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控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8145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控制.docx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控制.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控制.docx

第七章环境污染与控制

第七章环境污染与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错纵复杂。

人类出现以后,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活物质,然后又将使用过的自然物质及废弃物质还给自然环境,从而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断影响自然环境。

因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往往伴随着产生一些人类意料不到的不良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本章从如下几方面简要介绍目前的环境污染与控制问题∶水环境及其污染控制;大气环境及其污染控制;物体废弃物处置与利用及噪声控制工程。

第一节水环境及其污染控制

一、水资源与水循环

1.水体的概念

水体则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

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沼泽、湖泊,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

另一方面,把水体当作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综合自然体来看待,其中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在环境污染的研究中,区分“水质”与“水体”的概念十分重要。

“水质”主要指水相的性质,“水体”则包含有除水相以外的固相物质如悬浮物质、溶解的盐类、底泥和水生生物,内容广泛得多。

例如,重金属污染物易于从水相转移到固相底泥中,水相重金属含不高,若论水质似乎未受污染。

但从水体看,仍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2.水资源

地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36×1012m3,覆盖着近3/4的地球表面。

此外,地球上的水还在不停地循环运动,进行者相互之间的补给,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但是水环境中的97%以上为海洋的咸水,淡水的总量仅为总水量的2.53%,这其中又有大约3/4是分布在南、北极的冰帽和冰川中。

江、河、湖泊等地面水的总量约为2.3×108m3,约占全球总水量的万分之一。

地表土壤和地下岩层中含有多层淡水,总计约8.4×109m3。

因此,人类易于利用的淡水约占全部淡水20%左右,而直接能取用的河、湖泊水仅占全部淡水的0.5%。

可见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而且易于取得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3.水分循环

海水被蒸发后,以降水形式回归海洋的,称为海洋水分小循环。

陆地水自地表蒸发到大气中,又以降水形式回到陆地的,称为陆地水分小循环。

如果海水蒸发后的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又以大气降水形式落到地表,再经河流、地下径流回到海洋,称为全球水分大循环。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雨、渗透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

在世界范围内,蒸发与降雨的总量是平衡的,海洋蒸发的水量大于所获得得到的隆水量则多于其蒸发量。

由于河水与地下水会流入海洋,因此,海洋水位无明显变化。

4.水资源环境问题

在天然水中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了为密切的是各种淡水(包括河水、大部分湖水和部分地下水)。

由于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大量的地面水和地下水体,降低了这些水源的利用价值,破坏了水资源,这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108米3污水排入天然水体,被污染的水量达55000×108米3,占地表径流总量的14%以上。

其中美国每年排出1500×108米3,前苏联1000×108米3,日本240×108米3,此三个国家排出的污水占全世界污水排出总量的64%左右。

目前全世界1/5以上的人口,即12亿人画临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淡水消耗量占全国可用淡水的20%~40%,为中高度缺水国家,超过40%为高度缺水国家)。

据联合国相关组织报到,全世界每天约10亿人饮用的水未达到相应的卫生标准,并造成大约6000名儿童死亡。

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增至83亿,除非有效地使用淡水资源、控制河流和湖泊污染以及更多地利用净化后废水,否则,全世界将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全球水资源分布的极端不平衡。

海洋性气候和季风气候区水源较丰富,而远离海洋的大陆性气候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异常缺乏。

全世界约55%的耕地分布于干旱区,这些地区的农田灌溉用水量大,导致水源供应更加紧张。

二、水污染及控制

研究水体污染主要是研究水质污染,同时也研究底质和水生生物体污染。

不少研究者认为,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的用途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就称水体污染。

控制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加强水质管理,制订符合实际的环境对策,是防治水体污染的重要措施。

1.污染物及污染指标

废水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难于一一列举。

根据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不同,废水中的污染物可大致分为∶固体污染物、需氧污染物、毒性污染物、营养型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感官污染物、酸碱污染物、油类污染物、热污染物及其它污染物。

1)固体污染物

固体污染物在常温下呈固态,它分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其主要危害是造成沟渠管道和抽水设备的堵塞、淤积和磨损;造成水生生物呼吸困难;造成给水水源浑浊;干扰废水处理和回收设备的工作。

