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为例.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11188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为例.doc

《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为例.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为例.doc

论“智慧景区”建设

——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章小平,邓贵平)

摘要:

“智慧景区”建设是在“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转型这一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新形势下旅游景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文章首先回顾了智慧思想的演变历程,然后在阐述“智慧景区”概念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智慧景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最后以九寨沟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智慧;智慧景区;物联网;信息化建设;九寨沟

1.引言

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SmartEarth)这一概念,建议奥巴马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基础设施。

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即把传感器(射频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能耗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热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网上数字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有机整合。

在此基础上,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1]。

伴随着“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景区”也孕育而生。

2010年1月,章小平等在中国旅游报发表《“智慧景区”建设浅探》,首次提出“智慧景区”建设理念,他们认为“智慧景区”是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的创新型景区管理系统,并从信息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危机管理等五方面探讨了“智慧景区”建设路径[2]。

后来,他们又以九寨沟景区为实证对象,进一步探索了“智慧景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及建设时需注意的事项[3,4,5]。

随着“智慧景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智慧景区”逐渐成为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如邵振峰等(2010)讨论了“基于物联网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问题[6],党安荣等(2011)对“智慧景区”的内涵和总体框架进行了研究[7],邓贵平等(2011)讨论了视频巡航技术在“智慧九寨”建设中的运用[8],常少辉等(2011)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颐和园信息基础设施方案[9],梁焱(2011)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智慧黄山景区数据基础设施规划方案[10],左齐等(2011)设计了基于模式识别的智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安全防范系统[11],宋磊等(2011)设计了基于3D-GIS的智慧泰山景区信息集成平台[12],彭霞等(2011)还探讨了智慧黄山景区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问题[13]。

“智慧景区”概念刚提出不久,其定义还存在较大争议,其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目前在中国已掀起“智慧景区”建设浪潮,智慧九寨、智慧黄山、智慧青城山、智慧泰山、智慧颐和园、智慧周庄等正努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因此,景区的深入实践迫切需要“智慧景区”理论研究的深入。

本文将在前期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智慧景区的概念、主要特征、主要建设内容,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2.智慧思想的发展演变

古希腊人最初把一切知、教养、能力或机智称为“智慧”。

在希腊化时代,智慧成了生活的艺术。

到了近代,西方智慧概念的重心转到了自我认识上。

苏格拉底要人反思自己的生活,笛卡尔把智慧等同于知识,斯宾诺莎赋予智慧以道德意义,莱布尼茨把智慧定义为一门幸福的科学,康德认为理论思辨的基础就是对智慧不停的追求。

然而,从尼采开始,一些哲学家在摒弃传统爱智慧意义上的哲学的同时,也不再将智慧作为自己思想的主题。

在古汉语中,“知”与“智”通,单独一个“智”字也有“智慧”的意思,智慧有时也被写作“智惠”。

孔子认为智慧不是对事物的客观的知识,而是一种澄澈无比的精神状态。

孟子把“智”定义为“是非之心”,是对如何生活和怎样生活的洞见和判断。

荀子一方面赋予智慧以洞明宇宙真理的意义,另一方面坚持它的实践特性。

董仲舒强调智慧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认为“若没有智慧,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契在与知识相对照的语境下将智慧定义为有关宇宙人生根本原理的认识,是关于性与天道的理论[14]。

江畅教授认为智慧是适应人更好生存需要形成的正确观念、丰富知识、卓越能力和优秀品质在经验基础上实现有机协调的,注重整体观照、恪守推己及人、践行中庸之道、既入世又出世的,明智审慎并重、使所有活动恰当合理的综合统一机能和活动调控机制[15]。

综上所述,中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认为智慧不同于理性、理智、聪明,它与知识和能力有关,同时,他们都强调智慧的实践性和伦理性。

3.“智慧景区”概念与特征

“智慧景区”是指将先进管理理论同现代科学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的景区。

这样的景区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景区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然而,景区本身没有生命,也不会思考。

我们说某些景区具有一定智慧是指景区的管理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使景区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景区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具有更强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能够恰当合理地处理与景区发展和保护相关的事务,并最终能实现景区环境、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智慧景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持有先进的理念。

智慧以德性为要求,以正确观念为前提。

建设“智慧景区”始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重视代际之间公平、同代人之间的公平,还要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其实质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又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另外,在建设“智慧景区”时还应努力发展低碳旅游,走节能环保之路。

