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学七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7459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学七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蒙古学七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蒙古学七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蒙古学七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蒙古学七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学七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docx

《内蒙古学七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学七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学七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docx

内蒙古学七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

内蒙古15-16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考试试题--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2.中国历代疆域的沿革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下列四幅示意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图一、图三、图二、图四B.图四、图二、图一、图三

C.图一、图三、图四、图二D.图四、图一、图二、图三

3.《北京晚报》2014年4月10日报道:

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B.589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国家南北统一

C.在他统治时期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

D.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4.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

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

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的()

A.公正性B.广泛性C.民主性D.自由性

5.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设置明经科C.开创殿试和武举D.八股取士

6.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B.对外贸易活跃C.商业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

7.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其中的a、b、c、d指四个朝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②b的都城在上京

③与c并立的两个政权是由契丹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④d的建立者是忽必烈

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

8.岳飞《满江红》中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诗句,这里的“匈奴”是指()

A.匈奴统治者B.契丹统治者C.党项族统治者D.女真统治者

9.“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0.唐朝的对外交往中,以佛教为纽带的与之交往的国家是:

()

A.天竺B.日本C.新罗D.波斯

11.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12.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

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

A.辽B.西夏C.金D.元

13.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舍勾栏,终日喧器不已。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南朝B.隋朝C.宋朝D.唐朝

14.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史书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反映了()

A.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B.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C.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D.元代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15.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A.造纸术B.交子C.指南针D.活字印刷术

16.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

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建立了蒙古国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

③灭掉西夏政权④开凿了山东的会通河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17.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汉武帝——修筑长城

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

18.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

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

A.文化的繁荣与昌盛B.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机构的设置与变化D.对外的联系与交往

19.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编排有关成吉思汗的课本剧,设置了以下场景。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案上摆着《伤寒杂病论》、《资治通鉴》B.蒙古军队进攻辽西夏时使用突火枪

C.成吉思汗登长城察看军情D.营帐内挂着一幅元代疆域图

20.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专制统治不断加强。

下面从图1到图2发生变化的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

21.某历史教材一课中,有“废丞相”“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三个子目。

该课的课题应该是()

A.元朝的建立和统一B.明朝君主权力的加强

C.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2.观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

A.唐代的社会生活面貌B.元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C.宋代的社会生活面貌D.明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23.最符合下表内容的学习主题是()

序号

历史事件

1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

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3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A.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清朝边疆商业贸易的繁荣

C.清朝对外关系D.民族政权的并立

24.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5.“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

请问该书是()

A.《天工开物》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0分)

26.(12分)整顿吏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摘自班固《汉书》卷一九《九官公卿表》

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

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627—649),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

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

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长官的官职名称。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

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6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钱币和陶器。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

……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

在古里进行交易时,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你得出怎样的结论?

(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6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

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学者威尔斯说: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兼收并蓄而积极探求的。

”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其博大的气概,壮美的景观,发达的经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使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像天堂一样富丽堂皇和繁荣的巴格达、拜占庭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不用说当时的巴黎、伦敦、威尼斯、佛罗伦萨了。

当时的长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大量的日本人、新罗人、骠国(缅甸)人、真腊(柬埔寨)人、天竺人、狮子国人、波斯人、大食人等长期居住在中国,经商、生活,甚至参加科举,在唐政府任官。

——摘自中学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

但清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实行闭关政策,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

如康熙时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想打造100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即被诬为结交海盗。

雍正帝曾说“此辈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唐都长安的国际地位并分析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后果(4分)

 

2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请写出材料一中A、B两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统一的王朝名称。

(2分)

(2)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属于哪种史料?

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更为可信的是哪种史料?

(2分)

(3)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出自哪部史书?

(2分)

(4)小明参观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南海一号”及所载的文物可以帮助他从哪些方面了解宋朝经济的发展状况?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B3D4A5D6C7D8D9B10A11B12A13C14C15A16C17A18B19D20D21B22C23A24D25A

二、非选择题(不必拘泥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如有其他它答法,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6.

(1)丞相。

(1分)掌监察(或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1分)

(2)政绩。

(2分)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或重视地方的监察)(2分)

(3)重典治吏(或从重从严打击贪污腐败犯法行为)。

(3分)从制度建设到依法治吏。

(3分)

27.

(1)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2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2分);汉代陆上、海上贸易繁荣(2分)。

(2)宋朝经济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可增加财政收入;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两宋时政治上相对稳定。

(答出以上6点中的任意3点即可得6分)。

(3)特点:

和平、公平(2分)(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友好、平等)影响:

促进和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

(2分)(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赋分,如繁荣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丰富了相互间的生产、生活等)

28.

(1)地位:

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

(2分)

原因:

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②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③科技发达,文化昌盛;④政策开放,中外交往频繁;⑤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

(答出3点即可得6分)

(2)原因:

①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②统治者盲目自高自大;③统治者以农为本的观念和“重本抑末”政策。

(答出2点即可得2分)后果:

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损害了经济发展;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答出2点即可得2分)

29.

(1)秦朝。

(1分)隋朝。

(1分)

(2)材料二属于第二手史料,材料三属于第一手史料。

(1分)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

(1分)

(3)《史记》

(4)商业;手工业。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