2)需氧污染物

通过生物化学的作用而消耗水中溶解氧的化学物质,通称为需氧污染物。

需氧物种类繁多,通常用综合水质指标间接表示其含量多少。

最常用的指标是生化需氧量(biologicaloxygendemand,BOD),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和高锰酸盐指数。

用生化过程中消耗的溶解氧的量来间接表示需氧物的多少,称为生化需氧量(BOD)。

用化学氧化剂K2CrO7或KMnO4氧化分解有机物时,用于消耗的氧化剂当量相当的氧的量来间接表示需氧物的多少,分别成为化学需氧量(COD)和高锰酸盐指数。

3)感官型污染

废水中非异色、浑浊、泡沫、恶臭等现象能引起人们感官上的极度不快。

色度高的废水,除影响水体外观外,还会影响色泽,影响产品质量,在工业产品中会使印染、造纸产品的质量明显下降。

4)酸碱污染

酸、碱和无机盐类,对水体的污染,首先使水体pH值发生变化,破坏其自然缓冲作用、消灭或抑制细菌及微生物的生长,阻碍水体自净作用;同时,会大大增加水中无机盐类和水的硬度,给工业和生活用水带来不利因素;再者用含盐量过高的水灌溉农田时,会引起土壤盐渍化。

5)有毒物质的污染

有毒物质成分复杂,当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如酚类、氰化物及汞、镉、铅、砷等金属元素、有机农药、杀虫剂等,排入天然水体后,超过一定浓度时,就会出现毒害生物的作用,将水体中生物杀死;低浓度时,可在生物体中富集,通过食物链的作用,逐级浓缩,以致最后影响人体健康。

日本的公害病–––水俣病就是因工厂将含汞废水排入海湾,经生物甲基化作用,再通过食物链多次富集后,人们长期食用含高浓度有机汞的水产品所致;骨痛病也是因为长期饮用含镉的水和食用含镉的粮食后,镉在人体内大量累积的结果。

6)富营养化污染

氮和磷是植物和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

超过一定浓度进入天然水体时(氮0.2mg/L,磷0.02mg/L),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耗去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中鱼类窒息而无法生存、水产资源遭到破坏。

冬季藻类大量死亡,水中BOD猛增,造成水体厌氧发酵,产生臭味,恶化水质。

7)油类的污染

油类污染物包括矿物油和动植物油中的液体部分。

它们均难溶于水。

油类污染物经常覆盖于水面,影响氧的溶入;还能附着在土壤颗粒表面和动植物体表面,影响养分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

漂浮在水面上的油层,还可能受水流和风的影响,扩散很远,致使海滩变坏,休养地、风景区被破坏,鸟类生活也遭到危害。

沿海及河口石油的开发、油轮运输、炼油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会使水受到油的污染,特别在河口和近海水域,近年来这种污染十分突出。

8)热污染

废水温度过高而造成的危害,称为热污染。

热电厂等的冷却水是热污染的主要来源。

热污染引起的水温上升会造成水中溶解氧的减少,甚至使溶解氧降至零,还会使水体中某些毒物的毒性升高。

水温的升高对鱼类的影响最大,甚至引起鱼的死亡或水生物种群的改变。

9)病原微生物污染

废水中的绝大多数的微生物是无害的,但有时却有可能含有各类致病微生物。

如生活污水中可能含有引起肝炎、伤寒、霍乱、痢疾的病毒和细菌以及蛔虫卵等;屠宰肉类食品加工等污水中可能含有碳疽杆菌的钩端螺旋体等,医院污水中含有各种病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流入天然水体会传播各种疾病,用水灌溉农田时,导致受污染地区疾病流行。

从水质状况看,我国由于受到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其他含毒废弃物的污染,主要江、河、湖泊、水库等的水质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

据近年来对我国地表水污染所做的调查看,污染正在发展,对人们的饮用、渔业、灌溉都造成了很大危害,在调查的5.3万公里的河段中,鱼虾绝迹,成为“死水”的河段有2400公里,水质污染不能用于灌溉的约占23.3%,水质符合饮用水、渔业用水水质标准的只占14%。

