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水文学总结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1000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水文学总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森林水文学总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森林水文学总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森林水文学总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森林水文学总结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水文学总结1.docx

《森林水文学总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水文学总结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水文学总结1.docx

森林水文学总结1

第一章

课件

1、流域——由分水线(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

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

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

森林流域具有较大的土壤入渗能力和较慢的融雪速率。

2、对比试验

两流域对比--对比流域实验校核观测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手段剔除土壤特征、地质地貌对评价森林影响流域产水量导致的误差。

流域自身对比--流域自身对比由于难以将气候条件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从植被变化的影响中区分出来

2、森林减少可以增加流域产水量以及造林可以减少流域产水量

林冠截流

a)林冠截流损失比灌木和草本截流损失大

b)国外一般认为温带针叶林林冠截流率在20%~40%

c)我国不同气候带及其相应的森林植被类型林冠截流率变动范围在11.4%~34.3%,变动系数在6.86%~55.05%,其中以亚热带西部高山常绿针叶林最大,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小(温远光、刘世荣,1995)

森林枯枝落叶层截持水

a)影响穿透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充和植物的水分供应(PutuhenaandCordery,1996)

b)枯枝落叶层具有比土壤更多更大的孔隙,因此其水分也就更易蒸发。

Black和Kelliher(1989)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森林枯枝落叶层吸持水分的蒸发占林地总蒸发散的3%~21%

c)其意义在于对林冠下大气和土壤之间水分和能量传输的影响,以及对森林植被养分的供应

d)枯枝落叶层含水量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从而增加了研究难度

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及贮水

a)森林土壤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入渗率高

b)林地土壤具有较大的孔隙度,特别是非毛管孔隙度大,从而加大了林地土壤的入渗率、入渗量。

林地蒸发散

a)森林具有比其他植被更大的蒸腾量

b)林地蒸发散由辐射交换、水汽传输和生物生长发育等过程组成

3、森林水文学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分循环和环境影响(包括对土壤侵蚀、水质和小气候等的影响)的科学。

它是水文学的一个分支,是森林生态学与水文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4、森林水文学研究意义

•基础研究,探索未知

–揭示森林植被变化(森林采伐、森林火灾、开垦、造林等)对水文循环的影响过程与影响结果

•现实意义

–可以为森林经营、流域管理、景观管理、自然保护、山地防灾、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5、当前森林水文研究的范围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循环量、质的影响;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循环机制的影响,主要是径流形成机制和化学物质传输机制;

•旨在为资源管理、工程建设提供基础的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参数模型的建立

6、森林水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的影响

•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形成机制的影响

•生态用水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森林植被控制土壤侵蚀机理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森林生态水文模型研究

文献

1、绿水

A、水资源是指水循环中能够为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所利用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赋存形式为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可通过水循环逐年得到更新。

B、绿水”是指不可见的水,“蓝水”是指看得见的水。

蓝水:

存于河流、湖泊以及含水层中,成为蓝水(人类饮水)

绿水:

指植物根部的土壤存储的雨水,即源于降水、存储于土壤,被植物吸收并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到大气中的水汽流。

(生态用水)

白水是指由地表拦蓄降水或裸露地表蒸散直接返回大气的降水

C、绿水的重要作用:

(1)绿水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景观协调和平衡的重要水源。

(2)绿水支撑着雨养农业

(3)绿水在维护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多种评估方法中的基本思想——利用各种手段在所要研究的尺度上确定植被覆盖面积与植被蒸腾数据,计算出总蒸腾量,即绿水流。

E、绿水(水汽流)——影响因素——蒸散

(1)全球尺度内——气候

(2)生物群落内部——植物吸水能力、遗传特征和生理特征(如根系深度、冠幅和植株密度)以及土壤水分有效性(水分时空分布、持水能力)

(3)人类活动对绿水的影响(森林砍伐,土地利用)

F、

(1)绿水资源——水资源评价体系

A完善研究方法B积累绿水评价的基础数据:

C研究绿水动态

(2)绿水管理研究

土壤特性和土地管理实践——绿水和蓝水划分

(3)绿水和蓝水的综合利用,保持合理的绿水和蓝水分配比例——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维持河流生命健康

(4)自然生态系统与粮食生产绿水均衡利用研究

生态水文学

A、生态水文学是基于生态学与水文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通过生态学及水文学知识的整合以进一步了解水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规律,把稳定生态系统特性作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目标。

B、生态用水:

