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响雨滴溅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0分)
1、气候因素
(1)雨型
(2)降雨强度
(3)风力
2、地形因素
3、土壤因素
粘粒和有机质的增加能一方面提高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能力,另一方面能促进团粒的形成,从而最终提高本身的抗击溅能力
4、植被覆盖因素
(1)树冠本身对降雨的阻截
(2)枯枝落叶对原本裸露地面的保护
四、坡面侵蚀过程及分类(20分)
坡面侵蚀过程:
坡面水流形成初期,水层很薄,速度较慢,但水质点由于地表凸起物的阻挡,形成绕流,流线相互不平行,故不属层流。
由于地形起伏的影响,往往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固定的路径,按雷诺数判断,应属层流范畴,在缓坡地上,薄层水流的速度通常不会超过0.5m/s。
因此,能量不大,冲刷力微弱,只能较均匀地带走土壤表层中细小的呈悬浮状态的物质和一些松散物质,即形成层状侵蚀。
但当地表径流沿坡面漫流时,径流汇集的面积不断增大,同时又继续接纳沿途降雨,因而流量和流速不断增加。
到一定距离后,坡面水流的冲刷能力便大大增加,产生强烈的坡面冲刷,引起地面凹陷,随之径流相对集中,侵蚀力变强,在地表上会逐渐形成细小而密集的沟,称细沟侵蚀。
最初出现的是斑状侵蚀或不连续的侵蚀点,以后互相串通成为连续细沟,这种细沟沟形很小,且位置和形状不固定,耕作后即可平复。
细沟的出现,标志着面蚀的结束和沟道水流侵蚀的开始。
面蚀分类:
层状面蚀:
地表径流很分散,流速、流量都很小,表层土粒均匀变薄。
细沟侵蚀:
地表凹凸不平和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引起的坡面细小的股流。
鳞片状侵蚀:
在植被破坏、弃耕或过度放牧荒地上,由于地表盖度的不均匀所引起的面蚀不均匀分布。
砂砾化面蚀:
土石山区,由于中细土粒被径流冲走,砂砾增多。
五、沟谷洪流侵蚀特征及制约因素。
(15分)
答案要点:
1.侵蚀及制约因素:
下切侵蚀、沟头侵蚀、沟谷侵蚀
2.沟谷侵蚀与暴雨的关系;
3.沟谷侵蚀的“连锁”反应.
试题四一、名词解释:
(5*5)
1、土壤侵蚀:
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2、土壤侵蚀模数;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也称土壤侵蚀速率,量纲是T/KM2a
3、容许土壤流失量:
指在维持土地高生产力的前提下,土壤的最大侵蚀速率,即与岩石的化学分化成土率相平衡的土壤侵蚀速率。
容许流失量是维持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之,可件称为维持土地高生产力的最大侵蚀速率
4、分力侵蚀:
指在风的影响下,地表土壤物质物质脱离地表被搬运的现象及气流中颗粒对地表的磨蚀作用。
5、沙漠化:
指在干旱半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由于认为活动导致的土壤退化过程。
二:
填空题:
(33分)
1、土壤侵蚀类型的分区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和指标,按照区内似性和区间的差异性把侵蚀去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的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
2、面蚀分为:
层状侵蚀:
细沟侵蚀;鳞片壮侵蚀;沙砾化侵蚀。
3、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营力有内营力作用和外营力作用;其中内营力作用由地球的内部能量所引起,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
其中外营力作用是有太阳辐射所引起的地面水、热状况,化学变化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分化、剥蚀、搬运和堆积。
4、泥石流形成条件为:
充足的固体碎屑物质、充足的水源、地形条件。
5、引起松散的土粒或岩屑蠕动的因素:
温差和干湿变化;粘土含量;坡度
6、泻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分化岩石;坡度;气候。
7、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
大风;裸露的沙尘物质;不稳定的空气三者同步出现时防能产生沙尘暴。
8、暴雨泥石流预报的基本要素:
泥石流发生时间预报;泥石流出现地区范围预报;泥石流产生的规模预报;泥石流造成的灾害损失预报。
9、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基本特点:
微域性;系列性,坡向异性。
三:
简答题:
(52分)
1、(5分)试述土壤侵蚀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
