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2844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x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x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

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

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

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

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

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

说到游记诗词,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人们通常把那些“游览山川田园、人文古迹、边塞奇景、名地名胜等内容的诗词作品”(见朱耀廷主编巩滨编著的《中国古代游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归入游记诗词,即凡是有叙述游踪、有景物描写、有情感抒发的诗词都可以算作是游记诗词。

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游山西村》,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这些诗词都是游记诗词的名篇。

但什么是游记散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出现了很多争议,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著作里,有人认为是游记散文,有人认为不是。

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而不是散文,他说:

幻设为文,晋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传》,刘伶之《酒德颂》,陶潜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皆是矣,然咸以寓言为本,文词为末,故其流可衍为王绩《醉乡记》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等,而无涉于传奇。

(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

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之所以不是散文,而是传记文,理由有二:

一是“幻设为文”,是虚构的,二是“以寓言为本”,有寓言性质,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理由是:

“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很显然,《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更不具有真实性。

据此,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

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

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

因其结构谨严、想象丰富、文笔优美、内蕴盈实、滋味醇厚,堪称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

”(见杨秋荣《<桃花源记>:

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

比如巩滨先生。

巩先生说,《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

我同意这一说法。

我认为,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

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

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游与物游的超越意义,“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

这一观点,我认为也很有道理。

的确,写游记散文,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

亦真亦幻行不行?

写梦境行不行?

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

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

像唐代李翱的《南来录》算不算游记散文呢?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真实地记录自己从长安、洛阳入黄河,过汴河、淮河、长江、富春江、鄱阳湖、漳江、浈江,最后到达广州的全过程,历时半年,事无巨细,照单全收,真实是无可挑剔的,但在我看来,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即便是散文,也算不得是一篇好文章,或许对研究古代交通史的人更适用。

基于此,我认为,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这样的散文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纪实,或想象,都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与纪游有关,而是突出文学性。

为了方便教学,我们依据上述两个基本原则,确定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

第一,中学语文教材已经选入的游记散文,我们尽量纳入研读范围;第二,文学性强的作品,不管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都尽量纳入;依据以上两条,我们又确定了第三条,不管是模山范水,还是描写风土人情,不管是勾勒佛国光影,还是状物抒怀,只要是与游踪、纪游有关的好作品,我们都尽量纳入。

因此,我们不选入那些确乎能体现游踪,但也仅仅能体现游踪迹象的、比较偏于史料性质的文章,比如唐朝李翱的《南来录》,这样的游记,只见游踪,不见描写,我想,学生是不喜欢的,也不适合作为语文阅读教材。

二、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

第一部分:

初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16篇。

人教版:

共13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三峡》,《满井游记》,《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爱莲说》,《观潮》,《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苏教版:

有张岱的《于园》,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曾巩的《墨池记》等三篇,这三篇是苏教版独有的。

第二部分:

高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计16篇。

人教版:

共8篇,《兰亭集序》,《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过大孤山小孤山》,《项脊轩志》,《游沙湖》,《滕王阁序》。

另外,将苏教版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沪教版苏轼的《石钟山记》,北京版刘基的《活水源记》,原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姚鼐的《登泰山记》,以及慧远的《游石门诗序》、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徐霞客的《游麻叶洞记》三篇,共计八篇作为补充篇目。

两部分合起来共三十二篇。

以两个阅读内容作为重点:

第一,以高中作品为主,第二,以游记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重。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因为对古代游记散文的认识不同,导致学者们归纳其特点也不尽相同。

巩滨先生认为游记散文有五个特点,分别是“片断性、抒情性、美感性、知识性、形式多样性”;王立群教授抓住山水游记的特性,界定游记散文应具有三个文体要素,即“游踪、景观、情感”;梅新林教授认为游记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文本,也是一种文化文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游记文学具有七种文化特征,即“哲学指向”、“政治指向”、“宗教指向”、“道德指向”、“科学指向”、“民俗指向”和“文化指向”,应该说梅先生的概括既有高度,也很精准。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主要表达方式肯定还是叙述和描写,否则,这议论就成了空谈;