维护或改善组成现有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动物以及非生物部分的平衡所需要的水量,生态用水是指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所需要的水资源总量 

C、降水及其形成的径流是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D、凝结水的发生更重要的生态作用是通过对受水分胁迫的植株给予水分补给来改善受胁迫植株的水分状况进而提高其光合能力,并改变其生物量的分配结构。

叶片可以吸收凝结水,并且其植株的光合速率、水分状况以及形态学特征都会对凝结水的吸收产生响应,特别是在炎热夏季长期干旱的情况下,凝结水缓解植株由于干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生态作用可能更加显著。

第二章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课件

1、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水循环

2、水文现象指地球上的水受外部作用而产生的永无休止的运动形式。

3、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人类社会的水循环”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不断地取水、用水和排水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过程。

它是依附于自然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一个环节、分支(如同降水、蒸发、下渗等环节),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水循环过程。

5、海陆间的水循环又称大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化。

它是陆面补水的主要形式。

内陆水循环:

是指陆面水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在高空冷凝形成降水,仍落到陆地上,从而完成的水循环过程。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份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过程。

6、水循环的内因:

水的物理特性。

外因:

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

7、1)水量平衡是指在任一时段内研究区的输入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储水量的变化值。

水量平衡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全球、某区(流)域、或某单元的水体(如河段、湖泊、沼泽、海洋等)。

研究的时段可以是分钟、小时、日、月、年,或更长的尺度。

水量平衡原理是物理学中“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2)P-E-R=△S

式中,P为流域降水量,E为流域蒸发量,R为流域径流量,△S为流域储水量的变化量。

从多年平均来说,流域储水变量△S的值趋于零,流域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式为:

P0=E0+R0

式中P0、E0、R0分别代表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内流区河流多年平均水量平衡公式为:

P0=E0

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公式为:

P0=E0

8、土壤水分输出输入平衡

输入:

气态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上升,侧渗

输出:

下渗为地下水,地面蒸发植物蒸腾,侧流

地表径流

9、土壤水分

1)固态水:

固态水是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水分。

固态水不能为植物所利用。

2)气态水: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存在着气体状态的水分,它与土壤空气形成气态混合物,土壤空气被水汽饱和达100%时,土壤中水汽含量约为0.001%。

3)化合水和结晶水:

化合水和结晶水统称为化学束缚水。

化合水是指参与粘土矿物晶格组成,并被矿物所牢固保存的水,如Fe(OH)3、Al(OH)3等,只有在温度大于105℃,甚至大于300—500℃时才能释放出来的水分。

结晶水是和矿物晶格相结合不够牢固的水分,如石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等,它在较低的温度,如石膏60—65℃,芒硝20—25℃时就可分离出来。

这两种水分不能直接参与土壤的物理作用,也不能为植物所利用。

4)吸湿水:

  ①含义:

指由于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吸持在土壤颗粒表面的汽态水。

  ②特性:

A.所受引力较大,B.近似固体状态。

由于所受引力大,水分子紧密靠拢,密度增大,一般为1.5-1.8g/cm3,远大于液态水;C.无溶解能力,不能移动,植物不能吸收利用。

 ③吸湿系数:

当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吸湿系数,是土壤水分常数之一。

土壤吸湿水含量受土壤质地的影响,粘质土吸附力强,保持的吸湿水多,砂质土则吸湿水含量低。

吸湿水含量还受空气湿度的影响,空气相对湿度高,吸湿水含量也高,反之则吸湿水含量低。

5)膜状水:

①含义:

指受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吸引包围在吸湿水外层的水分。

②特性:

A.具有粘滞性,流动缓慢。

这是由于固相土粒对它虽有吸引力,但吸引力较小,一般为6-31个大气压,因此膜状水是介于固态水和液态水之间一种水分形态;

B.植物可以吸收利用,但受到限制,这是因为膜状水流动缓慢,不能满足植物需要,植物往往可以发生枯萎死亡。

 ③凋萎系数:

指植物吸水速率大于土壤供水速率时,植物开始出现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它相当于膜状水的一部分。

④吸湿水和膜状水合称物理束缚水,前者叫物理紧束缚水,后者称物理松束缚水。

膜状水的最大含量叫最大分子持水量。

6)毛管水:

  ①含义:

是指借毛管力吸附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

  ②特性:

–A.是土壤水中最有效的土壤水分,植物可以顺利地吸收利用;

–B.运动方向是从粗毛管向细毛管运动,从毛管力小向毛管力大的方向运动。

 ③毛管水类型

–A.毛管上升水:

