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9048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精选文档.docx

《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精选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精选文档.docx

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精选文档

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父权制和社会性别这两个概念既前后承续又互相整合,国内外有关它们的研究举不胜举。

理解父权制形成的历史,多元父权制理论论述及其内在的矛盾,以及当下的发展趋势,使我们能够从微观、中观、宏观和全球视野去命名、挑战并改变这些结构系统。

这种理解乃是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对待我们的学术、理论和活动,提供一个学术性的概念框架,对行动者、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路(1968―),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妇女史、社会性别与审美文化、女性艺术;(天津300386)杜芳琴(1943―),女,天津师范大学性别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妇女与性别史。

(天津300387)

  父权制(patriarchy),更准确地说应是“男权制”,狭义上是指男性家、族长权力;广义地说,父权制是用来解释妇女屈从地位的内容丰富的概念,它包括社会和家庭一整套制度秩序和系统。

父权制概念是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学术的主要分析框架。

80年代中期,社会性别(gender)概念逐渐成为蓬勃兴起的各门类女性主义学术的基本分析范畴。

但是,学术女性主义和行动的女性主义者也认识到,社会性别不是唯一的关注和分析范畴,它和全球经济、政治、阶级、民族、种族等密切相关甚至是嵌入其中的。

特别是当今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日渐紧密结盟的时候,女性主义父权制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的整合愈来愈显得重要并成为一种趋势。

  在西方,有关父权制和社会性别的论述汗牛充栋,本文不能一一尽述,这里将重点回顾父权制与社会性别这两个既前后承续又互相整合的概念,对于它们在国外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的传播、本土化和目前研究状况进行简要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在这里,有必要就女性主义的patriarchy概念的汉译进行必要交代。

从词源来说,patriarchy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父权的统治”下,男人对女人实行统治和控制,是基本和普遍的关系,并体现在社会权力机构上,如家庭、法律和政府及其合法意识形态和制度化。

基于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也即女性主义学术和运动的背景下,一本中美学者合著的法律辞典中首次把patriarchy翻译成“父权社会”①。

其后,周颜玲主张把patriarchy翻译为“男权制”,认为翻译成“父权制”或“父权社会”并不准确,理由是:

(1)父权制没有表达出社会性别的权力关系,显然周已将社会性别视角融入父权制之中;

(2)父权制只表明以父亲为中心的家长制对子女的控制,是代际、辈分之间的控制,在理论上男权制含有许多种类,辈分只是其中之一;(3)父权制范畴狭窄,只限定在家庭和家族之内;(4)只限于私人生活领域,未包括广泛的社会公私领域的男性优势统治。

②笔者认为,翻译为“父权制”或“男权制”,要视具体的上下文而定,如历史上确实存在由母系向父系-父权社会转换的阶段,或者侧重突出父系家长制的特点,也不必强行用男权制表述;如意在突出资本主义和全球化时期男权中心与资本主义交互对妇女的控制压迫,男权制确实是更好的表述方式。

本文即本着这样的原则变换使用这两个中译术语。

  一、早期男权制理论:

多家观点述评

  

(一)社会发展史的视角:

恩格斯论父权制及其起源

  恩格斯肯定了巴霍芬发现的在一切形式的群婚家庭中,由于父亲不确定而母亲是确定的,因而把这种只从母亲方面确认世系的情况和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继承关系叫做母权制。

③接着他又指出当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新的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于是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开始。

恩格斯将这一过渡称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深刻的革命之一”,“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单纯的生孩子的工具了”。

④这些观点国内学者耳熟能详并将之运用于诸多学科的分析中,妇女学者也不例外。

  对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的原因,恩格斯这样论述道:

  随着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财富的增加和积累,就给了以对偶婚和母权制氏族为基础的社会一个强有力的打击。

……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原动力。

但是,当世系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废除母权制,而它也就废除了。

……这一革命在文化民族中是怎样和在何时发生的,我们毫无所知。

它是完全属于史前时代的事。

不过这一革命确实发生过……④

  恩格斯的论断深刻影响了中国学者的历史观和历史研究理论与方法,如五种社会形态,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的普遍性,牢牢刻在学者的脑海,甚至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历史观。

  

(二)女权主义的男权制理论:

社会文化批判的视角

  这里重点介绍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主义男权制理论的代表观点。

  1.激进女权主义的男权制观点

  激进女权主义的男权制论述,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当以凯特?

