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4423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研究生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研究生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研究生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研究生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生论文.docx

《研究生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论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生论文.docx

研究生论文

 

中文摘要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都随之改变,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爱、关心、理解、体谅,却仍如以前一样被迫切需要,它被需要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学校、医院、家庭、企业、工厂、车间等等。

关心是由关心者和被关心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心行为构成的。

它与关怀、关注和关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形式而言,可以分为对事情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

然而,教育世界中的“关心”有它的“个性”,这表现为对学生生命整体的关心,具体为对学生的身体、理性和非理性的关心。

教师践行关心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智慧:

教师要转变学生存在观念;教师要借助教育理论学习,形成浓厚的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关心学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关心学生要促进学生关心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教育;学生存在方式;方法论

 

Abstract

Careisthecareandconcernfrompersonsaswellastheircarebetweenbehavior.Care,concernandcarefornotonlyhaveconnectionbutalsohavedistinctionagainalready.Intheform,itcanbedividedintoaboutthecareandconcernforpeople.However,intheworldofeducation"care"hasits"personality",thisperformanceisforstudentslifecare,Specifictothestudentbody,therationalandirrational.Teachers'practiceofcareneedscertainconditionsandwisdom:

teachersshouldchangetheconceptofteacherstohelpstudents;educationaltheorystudy,formedastrongstudentproblemconsciousness;teacherscareforstudentsto"itissomewhat,donotbesomewhat";teacherscareforthestudentstopromotestudentinterestinqualityformation

Keywordseducationalteachingmethodologythewayofthestudent’sexistence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

目前学校教育仍然遵循认知为本的学科教育,关心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学校、教师、家长,都更为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学校班级的升学率、孩子能否进入重点中学与大学等等,所有学校以及家庭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些重心展开的。

对于孩子真正所需所想所思等心理状况缺少关心,以至于在成长的道路中走入歧途。

另一方面,现在的很多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在家受到亲朋好友的百般呵护,缺少正确的关心,即被溺爱、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同时也不懂得关心他人,更加不懂得珍惜其他各种各样的生命体,因此,有必要从小就对学生进行关心教育,使关心在生活中起到作用,培养学生具有关心品质,关心自我他人社会等等。

下述的发生在当今我国社会的一些令人震惊的事实,一方面是对上述内容的合理解释及验证,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我们对“关心”这一问题的深层思考。

2001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金华小学生杀母案,浙江省金华市高二学生徐力,因为母亲总唠叨让他必须考上名牌大学,与母亲产生对立,直至用锤子把母亲活活打死了。

2001年3月20日,汉中市南郑县3名初二女生突然服药自杀,其中一人于次日不幸死亡。

2005年7月,宁夏银川一名13岁的学生留下遗言,“我是个差生!

我死了可以帮父母节约10万元!

”。

2006年12月20日晚,陕西洛川县百益乡3名小学生竟因为逃学害怕被家长打骂,喝下农药,两人死亡,另一人经两天抢救,病情暂时稳定。

2006年12月24日,厦门一所中学高二女生,追求一男生遭拒后,竟跑到该男生家顶楼上,给男生母亲发出诀别短信后,服药欲自杀。

2007年01月17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一名初二学生只因逃了一天的课,受到母亲的责骂,与母亲发生争执,偷偷喝下几口农药,所幸喝下的农药较少且抢救及时,已转危为安。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9月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约有9%的中小学生对生活感到绝望,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自杀事件是学生缺少关心的极端反映形式。

“现在的孩子脾气怎么这么大?

动不动就要死要活的!

”其实,在许多父母和教师的眼里,孩子走绝路的选择是难以理解的,他们发出上述的感叹,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他们并未真正了解孩子,也没有认真去关心过孩子。

离婚已经成为中国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选择。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

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多,单亲孩子数量骤然上升。

在今日中国,单亲家庭以及单亲子女教育,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是一个特殊群体。

由于特殊家庭环境,形成他们较为特殊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能同时得到父母的爱,不能享受正常家庭的完美、和谐和幸福。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自

卑、情绪低沉、性格孤僻。

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格的发展,所以他们更需要一份关心,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关心。

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日趋庞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不仅是一个影响社会治安的问题,也给青少年自身和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更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素质的大问题,这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究其原因,有青少年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教育中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缺少对学生长期耐心的了解与关心,特别是对“差生”进行冷落或歧视,或把他们推向社会成为闲散人员,挫伤了他们的上进心,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类似的特殊学生群体还有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民工入学子女、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群体等等。

对学生来说,爱是阳光,关心和鼓励学生,可以促使其上进,爱就像一缕阳光,照在他们内心黑暗的世界,让他们感到温暖。

上述的一些悲剧说明了什么呢?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价格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情感、品德等方面的培养,学生很难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如果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教育孩子与他人竞争,成为一个在社会有金钱、有地位的人,而不懂得关注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做人态度,那么,孩子有可能产生非人化倾向。

怎样避免孩子的非人化倾向,让孩子成长为健康快乐的人?