指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保持在毛管中的水分。

–B.毛管悬着水:

指在降水和灌溉后,沿毛管下降而保持在毛管中的水分。

   

④田间持水量:

即最大毛管悬着水含量,也就是说它是田间土壤能够保持的最大土壤水分含量,超过这个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则向下渗流,排出土体。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7)重力水:

①含义:

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土壤中的非毛管孔隙向下渗透,如果没有不透水层的阻隔,它可以一直渗透到地下水中去。

这称自由重力水。

②特性:

为多余水分,植物不能利用。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水分是植物可以吸收的,能够被植物所吸收的水分,称为土壤有效水。

一般来说,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属于有效水分。

土壤水分有效性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影响)。

毛管断裂含水量:

湿润的土壤逐渐干燥时,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毛管断裂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低于该值后,土壤中的水分只能以水汽和薄膜水的形式向蒸发面运移。

 饱和含水量:

土壤中的孔隙全部被水充满情况下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率:

土壤重量含水率和容积含水率

重量含水率是指土壤中水分的重量与相应固相物质重量的比值,体积含水率是指土壤中水分占有的体积和土壤总体积的比值。

体积含水率与重量含水率两者之间可以换算。

10、流域水文要素

运动形式——包括四种:

降水、蒸发、渗流、径流等。

11、降水

1).降水(Precipitation):

大气中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水或固态水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如雨、雪、露、霜、雹、霰等。

2).降水特征:

降水量、降雨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强度和降水面积。

降水(总)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一天内的降水总量称日降水量;一次降水总量称次降水量。

单位以毫米计。

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前者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后者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例如,1、3、6、24小时或1、3、7天等),在此时段内并非意味着连续降水。

降水强度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在实际工作中常根据雨强进行分级,常用分级标准如表所示。

降水面积即降水所笼罩的面积,以平方公里计。

3).降水的特征曲线:

降水过程线、降水的累积过程线、等雨量线。

降水过程线以一定时段(时、日、月或年)为单位所表示的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它是分析流域产流、汇流与洪水的最基本资料。

此曲线图只包含降水强度、降水时间,而不包含降水面积。

降水累积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表示自降水开始到各时刻降水量的累积值。

自记雨量计记录纸上的曲线,即是降水量累积曲线。

曲线上每个时段的平均坡度是各时段内的平均降水强度

等雨量线又称等降水量线。

指地区内降水量相等各点的连线。

等降水量线图的绘制方法与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图作法类似。

等雨量线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段内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

从图上可以查知各地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的面积,但无法判断出降水强度的变化过程与降水历时。

12、蒸散发

1)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包括蒸发(Evaporation)和散发(Transpiration)。

2)蒸发是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散发(或蒸腾)是水分经由植物的茎叶散逸到大气中的过程。

3)根据蒸发面的不同,可分为:

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蒸腾)。

通常将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合称为陆面蒸发。

在一个流域内,一般包括水面、土壤和植被等,发生在流域整体上的总蒸发称为流域总蒸发,或者流域蒸散发。

4)水面蒸发的物理过程

水面蒸发是指自然状态下,水分转化为气态逸出自由水面的过程。

由物理学可知,水分子时刻都在不停运动着,当水面的某些水分子具有的动能大于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时,就能够挣脱水面的束缚变成水汽,这便是蒸发现象。

同时,空气中的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时,一些水分子撞击到水面,部分被弹回,部分被水面捕获重新变为液态分子,这便是凝结现象。

蒸发与凝结同时进行,逸出水面的水分子量与水面捕获的水分子量之差值,即是实际的蒸发量。

5)土壤蒸发的物理过程

土壤蒸发是土壤中的水分以水汽的形式逸入大气的现象。

土壤是一种有孔的介质,具有吸收、保持和输送水分的能力。

根据土壤蒸发的基本规律,可归纳出土壤蒸发的三个特点:

一是当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蒸发量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土壤蒸发量等于土壤蒸发能力;二是当土壤含水量介于毛细管断裂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之间时,土壤蒸发既与气象条件(即土壤蒸发能力)有关,又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三是当土壤含水量小于毛细管断裂含水量时,土壤蒸发既与土壤含水量关系不大,又与气象条件关系不大,而保持一个小而大体稳定的值。

6)植物的散发(蒸腾)过程

植物根系依靠渗透压(由于根细胞液与土壤水的浓度不同,而产生的渗透压差)从水中或土中吸收水分,受到根细胞生理作用产生的根压和蒸腾拉力的作用将水分输送到叶面,最后通过开放的叶面气孔逸出到大气中,这个过程称为植物的散发或蒸腾。

