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8233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六6.2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国家统计局2015年4月29日发布的《xx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称,xx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

结合下表,回答1、2题。

xx年

xx年

xx年

xx年

xx年

农民工总量

24223

25278

26261

26894

27395

外出农

民工

住户中外出农民工

12264

12584

12961

13085

13243

举家外出农民工

3071

3279

3375

3525

3578

本地农民工

8888

9415

9925

10284

10574

1.四年间我国(  )

A.农民工总量的增速快于本地农民工

B.农民工总量的增速慢于外出农民工

C.本地农民工的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

D.举家外出农民工的增速慢于住户中外出农民工

2.举家外出是指农村劳动力及家人离开原居住地,到户籍所在乡镇以外的区域居住。

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增多(  )

A.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城镇化

B.定会加重农村人口的老龄化

C.会减轻城镇的基础实施压力

D.会导致农村土地的大量荒废

【解析】1选C,2选A。

第1题,结合表中xx年和xx年的人口数据,经计算可知,本地农民工的增速快于农民工总量和外出农民工,举家外出农民工的增速快于住户中外出农民工。

第2题,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增多,会使城镇人口数量增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城镇化,但会加重城镇的基础设施压力;举家外出的农民工会将家中的老人一起带至迁入地,因而会减轻农村人口的老龄化。

  (xx·江西联考)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存在“候鸟式”迁移的人口流动状况。

“候鸟式”迁移指在城市务工但不能摆脱农民身份,在农村仍保留宅基地的一种迁移方式。

据此完成3、4题。

3.农民工不能摆脱农民身份而定居城市的原因有(  )

①城市老龄化严重

②国家户籍制度严格

③农民工收入还不足以能在城市买得起房

④农民工乡土情怀重

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

4.“候鸟式”迁移带来(  )

A.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B.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C.农村留守儿童增多

D.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

【解析】3选A,4选C。

第3题,国家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很难拥有城市户籍,同时农民工的收入较低,不能在城市买得起住房,因而在农村仍保留宅基地。

第4题,因农民工子女不能在城市接受教育,因而“候鸟式”迁移会使农村留守儿童增多;“候鸟式”迁移不利于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会使大量农村宅基地闲置,占用土地资源;不利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加固训练】

下表为2000~xx年我国中西部甲、乙、丙三个省市的人口变动情况表,据此完成

(1)、

(2)题。

地区

自然增长数(万人)

十年人口增长幅度(%)

总增长数(万人)

170

-5.0

-300

168

-0.2

-4

97

-6.6

-205

(1)关于三个省市人口变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乙的人口总量最大

C.丙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D.甲净迁出人口最多

(2)三个省市人口的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有(  )

①“留守老人”增加②减缓人口老龄化

③加重就业压力④缓解人地矛盾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解析】

(1)选D,

(2)选C。

(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甲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数最多,但人口总数减少最多,说明其净迁出的人口数量最多;结合人口总增长数和人口增长幅度,可计算出三地的人口总量,再根据人口自然增长数,可计算出三地的人口增长率,由计算可知甲地的人口总量最多,乙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根据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题,从表中数据可判断出三省都出现了大量的人口外迁现象,人口的迁出有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但迁出的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会使当地的“留守老人”增多。

  (xx·河南联考)分年龄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段内每千名育龄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下图为我国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分年龄生育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5~7题。

5.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  )

A.15~17岁B.18~25岁

C.26~36岁D.37~49岁

6.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率的差异主要是(  )

A.农村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

B.农村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

C.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

D.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

7.影响我国城乡流动迁移人口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  )

①自然因素②家庭因素

③生育政策④经济因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5选B,6选D,7选C。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各种人口类型中都是18~25岁的人口生育率最高。

第6题,结合图例对比四条曲线可知,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流动(外来)人口的生育率低,而农村流动(外来)人口的生育率较高,这与农村人口生育政策相对宽松且农村的抚养费用较低有关。

  (xx·太原模拟)下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读图完成8、9题。

8.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

A.黑龙江省B.上海市

C.四川省D.山西省

9.导致该省级行政区高迁入率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D.文化教育

【解析】8选B,9选B。

第8题,该省级行政区的人口迁入率在1995~xx年期间一直大于人口的迁出率,所以人口机械增长一直为正值,为人口净迁入地区,应为经济较发达的省级行政区,因而最有可能为上海。

第9题,该省级行政区的高迁入率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有关。

  (xx·全国卷Ⅰ)图1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1,完成10、11题。

10.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解析】10选A,11选C。

第10题,根据图1提供的不同年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可分别计算出191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9300万,193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25亿,195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4亿,197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2亿,199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2.5亿,xx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3.08亿。

该国人口在持续增加,与图①曲线的特征相吻合,故选A。

第11题,结合上题,该国不同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可以分别计算出来。

1910~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3200万;1930~195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1500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6000万;1970~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5000万。

比较可知,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故选C。

【误区警示】人口自然增长不等同于人口增长

许多同学误认为人口自然增长就是人口增长,因而在分析第11题时,误以为人口增长曲线最陡的时间段即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在判断该题时首先计算出各时间段人口增长的数量,然后再减掉该时间段迁入人口数,即为人口的自然增长数量。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能力挑战题)阅读材料和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6分)

材料一 下表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

比较特征

第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个人

情况

文化特征

家庭背景

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

多子女家庭

初中及以上为主

独生子女或两孩家庭

就业

情况

打工主要目的

工作期望

劳动供给决策

为家庭,求生存

能挣到比种田多的钱即可

绝对收入比较

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

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作相对剥削感较弱

城市

适应

对城市的认同感

与外界的联系

生活方式

较弱,多以同乡为主要交往对象以口信、书信为主,信息量少,频率低,速度慢与传统农民接近

较强,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以电话、网络为主,信息量大,频率高,速度快与现代市民接近