土壤侵蚀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如下:
(1)关系着水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2)关系着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国土整治。
(3)关系着国民经济个部门。
(4)关系着生态环境。
2、(5分)简要说明土壤侵蚀的危害。
答案要点:
土壤侵蚀具有下危害:
(1)使土层变薄,土壤退化,危及农业生产
(2)切割,蚕食,淤积,埋压良田,破坏土地资源。
(3)淤积库渠,阻塞江河湖泊:
(4)威胁城镇,破坏交通
3、(5分)简要说明水灾中立侵蚀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
水对重力侵蚀影响很重要,其可促进快体运动的发生,具体表现在:
增加快体的重量;起润滑作用;减少松散物质颗粒见的粘结力;减少整个物体与基地之间的磨檫力;地下水的渗透作用,增加沉积物和岩石的破坏,为重力侵蚀创造条件。
4、(5分)面蚀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答案要点:
(1)降雨:
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强度的组合降雨时间分布;前期降雨
(2)地形因子:
坡度坡长坡度坡长的组合坡形坡向
(3)土壤因素:
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孔隙土壤湿度
(4)植被因素:
截留作用调节作用固结土体土壤抗蚀性抗冲性
(5)人为因素
5、(5分)说明土壤沟谷侵蚀的危害性质。
答案要点:
(1)土壤遭到彻底破坏
(2)影响农田灌溉、耕作(3)加剧径流损失(4)标志侵蚀过程、方式的转变
6、(6分)分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
(2)同一区内的地貌、植被等自然条件和社经情况应基本一致。
(3)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应基本相同。
(4)水土保持分区应尽量保持流域界线及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土壤侵蚀分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7、(8分)简要说明土壤流失方程A=RKLSCP中个因子的意义及取值。
答案要点: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A=RKLSCP:
式中A—单位面积上的土壤流失量,t/ha;
R——降雨与径流因子,试验统计表明,它与降雨总能量(E)及两强(I)密切相
关,在美国,它和EI30成正比,I30为最大30min雨强,(J。
cm)/(m2h);
S——坡度因子,它等于实际坡度下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与相同条件下标准状态(9%的坡度、S为1)所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之比;
L——坡长因子,它等于实际坡长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与相同条件下标准状态(坡长72.6英尺或22.lm,此时L值为1)所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之比;
LS——地形因子;
C——植被与经营管理理因子,它等于特定植被与经营管理地块土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与标准状态相同地块上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之比;
P——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它等于等高耕作、带状间作或修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土壤流失量与顺坡耕作(称标准状态,P值为1)时相同地块上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之比;
K——土壤可蚀性因子,它等于方程式右侧各因子皆为标准状态或单位值时试验所得的土壤流失量。
土壤性质统计分析表明,它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特性和透水性等密切相关。
8、(8分)说明水力侵蚀的防治措施。
答案要点:
水力侵蚀防治
(1)水土保持的农业技术措施:
等高耕作沟垄种植间、混、套、复种少耕免耕覆盖耕作增肥改土
(2)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种草农林系统
(3)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坡面治理工程(梯田工程、坡面蓄水工程、截流防冲工程);沟道治理工程(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蓄水工程、淤地坝);护岸二程(护坡工程、丁坝、护岸堤及导流堤)。
