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体阅读押题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7275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文体阅读押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实用文体阅读押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实用文体阅读押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实用文体阅读押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实用文体阅读押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文体阅读押题卷.docx

《实用文体阅读押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文体阅读押题卷.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文体阅读押题卷.docx

实用文体阅读押题卷

实用文体阅读——人物传记

12.(2016届湖北荆州中学高三19次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

“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

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

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

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

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

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

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

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

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相较之下,你更赞成谁?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答案】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2)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6分;每点2分)

(3)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6分;每点3分)

(4)观点一:

赞成黄宾虹先生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

赞成张大千先生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

两者兼顾,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8分;答出赞成谁并总括得2分,分析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应先从文本中找到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所在语段,然后结合着语段内容及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读后可知,第一段的关键句“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这句话承上启下,表明下文即是阐发“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的原因。

可根据这些语句内容概括作答。

考点:

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应先从文本中找到黄宾虹作画时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的所在语段,然后结合着语段内容及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由“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这句话可知,它和其前后两句话都构成因果关系,很容易归纳出两个要点。

也可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13.(2016届湖北华中师大第一附中高三18次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25分)

屠呦呦:

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

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

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

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

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

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

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6分)

答: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8分)

答:

【答案】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

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

(答出其中3点即可)

(3)

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

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勤于思考。

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锲而不舍。

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团队力量。

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答出其中3点即可)

(4)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分)

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

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

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

(结合文本分析,4分)

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

(联系现实分析,2分;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把握文章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

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

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第二步:

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

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关注文中的相关内容,第二、三段可概括出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第三、四段可概括出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和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

第五、六段可概括出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

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

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规范回答:

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3)【试题分析】答题时可以关注文中的相关内容,关注文段中概括性的句子。

通过筛选可知,自身的能力

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加上加上严谨的态度严谨的勤于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团队力量。

对它们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

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规范回答:

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

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仅仅围绕文本。

同时本题很有时代意义和生活感,无论学生能否读懂本文,该题都可以说上两句。

14.(2016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第七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

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

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境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

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

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

期间,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

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的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

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

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锥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

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

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

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

“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

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

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

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

“正如每一个对自已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写过的并发表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

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

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

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

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

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路上“迷途”。

身外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

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

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积极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

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

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

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

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

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是用来娱乐的、

C.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

请结合全文概述。

(6分)

答:

(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

“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

请结合原文简析。

(6分)

答: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