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概要.docx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概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概要
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广东省广宁县广宁中学王天亮
第1章行星地球
识记:
1、恒星与行星的区别
2、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带的位置分布清况。
3、天体与天体系统的概念并区分。
4、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
2、液态水的存在。
3、质量体积适中,能吸附人类生存的大气。
4、日地距离适中,表面温度适宜)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和耀斑)、周期(11年为一个周期)以及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磁暴”现象、“极光”、影响天气和气候)。
7、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为赤道。
8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为20°W,160°E。
.
9、东西经的划分界限为0°,180°。
理解掌握: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h),自转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南极上空来
看顺时针,北极上空为逆时针)。
2、晨昏线的判读(随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反之为昏线)
3、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这两天才与经线重合。
4、时间计算:
a、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b、“东加西减”原则。
若所求的地方在已知地点的东侧,则用已知地点的地方时加时间差。
若所求的地方在已知地点的西侧,则用已知地点的地方时减时间差。
所得结果如果大于24小时,则日期加一天,时间减24小时。
如结果小于24小时,则日期减一天,时间加24小时。
c、时间计算的隐含条件:
晨线与赤道交点以及该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6:
00。
昏线与赤道交点以及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18:
00。
赤道全年6:
00日出,18:
00日落。
d、无论何时,东边的地方时要比西边的地方时早,时间数值东边要大于西侧、
e、一天之中,12:
00为白天的分界点(小于12:
00为上午,大于12:
00为下午),夜晚的分界点为24:
00/0:
00.。
f、若知某地x点日出,则昼长=(12-x)×2夜长=2x
若已知某地y点日落,则昼长=(y-12)×2夜长=(24-y)×2
5、时区计算:
a、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
计算方法同样遵循“东加西减”原则。
b、计算某时区的中央经线。
东(西)x区中央经线为x×15°=y°E(W)
c、计算某经线为何时区。
如某条经线为X°,则X°E(W)÷15°=Y。
若Y为整数,则为东(西)Y区。
若有余数,则看余数是否大于7.5。
如果大于7.5,则为东(西)Y+1区。
如果小于7.5,则为东(西)Y区、
日界线:
共有2条日界线,一条是认为界线为180°,另外一条是自然界线为零点经线。
180°以西为新的一天,180°以东为旧的一天。
0:
00所在经线以东为新的一天,以西为旧的一天
地球公转:
1、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回归线度数为23°26′。
南北极圈度数为90°—23°26′。
因此,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变小。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
3、太阳直射点移动造成的昼夜长短问题:
3.21~6.2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6.22~9.23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
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昼长夜短。
9.23~12.2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12.22~3.21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
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以北半球为例):
12月、1月、2月为冬季。
3月、4月、5月为春季。
6月、7月、8月为夏季。
9月、10月、11月为秋季。
2、五带:
0°~30°为低纬,热带。
30°~60°为中纬,温带。
60°~90°为高纬,寒带。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识记:
1、“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暖大地”。
2、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
.
