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逊煤矿采煤方法改造设计巷放教材.docx
《托克逊煤矿采煤方法改造设计巷放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托克逊煤矿采煤方法改造设计巷放教材.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托克逊煤矿采煤方法改造设计巷放教材
新疆拜城煤炭工业有限公司拜城县托克逊煤矿
水平分段放顶煤(试验)设计
说明书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
二○一一年十月
新疆拜城煤炭工业有限公司拜城县托克逊煤矿
水平分段放顶煤(试验)设计
说明书
院长:
吴嘉林
总工程师:
周秀隆
项目负责人:
谢荣安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
二○一一年十月
参加设计人员名单
专业
姓名
职务或职称
采 矿
王光国
教授级高工
采 矿
谢荣安
高级工程师
采 矿
许双泉
工程师
机 械
马世刚
高级工程师
电 气
黄超
工程师
审检人员名单
专业
姓名
职务或职称
采矿
蔡武军
教授级高工、副总
机电
张建民
教授级高工、副总
机制
刘建平
教授级高工、副总
附图:
详见附图目录
图 纸 目 录
序
号
图纸名称
图号
比例
1
开拓方式及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
C1760CG(试验)-109/163-1
1:
2000
2
开拓方式及采区巷道布置剖面图
C1760CG(试验)-109/163-2
1:
2000
3
开拓方式及采区巷道布置立面图
C1760CG(试验)-109/163-3
1:
2000
4
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方法图
C1760CG(试验)-157-1
1:
100
前言
新疆拜城煤炭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托克逊煤矿位于拜城县城北偏东约40km的舒善河以东,卡拉苏河以西,拜城县东矿区最东端,行政区划属拜城县托克逊乡管辖。
根据新疆煤炭工业“十五”结构调整规划,淘汰落后工艺、提高产能的要求,该矿委托新疆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10月编制了改扩建工程设计说明书,矿井改扩建规模为15万t/a。
改扩建项目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到2008年12竣工,新疆煤炭工业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于2009年5月26日组织项目工程质量验收。
矿井所开采煤层为薄、中厚和厚煤层的急倾斜煤层群。
矿井投产时,采用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方法,该采煤方法对于4m以下煤层适应性较强,回采率高的优点,但对于4m~8m厚煤层,适应性则比较差,所需要工字钢梁重量大,工人拆架和装架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回采率较低,工作面经常发生溜煤伤人事件。
因此,为了提高工作面的安全性和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面回采率,本次设计依据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新疆分院在巴里坤地区急倾煤矿对4m~8m急倾斜煤层进行水平分段放顶煤试验取得的成果,对新疆拜城煤炭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托克逊煤矿相似煤层条件下进行水平分段放顶煤试验开采,该采法已在新疆急倾斜煤层逐步推广应用,在4m~8m煤层回采时,并逐步取代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方法。
2011年9月,受业主委托,我院编制了《新疆拜城煤炭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托克逊煤矿水平分段放顶煤(试验)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二区调大队2004年6月提交的《新疆拜城县托克逊煤矿生产地质报告》及其矿产资源储量认定书(新国土资储评[2003]047号)
2、新国土资储备字[2004]117号“关于《新疆拜城县托克逊煤矿补充生产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3、《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煤炭法》以及国家现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
