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14681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doc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doc

論中國文化的十韦政通先生:

講中國文化的特徵,主要是為了使讀者,從文化現象,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各種特點,有一概括性的認識。

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讲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是为了使读者,从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各种特点,有一概括性的认识。

这些特征,是就文化的各方面来说的,所以相当具有代表性。

自然提出这些特征的时候,多少是对应着其他的文化系统来说的,尤其是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在,往往也就是中西文化差异之所在——虽然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一、第一節獨一个一个、独创性

中國自春秋以來,即有道統之說,使中國上古的文化起源和文化演進,其間的線索似乎很清楚,所以中國古人,對中國文化是否屬於中國人所獨創,從來沒有發生過這類疑問,甚至可以說,這類問題,根本就不存在。

中国自春秋以来,即有道统之说,使中国上古的文化起源和文化演进,其间的线索似乎很清楚,所以中国古人,对中国文化是否属于中国人所独创,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类疑问,甚至可以说,这类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直到近代,才由西方汉学家,首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法人拉克伯裏(Lacouperie)发表中國太古文明西元論,倡中國文明西來之說。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法人拉克伯里(Lacouperie)发表中国太古文明西元论,倡中国文明西来之说。

前十二年一八八二),他就已提出八卦發源於巴比倫之說。

前十二年一八八二),他就已提出八卦发源于巴比伦之说。

他的说法,对中国的学术界,曾产生过一些影响,例如刘光汉的华夏篇、思故国篇;黄节的立国篇;章太炎的种姓篇;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大致都是同意拉克伯里之说的。

这种风气一开以后,后来连老子和墨子是不是中国人都成了问题。

拉克伯裏的中國文明西來說對不對拉克伯里的中国文明西来说对不对?

今天已经可以确定地回答:

不全对,也不全错。

因為根據考古人類學家研究所得的資料,說中國文化完全來自西方,和說中國文化完全由中國人所獨創,都是沒有根據的話。

因为根据考古人类学家研究所得的资料,说中国文化完全来自西方,和说中国文化完全由中国人所独创,都是没有根据的话。

由於中國文化並非完全由中國人所獨創,所以拉克伯裏的問題,仍有其意義;由於中國文化並非完全來自西方,所以我們仍然可以講中國文化的獨創性。

由于中国文化并非完全由中国人所独创,所以拉克伯里的问题,仍有其意义;由于中国文化并非完全来自西方,所以我们仍然可以讲中国文化的独创性。

現在,有些道統的信徒,對這一個問題,仍保持著與中國古人一貫的信念,認為中國文化是自本自根的;並以中國文化來源之為一元,與西方文化來源之為多元,視為中西文化的重大差異之一[1]。

现在,有些道统的信徒,对这一个问题,仍保持着与中国古人一贯的信念,认为中国文化是自本自根的;并以中国文化来源之为一元,与西方文化来源之为多元,视为中西文化的重大差异之一[1]。

凡是採取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士,由於考古學知識所顯示的,已知道,中國文化自本自根的傳統信念,並不完全正確。

凡是采取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士,由于考古学知识所显示的,已知道,中国文化自本自根的传统信念,并不完全正确。

考古学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在中国的上古文化中,究竟有多少是接受外来的?

有多少是由自己创造的?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问题的答案,有许多还要等待将来田野工作的继续发掘。

就已有的资料看,能被安全确定的事实还不多。

外来的一面,比较确定的,头一件事实,是中国在上古时代所食的麦子是外来的,最直接的一个证据,是甲骨文中的“麦”字就是“来”字。

此外,中国早期的车,有若干部分和西方相似,矛和空头斧,也的确和西方有关。

考古学家并指出,在西元前二千年,或更早的时期,中国和西方文明就有接触,这方面的证据,是从陶器的形制上得到的[2]。

中西文明既有接解,则互相之间?