水质污染进一步缩小可用水资源,从而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不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控制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2.水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对于水体污染的防治,其根本措施是加强对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开展对废水的处理及综合利用,以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并减少废水的排放量。

1)制定区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①水环境质量标准: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普遍认识到它是控制水体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是对于天然水体应保持什么样的水质标准,认识并不完全一致。

多数认为,保护水体的目标,应该是使受污染水体恢复到符合当地人们需要的最有利的用途。

水体最有利的用途指标应视当地具体需要而定。

②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要使天然水体水质达到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必须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

1973年我国颁布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中有关工业“废水”最高容许排放浓度的规定,199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对含有重金属、难分解的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工业废水,必须在厂内单独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才可引入城市下水道,或直接排入河、湖水体。

但不得采用慢流排入,不得排入渗坑、渗井,以及已被污染或自净能力很弱的水体。

散发有毒臭气的废水不得采用明渠排放。

渠道不得渗漏。

排入城市下水道的标准,原则上应不妨碍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的顺利进行和处理后的水质能符合排入水体的要求。

2)水污染防治对策

①减少污染因子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当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很紧张,另一方面浪费又很严重,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位产品耗水量要高很多。

耗水量大,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废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从而加重了对水环境的污染。

因此,必须把减少耗水量作为水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政策来执行。

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实行“三废”资源化(尤其是废水资源化),尽可能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工艺过程或其延伸线上,以达到最大限度削减排污量的目的。

这是控制水污染的积极途径。

通过废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

对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包括工业、生活污水)加强再利用。

在城市中建立“中水道”系统,在地表水源、地下水源之外开辟第三水源。

处理后的污水可以根据水质情况用于不同方面:

可回用于工业,作为冷却水、锅炉用水、生产工艺用水、城市公共水源或是回用于农业,作为灌溉农田和养鱼用水。

②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在最大限度减少排污量,严格控制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城市污水管网,将含有一般有机物的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合并集中处理。

从我国实际出发,目前在全国普及二级生化处理是不现实的,因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废水处理的等级应因地制宜。

可根据废水性质、处理后的用途以及各地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经济能力,采取多种处理设施,做到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处理后的废水,应尽可能加以回用,以节约水资源。

③调整工业布局,改革产品结构:

自然净化能力是一种可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变恶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作用。

对于用水量大、污染严重,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要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

尤其是对那些城镇生活居住区、水资源保护区、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不允许建立污染环境的企、事业单位。

为防治水污染,改善产品结构也十分重要。

应采取有效措施,放弃有害环境的产品的生产,生产无害或低害水环境的产品。

④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

水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工业和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以及给水与排水规划同时进行。

这在水源不足的地区成为重要。

规划前必须切实查清水资源总量及水质状况,如果需用水量超过水源总量时,应采取相应的给水和污水处理措施,并采取蓄水、保水、再生、回用等措施,以弥补供水不足。

除此而外,控制水体污染还必须有完善的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包括立法管理、资源管理和规划管理,设专门机构,实施监督、执法的权力,是保护水资源和控制水污染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水体污染基本控制技术

1)污水处理基本方法

废水处理的目的,就是对废水中的污染物以某种方法分离出来,或者将其分解转化为无害稳定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最终应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废水处理相当复杂,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废水的水质和数量,排入到什么水域或作什么用来考虑。

一般废水的处理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大类∶

分离处理。

通过各种外力的作用,使污染物从废水中分离出来。

转化处理。

通过化学或生物化学的作用,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本性,使其转化为无害或可分离的物质,后者再经分离除去。

稀释处理。

通过稀释混合,降低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无害化的目的。

废水的处理包括固液分离、可氧化有机物的氧化、酸碱物质的中和、有毒物质的除去等。

基本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方法。

2)污水处理技术

1物理法处理

包括重力沉降法、混凝澄清法及浮力上浮法等。

在重力的作用下使悬浮液中的密度大于水的悬浮固体下沉,从而与水分离的方法称为重力沉降法。

混凝澄清法是指在混凝剂的作用下,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为絮凝体,从而打破胶体粒子的稳定性,达到从水体中去除的目的。

浮力上浮法是借助于水的浮力,使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浮出水面,然后用机械加以刮除的方法。