4、矿方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5、设计委托书。
二、设计指导思想及主要设计原则
遵守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程,认真分析矿井的资源条件,充分利用矿井现有的开拓巷道、生产系统、生产设备、地面设施等,因地制宜采用先进回采工艺、提高资源回采率,达到投资少、见效快、工程量小、安全、可靠的目的。
三、设计的主要特点
1、本设计根据该矿井煤层赋存条件,对A9煤层提出了水平分段轻型放顶煤液压支架炮采放顶煤采煤方法,工作面支护安全性好,机械化程度高,推进度快,回采率高,工人劳动强度小,效率较高。
2、采用机械穿孔形成通风眼,工作面构成全负压“U”形通风系统,配置局部通风机辅助通风保证工作面有效风量。
3、工作面具备两个安全出口。
4、建立工作面压风应急自救系统。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新疆拜城煤炭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托克逊煤矿位于拜城县城北偏东约40km的舒普河以东,卡拉苏河以西,拜城县东矿区最东端,行政区划属拜城县托克逊乡管辖。
煤矿向西约15km的简易砂石路与拜城县—拜城县东矿区沥青道路相连,沿该路向南约40km至拜城县。
交通比较方便。
二、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天山山脉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海拔高程+1830m~+2143m,比高313m,为低中山区。
地势北东低,南西高。
三、地表水系
井田内地表无长年性水流,卡拉苏河由北向南从井田东1.5km处流过,一般流量11.0m3/s,为长年径流河流,可满足矿井生产及生活用水需要。
四、气象及地震
矿区属大陆型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降水量少。
年平均降水量103.6mm,蒸发量2179.2mm。
晴天多,日照长,气温变化大,年平均气温在7.6℃~11.5℃之间。
无霜期为172~226天。
6至8月为雨季,冬季多雪,夏季多雷暴雨。
7月的平均气温21.0℃,最冷是1月,月平均气温为-10.6℃。
每年10月开始降雪,11月冰冻至次年3月开始解冻,冻土深度一般1.6m左右。
全年平均风速为0.9~1.9m/s。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五、矿区经济概况
煤矿位于拜城县东矿区最东端,西邻大桥煤矿。
矿区除煤矿开采外无其它工业,矿区附近牧业、农业不发达。
钢材、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主要从拜城县和阿克苏市采购。
六、项目建设外部条件
1、供水水源:
井田内地表无长年性水流,卡拉苏河由北向南从井田东1.5km处流过,一般流量11.0m3/s,为长年径流河流,可满足矿井生产及生活用水需要。
2、电源:
目前煤矿只有一回供电电源取自相距15km处的一座35kV宿相变电所,另外煤矿还备有一台柴油发电机作为煤矿的备用电源。
3、通讯:
该矿已有固定和移动通讯电话,能够满足对外联系的要求。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层
井田内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塔里奇克组(J1t)和第四系(Q),分述如下:
1、侏罗系下统塔里奇克组(J1t)
该组地层为一套河床、河漫滩、湖沼及泥炭沼泽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夹薄层泥岩。
自下而上描述如下:
(1)灰白色中砾岩:
厚层状,夹含砾粗砂岩透镜体,砾石成份主要为石英,次为燧石,砾石呈滚圆状至次圆状,砾径一般为3~5cm,最大可达20~30cm,孔隙式泥钙质胶结,致密坚硬,分布普遍,多呈石崖露面,是寻找煤系地层的标志层,平均厚度35.41m。
(2)灰白色中粒砂岩:
下部砂岩具水平层理,层面含白云母片及炭质碎屑,上部为深灰色,局部出现炭质泥岩,平均厚10.40m。
(3)煤层:
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分布普遍,煤层稳定,结构简单,以亮煤、半暗煤为主,暗煤次之,平均厚度7.743m,煤层编号为A5。
(4)粗粒砂岩,下部为灰色粗砂岩,中粒砂岩夹细粒砂岩,局部有砾岩,上部为灰白—黄褐色粗粒砂岩,中砂岩,该层平均厚度16.5m。
(5)煤层:
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全矿区均有分布,比较稳定,结构简单,但在矿区东部分为两层,以亮煤及暗煤为主,半暗煤次之,平均厚度4.957m,煤层编号为A7。