材料二 据统计,2000年上海外来总人口排名前10位中,安徽排名第一,占外来人口总量的32.2%,但xx年安徽流入上海的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占上海外来总人口的29%。

材料三 据《新闻纵横》报道,到xx年10月,“长三角”不足2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十年间,人口从8000万涨到了1.2亿。

(1)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

(2)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对城市化的影响。

(3)简要分析“长三角”外来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4)分析xx年上海外来人口中安徽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

【解析】第

(1)题,结合表中信息可知,第一代农民工来自多子女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故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是农村推力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为追求生活质量而进城务工,主要是城市的拉力。

但两代农民工进城都为改善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

(2)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对城市化的影响有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农民工进城,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出现郊区城市化,使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3)题,一方面“长三角”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需要大量工人;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为提高生活水平而进城。

第(4)题,为实现产业升级,上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部分人员积累资金、技术回乡创业;安徽经济发展迅速,与上海工资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

(1)相同点:

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

不同点:

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

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城市的拉力:

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

(2)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郊区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长三角”地区城镇化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多;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大;农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

(任答2点即可)

(4)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安徽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就业机会增多;部分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返乡创业;与长三角地区的工资水平差异在缩小,而且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乡土情感等。

13.下表为北京xx年2月前十位的人口来源城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

2

3

4

5

城市

保定

天津

上海

西安

郑州

%

13.09

12.03

3.85

1.92

1.79

6

7

8

9

10

城市

深圳

太原

南京

济南

沈阳

%

1.71

1.64

1.63

1.62

1.62

(1)据表说出进京人口的来源地特点及成因。

(2)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请说出人口迁移给北京带来的好处。

【解析】第

(1)题,据表可知,北京人口主要来自北京邻近地区,且多为东部地区的省会城市;这与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医疗卫生条件好、交通条件好和经济活力强等因素有关。

(2)题,大量人口的迁入可以为北京提供大量劳动力,优化人口结构,同时可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答案:

(1)特点:

北京周边或邻近地区,多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

成因:

就业机会多;经济发达,收入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联系密切;经济活力强。

(答出4点即可)

(2)增加劳动力供给(提供大量劳动力),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工业服务业发展、城市建设发展,减缓老龄化进程。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四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B.开放性C.整体性D.差异性

2.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解析】1选C,2选B。

第1题,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诸多自然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地下水位升高,因此甲应是水位上升;水库修建可以使当地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因此乙应是改善局部气候;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量减少,因此丙应是减少;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河流径流,减弱洪灾,因此丁应是减弱。

【加固训练】

下图为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题。

(1)按照字母a、b、c的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填入,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①③D.②③①

(2)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解析】

(1)选D,

(2)选B。

(1)题,根据图中b与“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的关系,可确定b为气候,而气候的形成与地形、位置(a)密切相关;该区域气候及其植被条件下发育了相应的土壤(c)。

最后确定a、b、c与②③①对应。

(2)题,植被破坏,土壤腐殖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增大。

  (xx·泰安模拟)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甲植被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温带草原

4.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地形B.水分

C.土壤D.热量

【解析】3选C,4选D。

第3题,图中显示气温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降水在600mm左右,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

第4题,由图中气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则热量是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完成5~7题。

5.和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暖流B.山脉迎风坡

C.大气环流D.寒流

6.⑤处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

7.下列与③处自然带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③处自然带内降水量较少,且集中于夏季

B.③处自然带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C.亚欧大陆内部与③处自然带景观相似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D.③处自然带有蝗虫、蜥蜴、老鼠等动物

【解析】5选D,6选B,7选D。

第5题,①处在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和东南信风影响,水热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第6题,⑤处位于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对应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第7题,③处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随纬度增加和热量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蝗虫、蜥蜴、老鼠为荒漠自然带常见动物。

  2015年7月31日,北京击败哈萨克斯坦的最大城市阿拉木图,成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

结合下图,回答8、9题。

8.哈萨克斯坦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为(  )

A.温带草原B.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荒漠D.亚寒带针叶林

9.从北京到阿拉木图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和热量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D.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解析】8选C,9选C。

第8题,哈萨克斯坦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

第9题,自北京到阿拉木图,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水汽越来越少,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这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xx·周口模拟)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11.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解析】10选C,11选B。

第10题,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四个地区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

第11题,温带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综合以上分析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xx·厦门模拟)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40分)

(1)据图分析澳大利亚南回归线附近东、西两岸降水量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2)说明图中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

(3)人口、城市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试说明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主要分布规律。

(4)下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试根据相关信息填写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含义。

【解析】第

(1)题,据图可知,澳大利亚南回归线附近东岸降水丰富,西岸降水稀少,这主要与东西两岸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及沿岸洋流的性质有关。

(2)题,图中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没有反映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3)题,人口、城市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气候适宜和水资源丰富地区,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澳大利亚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中西部降水量稀少,东北部降水量大但气温高,都不适宜人类的居住。

第(4)题,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原理,可知图中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含义。

答案:

(1)东岸降水丰富,西岸降水稀少。

东岸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沿岸有寒流流经。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人口、城市密集;中西部和东北部稀少。

(4)①地形;②生物(植被);③气候。

13.(能力挑战题)读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6分)

  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

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从旧金山到甲地途经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该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自然景观会出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甲地经乙地至丙地随着受海洋水汽影响程度的增加,自然景观表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随着纬度的降低与热量的增加,自然景观表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反映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依据:

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穿越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自然植被随海拔上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原因:

海拔不同,水热状况不同。

反映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依据:

从甲地经乙地至丙地,自然植被依次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原因:

由于逐渐接近海洋,水分逐渐增多。

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依据:

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自然植被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因:

随着纬度降低,热量有所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