植物散发比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更加复杂,是一种物理-生理过程,受土壤环境、植物生理结构和大气状况的影响。

7)流域蒸散发的计算

流域蒸散发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被截留水蒸发和植物散发。

其计算思路有两种:

一是,单独计算流域内各单项蒸散发量,然后加权求和;二是,对流域进行综合研究,并根据水量平衡、能量平衡、经验模式、互补相关和遥感等方法,计算流域总蒸散发。

由于下垫面的复杂性,流域蒸散发计算一般采用第二种思路,计算过程通常涉及两个重要的步骤:

(1)潜在蒸散发的计算;

(2)实际蒸散发的估算

A、潜在蒸散发的计算

潜在蒸散发(PotentialEvaportranspiration)亦称为可能蒸散发或蒸散发能力,简而言之,是指下垫面充分供水时的蒸散发

潜在蒸散发受到陆面可利用的能量、饱和差和空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其计算可以采用经验公式法和综合理论法。

a)经验公式法,是将温度、湿度、辐射或蒸发皿资料直接与陆面的潜在蒸散发建立经验关系(刘绍民等,1996),以此来计算潜在蒸散发。

b)综合理论法,是综合考虑了能量平衡、空气饱和差、风速等因素,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潜在蒸散发的方法。

B、实际蒸散发的估算

由于流域下垫面的复杂性,流域实际蒸散发的计算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难点问题。

目前,关于实际蒸散发的估算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

水量平衡法、水热平衡法、互补相关法和遥感法等。

其中,利用卫星遥感并结合模型模拟研究非均匀陆面上的蒸散发是一个新的趋势。

水量平衡法: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对于一个闭合流域,其水量平衡方程可简单表示为:

式中:

P、E、R、ΔW(ΔS)——流域降水量、蒸散发量、径流量和蓄水量变化值,mm。

对于多年平均情况,流域蓄水量变化值趋于0,即,因此,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可简化为:

平均蒸散发量,降水量,径流量

13、径流(Runoff):

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包括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和壤中流。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m3·s-1)

径流总量——T时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m3)

径流深度——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mm)

径流模数——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m3·km-2·s-1)

径流系数——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与相应的降水深度之比

14、渗流(Seepageflow):

水从地表渗入地下及在地下流动的现象。

下渗的物理过程

按水分所受的力和运动特征,下渗可分三个阶段:

渗润阶段:

水分主要受分子力的作用,被土壤颗粒吸收。

渗漏阶段:

水分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沿土壤空隙向下作不稳定流动,并逐步充填土壤空隙直至饱和。

此时毛管力消失。

渗透阶段:

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成稳定流动。

下渗率: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下渗水量,又称为下渗强度(mm/min或mm/h)。

下渗能力:

是指在充分供水(或地面有积水)条件下的下渗率,又称下渗容量。

影响下渗的因素

1)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水特性。

2)降雨因素,包括雨强、雨型等。

3)下垫面因素,包括植被覆盖、地形条件等。

4)人类活动因素,包括水保工程和农业耕作管理等。

文献

第三章大气降水与森林

课件

1、蓝水:

指储存在河流、湖泊以及含水层中的水

绿水:

指直接来源于降水用于蒸散的水。

2、蒸散流,是流向大气圈的水汽流,包括灌溉农田、湿地、水面蒸发(蓝水转化为绿水)、自然植被(拦截和自然入渗的雨水)等不同那个地表的水汽流

3、资源,源于降水、存储于土壤并被植被蒸散发消耗的水资源,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能够获得的总的绿水资源量等于该时期内蒸散发累计量。

4、生态水文学提供一种淡水资源修复和可持续管理的新方法,它为景观中退化生态过程和水过程的管理提供有力工具。

实验研究方法?

