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解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8201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解析.docx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解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解析.docx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解析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

课标要求: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根据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用及其发生的条件;通过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从图书馆中的能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从超市中的能快速挑选到所需要的商品

2.实验教师能从药品室中顺利地拿到自己所需用的试剂或用品

指导阅读

提出问题:

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哪两种

阅读教材第20页至21页有关内容

思考交流

提出问题:

请尝试对所学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化学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各类物质都还可以再分类)

化学反应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

归纳整理

不论是对化学物质还是对化学反应所进行的分类,都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不同,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思考讨论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按组成、能否电离、结构)对化合物进行分类

化合物(根据组成)

化合物(能否电离)

化合物(根据结构)

 

思考讨论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

从有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有无固定熔沸点、化学性质等方面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组成和结构

有固定熔沸点

无固定熔沸点

保持该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

学习探究

归纳总结

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树状分类法,各种树状分类法间的交叉现象在所难免,这就是交叉分类法

学习探究

归纳总结

树状分类法便于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也是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合物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分类

3.交叉分类法

4.树状分类法

巩固练习:

1.下列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CuO+H2

Cu+H2OB.C+2CuO

2Cu+CO2

C.Fe2O3+3CO2

Fe+CO2D.Fe+CuSO=FeSO+Cu

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2CO+O2

2CO2          B.CaO+H2O=Ca(OH)2

C.C+H2O

CO+H2D.CO2+Ca(OH)2=CaCO3↓+H2O

3.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①水  ②酸  ③碱  ④盐  ⑤氧化物

A.①   B.①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4.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

A.氧化物   B.碱   C.酸   D.盐

5.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的是()

A.NaOHB.Na2SO4C.Na2CO3D.K2CO3

6.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盐酸

烧碱

二氧化硫

B

烧碱

硫酸

食盐

一氧化碳

C

苛性钠

醋酸

石灰石

D

苛性钾

碳酸

苏打

三氧化硫

7.下列物质:

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 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 ⑧AgNO3 ⑨NaHCO3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

8.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反应物,按下列要求的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们已经知道了许许多多的物质。

如氯化钠、氧化镁、硫酸铜、碳酸钙、金属钠、氯气、氢气、氧气、硫酸、金属铜、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钙、氯化铁、硝酸钾、二氧化氮、氨气、二氧化硅、碘化钾等。

(1)请从多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

(2)制作物质分类的示意图,再举出一些你知道的种类别的具体物质。

备课参考

1.练习答案:

1.C  2.AC  3.C  4.B  5.C  6.D

7.①⑤  ④  ③⑦  ②⑥⑧⑨

8.3Fe+2O2

Fe3O4H2O

H2↑+O2↑

 Fe+2HCl=FeCl2+H2HCl+AgNO3=AgCl↓+HNO3

2.备课资料: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

一天他牵了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不是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曰未能出关)。

公孙龙说:

“白马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

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

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

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断,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把“马”和“白马”说成两个概念,从逻辑上讲是偷换概念,但从分类方法上可以说是颜色和形状分别对物质进行分类而得到的结论。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认识丁达尔效应

3.逐步探究胶体与浊液、溶液的区别

4.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胶体及其主要性质

难点:

丁达尔效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从学过的溶液组成导入

2.从纳米科技简介导入

指导阅读

提出问题:

什么是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

阅读教材第22页有关内容

归纳整理

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思考讨论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的能使方式有哪些,并各举一两例

分散质

分散剂

举例

气体

气体

空气

液体

气体

云、雾

固体

气体

烟灰尘

气体

液体

泡沫

液体

液体

牛奶、酒精溶液

固体

液体

糖水、油漆

气体

固体

泡沫塑料

液体

固体

固体

固体

有色玻璃、合金

归纳小结

分散系具有多样性

学习探究

分散系的分类(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思考讨论

三种分散系性质的比较: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主要特征

粒子能否通过半透膜

粒子能否通过滤纸

举例

浊液

>100nm

不均一、不稳定

不能

不能

泥浆水

溶液

<1nm

均一、稳定

盐酸

胶体

1~100nm

均一、介稳定

不能

蛋清

归纳小结

1.溶液是常见的一种分散系,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

2.油状物质分散到水中可形成乳浊液;不溶于水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可形成悬浊液

实验探究

Fe(OH)3胶体的制备:

指导操作

操作1:

向沸水中滴加少量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

现象:

体系变红褐色

操作2:

用激光笔分别照射得到的红褐色液体与CuSO4溶液,并进行比较

前者:

体系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后者:

溶液中无光亮的“通路”

归纳总结

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胶体内部产生一条光亮“通路”的现象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实验探究

与上表结论对比:

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

1.将上述得到的Fe(OH)3胶体和泥浆水进行过滤

Fe(OH)3胶体过滤后得到的液体与原体系无明显差异;泥浆水过滤后得澄清透明的液体

2.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过滤后得到的液体:

有丁达尔效应

思考讨论

1.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2.如果没有丁达尔效应地球上将是什么情形?