其答案无疑是:

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老师身边的人对他们的关心,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哲学家海德格尔(M.Heidegger)对“关心”进行了生存本体意义上的阐释:

“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

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5[1]23种种事实和迹象表明,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

可以说,本文选取“关心”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是对当今我国的社会和教育凸现的关心问题的一种回应,阐示教育中关心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以引起教育界同仁的共鸣。

二、概念界定

(一)、关心

关心”一词的英文是“care”,具有留神、用心、照顾、担心和忧虑等意义。

[2]“关心”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把人和事物常放在心上,具有“重视和爱护”的内涵。

[3]弗洛姆(E.Fromm)认为,关心是爱的重要且首要成分,它蕴含于爱之中,表达了爱者对被爱者生命成长的关注,体现在关爱行为之中。

[4]吉利根(C.Gilligan)认为,关心是表现在道德践行过程中的一种不同的声音,它的特点是维持关系、承担责任、避免伤害。

[5]内尔•诺丁斯(N.Noddings)认为,关心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

在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

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

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1]1-24关心一般通过行为来表达,关心行为就是根据具体情境中的特定个体及其特定需要做出的旨在增进其福祉、有益于其发展的行为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

他认为,“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诺丁斯吸收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性,关心的关系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

诺丁斯(Nel.Noddings)的关心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一种德育理论,它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并逐渐产生影响。

迄今为止,她的关心理论的专著已经被翻译成五种语言并被介绍到许多不同的国家,成为西方德育理论的强音。

她围绕着“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这一主题,对教育整个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主张。

在此主要对其中的教授关心主题这一观点进行分析,阐述教授关心主题的原因、意义、选择和组织这种主题的方法及所需的教育制度上的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德育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期对我国的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诺丁斯强调关心并非美德。

她认为,人们倾向于认为关心是一种美德,一种个人品质。

关心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道德品质。

作为心理品质,关心是个人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作为道德品质,关心是个人对他人,自我对世界的道德态度;。

肯定关心是一种关系与肯定关心是一种品质是内在一致的。

从狭义上来讲,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M.Heidegger)对“关心”进行的阐释:

“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

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1]23可见,关心是生命的本真,对我们生命体的健康成长乃至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同样,在教育世界中,关心具有同样的作用和意义。

然而,在教育学视野中,关心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共性”之外,还有其特有的“个性”。

寻求和揭示这个“个性”对于教育生活中关心的真正达成起着方法论的启迪。

(二)、教育中的关心

诺丁斯在所著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的前言中写道:

我们目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

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们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

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

我们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在科学上受到良好训练的新一代;如果我们要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孩子们必须要努力做得更好;我们美国人不能忍受做第二名等等。

可是,有谁在真正关心孩子们的生活?

有谁在真正关心什么东西对孩子们才是真正重要的?

对我们也是真正重要的?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

教育中的关心,实质上,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就是培养和促进人的生命整体成长。

在教育内部世界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就是对学生生命整体的关心,而不仅仅表现对学生生命中某个成分的关心。

教师关心了学生,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即教师付出了关心,并有关心的行为,同时学生也确实感受和接受了来自教师的关心行为。

否则,教师的真正关心就没有达成。

三、文献综述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

至2002年她独立完成与编著的著作有14部之多。

其中主要有《关心:

女性主义的伦理学和道德教育》(1984)、《妇女与罪恶》(1989)、《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992)、《培养智慧的信仰和反叛》(1993)、《教育哲学》(1995)、《始于家庭:

关心与社会政策》(2002)、《培养道德的人:

以关心伦理替代人格教育》(2002)、《幸福与教育》(2003)等。

从1984年《关心:

女性主义的伦理学和道德教育》(Caring:

AFeminineApproachtoEthics&MoralEducation)的出版开始,内尔•诺丁斯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的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