(2)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

智慧是生活的艺术,也是管理的艺术。

管理艺术是管理者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管理者所具有的知识文化对实践的指导和运用,是其自身智慧和能力的充分体现,是时势和环境所造就的管理技巧。

“智慧景区”的建设需要景区管理者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掌握先进的景区管理手段和管理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知识、经验、直觉和智慧,及时、恰当、有效地解决景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3)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知识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智慧景区”建设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GPS和北斗导航技术等,他们有助于增强人类对景区的感知、控制和管理能力,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

(4)具有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人才队伍。

知识是对一切对象的客观认识,具有普遍有效性。

智慧高于知识,是知识和能力在理性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有机综合统一。

智慧景区的管理人员应具备发展旅游和保护生态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技能应用于景区的发展实践中。

(5)在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是成功的。

智慧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具有将知识、能力运用于实践的要求。

因此,如果景区的旅游发展水平不高或生态环境保护不好,那就很难谈及智慧。

4.“智慧景区”建设主要内容

“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创新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又需要将科学技术同先进理论集成。

“智慧景区”的建设是对景区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的全面提升,应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和工程体系、景区云并融入旅游行业云。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旅游发展、信息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和危机管理。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碳排放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6]。

“智慧景区”建设必须以德性为要求,以正确观念为前提,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倡导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发展内容包括:

编制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管理制度、改变能源结构、加强生物固碳、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活动等。

景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景区管理中来,即把智能传感器装备到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并且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云计算、泛在网构成全IP网络架构的物联网,实现对景区事物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等智能化。

信息化建设能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及时、准确、全面地为景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信息管理平台和综合决策平台。

彼得·圣吉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大家通过不断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达到真心追求的目标,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愿望的组织”,强调通过学习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17]。

景区需要通过个人、团队和组织不断的学习来掌握“智慧景区”建设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景区创建学习型组织时应以建设“智慧景区”这一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学习加激励”为基本表现形式,以“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学习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增强全员总体素质,实现景区健康发展”为目的。

此外,还需要对景区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进行变革。

业务流程优化是针对景区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利用科学技术对它进行清理、简化和整合,以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景区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景区实际情况,突破原有思维方式,进行观念再造;以环境保护、社区居民和游客利益为出发点,优化和再造工作流程并实行标准化管理;打破组织结构边界,减少信息孤岛,畅通信息渠道。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济实力的企业,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或联盟竞争优势,在自愿、互信、互利、互补的基础上,通过协议或股权参与等策略的实施,而结成的一种企业联合体或相互依存的企业网络[18]。

“智慧景区”建设技术含量高,周期长,投入巨大,景区需要通过组建战略联盟节省成本、整合资源、降低风险。

“智慧景区”的建设不仅要加强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危机是“智慧景区”建设成败的试金石。

危机管理是为了预防、摆脱、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景区健康发展、使景区脱离逆境、避免或减少财产损失的积极主动行为。

危机管理是对危机潜伏、形成、高潮、消退的全景式管理[19]。

景区应在先进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利用科学技术建设智能监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以有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瘟疫、恐怖袭击等社会事件对景区发展造成的冲击,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5.“智慧九寨”建设实证

九寨沟景区在探索中起步,在变革中创新,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期致力于发展低碳旅游,以标准化建设优化业务流程,以学习型组织创建提升团队素质,以战略联盟整合各方资源,以先进技术推动科学管理,从“数字九寨”到“智慧九寨”,一直走在中国旅游景区发展前沿。

5.1低碳旅游发展

九寨沟管理局长期致力于发展低碳旅游,科学编制低碳旅游发展规划,精心打造低碳产品,全面完善低碳设施和不断优化低碳服务,努力塑造低碳品牌。

早在1999年,九寨沟就开始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

2001年,九寨沟管理局关闭了景区内所有宾馆,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减轻了游客食宿等对九寨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同年7月1日起,九寨沟开始实施游客限量政策,较大程度缓解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大量游客活动之间的矛盾。

2006年,九寨沟管理局开始实行办公自动化,减少了纸张使用。

此外,各部门还签订了节能减排协议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2009年,九寨沟管理局成立了“绿色小组”,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督察节能减排活动。

2010年,九寨沟管理局与四川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