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3980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城改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旧城改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旧城改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旧城改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旧城改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旧城改造.docx

《旧城改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城改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旧城改造.docx

旧城改造

 

上海、苏州、南京参观实习报告

——旧城改造

2013年3月4号,我们建筑一班和二班乘坐旅游大巴观光车来到上海、苏州、南京进行为期九天的建筑认知实习活动。

天明一大早,我们就起来了,匆匆忙忙集合,便踏上了征程。

一路上的风景都在变化,就像一部流动的电影,时光渐逝,演绎着真实与虚幻。

行程九天,三个地方,每个地方三天。

上海:

同济大学、人民广场、外滩和陆家嘴、上海新天地、8号桥、浦东图书馆、上海科技馆、下雨幼儿园、新城建设展览中心、桥梓湾改造。

苏州:

苏州金鸡湖高新技术园区、苏州大学南校区、七里山塘街、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网师园、苏州博物馆、平江历史街区(筑园会馆、平江客栈、董氏义庄)

南京:

中山陵、夫子庙、水游城、佛手湖、南京1912、梅园新村、东南老校区、南大老校区、南京大屠杀殉难烈士纪念馆、南大新校区。

每天参观比较多,看的东西也很多。

下面我重点就把有关旧城改造的地儿简单叙述一下。

上海新天地

在实习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上海市中心的新天地,具体位置是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毗邻黄陂南路地铁站和南北、东西高架路的交汇点。

上海市黄浦区太仓路181弄。

它是一个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

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它是瑞安挑选了美国旧房改造专家本杰明·伍德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具东方文化背景的新加坡日建设计事务所,并邀著名的同济大学建设计院为顾问。

建筑设计师们要从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城市发展的角度以及建筑功能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要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以符合新世纪消费者的需求。

建筑设计师们最后决定在整体规划上保留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穿插部份现代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源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

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

20世纪20年代盛行,占据了当时民居的75%以上,至今中心城区还有近40%的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

到了30年代中期,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石库门就风光不再了。

然而,由于石库门已经过多年历史的洗礼,在缺乏保养的情况下,改造前的石库门外部表面及内部建筑已变得破旧不堪,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也破坏了城市的肌理、面貌。

改造迫在眉睫旧居改造前后对比

主要保留了建筑外墙,重建建筑内部。

将居住功能改为商业用途,由于改造后建筑需要兼顾演出和餐饮功能,内部需要宽敞与能承受大荷载的空间和供舞台演出用的机电设施。

因而建筑除了外墙之外,里面的基础、上下水道到屋顶全部需要重新建造。

外墙有些部分则进行修补与加固。

整个修复过程,不仅仅做到形似,更注重神似,不是简单复旧,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改造工程。

是一种整旧如旧成功的接触代表!

石库门本来不叫石库门,沪语中把用一种东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东西讲作“箍”,如箍桶,于是这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被叫作“石箍门”后又讹作“石库门”。

石库门里弄在最多的时候有9000多处,曾占上海市区全部住宅面积的六成以上。

单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走过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有些石库门的空间结构也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因此消失是正常的。

90年代初期,上海开始了大型的重建和开发。

不少石库门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一幢的高楼,一片又一片充满怀旧风情的老房子渐渐消失,人们才意识到要去保留这些上海独有的“艺术品”。

上海新天地改写了石库门的历史,对本已走向历史文物的石库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漫步新天地,仿佛时光倒流,重回当年。

那青砖步行道,那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那厚重的乌漆大门以及那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使得观光客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然而一步跨进每个建筑内部,则又是非常现代和时尚。

原先的一户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四季如春的中央空调,欧式的壁炉、沙发与东方的八仙桌、太师椅相邻而处,酒吧、咖啡室与茶座、中餐厅和谐搭配,墙上的现代油画和立式老唱机悄声倾诉着主人的文化品味。

门外是风情万种的石库门弄堂,门里是完全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就这样,一步之遥,恍若隔世,真有穿越时空之感。

桥梓湾商城

桥梓湾商城位于上海西郊环外青浦公园路666号,是一个板塔结合的商业综合体。

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占地23000平方米。

桥梓湾位于老城区中心,与老城隍庙,曲水园相邻,是青浦区历史上最繁华的地段。

新时代新世纪,面对新的改造,它又一次焕发了新的生机。

桥梓湾设计理念是:

杂揉历史、人文于繁荣的经济。

建筑采用传统江南水乡的庭院格局,融多元化商业和餐饮于一体而形成半隐半开的混合空间。

商城,城隍庙,曲水园,几乎就是现代生活的缩影。

突然间感觉,我就像当地人中的一员。

我想去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于是乎,我就来到了桥梓湾商城,这里的商品真是齐全啊,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东逛西逛,我买到了。

累了,旁边有一个曲水园,于是,我就花了几块钱走进去,休息。

这是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园林,园内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怡人,是一个休息的好地方。

休息好了,顺便去一下城隍庙,参拜一下神灵,保佑一下,虽说有些迷信,但也可给自己以信心,所以就拜了。

之后就高高兴兴回家了。

这就是生活吧,建筑,让生活触手可及。

一、上海八号桥创意园区简介:

[名称]8号桥

[地址]建国中路10号

[所在区]卢湾

[业态]建筑设计、设计咨询、影业制作、时尚商铺、休闲餐饮

[面积]10000余平方米

[策划公司]时尚生活中心有限公司

[设计公司]HMA建筑设计事务所(即上海广万东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第一天的下午主要参观了建国中路的艺术街区。

“八号桥”在解放前为法租界的旧厂房后为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共有上世纪50至80年代建造的老厂房8栋。

2003年,在市经委和卢湾区人民政府支持下,由上海华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时尚生活策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对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生产场地实施改造,创立“八号桥”。

“八号桥”保留了原来厂房的基本风格,在其基础上对其内部空间以及外立面稍加改造形成了现在的风格。

由于楼与楼之间用桥巧妙连接,因此得名为“八号桥”。

通过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设计,八号桥脱离了原有厂房的沉重感,给人以轻灵前卫的感觉。

厂房的高空间,多层次为开展各种时尚展览活动带来了方便。

目前,“八号桥”已有来自世界各地的80多家设计艺术公司入驻,包括英国著名设计师事务所ALSOP、法国F-emotion公关公司、设计金茂大厦的S.O.M、设计新上海国际大厦的B+H、美国SON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主要从事建筑、产品、服装和企业形象的设计、影业制作,创意产业将经济、文化、技术、和艺术有机的结合,成为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结合点,是当今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八号桥已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中首个以创意产业为特色的示范点,是上海都市的旅游新景点。

“八号桥”创意产业区二期最大的创意就是将通过一座高达24米横跨建国中路的天桥,将一期二期两幢建筑连接在一起。

在连接3号楼、2号楼与1号楼的室外、半室外走廊上,设计师选用了未经处理的木条铺设成地板及装饰外墙。

暖色的原木为室外环境增加了无限温暖的感觉,同时亦在视觉上赋予了这个区域强烈的个性特征。

这里还有一片公共区域,除1号楼大厅外的所有室外、半室外空间都可供租户免费使用。

在这些环境中,可以添设咖啡茶座、进行作品展示、时装走秀、举办大型综合活动,是人们最好的交流平台。

二、上海八号桥创意园区的分析

上海“8号桥”,以上汽的老厂房为基础改造设计的,集办公与传播于一体,成为创意的新篇章。

老厂房高达六米多,主要改造成一些开敞的空间,例如:

LOFT的办公空间、时尚发布展示空间、休闲的咖啡馆等;除此之外,消防楼梯不仅是一种功能摆设,也是一种视觉艺术;

墙面:

设计师摒弃了原厂房的白粉涂墙,用从旧房子上拆下来的青砖重新组合,突破常规的整齐平整,取代的是凹凸的贴面法,材质上更是寻求一种原味——青砖或是红砖;例如沿街1号楼的墙面增加了不锈钢及反光玻璃贴面,夜晚的时候,整个墙面熠熠生辉,很有现代感。

建筑立面,不再单一的灰旧的水泥砂浆,而采用了灵活的布置方式,有镂空板、玻璃幕、木格栅、铁丝网、凸窗等,一个个跳跃的建筑符号,给你带来更多的建筑阅读与品位。

1、 “8号桥”概念的建筑形态表达

4、建筑立面语言——裙墙(铁丝网与花池)

2、建筑立面语言——凸窗

3、建筑立面语言——木格栅

八号桥今昔对比:

第一,保持就是工厂的整体原貌,内部全部换新。

把工厂的一部分墙壁与屋顶拆掉,露出用用铁与玻璃做成的新部分,这样使新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第二、建造非常丰富多样的内部空间,外部与内部空间复杂的混合在一起,制作半外部空间创造外部沟通条件。

第三、这块用地分成几部分建造,然后用几座桥将建筑连接起来;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交流空间,这也是“八号桥”名称的由来。

三、总结

上海“八号桥”通过改造,再次焕发生机。

以前的旧厂房变成了现在集办公、旅游、时尚展览于一体的新型创意空间。

八号桥将一些旧的东西如管道、砖墙保留了下来,使这里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又在该建筑中注入了新的元素,将新旧元素结合,由旧生新。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也是有很大创造潜力的,在八号桥中设计者与策划人对室外空间的改造尺度、改造时所用到的建筑材料、以及其功能流线等都做了严谨的策划。

八号桥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骨架、布局;又在许多细节方面加以改造,使它们获得新的生机。

八号桥的设计者与策划人不仅参与了,建筑空间、景观的改造;在对后期的招商方面他们也是严谨把关,主要入住的是一些从事建筑设计、动漫制作、以及电影制作的艺术产业。

业主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使环境更加舒适、贴切。

总之,这里是创业空间的又一个发源地,一个相当成功的改造范例。

平江历史街区

跟上海相比,苏州市可算得上是一个相对特别的地方了,静谧但不失和谐,优美却不含造作,江南水乡的风格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古代的园林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在这里我们游览了和大自然结合的最为巧妙的园林,见识了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土生土长风味的苏州博物馆,目睹了饱经风霜却依然不倒的虎丘寺塔。

这次我要说的是保留着浓浓历史风味的平江历史街区及其改造问题。

期间我们目睹了董氏义庄,筑园会馆,平江客栈等著名建筑的风采。

今天的平江历史街区仍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独特风貌,并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

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1处(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心)、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展示区“中国昆曲博物馆”1处、省市级文物古迹100多处,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田园。

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相继实施了房屋修缮、河道清淤、码头修整、驳岸压顶、绿化补种、路面翻建、管线入地等基础工程。

目前,特色客栈、青年旅舍、高档会所、艺术画廊、古琴会馆、经典咖啡、老字号茶楼相继在这里落户。

以平江河为中心,连接拙政园、观前街、耦园的水上旅游线也逐步开通,感受“都市水巷”韵味的体验性旅游氛围已经在这里形成。

“拆迁”、“新建”常被认为是解决历史街区普遍存在的居住质量偏低、城市道路不畅等城市弊病的惟一途径。

但随着对传统建筑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开始尝试改变“拆——建”模式,期望以另一种视角来审视我们已经熟悉的传统建筑,以便发现尚利用的价值,从而让这些建筑继续服务于社会。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利用,正是这一构想的尝试和努力。

1 传统建筑的价值

传统建筑特殊的构造体现了过去的技术,建筑的兴衰演变在其上刻下了历史烙印。

保持着小桥流水、江南风情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其实是在为今人讲述着它的过去,承载着苏州悠久的历史,体现着古城的特色。

平江历史街区有自身的特点。

它除了用做展示、陈列或旅游景点之外,还可以恢复原有的居住功能或者利用传统建筑精致的造型、装饰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置换为特色餐饮、服务行业。

由于街区的卓越区位,原有价值得到提升。

而精心的整修设计可将原有风貌保留,街区的历史文脉大幅度地得到展示。

2 传统建筑的利用形式

根据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的现状,其利用形式应予以区别对待。

2.1 文物建筑的利用各级文物建筑因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应该成为世人了解过去,探究或欣赏其技术和艺术的场所。

从苏州的城市特点以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来看,散布在街区内的10处各级文物建筑可以也应该成为公众的参观、游憩场所而加以利用。

目前耦园、全晋会馆已向公众开放,而其余几处大多已修葺,虽然有的归属问题还待解决,但逐步对现在的使用单位予以土地置换,使之成为面向大众的陈设、展示场馆,已经为相关主管部门所认可。

2.2 控保建筑的利用控保建筑数量较多,所以并不宜于将他们全部辟为展示、陈列场馆。

由于它们不象文物建筑那样具有显著的历史、艺术或科技价值,但其存在对于整个街区乃至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的延续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于它们的再利用可以在不破坏甚至是不改变原有形象的前提下予以改造,