3、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
使地球表面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又具有保温作用,使地球表面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
总体使地球表面温度适中。
4、高低气压中心的区分。
中心气压值高于周围气压值为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为低气压中心。
5、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不同描述。
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而言的。
其中热低压,冷高压。
低压中心的垂直气流下降,为晴天;高压中的垂直气压上升,为降水。
6、气旋和反气旋的判读(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以及实例(气旋--台风、反气旋--伏旱)。
7、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气压)。
地转偏向力(南半球向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北半球向物体运动方的右侧偏转,赤道地区无偏转)。
8、海陆风(白天吹海风风,夜晚吹陆风)、山谷风(白天由谷底吹向山顶,夜晚由山顶吹向谷底)、城市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
理解掌握
9、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其中热力因素形成的共有3个,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4个,分别是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风带全球共有6个,分别是南北半球的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注:
南北半球风带的风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略有不同)。
10、气候类型:
着重记忆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的成因、分布、气候特点以及对应的植被类型。
(建议结合气压带风带来理解记忆,特别注意一些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马达加斯加岛。
南北美洲西部海岸等>)
11、掌握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来判断季节。
12、南亚的热带季风冬季吹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吹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13、根据气温和降水来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4、等压线的判读a、判风向,b、判风力。
15、天气系统的判读(冷风、暖风、准静止锋)以及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和天气状况。
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1、水体存在的形式(气态、固态、液态),三者的数量大小关系。
2、水循环模式图,重点记忆水循环各个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目前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为地表径流)
3、水循环的意义:
¢Ù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Ú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Û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Ü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4、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5、水资源的分布:
衡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特点
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表
现
大洲
除南极洲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
国家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
6、我国的水资源分布:
①数量上: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②时空分布不均
(注: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变化大)
7、水资源短缺主要有资源型缺水(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和水质型缺水(长三角和珠三角)两种。
8、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1)开源措施
(2)节流措施
9、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①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③科学技术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0、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
11、根据河流补给关系图判断补给类型:
12、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描述方向。
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汛期、结冰期(凌汛)、水能、含沙量
水系特征
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弯曲度、水系形状
13、洋流的概念:
性质分类(寒流和暖流)和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14、洋流的影响因素:
盛行风、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
(其中盛行风为主要动力)。
15、主要洋流名称、流动方向以及性质(北半球“8”字型和南半球“0”字型记忆)。
(注:
要特殊记忆印度洋洋流成因以及流向)
16、洋流的地理意义:
a、影响气候
(1)全球影响: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全球水热平衡。
(2)沿岸影响
b、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1)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渔场:
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2)上升流形成渔场:
如秘鲁渔场。
c、影响海洋航行:
(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北极地区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d、影响近海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17、洋流图的判读
(1)判定南北半球: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
若某海区等温线的水温由南向北递减,则表明该海区位于北半球,如图甲所示;反之则位于南半球,如图乙所示。
(2)确定冬、夏季节:
根据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确定北半球的冬、夏季节。
(3)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来确定洋流。
¢Ù判断南北半球:
根据图示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越往北水温越低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如图,图甲为北半球,图乙为南半球。
¢Ú判断洋流流向:
等温线弯曲方向即为洋流流向。
如等温线向北弯曲,则洋流就在等温线弯曲处向北流。
¢Û判断寒流、暖流:
洋流由温度高的海区流向温度低的海区为暖流,如图甲;洋流由温度低的海区流向温度高的海区为寒流,如图乙。
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关系:
①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4、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5、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因素
作用
结果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体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
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
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7、不同岩石由于形成过程、物质来源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古生物化石在沉积岩中)
类型
特点
常见岩石
用途
岩浆岩
侵入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
沉积岩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片理构造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8、主要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
基岩海岸地区(例:
大连小平岛等)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9、
(1)褶皱:
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判断依据):
名称
地形
判断依据
背斜
未受侵蚀,成为山岭;久经侵蚀,形成谷地
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未受侵蚀,成为谷地;久经侵蚀,地形倒置,形成山岭
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10、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11、断块山
(1)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
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1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找矿:
①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如上图所示。
②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
(2)找水:
①“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如上图所示。
②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如上图所示。
(3)工程建设:
①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②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该结构不仅结实坚固和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如上图所示。
13、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及其原因分析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Ù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Ú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
路
走
向
¢Ù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Ú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Û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Ü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Ý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Þ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大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
¢Ù尽量节约建设成本;¢Ú降低技术难度;¢Û工程施工要安全;¢Ü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Ù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Ú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Û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Ü成昆铁路沿地形大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14、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地貌
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侵蚀地貌
初期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侧蚀为辅
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形谷
中期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
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谷进一步展宽,呈“U”形
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
15、河流对聚落的作用:
①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②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河流的冲积平原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16、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
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洪积
—冲
积平
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
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
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土壤肥沃,易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17、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成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或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