关心教育思想是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的,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她认为要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孩子们应该学会如何关心作为物质和精神结合体的自我,如何关心身边的和远在他乡的人,如何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如何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以及如何关心各种学科知识。

同时她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

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爱)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关心的话题进行了研究:

如伦理学者肖巍译著《女性主义伦理学》(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谢登斌著《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聚集》(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对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如《诺丁斯关心理论的道德教育初探》(赵雪霞,2002年),详细论述了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内涵之外,提出了建构以学校为中心的大德育网络,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切实提高德育的地位,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加强道德情感教育;要认识到教学生学会关心仅仅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教学生学会关心不仅是德育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任务,它是全校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心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评》(张洪高,2004年)详细论述了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内涵之外,提出了虽然新课程改革中也注重在其他各育中渗透德育思想,但这种课程设置无疑会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国的课程设置也可以借鉴诺丁斯的课程思想把德育与其他各育有机地融合起来,将教学过程的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从而培养出“关心型”的学生。

《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侯晶晶,2004年)对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进行了论述,其论文让大家耳目一新的内容是:

论述了我国关心教育的特点、问题,针对中国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关心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她认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关心问题有民工等贫困家庭中儿童忽视问题、精英家庭中儿童忽视问题;学校中的关心教育问题有学科教育中灌输、训练和标准化有余,差异性和关心性不足,以及教师所受关心不足。

中国教育报刘权贵和周先进先生写教育学中的“关心”意蕴尤其阐明了关心对于我们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对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它的价值和意义深远。

教师践行关心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智慧:

教师要转变学生存在观念;教师要借助教育理论学习,形成浓厚的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关心学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关心学生要促进学生关心品质的形成。

通过文献和理论学习研究了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思想”的独特含义、领域和组成部分等,通过广泛地阅读西方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著作以及关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现行教育政策的深入分析,为试论教育中的“关心”做了坚实的铺垫的工作。

在该论文的研究中我拿所在学校的教学班作为实验和应用的对象,我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在课堂上我用了实验教学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教育中的关心开展了研究。

有更深远的意义,关心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环节,是学生形成正常心理的必要前提,让教育工作者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学生有了更正确的人生方向。

本人对关心该话题有了深刻的理解,总结为事实上,关心的内涵是极其复杂和丰富的。

对于人和事物,关心的内涵不是等同的,有时甚至互相矛盾、彼此冲突。

关心是由很多环节组成的。

首先,关心的达成必然离不开关心者和被关心者。

没有关心者,关心的行为自然而然不能成立。

同样,没有被关心者,关心者就会没有指向物,关心行为就会成为虚幻之物。

关心者一般是指人,是与人、社会和自然发生关系的人。

被关心者是指人和事物。

其次,关心的构成离不开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关心行为。

这种关心行为是关心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缺失其中任何环节,都不能形成关心。

关心的形式也是关心内涵的重要内容,它由人对事物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部分组成。

人对事物的关心,是指人对事物“现状”的忧虑、担心,并付诸行为,期望事物的“现状”朝着“善”的方向发展,并最终为人的自由、幸福的获得提供支持。

人对人的关心,是对人的存在问题表现出忧虑和担心,并以一定行为方式作用于被关心者,使被关心者慢慢摆脱困境或问题。

人对人的关心可以指向人的某一个方面,也可以指向多个方面。

同时,关心与关怀、关注和关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怀是指人对人之间的关心,是指向于人的,一般体现为长者对后辈、强者对弱者、上级对下级的关心。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关怀可以是关心。

而关心可以是不平等的姿态,但更多的是一种平等姿态,它可以指向人,也可以指向物。

关注意味着人对某人或某事的注意,是人的一种心理态度。

它对人或事物而言,没有实质上的行为,只是人的心理状态。

我们可以关注任何事,与我们有关的或者无关的,凡是感官注意到了,并且附加一定的心理能量就可以成为关注的范围,而关心的范围相对关注来说要小。

关爱与关心十分相似,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感情程度上的不同,关爱的感情程度更深。

第二章教育中关心的个性

关心在教育外部世界和教育内部世界具有不吻合性。

在教育外部世界,人对人的关心可以指向人的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甚至人的全部。

但在教育内部世界,关心除具有“共性”之外,还有它的“个性”,这是由教育世界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人”这个前提来进行的。

不管是“社会本位”的教育体制,还是“个人本位”的教育体制,其逻辑起点都是从“人”开始。

什么是“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命。

因此,可以说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就是培养和促进人的生命成长。

在教育世界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心,不是停留于学生生命体的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而是对学生生命整体存在状态的审视、忧虑和行动。

这种关心是教师教育智慧的表达,是教师用睿智的眼光透视学生生命存在的问题,并主动采取智慧的行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

在教育学中,关心是指向学生生命整体的,那么学生生命整体又指什么?

