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理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7348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2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供给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货币供给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货币供给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货币供给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货币供给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供给理论.docx

《货币供给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供给理论.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供给理论.docx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

本章重点问题

1、基础货币

2、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

3、货币供给内生论和外生论

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概述

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是货币政策理论中同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

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等。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沿革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货币需求理论来说,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有些滞后,但早在金属货币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货币供给。

由于贵重金属开采量的限制,货币供给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例如中国唐代中期曾经出现的“钱荒”和明清之际的“银荒”,都是货币供给不足的例证。

而真正突破金属货币供给限制的,是现代信用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

因此一般认为,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是18世纪的信用创造学说。

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

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

正是这一存款的派生机制,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英国经济学界在19世纪初和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金块争论”和“通货争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C.A.菲利普斯所著的《银行信用》一书出版。

该书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为以后的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

而从20世纪

30年代后到6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段消沉期。

这一时期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一直是作为一个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而出现的,其大小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典型的货币供给外生论者,因而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忽视了对货币供给的研究。

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米德在文中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分析,标志着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

之后,众多经济学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货币供给模型。

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时期采用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凯恩斯理论彻底失灵,作为新经济自由主义阵营中的货币学派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投入到对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中。

在这些研究中,有着较大影响的是,由格雷(J.G.Gurley)和肖(E.S.Shaw)提出经托宾等人发展而成的一种系统的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新论(NewView)。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新发展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将货币供给看作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但随着经济“滞胀”的出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这一说法受到严重质疑和挑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承认,内生的货币供给理论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后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20世纪70年代后的货币供给理论研究成果。

传统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没有考虑到银行贷款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这一点正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重点批评之处,他们强调银行贷款对货币供给有因果作用。

在其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中传统的存款创造贷款的观点被逆转过来,成为银行贷款创造存款。

这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一致认同的观点。

早期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将中央银行纳入到内生货币供给的研究范围,但逐渐将重点放在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方面,并出现了分歧。

一种观点被

称为适应性内生供给。

认为当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储备不够充足时,中央

银行必须适应性地供给,否则金融结构将不稳定,甚至危及整个经济。

持这种观点的有卡尔多、温特劳布、摩尔等。

另一种观点被称为结构性内生供给,它所强调的是,当中央银行限制非借入储备的增长时,额外的储备通常是在金融机构本身内产生的,通过创新的负债管理在联邦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和CD市场上借入资金。

主要代表人物有明斯基、罗西斯等。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展开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内生货币理论的拓展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融入了流动性偏好理论。

明斯基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周期变化模型,指出银行要综合考虑盈利性和流动性来决定资产组合选择,并据此确定货币供应量,而银行可以将其金融资源投入金融循环或产业循环中。

因此,根据银行的选择,不仅货币供应

量会有相应变化,而且货币的可得性和总需求之间的联系也可能不同;二是引入

国际背景。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信贷不仅使供给内生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存在可得性约束。

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心一周边理论的借贷款模型,该模型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出口繁荣时,预期投资收益将上升,则以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入将增加;奇克提出的银行结构进化理论,主要根据银行体系创造贷款的范围、随制度和经济环境变化过程和变化方面来分析银行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奇克指出,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国内外金融的接轨,货币的内生性变得更

强。

2、货币供给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货币供给理论大体沿着三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

首先,在货币的定义方面,随着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给做出的各种规定成为金融创新规避的对象,各种金融工

具的出现使传统的Mi、M2、M3定义日渐模糊,狭义货币说向广义货币说发展,货币的外延日益扩大①。

其次,在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方面,不断借助更为复杂的数理方法对影响货

币供给的诸多因素进行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分析,进而讨论通过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给量的途径和效果。

最后,在货币供给的性质方面,关于货币供给到底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的争论并未停止,同时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以及如何制定货币政策规则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本章内容将以此为线索,全面介绍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容及其发展。

专栏10-1

英国19世纪的“金块争论”和“通货争论”

18世纪末期,英国与拿破仑开战,为弥补庞大的军费开支,大量增发银行券。

银行券

增发过多,黄金准备日益不足,英政府遂于1797年2月下令停止银行券的兑现,同年5月,

又颁布银行限制条例”加以法律化。

该条例实施以后,物价上涨,英镑汇价下降,纸币日益贬值,金价日益上涨。

到1809年,纸币与黄金的价值严重背离,成为英国人普遍关切的大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英议会1810年特设金块委员会”进行讨论。

此时在议会内存在两

种相对立的意见:

争论的一方是金块主义者(以李嘉图为代表),另一方是反金块主义者(以博赞克为代表)。

反金块主义者站在政府与英格兰银行一边竭力否认当时存在的纸币发行过多、纸币已经贬值的事实,他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汇价取决于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论点。

而金块主义者则主要从黄金市价高过金币官价的事实出发,认为衡量通货是否贬值的尺度始

终是黄金,汇率也是由通货的含金量所决定的;英国通货在外汇市场上贬值,归根结底是由

于纸币与黄金相比贬值的结果。

这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互相争论,并形成有名的金块之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于1809年发表《金的价格》一文,1810年又出版《金

块高价论》小册子,论述金块价格与纸币价格相背离的原因,是由于银行券停止兑现所引起

的纸币发行过多,因而主张立即恢复兑现。

李嘉图的文章发表后,弓I起人们的注意,并给金

块委员会所提出的报告以决定性的影响。

1819年,英国政府颁布恢复兑现条例”,于1821

年5月1日起,银行券照旧平价无条件兑现。

银行券恢复兑现以后,遭到1825年及1836年-1839年两次严重经济危机的袭击,无条件兑现难以继续维持。

为彻底解决银行券的兑现问题,英议会于1840年设置议院发行银

行委员会”,讨论银行券发行制度的改革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又出现针锋相对的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是通货主义的意见,一种是银行主义的意见。

两派展开激烈争论,又掀起一场史称通货论争的空前大论争。

通货主义的主张与金块论者的主张完全相同,银行主义的主张与

反金块论者的主张亦完全相同,故通货论争实际上是金块论争的继续。

当时英国政府首相庇

尔信奉通货主义,遂根据通货主义的理论拟成英格兰银行条例,提交议会表决,结果下院否

决,上院则一致通过,最后经英王裁定颁布,这就是《庇尔条例》。

该条例的主要内容是:

统一银行券的发行,除英格兰银行外,在条例颁布以前已发行银行券的银行其发行量不得超过前12个星期内的平均发行量;在条例颁布以前没有发行银行券的银行,不得发行银行券;

建立银行券发行准备,英格兰银行只能发行1400万英镑的无黄金准备的银行券,超过这个

数量的银行券发行都要有百分之百的黄金或白银做准备,而且白银不得超过准备金的20%。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

货币供给理论的渊源始自信用创造说,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是整个货币供给体系的基础。

商业银行作为唯一可以经营活期存款(支票存款)的金融中介机构,在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进行相互结算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信用创造的功能,即商业银行能以派生存款的方式创造或收缩货币,从而对货币供给造成强烈影响。

一、存款创造的条件

现代商业银行大多采取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这构成了商业银

行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

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保留的存款余额,称为存款准备金。

它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组成。

法定准备金是各国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数额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率与

丨一般教科书将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的内容放在商业银行一章中,本是为了将货币供给作为一个统一内容体系,故将派生存款放在货币供应中一并叙述。

存款总额的乘积。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各国货币管理当局规定的存款缴存比例,它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法定准备率越高,则银行吸收的存款用于贷款的数额越少,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越多。

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准备金中超过法定的部分。

由于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存在,银行在吸收进一笔现金或支票后,留存一部分准备,就可以将其余部分用于贷款,存款派生机制也才会存在。

假若银行实行的是全额准备金制度,则商业银行除了将存款放入保险柜或存入中央银行外,再无其他活动,这样,存款也就不可能派生。

银行在全额准备金制度下不能得到任何利益,储户也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存款利息。

因此,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不但是存款派生的前提条件,更是银行体系存在的前提。

对于一定数量的存款来说,准备金的比例越高,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就越少,存款派生的能力就越低;反之,准备金的比例越低,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就越强。

如果银行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则商业银行可以将存款以贷款的形式全额放出,在没有现金漏出的条件下,这些贷款会重新回到商业银行成为存款,如此不断循环,从而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制的扩大货币供应量。

(二)非现金结算制度

非现金结算制度能使人们通过支票的形式进行货币支付,银行之间的往来进

行转账结算,无须使用现金。

如果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交易都必须使用现金,那

么借款人在得到任何一笔贷款后都会立刻以现金的形式取出,直到贷款归还以前

这笔资金都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而不被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也无法创造存款。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用现金漏出率①来计算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货币数量。

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而言,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两者缺一不可。

二、多倍存款扩张的过程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假定:

(1)客户将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全部存人银行,而不提现金;

(2)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

假定A银行接受了客户存入的现金10000元。

按规定从中提取现金准备1000元,以应付客户提现的需要。

其余9000元可以用于贷款以取得收益。

A银行资产负债表单位:

资产

负债

现金准备+1000

贷款与投资+9000

总额+10000

现金存款+10000

总额+10000

由于一国的商业银行有许多,当A银行将9000元贷给客户时,该客户可以将钱存入B银行。

B银行再按10%提取900元作现金准备,其余再贷放出去。

B银行资产负债表单位:

资产

负债

现金准备+900

贷款与投资+8100

总额+9000

现金存款+9000

总额+9000

B银行贷出8100元,借款人又转存入C银行。

C银行按10%提取准备金后,其余再贷放出去。

C银行资产负债表单位:

资产

负债

现金准备+810

贷款与投资+7290

总额+8100

现金存款+8100

总额+8100

如此类推,银行与客户之间不断地贷款、存款,就会产生以下结果

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单位:

银行

仔款

现金准备

贷款

A

B

CD

1

1

1

10000

9000

8100

7290

1

1

1

1000

900

810

729

1

1

1

9000

8100

7290

6561

1

1

1

合计

100000

10000

90000

原始存款为10000元,总存款为100000元。

从存款一栏中看出,数额以910的比例递减。

若以R表示原始存款,D表示存款总额,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则存款货币创造的公式为:

D=Rr,其中,D-R=90000元,就是银行体系创造出来的存款货币。

因此,r越高,创造的存款货币额越小;r越低,则创造的存款货币额越大。

三、派生存款乘数

存款乘数是指每1单位的原始存款或初始准备金变动所引起的银行系统总存款额的变动倍数,一般用字母k来表示存款乘数。

我们沿用前面的例子,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唏口现金漏损率为零的前提下,那么最初10000单位的原始存款,经过商业银行的贷款活动,最终形成的存款级数如下:

10000,9000,8100,7290……每一个数字都是前面数字的10%这样一个数字序列就形成了一个收敛的等比级数,即派生存款模型。

我们用rd表示存款准备金率;A表示原始存款;现金漏损率C•为零,超额准备率为零,那么,一笔原始存款A在法定准备金率为rd的条件下,可以派生如下存款:

D=A+A(1_q(+川Ill+A(1_rd$4=人]+(1_5,+山川+(1_q)n_1]

10-1

当N“,由于0:

:

:

rd:

1

则上式就化为D=A*1二A*丄

1一(1一口)rd

-所谓原始存款或初始准备金,可以认为是商业银行吸收到公众手持的现金或中央银行最初贷给商业银行的资金形成的。

11

那么,丄就是派生存款乘数,即10-2

rdrd

四、派生存款乘数的修正

首先,在前面的分析中假定在存款创造过程中没有现金C从银行系统中漏

出。

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必然会存在一部分存款以现金的形式被公众提取出来,并持续的保留在公众手中。

虽然支票存款的流动性接近于现金,但在一些小额交易或秘密交易中,人们还是不会采用支票的形式。

这一现象在信用体制不发达的国家更为普遍,毕竟只有现金才是最具流动性的支付手段。

由于这部分现

金从银行体系漏出,也就不可能参与存款的创造,其作用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一致。

如果用c表示平均每一元活期存款中公众持有的现金比例,可以根据

上述的收敛的等比级数公式10-1推算出在考虑现金漏损率情况下的新的模型,即存款派生乘数的表达式可以写作:

1

K10-3

rd-c'

其次,前面假定所有银行都不持有超额准备金G,但为了保持流动性、避免向中央银行借款,各个商业银行通常都持有一定的超额准备金,虽然这一比例比

较小。

超额准备金的数额根据实际经济情况由银行自由掌握,但银行一旦持有了

超额准备金,那它对存款创造所起的作用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完全相同。

如果用g

表示平均每一元存款中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的百分比,那么存款可以根据上述的收敛的等比级数公式10-1推算出在考虑现金漏损率和超额准备金率条件下的新的模型,即存款派生乘数的表达式可以扩展为:

K110-4

rdc'g

最后,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新增的活期(支票)存款向其他存款的转化。

随着活期存款的增加,其中一些将转变为非个人定期存款。

由于法律规定银行对非个人定期存款也需要持有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并且这一比率同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不同,因而这种转化会对存款派生比例产生影响。

假定非个人定期存款的

比例为t,非个人定期存款的准备金比率为rt,那么每一元活期存款中就会有Lrt

作为法定准备金从存款派生体系中漏出,那么根据上述10-1式原理,从而派生

存款乘数进一步扩展为:

1

K110-5

山+c'+g+trt

第三节货币供应的理论模型

一、货币供给与银行体系的合并资产负债表

货币供给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业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流通中的现金是中央银行对大众的负债;银行存款又是商业银行对存款部门的负债。