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大概有这样几个:

第一类是“赋”。

“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讲究文辞,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后期的“赋”也有骈散结合的。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杜牧的《阿旁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代表。

第二类是“书”。

“书”就是书信,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字数不多,像初中学过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篇幅都很短小,《答谢中书书》全篇不足百字,但都是好文章。

第三类是“序”。

“序”就是序言,它常常放在一本书或一组文章的前头,用以介绍出版或发表书本的目的、内容、特点、前后经过,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

因为功能所限,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

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游石门诗序》,尽管是一篇序言,但也是很不错的一篇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

“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也是质量较高的。

“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和文体特征,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

“记”因为彻底拜托了文体的束缚,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所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全文一共有六卷,也就是六篇,每篇约三百字,全文长达一千八百字。

表达可叙述,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内容可纪实,可想象,手法可铺排,可白描,可修辞,句式可散,可骈,可骈散结合,灵活自由,挥洒自如。

以“记”为题的散文名篇很多,虚构想象的有《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偏于写景状物的有《活水源记》《游麻叶洞记》,兼有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的有《醉翁亭记》,《五人墓碑记》,以叙述描写作为基础,但重在说理的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着重表现个人情怀的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

以“记”为题的散文,在唐代和明代更是出现了偏重于文学抒怀的诗人游记和偏重于考查地形地貌的地理学家游记,前者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后者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前者是诗人,着重于抒怀,后者学者,着重是考察,但二人都对自然山水作了很细致很有特点的叙述和描写,这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四、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要探讨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基本发展脉络,第二,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第一,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

我认为,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

梅先生认为,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认识,游记文学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散文也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到了唐代,古文运动兴起,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这标志着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到了宋代,欧阳修承接唐代古文运动,再兴古文运动高潮,程灏、程颐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兴理学,所以这一时期山水游记表现为诗人游记和哲人游记并置的局面,许多游记打上了尚理的印迹,于是宋代成为中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峰。

这个时期游记散文明星灿烂,游记散文文体空前活跃。

梅先生甚至认为,前后《赤壁赋》更可以说是宋代游记散文乃至整个中国游记文学最辉煌的诗篇。

明代由于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灵说”,受其影响,游记文学转向才人游记,一些人在文章中独抒性灵,尚真、尚俗、尚趣,终于使晚明小品成为一道霞光,它与徐霞客的学者游记成为明代游记散文复兴的重要标志。

清代游记散文走向衰变,诗人游记彻底堙没,哲人游记不再波澜,才人游记难成潮流,只有学人游记在顽强挣扎,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清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二,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对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起始期,学者们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真正的游记散文始于魏晋的山水纪游。

梅新林、王立群、巩滨三位先生都持这一观点。

梅新林先生从发生学的角度诠释了山水游记何以兴起的缘由。

他说,玄学的兴起,把人和自然从功利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予人以超越性的品格,还自然以本来面目,促成山水意识的觉醒,为游记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深层动力。

的确,玄学的最基本命题就是宇宙本体论思辨,像玄学的开山之祖何晏、王弼。

他们从老庄的思想中找依据,创立“本无论”。

他们认为,世界本于物,作为人应该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部存在,这样才可以超越万有,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体验人生,从而获得超脱。

魏晋时期的游记散文,基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同构的倾向,他们基本上扭转了以前“山水比德”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把自然和人放到同等的平台上,一起关照,山水映照人的潇洒,人欣赏山水的洒脱。

王立群先生着重从山水与人的关系角度解释了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原因。

他说,文章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主体和客体。

山水游记的主体就是模山范水的作者,客体就是自然的山水,这两者都必须独立出来,山水游记才可能产生。

但在魏晋之前,这两者都不具有独立性。

王立群说,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是顶礼膜拜的,敬畏心理占据主要位置,谈不上审美,只有图腾。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美学命题,把人的道德伦理和儒家的理想人格寄托在山水之上,山水是功用的,没有审美。

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为人与自然山水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系统。

以上两点基本上都是“山水比德”的思路,山水没有独立,人格也没有独立,这就是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基本态度。

到了魏晋时期就不一样,一方面,玄学兴起,一方面,佛学引进,这两种思想都强调人应该从外在的客观世界转向人内在的客观存在,所谓“世界本无”和“四大皆空”就是这两种思想的集中代表,从而在理论和形式上为人和自然山水的双重解放准备了条件。

当然,魏晋时期的社会动乱,客观上也启发人们寻求精神转向。

这一些就是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

五、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总有一个问题悬在心头——这些山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何以这些文人墨客如此痴迷徜徉于山水之间?