2生物法处理

废水的生物处理是污水处理的基本核心,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一部分转变为微生物细胞物质,另一部分转变为比较稳定的无污染或污染极小的化学物质(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

生物处理的主要作用者是微生物,根据生化反应中对氧气的需求与否,可将污水生物处理过程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必需充分供应微生物生化反应的所需的溶解氧,最终将水中有机物彻底氧化成CO2和水等;而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则必需隔绝与氧气的接触,最终处理的产物是CH4和CO2等。

3化学法处理

采用化学方法处理水中的污染物方法很多,根据水中污染物的具体特征又可分为∶中和法,利用酸碱药剂将废水从酸性或碱性调整到中性附近的一类处理方法;化学沉淀法,通过向水体中投加某些化学药剂(沉淀剂),与废水中溶解态的化学物质发生直接反应,形成难溶的固体生成物,然后进行固液分离,从而去除水中污染物;氧化还原法,通过添加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把水中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成无毒或微毒污染物;化学消毒法,利用消毒剂或其它消毒手段,杀灭水中致病微生物。

4物理化学法处理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包括∶吸附法,主要是指利用固体吸附剂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性能,去除污水中多种污染物的过程;离子交换法,利用固相离子交换剂功能基团所带的可交换离子,与解除交换剂的溶液中的同性离子进行交换反应,以达到离子的置换、分离、去除、浓度等目的;膜分离法,利用特殊的薄膜对液体中的成分进行学者性分离的技术,包括扩散渗析、电渗析、反渗透、超滤、液体膜渗析、隔膜电解技术等。

3)废水处理系统

废水的性质十分复杂,往往需要将几种处理方法或处理单元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配置其主次关系和前后次序,才能最经济有效地完成处理任务。

这种有单元处理设备合理配置的整体,叫做废水处理系统。

一般而言,城市生活污水水质比较均一,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典型处理流程。

城市污水成分的99.9%是水,固体物质仅占0.03%~0.06%左右。

城市污水的生化需氧量(BOD)一般在75~300毫克/升。

根据处理任务的不同,可将废水的处理系统归纳为以下三级处理∶

1一级处理。

主要处理对象为较大的悬浮物,采用的分离设备依次为格栅、沉砂池和沉淀池。

污水经一级处理后,一般可除掉35%的生化需氧量和60%的悬浮固体颗粒。

但这只是一种非常初步的处理。

一级处理有时也称为机械处理。

2二级处理。

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化学处理,叫做二级处理。

其处理对象为废水中的胶体态和溶解态有机物。

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采用的典型设备有生物曝气池(或生物滤池)和二次沉淀池。

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可除掉其中90%的生化需氧量及90%的悬浮固体颗粒。

虽然它能够有效地除掉直接造成天然水体溶解氧下降的有机污染物,但却不能全部除掉污水中象氮和磷这样的营养物质,对天然水体富营养化仍是个威胁。

二级处理也叫生物处理或生化处理。

3三级处理和高级处理。

污水的三级处理对象是残留的污染五和营养物质(氮和磷)。

目的是为了控制富营养化和达到废水能够重新回用。

所采用的技术通常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三大类。

物理法包括过滤、蒸馏和反渗透技术;化学法包括电渗析、化学絮凝、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生物法包括藻类除氮以及利用细菌的同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等。

各种工业废水的水质千差万别,其处理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很难形成一种象城市生活污水那样的典型处理系统或流程。

一般说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具

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一般的处理程序是澄清回收毒物处理再用或排放。

②往往形成循环用水系统和接续用水系统。

③在直接排水系统中,水质的控制要求依排放标准而定,在废水处理系统中,则依用水设备对水质的要求而定。

第二节大气环境及污染控制

空气、水和食物是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三种关键性物质。

总质量约为3.9×1015吨,约占地球总质量的1/100万。

大气质量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是不平均的,由于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大气的主要质量集中在下部,其质量的50%集中在离地面5.5公里以下,75%集中在10公里以下,90%集中在30公里以下。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一种气体混合物,其组分可分为恒定、可变和不定三种。

1.恒定组分

大气中含有的氮,占78.09%;氧,占20.95%;氩,占0.93%,三部分共计约占空气总量的99.97%,加上微量的氖、氦、氪等稀有气体,就是大气中的恒定组分。