生一些影响,是极自然的事。

除了和西方文明有接觸外,考古學上也確已知道,商代的藝術,曾受到"東夷"(東部濱海的土著,居住在較早黑陶文化區域的居民,歷史家稱之為東夷。

)裝飾藝術的影響[3]。

除了和西方文明有接触外,考古学上也确已知道,商代的艺术,曾受到“东夷”(东部滨海的土著,居住在较早黑陶文化区域的居民,历史家称之为东夷。

)装饰艺术的影响[3]。

中国是一个曾有高度发展过的文化因此它的独创的部分,必定大过因袭的部分。

根據中國考古學家的長期研究,已可以確定指出,在中國本土以內發明及發展的事物,有骨蔔、絲蠶,和裝飾藝術。

根据中国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已可以确定指出,在中国本土以内发明及发展的事物,有骨卜、丝蚕,和装饰艺术。

骨卜代表古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春丝代表古时物质生活的一部分,而装饰艺术则代表他们的艺术生活[4]。

这都是真正自本自根的,中国古人也就在这一个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

此外,能证明中国文化富有独创性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的文字。

中国有一套独立发展的文字系统,是绵延达数千年的事实。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已使我们确知,中国文字在殷代,即已由原始的绘画,进步到用线条作为符号。

如果用六书来加以分类,可以说六种都有。

據甲骨文專家的研究,其中象形字占大部分,會意和指事字也不少,形聲字正在孳乳中,轉注字還沒有嚴格的界說[5]。

据甲骨文专家的研究,其中象形字占大部分,会意和指事字也不少,形声字正在孳乳中,转注字还没有严格的界说[5]。

在殷商的文化中,除文字外,还有熟练的铸铜技术,有效率的军事和政治组织。

这个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

二、悠久性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這是事實。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这是事实。

自从商朝的遗址被发现后,不但证明中国人自称有五千年的历史,不是夸张,假如将来的田野工作能有计划进行,很可能把中国的历史追溯的更远。

因商朝的年代约当纪元前二千年的中期至晚期,而这个文化且已经相当进步,它的形成时期,绝不止两千年。

许多古老的文化,有的早已夭折,有的已消融在其他文化中,被其他文化所代替。

中国文化为少数特例之一,其中有些部分,从殷代一直延续到现代,仍未有多少改变。

崇拜祖先,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便是中国文化悠久的确证。

中國文化的悠久,中国文化的悠久,可谓尽人皆知。

但中國文化何以能悠久?

但中国文化何以能悠久?

这问题不简单,却是值得追究的一个问题。

一般的看法,认为是因中国人重视现实生活的维持,和重保守,以及重多子多孙的原故。

由於重視現實生活的維持,所以不像西方人喜歡從事超現實生活的理想,或神境的追求,而使民族的現實生命能長久保存下去。

由于重视现实生活的维持,所以不像西方人喜欢从事超现实生活的理想,或神境的追求,而使民族的现实生命能长久保存下去。

由于重保守,所以一切生活皆习故蹈常,不要多耗力气,于是使民族生命力得因节约而长久不弊。

由于重多子多孙,所以历代虽?

遭天灾人祸,因生殖繁多,人口旋即恢复,民族遂不致绝灭[6]。

這些看法,都有些道理,但也都不充分。

这些看法,都有些道理,但也都不充分。

至少,還有下列幾個原因。

至少,还有下列几个原因。

(1)地理環境的特殊

(1)地理环境的特殊 中國的地理環境,東南面海,西北則多高山。

中国的地理环境,东南面海,西北则多高山。

近代以來,由於海上航行工具日有進步,中國的外患才來自海上。

近代以来,由于海上航行工具日有进步,中国的外患才来自海上。

近代以前,中國的外患,十九來自北方。

近代以前,中国的外患,十九来自北方。

,北方的許多民族,在武力方面,有時會越過我們漢族,在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哲學、文學、政治、經濟)能超過我們的,從來沒有過。

,北方的许多民族,在武力方面,有时会越过我们汉族,在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哲学、文学、政治、经济)能超过我们的,从来没有过。

所以這些外來民族,偶然入侵中原,使漢族文化遭到些損害,不久便被漢族所同化。

所以这些外来民族,偶然入侵中原,使汉族文化遭到些损害,不久便被汉族所同化。

如此之以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所起的衝擊,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可以說一直是孕育在一個廣大的避風港裏,一直未曾經過巨大的破壞。