自学指导

纳米科技与胶体化学

阅读教材、

课后查阅资料

板书设计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2.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的分散系

3.丁达尔效应

4.纳米科技与胶体化学简介

巩固练习:

1.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

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不没有带电荷

2.“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3.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属于纳米级的是(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向胶体中加入蔗糖溶液,产生聚沉现象   

B.一束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产生丁达尔效应

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分子通过

D.胶体能够吸附阴离子和阳离子,故在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5.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带电荷,所以会产生电泳现象  

C.胶粒能透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6.Fe(OH)3胶体带正电荷的原因是(  )

A.在电场作用下,Fe(OH)3胶粒向阴极定向移动      B.Fe3+带正电荷

C.Fe(OH)3带负电荷,吸引阳离子    D.Fe(OH)3胶粒吸附了阳离子

7.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显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但不能透过滤纸  

C.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D.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8.不能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

A.豆浆中加入石膏做豆腐    

B.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出现堵塞

C.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

D.在海水与河水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9.某胶体遇盐卤或石膏水易发生凝聚,而与食盐水或硫酸钠溶液不易发生凝聚,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胶体粒子直径约为1~100nm

B.此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C.与BaCl2溶液或Fe(OH)3胶体可发生凝聚  

D.Na+使此胶体凝聚的效果不如Ca2+、Mg2+

10.已知土壤胶体粒子带负电,在土壤中施加含氮质量相同的下列化肥,肥效最差的是(  )

A.(NH4)2SO4B.NH4HCO3C.NH4NO3D.NH4Cl

11.在Fe(OH)3胶体中加入Na2SO4饱和溶液,由于_______离子的作用,使胶体形成了沉淀,这个过程称为_______

12.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液体变为________色,得到的是_________,用此分散系进行下列实验:

(1)将其装入U型管中,用石墨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向其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向其中滴入过量稀硫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纯此分散系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参考

1.练习答案:

1.A2.B3.C4.A5.D6.D7.B8.C9.B10.C

11.SO42- 凝聚或聚沉  12.红褐 胶体 

(1)加深 胶体粒子带电荷 电泳

   

(2)产生沉淀 电解质溶液使胶体发生了凝聚 (3)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开始加入稀硫酸时,胶体发生聚沉生成Fe(OH)3,当酸过量时,又将Fe(OH)3沉淀溶解

2.备课资料:

胶体的凝聚:

胶体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分散系。

由于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电荷,同一种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使得脱粒不容易聚集,胶粒所作的布朗运动也使胶粒不容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沉降。

但如果给予一定的条件使胶体中的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就会形成从分散系中析出。

这个过程 叫胶体的凝聚。

通常使胶体凝集的方法有:

(1)加热:

可使胶粒布朗运动速率加快,胶粒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多,从而使之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

(2)加入电解质:

往胶体中加入某些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电离生成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粒所带的电荷,使胶体聚集生成沉淀析出。

(3)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不同的胶粒吸附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如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吸附阳离子,使胶体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粒吸附阴离子,使胶粒带负电荷。

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也会因胶粒所带电荷发生中和,而使胶体凝聚。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有一类反应大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请大家回忆是哪类反应?

并思考参加这类反应的物质的组成特点。

 

实验探究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投影:

1.Cu、NaOH、KNO3、蔗糖在下列三种情形下能否导电,为什么?

1固体__________

2水溶液(Cu除外)_______

3熔化_________

2.HCl、H2SO4、酒精在下列情形下能否导电,为什么?

1液态(纯净物)___________

2水溶液_____________

回忆初中所学物质导电性实验,针对题组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并小结发言:

Cu在固态或熔化时都能够导电,因为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

NaOH、KNO3在固态时不导电,因为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因为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HCl、H2SO4作为液态纯净物时,全部由分子构成,不能导电;当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而能够导电。

而蔗糖和酒精在上述情形下都不能够导电,因为二者既不存在自由电子又不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归纳

思考

1.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思考:

Cu和NaCl溶液是不是电解质?