这一组分的比例,在地球表面上的任何地方几乎可以看作是恒定不变的。

2.可变组分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02-0.04%,水蒸汽的含量为4%以下。

这些组分在大气中的含量受季节、气象的变化以及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很低,但随季节和气象条件含量而发生变化。

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下引起的含量变化正在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切。

水汽含量也依空间位置和季节变化而改变,在热带有时竟达4%,而南北极则不到0.1%。

含有上述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的空气,可以认为是纯净的空气。

3.不定组分

火山爆发、岩石风化、森林火灾、海啸、地震、植物花粉等自然现象所引起的成分如尘埃、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花粉等杂质,其密度大约为10~100毫克/厘米3。

大气中还存在水汽凝结物如云、雾滴、冰晶等。

此外,由于电离作用,大气中还存在少量带电的离子。

不定组分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二、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的发生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各种不定组分进入大气,当污染物量不大时,由于大气的扩散、稀释、沉降、雨水洗涤、日光作用以及污染物的相互中和、化合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而使空气恢复到原来状态,对人体的健康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一过程称为大气的自净作用。

大气的自净作用是自然环境自我调节的一种重要机能。

当污染物的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引起空气质量恶化,能对人体、动物、植物和物体产生不良影响时,这时的大气就是被污染了的。

简单地说,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本底含量,的大气状况。

历史上发生过数起大气污染急性中毒事件,最典型的是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当时伦敦地区上空受强大的移动冷空气控制,整个泰晤士河谷及毗连的地区完全处于无风状态,在距地面60~130米高空形成强逆温层,大雾弥漫。

这种天气整整持续了四天。

在这样的地形、气象条件下,从伦敦的居民炉灶和工厂烟囱排出的烟尘被逆温层封盖而停滞在低层无法扩散。

当时测定的大气中SO2的浓度高达35毫克/米3,颗粒物浓度高达45毫克/米3。

仅在雾期的一周内,伦敦市内死亡数从945人激增至2484人,整个伦敦地区死亡人数从2062人激增至4703人。

与历年同期相比,多死亡3500~4000人。

从死者的年龄分布上看,以45岁居多,死亡的原因,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心脏病为最多。

2)大气污染的发生

大气污染之所以发展称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在于人类对能源的利用,特别是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大,人口密集使得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数量越来越大,种类也越来越复杂,而且集中,造成了大气污染。

同时,象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这样的自然现象也能引起大气污染。

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比较大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2.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类型

1)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的发源地称为大气污染源。

按污染物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如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火山灰和二氧化硫;有机物分解产生的碳、氮和硫的化合物森林火灾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以及碳氢化合物;“流星”在地球及大气层中燃烧变成尘埃和多种气体;大风刮起的沙土以及散布于空气中的细菌、华粉等。

天然污染源目前还不能控制,但它所造成的污染局部的、暂时得,通常在大气污染中起次要作用。

人为污染源是人类生产和生命活动所造成的污染。

一般所说的大气污染是指人为因素引起的污染。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是指人类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的设施。

如烧饭、取暖用的各类燃油、燃煤、燃气炉灶。

工业污染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源。

包括烟尘、粉尘及各种挥发性有毒、有害气体。

交通污染源是指各类汽车、飞机、火车和船舶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

特别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近来,为配合环境保护,出现了环保汽车和无铅汽油。

2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固定污染源主要指排放污染物的固定设施。

如工矿企业的烟囱和排气囱,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属于固定污染源。

移动污染源主要指排放污染物的交通工具。

3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一个烟囱或多个相距很近的固定污染源,其排放的污染物只构成小范围的大气污染,可把这些污染源看成是点污染源。

机动车、船在其沿线附近构成污染,可将这些移动污染源看成是线污染源。

一个大城市、大工业区,其城市废气和工业废气构成较大范围的大气污染,可看作是面污染源。

4一次污染源和二次污染源

一次污染源指直接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二次污染源是指可产生二次污染物的发生源。

所谓的二次污染物是指不稳定的一次污染物与空气中元有成分发生反应,或在污染物与污染物之间相互反应而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污染物,如臭氧、酮、光化学烟雾等。

2)大气污染的类型

大气污染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