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6.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9257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原理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原理6.docx

《政治经济学原理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原理6.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原理6.docx

政治经济学原理6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

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

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8、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

  

(2)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

  (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

  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提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研究与其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的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

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3)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

(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4、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因为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5、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三)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6、如何认识生产工具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1)生产工具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重要物件。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

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

  (3)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关键在于用什么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

  7、分工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1)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分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

  

(2)在剥削社会制度下,分工会被剥削阶级所利用,作为剥削劳动者或强国剥削弱国的一种手段,使得分工带有了阶级对抗的性质。

  (3)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分工不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

但仍存在旧社会分工,突出表现为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

  8、如何理解旧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发展趋势?

  

(1)旧社会分工是指每个劳动者长期乃至一生被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某一种岗位上,始终从事一种职业,从而使劳动片面化的分工。

这种旧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突出表现为由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

  

(2)在剥削社会制度中,这“三大差别”还演变为“三大对立”。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随着剥削制度的消灭,“三大对立”也随之消灭,但工农、城乡、脑体之间的本质差别还将长期存在。

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旧社会分工将完全消失,“三大差别”的本质差别也就不复存在。

  9、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1)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0、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生产关系体系?

  

(1)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11、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的作用是怎样的?

  

(1)在生产过程中,全体劳动者之间如果没有分工,只是共同协力完成同一种工作,这叫做简单协作;而许多劳动者在分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协同劳动,则叫做复杂协作。

  

(2)简单协作并不是许多个别劳动的叠加,而是克服了个别劳动的局限性,通过劳动的结合,创造出胜过个别劳动的集体生产力。

复杂协作则能使劳动专业化和工具专门化,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3)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协作也会从一个生产单位内部的协作,发展为一个国家内部的协作,进而发展为国际协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2、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

表现在:

(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

  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

具体表现在:

(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

(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3、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这就是说,第一,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同样会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也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1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15、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进程是怎样的?

  

(1)社会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制度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发展演变。

  (3)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即五种基本社会生产关系,包括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奴隶制经济制度、封建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6、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

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因为: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7、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8、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

  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

  

(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1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民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

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就得到顺利发展,否则,就遭到损失和挫折。

  20、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而在某一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方向。

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何为再生产?

它的内容是什么?

  

(1)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

  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主要的部分是相当于原有生产规模的部分。

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

  3.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

  

(2)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3)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4、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有哪些主要比例关系?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类:

  

(1)综合性比例。

即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如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的比例。

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比例、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比例,等等。

  

(2)部门之间的比例。

包括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

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与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

如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工农业与交通运输业的比例;工农业与商业的比例;经济建设部门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间的比例,等等。

  (3)部门内部的比例。

  (4)地区之间的比例。

  (5)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

如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

生产与消费的比例,等等。

  5、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1)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表现。

  

(2)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3)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6、产业结构的类型是怎样的?

  

(1)产业结构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广义的产业结构,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构成在内。

  

(2)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

两大部类产业结构、轻重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

  (3)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7、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

  

(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

  (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8、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

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

  

(2)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9、为什么要保持和如何表示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

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零或负增长,社会很难取得进步。

  

(2)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