米利特和艾德瑞恩?

里奇的理论为代表。

她们共同的特点是,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男权制。

  20世纪70年代初,凯特?

米利特在《性政治》中对古典的或历史的男权制进行了新的解释,她主张以“政治的眼光来看两性关系”,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权力机构,都掌握在男人手中。

她还指出,男权制是一种独特的、难以消除的社会体系,同阶级与种族阶层并存,“男权制家庭的封建特征”与“封建主义的家庭特征”并存且都被保留了下来,女性主义者应把男权制作为一个战略性和政治性的概念来定义,它是“一个斗争性的概念”,是妇女解放运动需要的一个术语,用它来表述影响妇女全部压迫和剥削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系统特征。

  作为诗人的里奇更多是从意识形态和文化层面来描述男权制对妇女的控制和压迫,她认为:

“父权就是父亲的权力。

父权制指一种家庭――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体系。

在此体系中,男人通过强力和直接的压迫,或通过仪式、传统、法律、语言、习俗、礼仪、教育和劳动分工来决定妇女应起什么作用,同时把女性处置于男性的统辖之下”,“只有在我为赢得男性许可而付出代价时,我才能在父权制的许可下享有特权,发挥影响”。

  显然,激进女权主义男权制理论不仅是社会批判和社会运动理论,也是向男性支配女性、男性优势的男权制度“开火”的理论。

她们把男权制视为独立于资本主义与阶级等级划分的、最难消除的压迫制度。

米利特的“性即政治”,直接导出“个人的就是政治的(personalispoliti-cal)”理念,女人的身体、生育、性都在男权制的掌控之中。

她们把男权制看成是制度或体系性的、社会的、文化的和个人的组织模式,也是政治结构与控制策略,是“旨在维持一种体系的一套策略”和“通过控制技巧使其永久存在的一种制度”。

因此,要解决妇女受压迫受控制的问题,必须彻底对男权制进行批判和决裂,并通过社会运动改变男权制来解决性别歧视主义。

  2.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男权制观点

  与激进女性主义对男权制的理解不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将两性的议题与阶级等级关系、意识形态结合起来进行批判,她们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过分注重经济因素的决定性和过分强调资本主义对妇女的不利影响,从而把男权制放在资本主义之后作为次要批判目标的做法,她们认为,忽视对男权制的批判,不但简化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而且还忽视了阶级内部的男女不平等,以及男权结构在公私两个领域中对男女的不同影响。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男权制理论汲取了激进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男权制理论的优长,并形成了三个主要理论派别。

其中“一元论”男权制理论代表人物海迪?

哈特曼认为,男权制与资本主义共存于不同系统,在生产和再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性别关系系统组织的意识形态,加剧了对妇女的剥削。

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处境同家长制中的性别分工,正是男权制与资本主义体系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

妇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既反对男权制,又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还应改变旧社会机制和陈规旧俗。

⑦“二元制”理论以朱丽叶?

米歇尔为代表,她认为男权制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两种并行的制度和两套社会关系,她把妇女受压迫机制分成四大类――生产、生育、性生活、儿童的社会化,并把“生产”归于工业经济的资本主义市场,而把生育、性与儿童社会化视为与生物社会相关的家庭私域方面。

⑧“统合系统”理论代表艾利斯?

杨认为资本主义与男权制无法分离,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情况下,反对压迫妇女和反对把妇女推向边缘的斗争本身就是反资本主义的。

  (三)女性主义学术对男权制的论述:

历史学的视角

  20世纪80年代,社会性别概念已经提出多年,各个学科对之都有自己本领域的定义和研究,这里仅以历史学家杰达?