经过功能置换,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功能置换的尝试已有人开始实践,前面提到的仓库、厂房、里弄的置换改造应该说就是此类成功的实例。

苏州传统木构建筑虽然不同于上海等地的近代建筑,但也同样有效地采用这样的方式。

钮家巷方宅是利用旧有建筑改造成旅店的实例。

这是一座旧式中型邸宅,属于传统的居住类建筑。

由香港西北拓展有限公司承租,将其用作旅馆即“平江客栈”从新旧功能的关系看,旅馆与住宅虽然存在着功能空间的差异,但两者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居住”。

两者的理念,希望让远道来的游客在对空间形式、建筑风格以至室内陈设的接触中体验苏州地区的居住传统,感受到与普通宾馆、酒店不同的文化气息。

因此这样的功能置换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

另一改造的典范是平江路29号联萼坊内的一处具有时代气质的“概念书店”(。

该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庭院民居,中部天井连接前后两进主要建筑,形成庭院深深的静谧氛围,加上建筑内留下的斑驳墙体、古色古香的家具,是个适宜读书写的绝佳地方。

概念书店经营项目广泛,其中最为独特的是一面“未来墙”,顾客只需要将写好的信件放入墙上与日期对应的格子里,店主人就会在指定日期寄出这些信件。

古老的建筑,未来的信件,正是寓意着时空的对话,别有一番风味。

控保建筑大多规模较大,如果将建筑组群修复后整体推向市场,往往会因面积过大而不能适应今天的家庭,而总价过高也会使人望而却步。

整修后的“葑湄草堂”推出后经过了较长的时间才找到买家,也说明了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的传统建筑其市场面较为狭小。

相对而言,对于数百平方米的传统建筑却经常有人寻价,因此在不影响控保建筑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可逆性的分割,有可能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在我国古代,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前堂后室”的布置,前后之间往往界明确,以区别内外。

利用这样的布局特点,可以将前面的厅堂部分可用作餐饮、公共活动的场所,因其临近街道,使用会较为方便。

而后部的每一进楼厅改造为一套住宅,出入口布置在备弄之侧;底层设为客堂、起居室,两厢可安置厨房、厕所;楼层为卧室、书房。

这样的居宅建筑面积大约为200平方米左右,前面有独立的天井,基本可以达到城市“别墅”的水平,也与传统的生活起居习惯相吻合。

2.3 普通“老房子”的利用

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拥有64处控保建筑,为数较多的是普通民居。

其中大多为传统的木构建筑,也有上世纪30-40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还有60-70年代构筑的“公房”。

从历史的“原真性”来说,这些建筑应有选择地予以保留。

因为每一历史阶段的建筑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社会时尚的具体物化形式,所谓历史文化街区就应该尽可能全面地保存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以反映街区的历史演进。

如果仅仅依据人们一时的审美标准,将一些特定时期的建筑进行拆除,就可能在未来研究这一时期建筑时,无法找到实证材料,所以采用适当方法加以修葺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未被列入控制保护的传统木构建筑构架较为简朴,规模通常也都较小,沿河或临街的建筑往往只是单幢楼房或平房;稍大的

则在两侧加厢房,并前面加墙、门,围合成三合院,或前面加墙门间形成四合院;更大的也仅限于三到四进楼房。

在此类建筑中,沿河或临街的原来就被用于各类商铺,因而可将其修葺,恢复原先的功能,以形成临街的各类店面。

那些庭院式住宅可按上述控保建筑那样,以一进改造为一户的方式予以修复分隔,使之与今天的家庭结构、今天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上世纪30-40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布置紧凑,独立性较强[。

在当时主要供小型家庭的居住用,如今仍可用于住宅。

由于今天家庭结构变得更小,房间的数量就显得更为富裕,所以这样的建筑似更适宜于中小型公司、机构、团体的办公楼。

至于那些“公房”,保存的目的在于不让这一时期的建筑实例彻底湮没,因而需要进行慎重的甄别,且留存不宜过多,因为要使其满足今天的需求,内部结构须作较大的调整。

曾有不计其数的学者及有识之士呼吁要保护苏州这座古城。

然而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历史遗存在我们眼前轰然倒塌、悄然消失了。

以至于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功夫,千年古城就完全改变了模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多少人叶落归根,回到家乡寻寻觅觅,却再也找不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里。

