关,所以D项错误。

19.某荷兰人曾说:

“我打开随身带着的盒子,里面有各种欧洲不同国家的钱币,每晚都要整理一下,因为一天就可能要用好几种,这是当时的习惯。

”这反映出

A.欧洲经济独立的必要性B.欧盟成立的必然性

C.荷兰加入WTO的必要性D.欧元启动的必然性

【答案】D

..................

20.有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推动世界经济整体发展B.推动新经济的形成

C.对发展中国家是双刃剑D.加速世界贫富分化

【答案】D

【解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但没有反映出与材料“M型”社会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M型”社会没有体现出经济全球化推动新经济的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故C项错误;“M型”社会中两端很高,中间很低,意在展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贫困鸿沟不断加深,故D项正确

21.1936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干预经济恢复政府的权威B.新政促进美国社会政治力量的变化

C.工会法提升劳工阶层参政意识D.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下层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解决低收入者的生活问题,获得他们的支持。

归纳可知新政促进美国社会政治力量的变化,因此B项正确;恢复政府权威,与选举中投票格局变化没有关系,所以A项错误;工会法并不会提高劳工的参政意识,所以C项错误;社会保障体系并不会提高社会下层的地位,所以D项错误。

22.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A.理论坚持反对政府干预B.经济滞胀促使

A.理论复苏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D.B.理论扼杀经济发展活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A理论为自由主义思想,B理论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据此可以判断A理论反对政府的过度干预,所以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滞涨预示着凯恩斯主义失灵,促使自由主义理论重新复苏,所以B项正确;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在解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可以缓解危机,增强经济活力。

所以D项错误。

23.从1923年到1929年,在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中,联共(布)党员比例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从60.3%下降到31.4%,文盲和少识字者则从0.1%提高到7.2%。

这反映出该时期苏联

A.民主集中制遭破坏B.新经济政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教育发展受到阻碍D.政治民主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中联共(布)党员比例大幅提升,而受教育水平在下降。

说明教育并未紧随社会发展变化,因此C项正确;由此并不能看出民主集中制遭破坏,所以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工业化开始的时候就逐步退出了,所以B项错误;经济发展与民主化进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D项错误;

24.有学者认为,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下列属于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措施的是

A.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B.允许外国资本家办厂

C.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D.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之一,因此A项正确;允许外国资本家办厂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项错误;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D项错误。

第Ⅱ卷(综合题共52分)

二、综合题(第25题25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向老幼、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按时赈济日常生活用品,在两汉时期的已成为常制。

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几乎每个皇帝都多次下诏“赐高年帛”、“赐高年米”、赐“个鳏寡孤独帛,贫穷者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疮、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粟”。

据统计,两汉关于这方面的诏令多达80多条,平均不到5年就有一次,是各种诏令中最多的一种。

——吴晓林《中国古代社会对老弱群体的救济与启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汉对弱势群体进行赈济的条件及影响。

材料二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

其失业保险规定:

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

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看法。

【答案】

(1)经济:

农耕文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或小农经济的发展)。

政治:

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

文化:

①儒学的发展(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②发挥仁政思想(先秦儒家的民本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

社会:

民众的斗争。

(4点即可)

影响:

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

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从制度上(法理上)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特点:

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比较齐全;面向低收入阶层;政府主导国家福利;国家用立法形式加强福利建设。

(3点即可)

看法:

生产力发展是前提,政府起主导作用(制度设计、法律保障);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应调动全社会福利意识,拓宽福利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应在公平基础上维护劳动者积极性,防止产生懒惰思想。

(言之有理即可)(3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条件,结合材料中对鳏寡孤独等的赈济与所学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经济上,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国家有财力物力去进行赈济活动;政治上,国家统一的完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条件;文化上,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更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民本思想为赈济活动提供理论基础;社会角度,民众的斗争,使统治者不得不重视等。

第二小问影响,务必从两面来看待。

积极方面,实施宗教活动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同时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

消极方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多的只是帝王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制度安排。

(2)第一小问特点,现代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比较齐全;面向低收入阶层;政府主导国家福利;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