勒纳的《父权制的建立》为例,看对父权制起源的论述。

  勒纳以米索不达米亚人的历史为例来论述“制度结构”的父权制起源:

  大约公元前3000年,米索不达米亚人记录的城邦国家中,一个叫苏米尔的特殊的城市,由于亲属共同体社会过渡到早期国家,宗教仪式在维持统治的意识形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仅受生产方式的性别劳动分工制约,而且也规定了社会秩序,从而控制了“意义”生产的所有权。

统治妇女的全部国家的权力通过关于婚姻和性行为的法律条文促成了家庭以外的控制意义的生产,并在军事体的强行实施以及建立维持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典等一整套系统运作下被制度化和强化了。

  勒纳的分析自然得出父权制何时和如何开始的问题,促使人们研究和推测恩格斯所提出的“世界范围女性的历史性失败”的假设,从而明确提出米索不达米亚的母系社会被推翻而男性统治文明建立的观点。

非但如此,她还将男权制解释为一个世界性体系。

⑩尽管勒纳的普遍父权制模式起源的观点受到质疑,但她的论述也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MariaMies在《世界范围的男权制和积累:

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妇女》中从更广的范围得出相似的看法。

Mies认为男权制是男人支配女人的一种历史性制度。

当然,它比资本主义更古老。

大约在5000或6000年以前,父权制出现在那些依靠战争和征服使别的部落屈从,并占有另外部落的土地和重要资源的部落。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占有了外族的妇女,然后是本部落的妇女也被强迫驯化并置于年长的男性控制之下。

{15}

  早期女性主义学者对父权制的论述虽然没有更多地对生理性别进行解构,但对性的“划分”非常敏感,如米利特的“性政治”概念,已经触及父权制的精神实质;其后勒纳、密斯等的“历史性的制度”、“制度化的体系”已经接受了社会性别概念,这就为后来男权制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的整合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社会性别与父权制的“后父权制”理论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gender(社会性别)概念出现后,男权制概念的使用在学术领域和许多政治领域减少,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学术术语在学术界、公共政策和行动者那里使用得越来越多。

然而,男权制概念因其深刻的洞察仍是理解女性主义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后,跨国资本主义对妇女的压迫、剥削有增无减,男权制无孔不入渗透在消费主义,弱肉强食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中,男权制分析还是足以对抗全球资本主义和各种复古主义的有利因素。

另外,男权制理论在女性主义学者自我批评反省中克服自身局限、引入新视角得以不断发展,如该理论很快将社会性别分析整合进男权制概念,成为具有全球性、全球地域性和本土性的有用概念和分析视角,至今仍被频繁使用。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进入21世纪,将父权制理论重新提出来,与全球化资本主义父权制结合起来考虑,改进反思,用来对抗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异音”在各国不断扩大。

{14}

  

(一)引入gender视角,超越patriarchy的局限

  周颜玲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学者认识到男权制社会批判与学术批判重建中存在着各种局限性,如过于普遍性与非历史性,大一统的女性本质主义倾向,认为在男权制下,不是女性都是受害者,她们中有的是受益者,甚至还是迫害其他妇女的压迫者,并不是所有的男人总是压迫所有的妇女。

再如,男权制理论分析更多从制度结构着眼,而忽略了主体建构的复杂性。

还有,男权制并未注意异性和同性关系之男性特质(masculinities)。

②在此期间,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突破了原来父权制理论的局限性,而新的社会性别分析范畴的引入更使得他们如虎添翼。

  “社会性别”概念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3}。

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学者在运用patriarchy概念时,已整合进了社会性别概念的内涵,这里以英国女性主义学者沃尔比和韩国学者亚洲妇女学创始人张必和的男权制理论为例,来说明这一趋势。

  

(二)当代男权制理论:

沃尔比的“六个结构”和“两个领域”

  沃尔比认为,男权制是“一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制度,在这个制度中由男人控制、压迫和剥削女人”。

她把男权制的运作表述为六种既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

(1)家庭内的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女性承担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而丈夫无偿占有这些劳动(家务劳动);

(2)有酬工作,女性被排斥在某些有酬劳动之外,只能停留在收入较低、低熟练程度的工作中(有薪工作);(3)性行为中的父权关系,这种关系在强迫异性恋和性的双重标准中表现出来;(4)父权制的文化制度,媒体、宗教和教育等制度和实践制造出父权凝视下的女性,影响到女性的认同和行为;(5)父权制国家,国家在其政策和优先权上对父权利益有系统化的偏爱;(6)男性暴力,一种模式化和系统化的行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男性暴力,国家却以不干涉的方法宽恕这种暴力。

