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4617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鼓山校区)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月考

(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

A.完全一致B.大同小异C.正好相反D.互为补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本质是“人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是为了限制君权服务的,本质是“法治”,故选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法”对君权的作用

2.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可知,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由材料“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可知,田子方轻视礼乐制度,也反映了士人阶层地位有所提高,排除CD;而除了不能反映出田子方轻视功名利禄,排除B。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分析选项,可知只有B项体现了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符合题干“最能体现思想领域出现融合”要求。

其余AC是儒家思想,D是墨家思想,三项不能体现融合倾向,排除。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礼法兼用

4.《汉书·元帝纪》载:

宣帝曾训斥太子与儒生关系过于密切: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宣帝的“自有制度”实质是

A.仁政爱民B.无为而治C.严刑峻法D.儒表法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周政”是指西周通过礼乐制度维护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材料中“霸道”是指法家思想,“王道”是指儒家思想。

自汉武帝之后,汉朝尊儒尚法,外儒内法,即儒表法里,AC片面化,B不符合材料信息。

所以答案为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从朝鲜来华使者的言论、考查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区别。

宋明理学广义上,分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本质上都是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自然和社会运行的规律,但是二者求理的方式不同,朱熹主张通过格物,去探究外在的世界,以获得理,王阳明主张通过探求内心获得理,为此提出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是正确的。

但是王阳明的心学没有脱离理学的范畴,它是对儒学的一种发展,因此,②④是错误的。

从材料可知,朝鲜的使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跟朱熹的不一样,“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知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所以正确答案选C。

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6.《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

这些作品都是

A.明末清初异端思潮的载体B.适应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

C.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D.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片小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明清小说,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明清小说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精神生活需求在文学上的反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所以说其私营了市民生活的需要,据此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7.《诗经》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有学者指出《诗经》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它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立场上表达了人民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

可证明此观点的内容集中在

A.《风》B.《雅》C.《颂》D.《九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表达了人民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

8.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了起来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所以统治者之所以查禁此书在于此书与清代加强专制主义的要求不符。

A不是主要原因;D是李贽的思想;C是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9.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

C.启蒙与救亡并重D.推动中国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分别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

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的是西方的科技,推动了中国的物质方面的近代化;郑观应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章太炎是革命派的宣传家,宣传革命,建立共和。

他们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梁启超的言论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思想的解放,是思想领域里的近代化。

根据以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

故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中国近代化

10.据统计: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

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中国民族危机的困境B.文学革命的直接影响

C.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时间可知,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A符合史实;随后的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维新思潮促使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CD符合史实;文学革命运动开始于1917年。

故选择B。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影响

11.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在1902~1906年期间,其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进入近代以来的第一所官方开办的新式学堂,与传统教育制度不同,所以反映不出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A错。

四年期间只有学生512人,说明新式学堂教育未得到普及,B错。

题干所给出的是师范馆的学生人数,这与求取功名无关,D错。

受过旧式教育、参加过旧式科举的举人、贡生等参加师范馆的学习,反映了教育制度的转型,答案为C。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12.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

“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上述史料表明

A.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 B.要求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C.赞扬殖民统治推动社会进步 D.认识到西方社会治理的先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题干中的时间可知当时并未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19世纪80年代,没有出现全面学习西方文明,B项排除;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都市的文明使康有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认识到西方社会治理的先进。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

13.1901年10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

……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A.契约立国              B.以法治国

C.君主立宪          D.人民主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体现了契约立国的思想;材料“人民当有无限之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材料“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体现了以法治国的思想;据此分析可知君主立宪与材料无关,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

14.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

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

上述变化反映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其却徒有虚名,,成为军阀手中争权夺利的工具,袁世凯的复辟更使人们对共和大失所望。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深受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故出现题干中的现象。

故应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15.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

“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纠

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陈独秀意在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因此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6.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D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17.新三民主义在实践方面的主要意义是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形成和发展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18.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说: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以下著作分别体现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

C.《井冈山的斗争》;《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

D.《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设问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分别体现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因此选D。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特征

19.2014年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选拔、培养的需要,教育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推进迅速。

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是在

A.建国初期B.“文革”前夕

C.“文革”期间D.改革开放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是在“文革”前夕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20.1956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信息可知毛泽东主张学术方面“百家争鸣”,故A项正确;B项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主张,而题干属于学术上的争鸣,排除;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内容

21.1977年12月,全国570万青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以下情景在当时的考场可能出现的是

A.考场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考场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红标语

D.特写:

语文试卷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题干时间:

“1977年12月”,联系所学知识,BC是20世纪80年代;D项是1978年;所以答案选A。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

22.下列图片所反映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A.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比较和认知的能力。

《蒙娜丽莎》,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恰好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期(14-15世纪);《红楼梦》,此时期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清朝专制统治走向没落;所以,两者共同的主要特点是,这两部书都具有反封建思想的意义,而其社会背景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23.威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封建的政治斗争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了宗教改革的背后的动因是政治革命。

故选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宗教改革·实质

24.俄国革命家赫尔岑曾说:

“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

”卢梭所痛斥的“这种人的文明”是指

A.封建的等级制度B.西方殖民侵略扩张

C.资本主义私有制D.天主教会教权统治

【答案】D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25.“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其主要依据是蒸汽机的使用

A.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B.使工业集中生产成为可能

C.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D.使人口向城市集中到一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所以A不正确,B项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机器所需的动力问题,有利于机器的推广和使用,所以正确。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

26.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完成《国富论》一书。

书中主张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使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如此才能有效率。

这种主张

①突出了市场的经济地位 ②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出现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英国工业革命这一大背景分析,即可排除②,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排除④;符合题意的是①③,故选C。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27.有人对19世纪某重大成就评论:

“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

”他评价的是

A.经典物理学B.进化论

C.相对论D.现代信息技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不对,1687年牛顿创立经典力学;C不对,相对论提出是在20世纪初;D不对,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只有进化论创立于19世纪中期,符合题干的时间。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进化论

28.西方历史学家指出:

“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

”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

A.牛顿创立经典力学B.瓦特改良蒸汽机

C.达尔文生物进化论D.爱因斯坦相对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指的只可能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的奠基,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29.《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油画中的杰作。

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

此画属

A.古典主义B.现代主义

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列宾的作品.它是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作。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实主义

30.下列两幅图,体现了中西绘画艺术的相通和差异。

从这两幅图中获取的共同结论正确的是

A.两幅画的表现手法相同B.两幅画都具有写意的特点

C.两幅绘画都是油画作品D.都注重借助于光和色运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两幅图片都体现了写意注重表现神态和抒发作者的意味和情趣。

写意对象来源于生活中的事物。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写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40分)

31.(24分)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社

会转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

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的原因。

(6分)

材料二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

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

推而广之,凡

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2)依据材料二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3)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8分)

材料四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

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

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

(6分)

【答案】

(1)中国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分)

(2)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2分)平等对外交往(近代外交)的意识(2分)。

(3)态度变化:

由排斥(抵抗、拒绝)到接受(或主动学习)(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