(6)灰白色—灰色—黄色粗粒砂岩:
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斜层理发育,底部普遍为0.3~0.5m灰褐色铁质胶结中砾岩为标志层。
该层平均厚度34.5m。
(7)煤层:
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全矿区均有分布,煤层稳定,结构简单,在井田中部分叉成上下两层煤后又合并成一层煤,煤层编号为A9,平均厚度5.860m。
(8)灰色粗砂岩,夹有细粒砂岩,粉砂岩,偶见黑色炭质泥岩及泥岩,平均厚度18m。
(9)煤层:
该煤层在井田范围内局部可采,厚度变化大,不稳定,在中部尖灭,平均厚度1.5m。
煤层编号为A11。
(10)灰白色粗粒砂岩,夹有灰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薄层,井田范围内未见顶。
2、第四系全新统(Q4)
分布在河床及沟谷中,为近代冲洪积物,是一套分选极差的各类岩石之岩块、碎屑及泥砂的混合杂乱堆积,最大堆积厚度可达7~8m。
二、构造
井内为一单斜构造、走向近东西,东部地层倾向北,产状345°∠81°~86°为倒转层序;西部地层倾向南,产状179°~180°∠78°~86°,为正常层序。
由于受历次构造运动影响甚大,所以井田内地层倾角较陡,甚至接近直立。
井田内没有成型的断裂构造。
三、煤层
井田含煤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下统塔里奇克组(J1t),塔里奇克组地层总厚度为228.78m,在区域上含煤11层,编号为A5~A15(自北向南)。
在井田仅发育有A5、A7、A9三层全区可采煤层和A11一层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缺失,以上四层煤的累计平均厚度为20.06m,含煤系数为8.8%。
其中北部3层为全区可采煤层,编号为A5、A7、A9。
煤层层位较稳定,厚度大,煤质较好,结构简单或较简单,不含或少含夹矸。
南边A11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各煤层特征如下:
A5煤层:
全井田可采,分布在井田北部,为主采煤层之一。
煤层厚度在4.9~9.1m之间,平均为7.23m,煤层结构简单,没有稳定夹矸,局部有夹矸0~2层,厚度小于0.05m,个别达0.10m。
煤层无伪顶、伪底,直接顶板多为细砂岩,个别为砂砾岩,与煤层接触界线清楚,老顶为粗砂岩。
煤层东部产状为345°∠82°~86°,西部为180°∠78°~86°,与A7煤层东部间距在11~22m之间,由西向东逐渐变大为54.4~57.6m。
该煤层沿倾向上厚度稳定,几乎没有变化。
沿走向上由西向东逐渐变薄。
A7煤层:
全井田可采,位于在A5煤层南侧,为主采煤层之一。
煤层厚度在4.4~6.0m,平均为5.08m。
煤层在井田东部分叉成两层煤,两层煤中间为粉砂岩,厚0.10~3.5m。
煤层结构简单,未见稳定夹矸,局部夹有圆块状、透镜状夹矸体。
煤层无伪顶、伪底,直接顶板为厚0.1~0.3m的灰褐色铁质胶结砾岩,直接底板为粉砂岩、细砂岩,老顶、老底均为粗砂岩。
煤层东部产状为345°∠82°~86°,西部179°~182°∠78°~86°,与A9煤层间距在25~44m之间,该煤层沿倾向上厚度几乎没有变化,走向上表现为中间薄,两侧厚的特点。
A9煤层:
全井田可采,为井田主采煤层之一。
煤层厚度在4.5~8.7m,平均厚度6.8m,煤层在井田中部分叉成两层煤,在S2、S5点连线东侧20m处又合并为一个煤层。
两层煤中间为粉砂岩,厚0.1~4m,有一层灰黑色炭质泥岩伪顶,厚约0.1~0.3m。
煤层顶、底板均为粗砂岩。
东部煤层产状345°~346°∠81°~86°,西部为180°∠78°~84°,与A11间距自西向东逐渐变小(15~21m)。
该煤层总体上表现为中间薄,东西厚的特点。
A11煤层:
该煤层在井田中部S2、S5点连线东侧50m处尖灭,为局部可采煤层,分布在井田南东部,顶底板岩性为粗砂岩,目前没有深部工程控制,地表出露宽度在0.2m~2.0m之间,平均厚度为1.50m。
煤层结构简单无夹矸。
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1-4-1。
可采煤层特征表
表1-4-1
煤
层
编
号
煤层厚度
(m)
平均煤
层间距
(m)
顶板
岩性
底板
岩性
倾角
(°)
稳定性
视密度
(t/m3)
煤层
结构
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
A5
4.9~9.1
7.23
11~
57.6
细砂岩砂砾岩
粗砂岩
78~86
稳定
1.42
简单
A7
4.4~6.0
5.28
砾岩
细砂岩
粗砂岩
78~86
稳定
1.38
简单
25~44
A9
4.5~8.7
6.8
粗砂岩
粗砂岩
78~86
较稳定
1.40
简单
1~21
A11