沃尔比关于男权制理论的另一贡献是区分了两种男权制,私人男权制和公共男权制。

“私人男权制”指男性家长控制家庭内的女性。

这是一种排外性策略,它将女性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

“公共男权制”是一种集体形式的男权制,女性可涉足公共领域,如参加有酬劳动,但仍被隔离在财富、权力和地位之外。

{14}这对概念不但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时代与理论发展,更真实有效地解说了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秩序与格局。

  (三)亚洲父权制:

张必和的分析框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关于男权制的理论多见于西方学者论述,90年代中期,非西方区域和本土的男权制论述日益兴盛。

以亚洲为例,有着英国教育背景的韩国学者张必和提出了“亚洲父权制”概念,作为亚洲妇女学的分析框架。

{15}

  首先,她对父权制概念作了两个方面的界定:

狭义的家庭体系的父权制和较广范围内的社会系统的父权制。

接着,她分别解释了两个方面的构成:

  作为家庭制度的父权制,从父亲的角度看有三个基本构成――父系制(即世系、血统或家系按照父子相承的惯例)、父居制(以父亲的住所为居所)、父姓制(姓父亲的姓氏)。

从婚姻的夫妻关系看,父权制又包括夫权制(丈夫的权力)、夫系制(丈夫家世的延续)、夫居制(妻子婚后移到丈夫的居所的规制)。

  作为社会制度的父权制,又分成社会组织系统、生产方式、价值体系及其运作。

在社会组织中,她认为父权家庭逐渐被整合进大家族社群时,更关注世系的生物性延承,因此更加看重妇女的生殖力,当妇女被限制在家庭领域的同时,公共领域的价值被提升,而这些又得到法律的认可并得以巩固。

在生产方式中的物品的生产/人与生命力的生产中,她指出物品的生产和服务被强调,而忽视了对人和人的生命力的生产(生、养孩子,侍养与照顾病人和老人);尤其在生产中的劳动分工性别等级中,妇女的工作被视而不见甚至被贬低,因而将妇女解释成为“天生低劣”。

在价值体系中除了男性中心的权力崇拜,以儒教和基督教为例,其中还含有强烈的“厌女”成分;精心制作的男主女从、男优女劣的范式影响着每一个出自父权家庭的个人。

  张必和还把这个父权制的结构整合进更大的系统之中,把个人生命经验中的家庭结构、身体/性和工作的范畴置于社会、国家以及更广阔的背景和复杂的语境中。

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在亚洲地区具有较强解释性的区域父权制分析框架,已为国内许多研究者所熟悉和采用。

  三、父权制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研究动态

  中国内地的妇女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当长的时间内,学者对patriarchy的理解基本以恩格斯的论述为范本。

90年代女性主义patriarchy和gender概念几乎同步引入。

就学术女性主义而言,妇女史学较早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其首先从儒家主导的父权制系统切入,接着更广泛适用的男权制框架也开始受到关注。

区域性的关于近代男权制的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此一一进行简要勾勒。

  

(一)历史上的父权制(体制)探索

  1.华夏族父权制探源

  本文笔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撰写《女性观念的衍变》时,即深受恩格斯由母权到父权制转化模式的影响,围绕着两系、两性地位高低立论,主要依据就是基于“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的假设。

90年代初,笔者在唯物史观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始探讨中国华夏族的父权制,直到90年代末期,这个有时间、空间、民族限定的华夏族父权制性别制度体系才逐步清晰完善,作者认为,以西周礼制建立为标志,华夏族以性别制度为基础的父权制才完善起来。

如表1所示。

  这是将父权制与社会性别整合后,运用于中国汉族地区,历史父权制性别制度的一个框架,当代性别体制则有青年学者宋少鹏的分析框架{16},此处不赘。

  2.男权制变化的实证研究

  金一虹所著《父权的式微:

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17},是从社会性别视角探索江南(苏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父权制衰微和存留复杂状况,该书的理论创获是多方面的:

(1)关于父权制的界定。

作者指出,“严格地说,父权制包含建立在年龄、辈分和性别基础之上的等级制,更强调的是男性家长的权威性和专制性,是以父系、父居和父子关系为核心;而夫权强调的是婚姻关系中丈夫对妻子的控制和支配(包括对她的劳动、生育力和性资源的控制和支配)”。

可见,父权与夫权的相加构成了家庭中的男权制。

92)在动态的实证研究中解释父权制的变化。

如作者指出近代以来江南农村父权在衰微中依然保留了相当稳定的内核,金用“匀权制”概念来进行解释,这与欧洲妇女史学者朱迪思?