即便是住在当地的苏州人,只要一不留心,便再也找不到儿时的回忆。

只要社会在发展,城市就要建设,而建设自然就会有拆迁。

英国建筑学家迪克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一个充满活力的街区总是既有新建筑又有旧建筑,而如果全是某一时期的建筑,只能说明这个街区已经停止了生命。

”但是在古建筑进行拆迁之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什么东西我们可以拆,什么东西我们不可以拆。

其实,历史文化名城,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它拥有多少很古老的建筑,而在于它还存在着多少可以追溯古老历史的东西。

在我看来,苏州平江路的改造是成功与失败参半的。

首先,她尽力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细节,使得历史文脉得以很好地传承。

在平江路保护者得眼里,老的、旧的才是最有韵味的,除了非拆不可的危房才尽量按照原有样式重造。

修缮的房屋努力做到修旧如旧,苏州古建筑的维修人员精心呵护下,原有的老宅大多保留下来了。

这一点,只要看到四处斑驳的砖墙和条石、青砖碎瓦铺就的路面,就可以感受到修缮者的良苦用心和匠心独运。

其次,疏散部分人口,每幢老宅留下了部分原住户,为老宅增添了神韵。

原来的老宅往往聚居好多家,生活拥挤不便,房子也越发破旧不堪。

通过拆迁补偿,部分居民迁出改善了居住条件。

愿意留住的居民支付一定的改造费用后继续生活在这里,保证了水巷居民的原真性。

政府的帮助也起到了较大作用。

再次,历史街区的管理者合理安排商铺。

在街区改造过程中,沿平江路零星有一些维修和重建的房子,以保持平江路的恬静与疏朗。

历史街区的管理者严格挑选,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仔细挑选投资项目。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平江路成为苏州古城内体验旧时江南的最佳去处。

从城西到这里来,即便不摄影,水边坐坐、路上走走,也很惬意。

居民在岸边洗衣,外籍人士优雅地散步,学生在树荫下写生,老人坐在石凳上聊天,间或乘坐游客的木船摇荡在水巷,巷子上空隐约飘来昆曲或评弹雅韵,总在拨动自己的心弦,心头洋溢微醺的暖意。

平江历史街区因其保护工作出色。

其展现出来的成功的合作关系和强有力的规划方案,政府、居民以及技术专家通力合作,保证了项目的成功和可持续性,苏州市政府所做的投入,改善了古街区的基础设施。

平江历史街区的成功在很多方面可以为其他城市的历史建筑物提供借鉴。

对于苏州这样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即使是再显赫的人物,都不过是匆匆过客,转眼便会烟消云散,而唯有古城永恒!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以一己之短见,便可以肆意摧毁那些经过了无数艰难岁月才积淀起来的文化遗产。

梅园新村

梅园新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东长江路东端,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属于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梅园新村30号,35号,17号是中共中央办事处,均是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行走其间,就如同回到了过去一般。

周恩来铜像位于露天庭院的正面墙前,墙后是一爬山虎高墙。

铜像高约3米,步履沉着自信,犹如真人一般,让人感觉很亲切!

陈列馆位于梅园新村街道西侧,占地2200平方米,陈列面积1000平方米。

馆名由国家前主席杨尚昆题写。

陈列馆采用传统的四合院格局,浅灰色的砖墙前一老虎窗、石刻透空窗,颇具中国特色。

山墙上变形组合的马蹄莲,梅花等砖雕,象征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如斯品质。

在此,你能很容易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一切!

周恩来图书馆是1998年江苏省为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所建,占地面积855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由民国初期四幢民居式小楼改建组合而成,分上下两层,内设展厅、阅览厅、书库等。

主要作收藏之用。

建筑基本保留了原貌,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需求做了相应的改动。

总结

旧城改造并不是城市局部问题,因为旧城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所以,旧城改造的成功与否关乎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

这样的话,旧城改造就不是改建几座房子、改修几条马路那么简单了,要让旧城从整个城市功能上和其他城区融为一体,经济的独立和互动是一个必然,还有整个城市的文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让城市的整个设计思维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再把关乎城市的各个因素做一个恰当整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