1.5
粗砂岩
粗砂岩
78~86
较稳定
1.40
简单
四、煤质
井田内共A5、A7、A9和A11四层煤,各煤层的物理性质基本相同,外观为黑色—灰黑色。
条痕以黑褐色为主,其次为灰黑色;煤岩成份以亮煤及半亮型煤为主,半暗煤及暗煤次之,镜煤和丝炭少量;沥青及弱玻璃光泽,多呈条带状或均一结构。
质硬性脆,比重和硬度中等,节理和裂隙比较发育,变质阶段相当于Ⅴ阶段。
A5煤层为低灰、特低硫、低磷、高挥发分、高发热量的焦煤(351/3JM);A7、A9、A11煤层为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挥发分、高发热量的气煤(45QM),除A7煤层煤灰熔融性为高熔级别外,其余为低熔级别,是良好的炼焦用煤和工业动力用煤及居民生活用煤。
三、开采技术条件
1、煤层顶底板情况
A5煤层无伪顶,直接顶板为细砂岩,个别点为砂砾岩,老顶多为粗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其岩石坚硬耐风化,抗压强度较大,煤层底板为粗砂岩,胶结坚硬,抗风化能力强。
A7煤层:
直接项板为厚约0.3~0.5m之褐色铁质胶结砾岩,老顶为厚层状灰白~黄褐色粗砾砂岩,胶结致密坚硬,强度较大,不易塌落,其直接底板为粉砂岩、细砂岩,老底为粗砂岩,均属致密坚硬的岩石,耐风化。
A9煤层:
顶、底板均为粗砂岩夹薄层细砂岩,有一层厚约0.1~0.3m的炭质泥岩伪顶。
顶、底板致密坚硬,耐风化,强度较大。
A11煤层:
井田内没有深部工程控制,但从地表分析,顶、底板均为耐风化,致密坚硬的砂岩。
井田内煤层的老顶几乎相同,均为粗砂岩夹细、粉砂岩,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见表1-4-2。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表
表1-4-2
编号
岩石
名称
单项抗压强度(MPa)
天然状态单
项抗拉强度
(MPa)
天然状态剪切强度
(MPa)
软化系数
备注
天然状态
饱和状态
TKXLX1
砂岩
59.7
42.8
4.81
4.35
0.72
TKXLX2
砂岩
106.3
61.4
6.85
1.81
0.58
TKXLX3
砂岩
56.6
34.2
4.08
2.1
0.60
井田内四层煤的顶、底板情况均是基本无伪顶、伪底,老顶、底板为厚层状砂岩,井田各层煤的顶、底板分类为坚硬-稳定顶、底板。
煤层及顶、底板的稳定性较好,属于工程地质简单类型。
2、矿井瓦斯、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燃倾向性
(1)瓦斯
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二区调大队2004年6月提交的《新疆拜城县托克逊煤矿生产地质报告》附件中2002年所做的《拜城县托克逊煤矿五号井(东井)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测定报告书》和《拜城县托克逊煤矿一号井(西井)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测定报告书》测试结果,东井和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9.79m3/t、9.68m3/t)均接近高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生产地质报告缺少矿井瓦斯梯度资料。
根据矿井井田范围内东井、西井和井田西部相邻的大桥乡煤矿一号井的瓦斯资料(三井开采同一组煤层-A组煤A5、A7、A9)参考类比:
西井:
2002年11月由国家矿山安全计量站乌鲁木齐分站进行了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测定。
西井采用斜井开拓,主井井口标高+1893.38m,仓储式采煤法,开采A5煤层,生产水平+1837m水平。
2002年11月,当月生产原煤3200t。
测试结果:
瓦斯相对涌出量为9.79m3/t,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7.43m3/t;
东井:
2002年11月由国家矿山安全计量站乌鲁木齐分站进行了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测定。
东井采用斜井开拓,主井井口标高+1863.67m,仓储式采煤法,开采A5煤层,生产水平+1819m水平。
2002年11月测试结果:
瓦斯相对涌出量为9.68m3/t,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6.08m3/t。
2004年11月重新进行了测定,矿井生产原煤5000t,日均生产192t。
测试结果:
开采A7煤层+1810m水平,瓦斯相对涌出量为4.57m3/t,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3.44m3/t。
