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2442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

2016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课)

2016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11-21)

第11、伐无道,诛暴秦

  秦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

阿房宫、骊陵墓、长城、驰道

  2、沉重的赋税:

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3、残酷的刑法:

光死刑就有十多种

  4、秦二世更加残暴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直接原因:

陈胜吴广因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时间:

公元前209年地点:

大泽乡

  建立政权:

陈(陈胜自立为王)结果:

失败

  地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影响: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反抗残暴的统治。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由他们发动起的反秦斗争仍在继续,刘邦项羽就是两支起义力量大的起义军。

  结果:

公元前206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邦正式接受秦朝统治者投降秦宣告朝灭亡

  楚汉战争:

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性质是封建统治者相互争夺帝们的战争)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12、大一统的汉朝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实现对全国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统治。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2、加强中央监察权,每州设刺史一人,专门负责监察本州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废止旧币,由中央铸五铢钱,在全国通行。

  思想化上:

为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

  1、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2、长安设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

  影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传播儒家化,提高官僚素质起了积极作用。

  经略边疆:

1、派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对匈奴进行长达30年的战争,一直把匈奴赶过大青(后由于战败和自然灾害,再无力和汉对抗)

  2、两次(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时,人们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南北的今x疆地区,称为西域。

),寻找盟国,得到西域各国的倾向和支持。

  3、在今x疆设使者校尉,前60年改为西域都护,管辖巴尔喀会湖以南广大地区。

  4、在南方铲除当地割据势力,设置会稽及南海九郡,又经略西南夷,在今西南设郡县。

  意义:

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间经济、化交流,对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发展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对外交往:

1、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

促进东西方经济化交流。

  2、东汉时期,任西域长官的班超为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作出了突出贡献,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意义:

此后,x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果:

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总结:

1、政治:

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

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化: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军事:

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6、意义: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西汉灭亡: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建立:

公元2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随后出现光武中兴

  第13、两汉经济的发展

  治理黄河

  原因:

黄河下游决口,沿岸郡县遭受洪灾

  措施:

1、汉武帝时,下令治理黄河,并亲临治河工程

  2、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结果:

1、黄河下游很长时间没有发生大洪灾

  2、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农业:

汉时期,铁农具大大发展,铁犁和牛耕在黄河流域普遍推广使用。

  冶铁业

  1、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州早一千多年

  2、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3、钢材的制作方法,是中国发明

  14丝绸之路

  路线:

  开通者:

张骞管理机构:

西域都护府后期人物:

班超

  路线:

  路上:

南道长安--阳关--昆仑北麓西行--葱岭--中亚南部、西亚、地中海东岸

  北道长安--玉门关--天南麓西行--葱岭--中亚北部

  主要经营物品

  中国:

丝织品、漆器、铁器西方:

良马、橐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等

  影响:

促进了中外经济化交流,是我国与亚欧各国人民加强联系,发展友谊的桥梁;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各种遗物,是我们考察和研究当年丝绸之路的兴盛繁荣的宝贵资料。

班超经营西域

第16、昌盛的秦汉化

(一)

  纸的发明和改进

  发明时间:

西汉早期材料:

麻地位: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改进

  时间:

东汉时期人物:

蔡伦

  特点:

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纸的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

纸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化的巨大贡献(为以后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准备了条,对我国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传入世界各地,也推动了世界化的发展。

  九算术

  时间:

成书东汉时期

  内容:

总结了春秋以的数学成就,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地位:

标志着我国当进已取得很高的数学成就,并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

  地动仪

  时间:

东汉时期人物:

张衡作用:

能测定地震方向

  地位:

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华佗(优秀的民间医生)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外科鼻祖--华佗麻沸散和“五禽戏”

  时间:

汉代

  成就(精于外科):

1、制成麻沸散2、编出五禽戏

  地位: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是世界上最早的,被后代医学尊为“外科鼻祖”

  张仲景

  时间:

东汉末年

  成就: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后人整理分国《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内容:

系统而完整的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的原则,为后世中医辩证施治奠定了基础。

(至今仍是中医典籍)

  地位:

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17、昌盛的秦汉化

(二)

  发地:

古印度

  发展过程:

西汉末年开始传入我国,东汉时受统治者重视,南北朝时在社会上盛行(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寺庙)。

  教义:

宣扬善恶有报,灵魂不灭,转生世,要求人忍而痛苦,和善修行。

  地位: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影响:

对我国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创立时间:

东汉中期

  创立者:

张陵

  宣扬:

修身养性,炼丹服药,以达到长生不老甚至成仙的目的。

  司马迁(著名史学家和学家)和《史记》(史家之绝唱,吴韵之离骚)

  时间:

汉武帝时期

  原因:

从小受家庭熏陶,爱好史。

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

  用时:

经过十多年努力,终于成书

  内容:

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约3000多年的史事

  地位: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同时又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对我国后代史学发展有巨大影响;又是一部优秀的学著作

  兵马俑(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原因:

雕塑水平很高(迄今世界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

  发展地点: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形态:

展现了两千多年的秦国强大威武的象征和秦军横扫六国的气势

  地位:

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是研究秦代政治、军事、经济、化的极为重要的史料。

  绘画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第18、三国鼎立

  东汉崩溃

  前景:

东汉后期王室空虚,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争权夺利,赋税繁重,瘟役流行、长期战乱。

  经过:

184年,暴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在黄河南北发动了农业大起义。

  结果:

在平定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若干个军阀,他们相互混战,后形成几个大的武力集团。

  官渡之战

  背景:

1、东汉末年,政治混乱,军阀割据混战

  2、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占据河南中北部,管理措施(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

招募流亡农民垦荒屯田,发展生产,实力不断增强。

  3、盘踞在河北一带的袁绍,仗着自己兵精粮足,200年率军南下官渡。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大战(史称官渡之战),结果是曹操大败袁军,影响是曹操逐步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背景:

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步统一北方

  南方有刘备(诸葛亮辅佐)和孙权军事力量

  时间:

208年

  结果: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曹军失败原因:

北军不习水战,同时又水土不适,疾病流行,曹操将战船连在一起。

  影响(天下三分):

1、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再轻易南下(直接原因),三国经济军事力量处于一种均势状态(根本原因)

  2、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3、刘备趁机占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三国鼎立(赤壁之战实现了三国各自统治范围内的局部统一,为后大统一准备条;同时三国统治者在各自统治区都重视发展生产。

三国鼎立局面是一种进步。

  背景:

1、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步统一北方

  2、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再轻易南下(对南方采取守势)

  3、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并转而向南扩张

  4、刘备趁机占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重庆,向西南方向发展。

  建立时间灭亡时间建立者首都国号

  220年263年曹丕洛阳魏(曹魏)

  221年26年刘备成都汉(蜀汉)

  22年80年孙权建业吴(孙吴)

  三国经济发展

  目的:

壮大自己力量,一统天下

  共同措施:

重视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1、魏国占据中原地区,土地肥沃,集中力量兴修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恢复发展

  2、蜀地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天下

  3、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

第19、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归晋

  1、曹丕死后,司马懿掌握魏国大权,263年魏灭蜀汉

  2、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掉魏国,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3、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分裂局面

  西晋灭亡

  原因:

1、统治腐朽

  2、实行分封制引发内部混乱,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3、东汉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内迁各族趁西晋混乱,起兵反晋(匈奴人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建号汉),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4、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

  五胡十六国:

西晋末年,北方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各立政权,重要的有16年国家,史称“十六国”。

  社会情况:

前期相互残杀严重,后期社会安定,相互认同。

  影响:

入主中原后,接受了汉族化(放弃游牧,过定居生活)、生产(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习俗(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明;②内迁各族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影响;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

  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背景:

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时压制打击本民族保守势力,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学习汉族化,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强大后统一黄河流域

  时间:

383年

  双方:

前秦、东晋

  结果:

晋军大败前秦军

  影响:

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

  2、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

  江南地区的开发

  背景:

永嘉年间(西晋未年),北方战乱不断,大批汉人弃家南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了生存,只能在南逃官僚地主驱使下从事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

祖狄(闻鸡起舞)

  原因:

1、自然条优越,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2、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先进生产工具

  3、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4、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表现:

1、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和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沿岸,大开旱地、湖田,兴修水利,改进育种选肥,推铁制农具,促进江南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2、手工业有很大进步(冶铁、纺织、造船和青瓷制造业)

  3、水路交通发达,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商业城市

  4、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建立

  民族:

鲜卑族

  建立者:

鲜卑族拓跋部

  都城:

平城

  统一时间:

439年

  统一范围:

黄河流域

  意义:

结束了北方长达120年的纷乱局面

  孝帝迁都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迁都原因:

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接受汉族先进的化。

  时间:

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概况:

洛阳迅速发展,人口达0万人左右,有很大的市场

  改革背景:

建国后,生活由游牧转向定居,分配土地,发展生产,大量引用汉族人参政,吸收和采用汉族的制度,建立太学,学习儒家经典。

  改革措施:

  1、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官吏有固定俸禄,贪污受贿者一律严惩

  2、实行均田制,农民按人口分给田地,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按规定纳赋税

  3、建立农村基层组织以稳定社会秩序

  4、学习使用汉族语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6、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元

  7、学习汉族的礼法,崇尚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并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作用:

北方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和化生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加速了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化和风俗习惯上的认同与融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以后南北朝统一创造了条。

  北朝:

北魏分裂后,先后出现四个王朝,统称北朝

第21、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化

(一)

  祖冲之

  时代:

南朝

  称谓:

数学家、科学家

  成就:

对圆周率的推算,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意义:

这项创举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比欧洲早1000多年)

  贾思勰

  时代:

北魏

  称谓:

农学家

  成就:

《齐民要术》

  地位: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系统论述农业生产的专门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及作用:

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经验;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对后世的农业生产也有指导意义。

  郦道元

  时代:

北魏

  称谓:

地理学家

  成就:

《水注经》(对《水经》进行考订增补)

  内容:

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地位: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第22、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化

(二)

  王羲之(“右军”和书圣)

  背景: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逐渐成熟,书法字体有楷体、行书、草书

  时代:

东晋

  特点:

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代表作: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顾恺之(擅长人物画)

  背景:

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很高的成就

  特点:

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代表作:

《女史箴图》、《洛阳神赋》

  石窟艺术

  发展原因:

统治者对佛教的宣传和大力提倡,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佛寺和石窟寺

  代表作品:

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前期都城平城附近的崖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迁都后)

  艺术特点:

集成了秦汉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陶渊明

  代表作:

《归园田居》

  类别:

田园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