这要对生命整体作出具体诠释。

千百年来,“生命”构成学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总体来说,“身心统一说“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统一说”“物质与精神统一说”“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统一说”以及“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统一说”是经典的观点。

[6]毋庸置疑,这些关于生命构成的看法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能够部分反映生命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比较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它们的表述和内容却过于宽泛和模糊。

笔者认为,在这些观点中,“身心统一说”最令人信服。

然而,在该学说中,“心”具体是什么,却表现得模糊、不确定。

心理学有关理论揭示,人的“心”主要是心理,它往往是由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核心成分构成。

理性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逻辑判断、思辨能力、反思、批判和创新能力等;非理性则主要是指情感、兴趣、好奇心、爱好与态度等。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把学生生命整体阐释为身体、理性和非理性的有机统一。

相应地,关心学生生命整体,也就是关心学生的身体、理性和非理性。

依此逻辑,教育学中关心的“个性”得以彰显。

一、教育中的关心指向学生的身体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身体的涉入是前提。

没有舒适与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将难以实现。

学生的身体除了校外环境给予关注和呵护之外,学校教育更应该承担起促使它健康成长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忽视和规训。

防范“身体”的教育教学,其性质上必然是片面的、异化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然而,自从制度化教育以来,教育通常是忽视身体的教育,教育学也常常是忽视身体的教育学,不仅如此,它还无意识中处处暴露出对身体的控制、敌意甚至是摧残,似乎教育只能是知识教育,教育学只能是“知识教育学”,而不是身体教育和“身体教育学”[8]对此,关心作为对学生生命整体的关照,就必然要对学生的身体进行关心。

举例说明,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各个小,中学,都减少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是有节体育课,每天是捧着书本写呀写呀,缺少了好多个性,缺少了好多灵活,身体素质上明显减弱,教育学中的关心指向学生的身体,我们最为教育工作者应在身体上关心学生,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当发现学生身体的“舒展”受到控制时,教师要主动反思自己教学思想与行为乃至整个教学环境,追问为什么学生的身体成长受到限制。

正是这种反思和追问,推动教师去改变自己原有的那些阻碍学生身体成长的教学思想,并寻求有利于学生身体成长的教学思想,用它指导教学实践,真正地使学生身体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二、教育中的关心指向学生的理性

理性是人的素质的基本表现,也是人进行任何活动的基本前提,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追求理性、获得理性是人天生的本能。

然而,理性并不是天赋的,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尤其是教育活动对人的理性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虽然学生的理性成长十分重要,我们的教育在表面上也很重视对它的培育,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实际上教育却敷衍了学生的理性进步。

长期以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我国教育实践中重要的“思想路线”。

应该说,这种教育追求是合理的,有利于学生的理性进步。

然而,由于我国教育对知识的认识受到“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桎梏,导致灌输式教学盛行,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法定知识”,学生的成败主要以“法定知识”掌握的多少为权衡标准。

这种教学方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的精神。

对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关心学生的理性成长,也就是关心学生是否学到了更多的“活知识”,是否形成对现象和事物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的精神。

关心身边的人、陌生人和远方之人。

关心身边的人,即关心生活圈内之人,这是关心自我的扩展,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关心关系。

一个人学会关心他人,首先要做到关心身边的人,然后才有可能延伸到关心陌生人和远方的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关心者的感受出发,逐渐与其它的人发展出关心的关系。

关心陌生人和远方之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面临很多困难,它是关心自我陌生人和远方之人的进一步延伸。

关心动植物、地球。

人类与动植物相互依赖。

我们生活的质量取决于养育人类和其他生命的自然环境。

对动植物的关心不仅可增进园艺的知识,更可能涉及不同的文化、风土、饮食习惯等知识。

从动物、植物到没有生命的土壤、水文、自然,鼓舞学生关心地球、关心自然生态,从环境中真实的回应出发,正是道德生活的源头。

关心知识。

诺丁斯认为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