大桥乡煤矿一号井(位于设计矿井以西):
斜井开拓,主井井口标高+2102.417m,仓储式采煤法,开采A5煤层,生产水平+1932m水平。
2004年10月,矿井生产原煤2500t,日生产100t。
测试结果:
瓦斯相对涌出量为6.62m3/t,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7.63m3/t。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文件(新煤行管发【2010】392号文),关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铁热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宏鑫煤矿等七处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
拜城县托克逊煤矿2010年5月进行了矿井瓦斯等级及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91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99m3/min,矿井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3.82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77m3/min。
确定矿井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
(2)煤尘爆炸性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综合实验室和煤炭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5年9月9日提交的检测结果,A5、A7、A9煤尘有爆炸性,测试结果见表1-4-3。
地质报告缺少A11煤层煤尘爆炸性资料。
煤尘爆炸性试验结果表
表1-4-3
煤层
比重(TRD)
火焰长度(mm)
岩粉量(%)
爆炸性结论
A5
1.44
200~300
80
有爆炸性
A7
1.52
100~200
70
有爆炸性
A9
1.35
>400
85
有爆炸性
(3)煤层自燃倾向性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综合实验室和煤炭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5年9月9日提交的检测结果,A5、A7、A9煤层自燃,测试结果见表1-4-4。
煤层自燃倾向测试结果表
表1-4-4
煤层
比重TRD)
全硫(St.d)
吸氧量(Ml/g)
自燃倾向性分类等级
A5
1.44
0.73
0.52
II级(自燃)
A7
1.52
0.95
0.56
II级(自燃)
A9
1.35
0.55
0.61
II级(自燃)
(4)地温
根据井田内生产地质报告观测资料,该矿井无地温异常,属地温正常区。
(5)煤层的风化和氧化
根据生产报告,井田风化带的垂深为12m。
(6)火烧区
A7煤层在3号勘探线西275m至井田西部边界地表露头目前仍有活火区,火烧深度没有工程控制;A9煤层在2号勘探线附近225m长的范围内,地表露头目前仍有活火区,火烧深度没有工程控制。
四、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一)水文地质概况
井田位于卡拉苏河西侧约1.5km的一条支沟内,支沟近东—西走向,宽约100m,无地表水流,仅在暴雨后形成暂时性水流。
卡拉苏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3亿m3/a,河流流向与矿区地层走向近于垂直,河水位虽高于矿井水位,但由于煤系地层裂隙孔隙不发育,径流十分滞缓,地表水对井田地下水的补给十分微弱。
井田附近为中生界碎屑岩构成的北单斜构造,形成分布于海拔2000m~2500m的猪背岭和单斜山,山体走向近东—西向。
山脊齿状,南坡缓20°~30°,北坡陡40°~50°,基岩裸露,小冲沟走向与地层倾向相一致,有利于大气降水或地表水补给层间孔隙裂隙水。
中生代地层中砂岩、粉砂岩、砂砾岩及煤层的孔隙裂隙虽不太发育,但亦能形成一定的贮水空间,而泥岩、粉砂质泥岩、页岩、板岩等成为良好的隔水岩层。
由中生代和第三系地层构成的低山丘陵区,既是碎屑岩类层间孔隙裂隙承压水分布区,同时又是基岩山区与山间盆地地下水之间的隔水屏障。
(二)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
地下水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中生代—新第三系碎屑岩类层间孔隙裂隙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沿河流走向呈条带状分布于卡拉苏河及其支流沟谷中。