如此之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所起的冲击,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可以说一直是孕育在一个广大的避风港里,一直未曾经过巨大的破坏。

這是中國文化得天獨厚的地方。

这是中国文化得天独厚的地方。

這一優勢,等到近代海運大開以後,才逐漸喪失。

这一优势,等到近代海运大开以后,才逐渐丧失。

(2)農業生活的影響

(2)农业生活的影响 中國在紀元前二千年時,就已有定居農村[7],這樣的社群形態,一直到近代,都沒有大變化。

中国在纪元前二千年时,就已有定居农村[7],这样的社群形态,一直到近代,都没有大变化。

我们知道,农业生活是静态的,它的内容,很少变动。

这样的环境,一最容易培养人的永恒意识。

再加上,自秦汉以降,农业技术、几乎没有改进[8],使传统中国的社群形态,缺乏变迁的动力,因此一切都使人感到是静定的、悠久的。

这方面的影响,从代表民间文化的谚语里,也清楚地反映出来。

如:

“只有百年庄农,没有百年官宦。

”“衙门财主一蓬烟,种田财主万万年。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细水长流,细吃长有[9]。

”这些普遍流行在传统农业社会的谚语,的的确确蕴藏着悠久的意识,而这悠久的意识,也曾经促成了中国社会,文化的悠久。

(3)世故深在一般外國人的印象中,總覺得中國人的世故太深。

(3)世故深在一般外国人的印象中,总觉得中国人的世故太深。

说中国人世故深,可以是褒词,也可以是贬词。

通情达理,智慧高,有耐力,属于前者;狡猾、和善,只求圆到,不顾是非,属于后者。

造成中國人世故深性格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因為閱曆深、憂患多,以及中國文化的重視禮節、重視中庸。

造成中国人世故深性格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因为阅历深、忧患多,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视礼节、重视中庸。

由于阅历深,所以凡事沉着、稳重,不流于过火。

由于忧患多,所以锐气易消,遇事多慎思熟虑。

陆游诗:

“平生忧患若萦缠,菱刺磨成芡实圆。

”可见忧患人生与圆到世故之间的关系。

由于重礼节,所以主张与人无争,主张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由于重视中庸,所以不尚偏激、不走极端。

这些为人的特色,普遍存在于中国民间,可以谚语为证: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退一步,天高地阔。

”“曾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

”“凡事留一线,久后好再见。

”“凡事肯认一句错,了却平生多少祸。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三条大道走中间[10]。

”一个人如此,可以超脱、潇洒、耐久、耐磨;一个民族文化如此,也必是具有深厚的适应力--自然这种适应的方式多半是消极的。

(4)重統緒有人說,西方文化重文化的類別,中國文化則重文化之統[11]。

(4)重统绪有人说,西方文化重文化的类别,中国文化则重文化之统[11]。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學術文化的分類。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学术文化的分类。

西方有宗教、語言、哲學、文學、藝術、經濟、政治等類;中國的分類,則不重學問的性質,而重學問的統緒,與歷史的傳承,如經、史、子、集的分法。

西方有宗教、语言、哲学、文学、艺术、经济、政治等类;中国的分类,则不重学问的性质,而重学问的统绪,与历史的传承,如经、史、子、集的分法。

孔子推尊先生,孟子言“创业垂统”,此为中国人在观念上重统绪的开始。

由统绪的观念,衍生出道统的观念,再由道统的观念来统驭一切,这确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现象。

以古史为例,所有古代的帝王,莫不传此道统;所有古代的礼制,莫非古帝王的道的表现;五经更是这个道统的记载。

重统绪对中国文化自然有其不良影响,如妨碍了中国文化的分殊发展;但其中也涵有一智慧,即中国古人图透过统绪的观念,来弥补时间的疏远,使中国文化历久而常新。

(5)求久的思想(5)求久的思想 中國文化所以悠久的第五個原因,是因中國至遲在戰國時代,就已自覺地提出"久"的思想。

中国文化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