禅宗公案里有一个故事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开文人藏在山水里的秘密。

青原惟信不远千里,去向黄龙祖心请教如何才能得道。

黄龙祖心问:

你上山时,看到了什么?

青原惟信答:

看见了山和水。

黄龙祖心说:

你回去吧!

过了几年,青原惟信又来了,黄龙祖心还是问那一句话:

你上山的途中,看见了什么?

青原惟信回答说:

既没有看见山,也没有看见水。

黄龙祖心仍然说:

你回去吧。

还是没留下他。

又过了几年,青原惟信又来了,黄龙祖心还是问那一句话:

你上山来,看见了什么?

青原惟信说: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黄龙祖心脸上露出了笑容,说:

你不用到我这儿来了,你回去吧!

青原惟信也笑了,心下明白——我已经得道了。

(见《禅语三百则》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原来我们的文人,同青原惟信一样,既在山水里看到了美丽、挺秀、超拔、奇怪、幽微,又在山水里看到了非山水所能承载的东西,这就是入世的牵挂、个人的性情、神秘的学理等等。

所谓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既依赖于山水,又超脱于山水,在山水里看到了超脱的人生万象。

这真是一种奇妙的高峰体验。

既然这样,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名篇佳构,看看文人们在字里行间隐藏了怎样的心灵气象和情理密码吧。

第一,山水自有格,无处不成景。

山水自魏晋以后随着人的解放,也一洗身上的污泥浊水,褪去了实际的、理论的、功用的一切光环,尤其是褪去了“山水比德”和“天人感应”的光环,回归了大自然,成为了一个自足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第一次发现,这里有自足的的美丽和清净。

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娱情山水,陶醉其中,并且用生花妙笔,极尽所能地去描绘它,赞美它。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是这样的名篇。

我们选《答谢中书书》一起来分析一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一共68个字,简洁之至,游记散文中,只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能与之比肩。

据说,这里的山川就是永嘉的山水。

永嘉山水,自古以来,秀甲天下。

永嘉,即现在浙江的温州,号称中国东南山水第一县。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盼望一睹永嘉山水的奇秀,心情十分急切。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则赞叹说:

“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谢灵运自贬谪永嘉之后,遂使永嘉山水名扬天下,从此中国诗国就新增了一块领土——山水诗!

永嘉山水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映生辉。

还是回到这篇小文章中来。

在这篇小文章中,作者极尽描绘之能事,将永嘉的山水描写得似一个人间仙境。

全文扣住一个美字,纵横上下,晨霞晚照,或入高云,或见清流,或描绘夕阳渐落西山,或亲睹小鱼跳跃泉中,一幅美妙的、不见丝毫尘俗的山水之画,独立于魏晋动乱的时局之外。

在写法上,作者偶对骈俪,极力体现中国思维。

这正是中国先期游记散文的特征,也为后世山水游记的写作提供了模山范水的母本。

人们——尤其是读书人,终于撇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昏暗,找到了一块互相取悦的神奇天地,从此,他们沉浸其中,暂时忘掉了尘俗的纠缠和社会的危险。

美丽的山水终于成为人们乐以忘忧的圣地。

第二,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

山水虽然自然自足,但并非是世外桃源,它始终活跃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士人心中。

说穿了,士人尽管徜徉山水,能偷来片刻的欢愉,但他们终归心系民间疾苦,难忘入世的责任和抱负。

他们到底惦记着民间了!