为什么?

归纳整理

⑴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指的都是化合物,应为纯净物

⑵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思考交流

电解质溶于水或熔化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电离及电离方程式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6有关NaCl电离的介绍内容及图2-9

投影:

⑴能发生电离的物质类别:

______________

⑵电离的条件(与通电有无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电离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电离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电离的表示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后填写投影中的空白:

酸、碱、盐或电解质

溶于水或受热熔化,与通电无关

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解质溶于水或熔化时离解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电离方程式:

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

思考交流

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情况是怎样的呢?

其电离方程式如何书写?

每位同学分别列举酸、碱、盐各三种,小组交流之后分类汇总,然后选三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一组写所列举的酸、一组写所列举的碱、一组写所列举的盐。

检查小结

将分类错误的予以更正,并从每类中选取三种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让学生书写电离方程式

分别书写三种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写完之后在小组内互批互改

更正学生板演电离方程式中的不当之处

思考交流

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讨论:

酸、碱、盐的电离有无共同点?

归纳整理

⑴.酸: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⑵.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⑶.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应用实践

可让学生判断右题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已知NaHSO4=Na++H++SO42-,据此判断NaHSO4属于哪类物质?

学习探究

电解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与其它溶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投影:

今有100mL1mol/LAl2(SO4)3溶液

1写出Al2(SO4)3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液中阳离子数目为_________,阴离子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正电荷总数为___________,负电荷总数为_______________

归纳整理

4.电解质溶液的特点

⑴导电性(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⑵电中性(电荷守恒)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

非电解质:

2.电离及电离方程式

电离:

电离方程式:

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酸:

⑵.碱:

⑶.盐:

4.电解质溶液的特点

⑴导电性(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⑵电中性(电荷守恒)

 

巩固练习

1.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A.氯化镁晶体B.氯化钠溶液C.液态氯化氢D.熔融氢氧化钾

2.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A.石墨棒B.固体氧化钾C.盐酸D.熔融氢氧化钠

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

A.铝B.食盐C.硫酸D.蔗糖

4.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电解质是()

A.KOHB.KNO3C.NH4HCO3D.酒精

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的是()

A.HClB.NaOHC.Na2CO3D.蔗糖

6.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H2SO4=2H++SO42- B. NH4NO3=NH4++NO3-

C. Na2CO3=Na2+ +CO32-  D.Ba(OH)2=Ba2++2OH-

7.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观点是( )

A.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B.在熔融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

C.在熔融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D.在熔融和溶液中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8.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Ca(OH)2=Ca2++2(OH-)B.FeCl3=Fe2++3Cl-

B.H2SO4=H2++SO42- D.Al2(SO4)3=2Al3++3SO42-

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mol/LBa(NO3)2溶液不正确的说法是()

A.500mL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总数为0.3NA

B.500mL溶液中NO3-离子浓度为0.2mol/L

C.500mL溶液中Ba2+离子浓度为0.2mol/L

D.500mL溶液中NO3-离子总数为0.2NA

10.在_______中或在_______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由于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___________,产生了________。

电离时生成的_______________离子全部是_____的化合物叫做酸;生成的________离子全部是________的化合物叫做碱;生成________和_______的化合物叫做盐。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Cu②H2SO4③NaOH④NaCl⑤CaO⑥CO2⑦CaCO3⑧H2

备课参考:

1.练习答案:

1.D2.B3.A4.C5.D6.C7.C8.D9.B10.水溶液熔化电离自由移动的离子阳氢离子阴氢氧根离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与碱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11.②③④⑤⑦

2.备课参考: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定义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强碱、盐),强极性共价化合物

非极性共价化合物,弱极性共价化合物、大多数有机物

能否直接电离

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直接电离

溶于水或熔融时,不能直接电离

通电时的现象

溶于水或熔融时能导电

溶于水或熔融时不能导电

实例

H2SO4、HF、CaO、CaCO3等

CO2、SO3、NH3、CH4等

(2)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相同点

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都能导电,与溶解度无关

不同点

电离程度

完全电离

部分电离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存在电离平衡

表示方法

电离方程式用“===”

电离方程式用“

水溶液中粒子存在形式

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

NaCl、BaSO4等

强酸:

H2SO4、HCl等

强碱:

Ba(OH)2、Ca(OH)2等

弱酸:

H2CO3、CH3COOH等

弱碱:

NH3·H2O、Cu(OH)2等

极少数盐:

第二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