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6991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X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X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X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X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X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X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二、“十二五”发展条件与机遇

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十二五”时期,各级人民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进一步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来抓,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为我省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社会的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一)社会需求扩大,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机遇

社会需求扩大和消费需求升级,将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要求。

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已成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主旋律;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将成为我省“十二五”农业投入的重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精品农业将成为“十二五”农业发展的主线。

(二)政策完善和投入增加,为农业发展环境改善提供新机遇

农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果,将为“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初步强化,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得到改善;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使得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加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和农村多年积累的经济、技术和物质条件,将为我省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为农民转换身份提供新机遇

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的深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将极大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步伐。

农民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及户籍制度和就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将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市民化进程。

“十二五”时期,全省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将比“十一五”末降低5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将由2010年的57%提高到63%。

(四)统筹城乡力度加大,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新机遇

2010年,我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3.79%,城市化率达57%,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将更加成熟。

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财政投入不断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从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为农村经济体制创新提供新机遇

深化改革已经成为我省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继续以改革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

农村体制改革的核心将是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重点是建立城乡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关键是健全农村民主自治制度和农村新社区管理体制。

三、“十二五”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加快“三农”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仍然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最为艰巨、最为繁重、最为紧迫的任务。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三农”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农业继续增产增效压力较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难度较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任务艰巨,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一)农业继续增产增效压力较大

虽然我省粮食总产连续7年增产,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优质耕地不断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均只有9分地),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经营机制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农业面临的外部影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可低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受到严重挑战。

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二)小农户与大市场产销衔接仍存障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有发展,但规模普遍较小,运行不够规范,带动能力不强。

“户户都种田、家家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模式,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亦工亦农,既做产业工人又做兼业农民的现象比较普遍,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三)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改善面临较大困难

近年来,我省每年农业设施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

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风险。

过去20年一遇的标准能抵灾,现在50年、100年一遇的标准难抗灾。

“十二五”时期,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将继续快速推进,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要素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将呈现日益加快的趋势。

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产业发展条件差,金融和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资短期内难有根本提升,这些因素使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面临较大困难。

(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难度较大

我省农民收入连续7年保持较高增长,主要因素是农民收入2/3以上来源于二、三产业,因此,要保持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减少农民、转移农民。

但减少和转移农民,一方面面临农村现有富余劳力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就业技能缺乏的制约,继续保持较快转移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已转移劳力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就业稳定性较差。

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工资不断上涨,将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将进入波动幅度放大、波动频率增加的阶段,因此,很容易导致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放缓。

要素市场、产权市场发育滞后,使得农民财产转变为现实收入的难度加大。

(五)彻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任务艰巨

虽然我省统筹城乡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但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解决。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省城乡收入比已从2005年的2.33∶1扩大到2010年的2.52∶1;城市与农村的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医保的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仅为城镇居民的60%,农村医疗资源还非常缺乏,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

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十二五”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六个注重”、“八大工程”等任务要求,大力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坚持走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道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XX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水利及生态文明建设、农村居民收入、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努力把XX省建设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先导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

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保供给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以水利及农村防灾减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盐土改良等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5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8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5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85%以上,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72%以上,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达40%以上。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亿斤左右,保障口粮省内自给。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增长3.5%以上,2015年,达2800亿元左右。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条件显著改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2015年,设施农业比重提高到1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5%;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65%和7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1.6︰1;全省参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达60%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

在“十一五”基础上,再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2.5万公里、桥梁6000座。

2015年,50%以上乡镇通镇(村)公交。

农村文化事业、教育水平、医疗服务条件、社会保障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3项基础医疗保障制度参加率达95%以上。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实施农村居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以上,2015年,达1.5万元左右,农村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5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5万人以上;在2011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全部脱贫基础上,继续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

到“十二五”末,苏北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薄弱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

加强海洋牧场、渔业增殖放流和渔业保护区建设。

规划保留村庄全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农村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农村卫生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80%的农村完成环境综合整治,村镇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80%。

——城乡发展日趋协调。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城乡职工养老保险接轨,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衔接,探索在同一县(市)范围内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同一标准,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接轨。

有序扩大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

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63%,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逐步实现接轨。

五、“十二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为重点,提升经营档次;以标准化生产、无公害认证为抓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水平为支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1.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的要求,鼓励和支持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粮食、蔬菜、渔业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水果、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

加快构建优质粮油、特色蔬菜、特色渔业、现代林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空间布局。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加快设施园艺提档升级,组织实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推进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高档茶叶、食用菌等设施化生产。

推进生猪、家禽、奶牛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肉羊等特色畜产品,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业,推进标准化鱼池、渔船改造,加快渔港建设。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三大载体”建设,打造农产品加工流通强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发展农业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

专栏3:

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专栏3:

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1.优质粮油:

重点建设淮北中熟中粳稻、江淮及沿海迟熟中粳稻、沿江及太湖单季晚粳稻等三大小麦优势产业区和淮北北部陇海线强筋小麦、里下河及沿淮中筋小麦、沿江及沿海弱筋小麦、苏南丘陵及太湖中筋和弱筋小麦等4个小麦优势产业区。

2.特色蔬菜:

淮北、沿海、环湖、城郊四大特色蔬菜优势区。

3.特色渔业:

沿江特色渔业产业带、沿海优势渔业产业带、沿湖生态渔业发展区、沿城都市渔业发展区和星罗棋布的园区化板块。

4.现代林业:

构建“一区、二带、三网、四片、多点”的空间布局,一区即以淮北为中心的速生丰产林区;二带即沿海生态防护林带、沿江景观防护林带;三网即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四片即以环太湖、宁镇扬、徐州、连云港4个集中连片丘陵岗地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多点即湿地、森林城镇、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绿色村庄等呈点状分布的生态建设。

2.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口粮省内自给”要求,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加快推进以“旱粮改水稻、籼稻改粳稻、直(播)改机(插)、高产增效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创建”,结合全省新增43亿斤粮食产能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实施旱粮改水稻田间工程100万亩、籼稻改粳稻400万亩、压减直播稻600万亩、建立10万亩商品化集中育秧基地、建成水稻万亩示范片1000个,新建高标准农田750万亩。

继续推进以“菜篮子”为重点的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建设,以设施蔬菜、品牌蔬菜、出口蔬菜为重点,切实加强蔬菜基地建设,稳定发展城郊菜区,集中力量培育淮北、沿海和环湖三大特色蔬菜优势区的产供销能力。

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扩大生猪、家禽、奶业、肉羊的区域生产优势,提升畜牧生产总量。

到2015年,49个生猪生产重点县(市)出栏肉猪达2340万头,猪肉总产量180万吨;优质家禽生产产值占家禽业产值的比重达50%;奶牛存栏达20万头,总产量超80万吨。

进一步壮大渔业产业,建设沿海千亿元现代渔业产业带,推进标准化鱼池、渔船改造,加快渔港建设。

到201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530万吨,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9万吨和10亿美元,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3.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以附加值高的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推行统一的标准和适合行业特点的操作规程与技术规范,引导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规模种养基地抓好农产品生产档案、用药登记、休药期等各项制度落实。

以整体示范、综合示范为重点,创建50个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县),制(修)订800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整体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严格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积极探索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召回退出等监管制度,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推进整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推进县级质检站建设全覆盖,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职责分明、功能健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检验检测力度,突出蔬菜、畜产品违禁药物残留等监测重点,增加抽检频次,提高监测覆盖面。

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名牌农产品,对具有区域性、同质性的优势产品,引导生产主体联合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4.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水平

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加快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研发推广适应高效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机装备和技术,加快开发和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左右。

以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为抓手,加强XX为农服务网、惠农短信、“12316”服务热线、“96121”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平台、农业电视点播系统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物联网、通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融合,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实现农业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到2015年,全省农业信息服务实现基本全覆盖。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种子种苗,扶持发展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的种业企业,推进种子种苗产业化发展、商品化开发。

加快粮食流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化粮库、信息化物流,建设宏观调控信息平台,实现对粮食库存信息、粮食质量信息的集成与监控。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田基础设施1185万亩,其中:

国家项目改造中低产田800万亩,省级项目开发丘陵山区110万亩,治理黄河故道中低产田100万亩,改造高沙土50万亩,实施滩涂垦区配套开发100万亩,治理采煤塌陷地25万亩。

建成高标准农田500万亩。

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农业龙头企业5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0个,农产品市场100个。

5.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种业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建立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

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

巩固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专栏4:

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工程

专栏4:

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工程

1.优质粮油高产创建工程。

稳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组织实施好高标准粮田建设、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

以设施园艺和畜牧、水产规模养殖为重点,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经营集约化。

3.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工程。

以“现代种业强省”为目标,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种质规模繁育与生产、种苗品牌营销与技术服务三大体系。

4.农业“三新”与“双百双十”工程。

继续实施农业“三新”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启动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双百双十”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支撑和保障能力。

5.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工程。

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理念,加大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检力度,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6.农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经营管理、土地管理和农业支持保护。

7.农业标准化提升工程。

紧贴现代农业发展,完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标准示范体系、实施监督体系、宣传培训体系、多元化投入体系。

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收购、物流、经营等环节全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农村二、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提升乡村旅游业。

努力盘活集体资产,开展与薄弱村结对共建活动,增强村级经济整体实力。

1.着力提升农村第二产业

积极壮大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带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群建设。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

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生产加工销售、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提升我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巩固、提升现有品牌,培育、开发一批新的农产品品牌,打造外向型农产品品牌。

加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快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集中,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乡镇企业优化升级。

鼓励乡镇企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

鼓励乡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法制化、管理制度现代化。

积极培育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实现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型。

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走出去”,创建“本土化的国际企业”。

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促进乡镇工业聚集,发展产业集群,特别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群。

专栏5:

农业产业化组织提升工程

专栏5:

农业产业化组织提升工程

1.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龙头企业采取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提高企业的资本集中度,做大做强企业规模。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引导龙头企业规范企业标准、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具有XX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力争到2015年,全省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以上。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强联合,成立合作联社,提高自身竞争力。

3.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开展订单生产、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形成市、县、乡层次有序、规模合理的农贸市场网络。

加快县级和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建设,形成以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为支撑的点状辐射式农村物流站体系。

积极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连锁超市、配送专卖为先导,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为补充,功能齐备、制度完善、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70%左右。

努力培育农村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机械、科技推广、信息咨询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

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完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存、冷藏、运输等服务功能。

在加快发展传统消费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健身、休闲娱乐、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家政服务、职业教育等新兴行业,扩大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领域,提升服务档次。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

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区,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培育农业生态观光、渔村休闲垂钓、古镇民俗和农家生活体验、农耕文化教育、鲜活农产品采购等各具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

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发挥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将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融入旅游业中,抓好特色农副产品等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3.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做大做强村级产业。

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