这样的散文占据了游记散文的较多篇目,且名篇众多。

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都是。

《桃花源记》一文中,一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还是暴露了诗人的全部秘密。

陶渊明先生纵然移情在世外桃源里,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苦难家园。

范仲淹,这位北宋初期的重臣,在描写山水之美之后,仍然不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忘“是进亦忧,退亦忧”,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济世安民的情怀,不仅令当时人动容,而且感动千古。

欧阳修,即便是冤造贬谪,纵情山水,也要与民同乐,践行了孟子心仪的“民惟邦本”的理想主义的儒家思想。

我们还是重点来说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吧。

在这篇被学生称之为“注释比原文还要长”的骈体文名篇中,王勃这位“才倾陆海,情洒潘江”的“初唐四杰”老大,借滕王阁落成之际,浇自己心中块垒,不仅尽情挥洒了汪洋恣肆的才情,而且对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政治遭遇也一吐为快。

同许多游记散文一样,这篇文章也是先极尽描绘滕王阁周围的美景,再借景抒情。

你看,滕王阁多美啊,滕王阁周围的景象多么雄奇壮阔啊!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是滕王阁的高俊挺拔,“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是滕王阁的千变万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这里,彩霞自上而下流动,孤鹜自下而上翻飞;青天碧水,万象空明,天水相接,上下一片,真是美妙绝伦啊!

难怪成为千古名句。

作者写完了自然之景,又将笔触转移到人文之景上,“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对东晋士人洒脱人生的艳羡;“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是终不难忘怀于仕途的心迹流露。

“嗟呼!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深广忧愤终于如大江大海,倾泻而下,一览无遗。

但即便是这样,作者也仍然没有忘记少年的抱负,就像陶渊明一生都放不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凌云壮志一样,他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何其豪迈的入世情怀啊,真令人感动!

我们的文人就是这样,即使是在山水里,也仍然没有忘记人间,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

第三,山水照人影,情性付流云。

中国文人不管写什么样的文字,从来没有忘记搁进自己的性情。

山水游记也是如此。

比如,庄子和惠施走到濠梁边,看到一条小鱼,庄子看着水里的小鱼说:

“小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多么快乐啊。

”惠施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所以也没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

“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

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说实话,从逻辑学的角度讲,惠施是对的,庄子有点诡辩。

但换一个角度看,我们又发现,惠施是多么死板,而庄子是多么潇洒。

惠施是求知,庄子是审美;求知所以要逼真,审美所以能超脱;求知是问学,所以绝断性情,审美是移情,所以浸润性情。

所以庄子的“濠梁之辩”是性情之作,是因感受到小鱼的快乐而快乐的佳作。

魏晋时期有一个故事,知识分子都很羡慕。

这就是“雪夜访戴”。

传说,一天晚上下大雪,王子猷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发现外面一片银装素裹,于是命令仆人上酒。

王先生一边慢步,一边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就想到了老朋友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一时兴起,就命令仆人备船,要去见一见这位友人。

经过一夜的行船,到了戴逵门前,却又不进去了,抽身而返。

仆人问其故,他说:

“我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这真是潇洒啊!

王子猷雪夜访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他享受的是访友的过程,冰雪之夜,兴尽而止,兴尽而返,何其乐哉!

至于要不要见老朋友,全凭自己的高兴,与戴逵又有多少关系呢?

性情山水,我以为最高成就当属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有人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从文学性、思想性等角度来说,游记散文超过前后《赤壁赋》的似乎还没有。

但如果从性情的角度考察,则又不然,苏轼的《赤壁赋》毕竟受宋代尚理风气的影响,作品中说理过多,题旨稍过沉重,不像张岱的作品,那么轻快、明丽、好玩,完全是“兴尽而止,兴尽而返”的情性之作。

比如《西湖七月半》中有这样的句子: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作者说,西湖七月半其实没有什么可看的,要看,就看看其中游湖看月的人吧。

这里写的是第五种人,他们喝着慢茶,陪着美女,隐匿树下,力避喧嚣,说是在看月,其实也不刻意,人们也看不见他们的神情,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文人雅士”。

过了一会儿,作者舍周登岸,招呼朋友,饮酒乐甚,赏月之景一下子就从前面的嘈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