通过分析银行机构的资产负债的关系而揭示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一)银行体系合并资产负债表

一般来说,剔除个别特殊业务情况,可以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

表进行合并如下表10-1所示。

表10-1银行合并资产负债表

资产(ASSETS)

负债(LIABILITIES)

A

各项贷款

La

储蓄及定期存款

A

财政借款

Lb

财政存款

Ac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资产

Lc

国际金融机构往来

Ad

黄金外汇存款

Ld

银行资本及其他

M1

现金(MJ

活期存款

根据会计核算原理,总资产一总负债,

即:

Aa+Ab+Ac+乓=

=La

+Lb+Lc+Ld+M1

10-6

M3A+A+

A+)A-L+L+)L+L

10-7

从式10-7可以看出,银行体系任何一项资产的增加都会引起M1的增加;反

之,则减少;相反,除了Mi之外,银行体系的任何一项负债的增加都会引起Mi的减少;若负债减少则会引起Mi增加。

若负债总量不变,结构发生变化,如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减少,或者财政存款减少,则达到Mj增加的目的。

我们对上述的公式10-7根据一定的对应原则,作进一步的处理如下:

Mi二代-La〕亠[人-|亠[代Ad-Lc:

;「Ld10-8

根据公式10-8,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货币供应量受到如下因素影响:

1、信贷收支状况。

Aa为银行体系对外贷款,La为银行体系的储蓄及定期存款。

Aa-La表示银行体系信贷收支的平衡程度,反映了银行与财政部门以外的经济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净额。

若贷款增加额大于储蓄存款及定期存款增加额,则会引起M1的增加。

2、财政收支状况。

Ab为财政借款,Lb为财政存款。

显然,如果存款不变,那么,Ab的增加必然使货币增长。

而政府增加贷款的做法一般认为是同财政赤字有关,所以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下,尤其是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时向银行融资的情况下,货币扩张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我们在这里只是从借款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支出问题。

当政府采取其他形式的融资时,如发行国债,而不允许中央银行认购的情况下,则一般不会发生货币扩张的情形。

3、国际收支状况。

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最终会体现在黄金外汇储备的变化

和银行体系在国际金融机构债权债务净额的变化上,即Ac、Aj和Ld这三个反应一国国际收支的指标上来。

显然在外汇和黄金占款(Ac,Ad)的增加时,必然造成本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增加,从而增加一国货币供应量。

4、技术因素

结算中的票据实际是中央银行为结算而向存款机构提供的短期信贷。

存款机

构将收到的支票送交中央银行进行清算,准备金增加;由于传递耽搁等原因,中

央银行不能立即借记出票存款机构的准备金账户。

因此一方面收款机构已经贷记了该支票;另一方面出票机构尚未进行登记,总的准备金就会暂时增加。

当支票最终清算时,准备金的暂增加也会消失。

但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这种在途结

算中的票据始终存在,其数额除随经济活动总量增加而有增加的趋势外,还与资

金结算技术有关。

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讯等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在途结算票据数额,减少基础货币。

按照此办法,同样可以找出m2的决定因素。

综合上述因素可以看出,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实际上受到一国信贷收支、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通过对合并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货币供应量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在一国货

币供应中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引入几个相关概念。

(一)基础货币及其作用

1、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又称为“强力货币”或“货币基础”,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准备金的总和。

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基础货币由两个部分构成:

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2、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

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11个:

(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

(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4)财政部发行通货;(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7)政府持有的通货;(8)政府存款;(9)外国存款;(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11)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在以上这11个因素中,前6个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5个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见表10-2。

表10-2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

1、贴现贷款(A)

2、证券(A)

3、对政府的债权(A3)

4、国外资产①(A)

5、对特定存款机构债券(A)

6、对非金融机构的债权(A)

7、其他资产(A)

1、发行在外的现金②(L1)

2、银行存款(L2)

3、中央银行自有资金(L3)

4、政府存款(L4)

5、非金融机构存款(L5)

&发行债券(L6)

7、国外负债(L7)

8、其他负债(L8)

合计

合计

根据定义,基础货币(B)等于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存款准备金(LiL2)由“资产二负债”的会计恒等式,我们可以得到

B=L1L2

=CRG

PAA人A4A5人A7-L3L4L5LeL7丄10-9

式中C,R,G分别为流通中现金,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它们又分别是存款总额的一个比例,所以,可以写成:

B=D*cD*rdD*nLtD*g=Dcrdrt_tg10-10

从10-9式中可以很容易的知道:

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除商业银行

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之外,其他任何资产项目的净增加,都将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任何负债项目的净增加,都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

从以上11个因素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