试题五一、名词解释:
(5*3)
(1)降雨侵蚀力:
是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
它是降雨物理特征的函数,降雨雨滴侵蚀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降雨性质,即该次降雨的雨量、雨强、雨滴大小等,而与土壤性质无关。
(2)土壤流失量:
侵蚀物质以一定的方式搬运,输出某一特定地段的泥沙量。
(3)股流:
坡面降水经过复杂的产流和汇流,顺坡面流动,水量增加、流速加大,出现水流的分异与兼并,形成许多切入坡面的线状水流,称为股流或沟槽流
(4)泥石流:
是一种饱含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使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产生的、危害极大的特殊洪流。
(5)侵蚀基准面:
外营力的主体,是作用于地表的破坏作用,即侵蚀作用。
对应侵蚀的下切营力的性质,有其最低极限,此极限就是侵蚀基准面。
简称基准面,简言之,基准面就是向下侵蚀的最终标准面。
二、雨滴溅蚀的基本特征及因素(20分)
答:
雨滴溅蚀的基本特征有以下方面:
(1)破坏土壤结构,分散土体或土粒,造成土壤表层孔隙减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结"引起土壤渗透性下降,利于地表径流形成和流动;
(2)直接打击地表,导致土粒飞溅并沿坡面向下迁移。
(3)雨滴打击增强了地表薄层径流的紊动强度,导致降雨侵蚀和地表径流输沙能力增大。
雨滴溅蚀的基本因素包括:
(1)气候因素:
1)降雨雨型不同雨滴大小分布亦不同。
如黄土地区降雨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局部地形和气候影响产生的来势猛、历时短(1小时左右)的小面积降雨,称短阵雨型,其雨滴直径较大;另一种主要是锋面影响的大面积普通降雨雨型,其雨滴直径相对较小。
就一定雨强来说,局部地区短阵性雨型比大面积的普通雨型更易引起土壤侵蚀。
降雨强度与雨滴的各种特征参数关系密切,因而,降雨强度也是影响溅蚀作用的因素之一。
2)风力溅蚀作用受风力强烈影响,风的推动作用会增加雨滴的打击能量,并改变雨滴打击角度。
风还把击溅起的土粒吹到更远的地方。
在整个降雨期间保持固定方向的大风,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更大。
(2)地形因素:
土粒受雨滴打击后,其移动方向取决于坡向和坡度。
在斜坡上土粒在击溅作用下向下坡移动的量大于向上坡移动的量。
一般情况下坡度越大,溅蚀导致的移动土粒向下坡移动的愈多,移动距离也愈远。
埃里林(Ellison)对溅蚀作用测量后发现,在10%的地面坡度上,75%的土壤溅蚀量移向下坡,在同样条件下的沙土上,60%的溅蚀量移向下坡。
(3)土壤因素:
土壤种类不同,其粘粒、有机质含量以及其他对土壤起粘结和胶结作用的物质也不同,土壤团粒粘结构的增加能降低或减少雨滴击溅下的土粒分散坡坏。
随着团粒中粘土含量的增加,团粒强度增大,雨滴溅蚀量减少。
富含粘粒的土壤一般易于胶结,并且其团粒较粉质或沙质土的团粒大。
(4)植被因素:
植被是地面的保护者,植被和其枯枝落叶层在防治溅蚀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枯枝落叶完全覆盖的土壤表面能承受雨点降落时的冲击力,可从根本上消除击溅侵蚀作用。
植被冠幅在大范围内减小雨滴的击溅侵蚀,像谷类和大豆这样密集生长的农作物能截留降雨、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在土壤上。
地被物不但能拦截降雨,防止雨滴击溅分离土粒,同时也防止了不利于水分下渗的土壤板结,使渗透水份增加减少径流。
三、洪流侵蚀及制约因素是什么(20分)
答:
洪流是山区地表径流沟网向河沟集中后形成的强大洪流。
具有较大冲击力和负荷力,但其容重一般小于m3。
洪流发生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较为密切的有暴雨、地形、植被和人类活动等。
(1)暴雨:
在我国,暴雨是引起洪流的主要原因。
一次高强度的暴雨,降水强度远大于土壤入渗速率,降水来不及入渗即产生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从坡面到沟道不断汇聚,产生山洪。
如1976年7月5日,甘肃省宕昌县化马公社3小时雨量达343mm,暴雨区内的小河坝沟流域面积仅13.5km2,而洪峰流量达867m3/s,接近相同流域面积的世界最高纪录。
长时间大范围的连续降雨,可能产生多次暴雨。
土壤饱和,可导致大面积范围内的山洪暴发,并可形成某一大流域的特大洪水,如199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爆发的特大洪水就是如此。
(2)地形:
流域地形的陡峻,决定了地表径流的入渗和产流,坡面开始产流时间(t0)与坡度(α)间的关系为t0=。
由此可见,坡度增大,将提早产生径流。
这是由于坡度增大,径流流速增加,减少了停蓄和入渗时间,径流损失量减少。
流域形状对洪流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狭长形流域,其沟系单一,主沟较长,支沟少,等流时线短,产生径流历时长,洪峰流量小。