贝内特的“父权制的动态平衡”可以相提并论,有异曲同工之效。

(详见另文)在男权制内部的复杂系统方面,金还提出了“劳动生活场所、日常生活中的村社社区与人际交往圈、家庭范围的人际亲属关系和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领域”的父权制,这与前述沃尔比的公共男权制概念相呼应。

金一虹的著作还描绘了中国特有的为我们熟知的男权制的复杂存在,指出在多种交织纠结空间、人际间和时间上既有“具有父权象征的传统权威结构日益在消解之中”,又有“夫权的弱化远没有父权的颓势那样明显”的矛盾现象,这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一种反映。

{18}

  

(二)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父权制

  金一虹在男权制研究中,除了实证研究社会历史变迁外,还特别关注全球化和全球区域化(globalization)的男权制发展关系。

在作者关于“全球化与妇女劳工”的研究中,她极力整合各种当代女性主义男权制理论,对私人父权制、公共父权制与跨国资本构成的“铁三角”男权制有独到的本土特色研究。

限于篇幅无法展开论述,仅将其所用的结构图{19}展示如下:

  理解父权制理论形成的历史,多元父权制理论论述及其内在矛盾,探讨该理论的变化和当下的趋势,使我们能够从微观、中观、宏观和全球的视野考察、发现男权制的变种与隐蔽形式,人们可以通过命名、理论化、付诸行动等各种方式去挑战并改变这些万变不离其宗的男权制结构系统。

这是一种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是一种学术、理论和行动三合一的治学方法,也是学者表达社会关怀的一种方式。

  注释:

  ①谭竞嫦,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北京: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②周颜玲《男权制的概念和理论之批判与初步探索》,金一虹等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8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下同。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53页。

⑤凯特?

米利特《性政治》(中译本),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⑥里奇《生来是女人》,转引自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第3页,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⑦海迪?

哈特曼《资本主义、家长制和性别分工》,李银河等主编《妇女:

最漫长的革命》北京:

三联书店,1997。

下同。

⑧朱丽叶.米歇尔《妇女:

最漫长的革命》。

下同。

⑨艾利斯?

杨《超越不幸的婚姻:

对二元制理论的批判》。

⑩GerdaLerner:

TheCreationofPatriarchy,OxfordPaperbacks,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

{15}转引自谢丽斯?

克拉马雷,戴尔?

斯彭德主编《国际妇女百科全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4}王丽华主编《全球化语境中的异音――女性主义批判》,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美国学者盖尔?

鲁宾率先提出性/社会性别体系,琼?

斯科特将社会性别归纳为两个大方面:

一是基于可见的两性差异的构成种种社会权力关系的一种要素,二是表达权力关系的一个主要场所和手段。

而第一方面又包含四种互相关联的要素(再现的文化上的可利用的象征符号;对象征符号的意义进行解释的规范性概念及其在宗教、教育、科学、法律和政治中的表现;社会机制和组织――家族体系、劳动力市场、教育、政治组织;主体身份)。

分别见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之《女人交易》和李银河主编《妇女:

最漫长的革命》之《性别:

一个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

{14}SylviaWalby:

TheorizingPatriarchy,Oxford:

Blackwell,1999。

{15}张必和《建立概念和框架的共识》,1998年6月北京大学“21世纪妇女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主题讲演,中文将发表于天津师范大学主编的“亚洲妇女学”翻译系列第一卷,并于2009年12月出版。

为了便于分析,这里仍沿袭“父权制”汉译。

{16}请参考宋少鹏博士论文,《当代中国性别公正研究》,第五章“性别体制:

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未发表){17}金一虹《父权的式微:

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8}杜芳琴《现代化与父权制:

性别视角的审视》,见《妇女学与妇女史的本土探索》341―346页,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9}金一虹《全球化与妇女劳工:

中国的经验》,杜芳琴,崔鲜香主编《社会性别》(第四辑),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