含水层是单一的卵砾石层,厚度10m左右,宽度200~400m,潜水位7.0m左右,涌水量约2349.08m3/d,渗透系数37.95m/d,个别河段由于基底抬升,在河床两侧形成溢出泉。
(2)中生代—第三系碎屑岩类层间孔隙、裂隙承压水
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和拜城盆地北部山前地带。
主要由三迭系、侏罗系、新第三系的砂岩、砂砾岩、砾岩构成五个含水岩组
①三迭系(T)砂岩、砾岩含水岩组
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砾岩,厚度大于800m,由砂质泥岩、炭质页岩等构成含水层的顶、底板。
单泉流量0.01~0.1l/s,少数为0.1~0.2~0.5l/s。
②下侏罗统(J1)砂岩含水岩组
含水层为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互层,夹少量砾岩及煤层,厚90~300m,单泉流量0.01~0.05l/s,最大0.15l/s,含水带内无明显隔水层,因此具潜水性质。
③下-中侏罗统(J1-2)砂岩、砂砾岩含水岩组
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砂砾岩,厚度485~890m,顶板为含砾粗砂岩,致密坚硬,硅质或泥质胶结,裂隙度为0.000375~0.001,裂隙不发育。
承压水位埋深2.62~9.79m,单泉流量0.05~0.15l/s,少数为0.01~0.02l/s,最大为0.3l/s。
④中侏罗统(J2)砂岩含水岩组
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砾岩、砂砾岩,厚度535—813m。
单泉流量为0.01l/s,少数为0.1~0.2l/s,水位埋深0.9~2.9m。
含水岩组上覆上侏罗统(J3)泥岩、泥质粉砂岩等,厚度200—310m,以及白垩系(K)泥岩、砂岩等形成隔水顶板;下伏中侏罗统(J2)页岩、粉砂岩,为其隔水底板。
⑤新第三系(N1-2)砂岩含水岩组
分布于山前带。
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泥灰岩、碎屑灰岩,单泉流量小于0.1l/s。
含水层埋深65.1m,厚度24.4m,静止水位19.87m,渗透系数0.0393m/d,涌水量0.277m3/d,最大可能涌水量17.28m3/d,单位涌水量0.01l/s.m。
(3)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基岩山区。
受地貌、构造、气候和地层岩性条件的控制,矿区北部中高山区,节理裂隙发育,降水及冰雪融水丰富,补给条件好,因此基岩裂隙水丰富。
泥盆系、二叠系的砂岩、大理岩、板岩中,单泉流量1~2.5l/s。
2、隔水层
井田附近由白垩系和老第三系构成区域隔水层。
局部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层形成透水不含水层。
中生代—新第三系地层中的泥岩、砂质泥岩、页岩等构成碎屑岩类层间孔隙裂隙承压水各含水岩组之间的隔水顶、底板。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
地下水补给:
井田北部哈雷克套山高山区分布在海拔在+3000m以上的现代冰川和分布在海拔+3200~+3400m多年岛状冻土,在每年消融期(6~9月)的冰雪融水是形成地表径流和补给地下水的重要来源。
高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mm,为现代冰川的发育提供了充沛物质来源。
中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0~500mm,山地多草地、林地,持水能力强,基岩裂隙较发育,有利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
由中—新生代构成的低山丘陵区(井田所在地)多年平均降水量103.6mm,蒸发量2179.2mm,加之地表植被稀少,地层裂隙不发育,所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对该地段地下水补给意义不大。
暴雨形成洪流时对中—新生界孔隙裂隙地下水有一定的补给作用。
径流和排泄特征:
受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气象诸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的地下水类型其径流特点也不一样。
分布于中高山区的基岩裂隙水,总体是向沟谷径流排泄,但在局部地段受构造控制,也有河水沿断层走向径流、补给断层脉状水。
分布于山前低山丘陵区的中—新生代孔隙、裂隙层间承压水,其径流主要是受隔水顶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