圆形、扇形、辐射形流域,主沟较短,支沟多,等流时线长,汇流快,洪峰流量大。
(3)植被:
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它对水循环中的降雨、下渗和径流三个环节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因此,它可以消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流量,使河(沟)径流在年内分配趋于均匀。
(4)人类活动:
人类祖祖辈辈受洪水侵扰,世世代代探求根治水灾之策。
然而,尽管今天人类已拥有强大的改造自然能力,增加了若干制约自然灾害的新手段,但洪水灾害有增无减,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究其原因,与人类自身的很多不合理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
森林被砍伐后,一方面在暴雨之后不能蓄水于山上,使洪峰来势迅猛,峰高量大,增加了水灾频率;另一方面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水库淤积,库容减少,也使下游河道淤积抬升,降低了调洪和排洪能力。
城市化的影响,近年来,各种生产开发建设项目发展迅速。
城市建设面积扩大后,不透水地面增加,降雨后,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径流系数增大,峰现时间提前,洪峰流量成倍增长,而城市受“热岛效应”使城区的暴频率与强度提高,又加大了洪水成灾因素。
新的致灾因素,修建库坝可在汛期拦蓄洪水,再安全有计划地向下排放,既可减灾,又可兴利。
但当库坝兴建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如水文、地震等资料不足),有时设计标准偏低,库容不足,可造成洪水漫顶溃坝。
溃坝洪水所造成的损失要比暴雨洪水大的多。
四、滑坡体的鉴别特征是什么(20分)
.滑坡体:
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称之为滑坡体。
由于整体下滑,土体大体还保持着原有结构,它以滑动面与下伏未滑地层分割开来,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称之为滑坡周界,它圈定了滑坡作用范围。
滑坡体上的树木随土体滑动而东歪西斜称之为醉林。
滑坡体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十几立方米到几亿立方米。
五、简答侵蚀营力的分类(15分)
答:
侵蚀营力的分类如下:
(1)内营力作用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tectonicmovement)。
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2)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软流圈的溶融物质在压力、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3)地震:
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是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世界主要火山带、地震带与断裂带分布的一致性是这种联系的反映。
(2)外营力作用:
主要表现是1)风化作用:
风化(weathering)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
而生物风化就其本质而言,可归入物理风化或化学风化作用之中,它是通过生物有机体去完成的。
2)剥蚀作用:
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denudation)作用。
狭义的剥蚀作用仅指重力和片状水流对地表侵蚀并使其变低的作用。
一般所说的侵蚀作用,是指各种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如流水侵蚀、冰蚀、风蚀、海蚀等。
鉴于作用营力性质的差异,作用方式、作用过程、作用结果不同,于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类型。
3)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后的碎霄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它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transportation)作用。
根据搬运的介质不同,分为流水搬运、冰川搬运、风力搬运等。
在搬运方式上也存在很多类型,有悬移、拖曳(滚动)、溶解等。
我国黄河每年平均输沙16亿t,全世界每年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