5、森林对降水的再分配

1)森林的3个作用层:

A、林冠层

B、枯落物层

C、含根土壤层

森林以其高耸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组成的林冠层、林下茂密的灌草植物形成的灌草层和林地上富集的枯枝落叶层以及发育疏松而深厚的土壤层截持和蓄贮大气降水,从而对大气降水进行重新分配和有效调节。

2)林冠截留,是在降水(包括降雨、降雪、霜、雾等各种降水过程)过程中,部分水分被地表植被(包括森林、灌木、野草等各种地表覆盖物)接收并直接蒸发,水分没有进入土壤的整个过程。

树冠通过对降水的截留,减少有效雨量和雨滴能量,延长降水历时,降低降水对土壤的侵蚀能力。

落到林冠层的雨水,一部分降水被林冠层的枝叶及树干所吸收或截留,大部分降水从林冠枝叶边缘滴落,或从林冠间隙直接落下,到达灌草层。

3)影响因素

外部:

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的时空分布

–林内降水随林外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内在:

林分因素,较为复杂。

–林冠本身的构筑型、前期湿润状况等

4)林冠截留量在低雨量级时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其增加幅度有限,越来越趋向于饱和截留量。

针叶树都可以截留较多的降水,1、因为树冠层开放疏散的针叶利于空气自由循环,利于滞留的水分蒸发,2、而较高的冠层密度,使得与雨滴接触的枝叶表面积相应增大,增大了冠层的蓄水容量。

5)林冠蓄水量——吸附截留量,林分结构越复杂、郁闭度越大、叶面积指数越大,则林冠蓄水量越大。

对于某一特定林分,林冠蓄水量是常数。

附加截留量——树体表面蒸发导致,主要受风速、温度、大气湿度等气象因子以及降水特性的影响。

林冠截留量=林冠蓄水量(林分结构、郁闭度、叶面积指数)+附加截留量(风速、温度、大气湿度、降水性质)

6)林冠层的滞时作用

对于雨强较小的降水来说,满足林冠层的贮水容量是其到达地表的先决条件,滞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降水的雨强大小和小气候条件,滞留雨量接近林冠层的蓄水容量。

7)枯落物层

是森林地表的一个重要覆盖面。

水文生态作用表现的形式和内容较多,除能截持降水外,更有吸收和阻延地表径流,抑制土壤蒸发,改善土壤性质,增加降水入渗,防止土壤溅蚀,增强土壤抗冲能力和蓄水减沙等功能。

同时会影响林地土壤营养元素循环、热量和通气状况以及林地生物种群的类型和数量

8)枯落物层的作用

A、双重截吸作用

–对大气降水的截留过程

–对地表径流的吸水过程

截留降水,减少直接到达地面降水量

枯落物吸水-持水-排水的过程可滞缓地表径流、延长径流历时

截留过程:

与枯落物的分解程度和组成种类有关,也与林分小环境有关。

一般,天然次生林枯落物层较厚,而人工林枯落物较薄,针叶林水容量一般比阔叶林小。

(可能的原因:

针叶林枯落物不易分解;研究区针叶林大都生长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坡地。

吸水过程:

静水中浸泡

枯落物吸水量与时间呈正比,而吸水速度与时间呈反比

即,时间越长,吸水量越大

在浸入水中前期,吸水速度较大,之后迅速降低,直至趋近于零。

呈幂函数关系。

持水过程:

降水初期的吸水阶段

相对稳定的持水阶段

降水停止后的排水阶段

B、枯落物的阻水功能

改变坡面粗糙度

粗糙度大小能决定坡面流速的大小和坡面汇流的时间长短

不同枯落物的粗糙率系数与单位面积的枯落物干重呈极显著相关,并且随着枯落物干重的增加而增大。

9)含根土壤层

与植物相互影响

土壤含水量决定能够生长的植物类型、密度和多样性。

有林地土壤蓄水能力、渗透性能均优于无林地,不同林分之间存在差异。

土壤性质亦有影响。

文献

第四章森林土壤水分

课件

1、森林对维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森林的保水、持水特性

森林导致土壤水分减少

2、土壤水分对地上植物的承载力

桉树问题:

1)、抽水机:

桉树是速生丰产林,对土壤的水分需求极大,大面积引种桉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持水的能力很差,时间长了,土地表面板结,还出现土地沙化现象。

2)、抽肥机:

桉树对土壤的肥料和养分需求极大,凡种植了桉树的,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到时再引种其他植物根本无法存活。

土壤强度侵蚀比例逐年升高,山体滑坡和洪涝灾害增多。

3)、桉树对当地乡土的、原产、原生的物种有极大的抑制性。

化感效应。

土壤干化

文献

1、森林对蓄水、持水的作用

储水特性:

林地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贮蓄水分的主要容库,评价其蓄水性能一般以总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为指标。

不同林分对土壤空隙结构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不同林分土壤蓄水性能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落叶阔叶林的土壤蓄水性能最好。

区不同林分土壤蓄水性能均好于无林地

渗透性

在初期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